朱元璋为何要实行科举南北榜制度?

仁勇校尉


科举制是从隋唐到明清时期的封建王朝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及选拔国家储备人才的制度前后延续1300余年。我国封建社会的选材机制大致经历了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演变历程!至隋朝启用科举制后,成为历朝历代的国之根本。科举考试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十年寒窗的莘莘学子可以通过这条途径步入仕途、华丽转身!然而中国历史上却出现了一次科考冤案,致使许多栋梁之才无辜丧命,此次事件的制造者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布衣,夺得天下后并没有立刻恢复科举考试,而是利用十余年时间铲除开国功臣,制造了“蓝玉谋反案”“胡惟庸谋反案”等一系列冤案,以至于后来朝廷人才短缺,洪武十七年(1384 年)开始制定科试条例,将科举推向常态化。而“南北榜案”,是发生在明朝洪武三十年“丁丑科”会试后的一件“奇丑大”事,说它大,是因为一次北方落第举子的骚乱,最后演变成为一场南北方人对抗的政治运动,朱元璋亲自出马才搞定;说它奇,是因为此科出现了两榜,初榜公布的五十二人全是南方人,而次榜六十一人则是清一色的北方人;说它丑,是因为朱元璋再次施展残酷手段,借机铲除反对势力,制造了二十余名考官被凌迟处死的血腥惨案。

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三年一度的科举会试进展很顺利,最终选定51名贡生,在这51人中,朱元璋钦点一甲头名(状元)、一甲第二名(榜眼)、一甲第三名(探花),放榜后,所有进士都沉浸在喜悦中,奔走庆贺,一甲学子更是受人追捧,道贺者络绎不绝,状元郎当属他们中最风光、最得意的一个,但令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放榜后的第六天,南京城内出现了骚动,闹事者都是参加此次会试的学子,他门跑到礼部鸣冤,甚至直接在大街上拦截官员轿子告状,闹事的原因竟是因为此次考试上榜的51人没有一个是来自北方,而全部都南方人,更巧的是,三位主考官也都是南方人,他们认为考试存在徇私舞弊,请求严查。很巧的是由于登第的没有一个北方人,更巧的是三位主考官也都是南方人,于是落第的北方举人就群起闹事,联名上疏控告考官阅卷不公,偏私南方人。朱元璋得知后大怒,命侍读张信、侍讲戴彝、新科状元一甲进士陈安阝等十二人与考官共同复阅试卷,增录北方籍优秀人才入仕。经复阅后上呈御览的北方人试卷文理不佳。

消息很快传开,朱元璋龙颜大怒,他历来最痛恨“贪污腐败,营私舞弊”,于是下令成立彻查,第一轮调查结果出炉,上榜的51名考生完全是靠真才实学,而北方即便最优秀学子的试卷,答题内容都空洞无理,甚至出现了一些禁忌词,因此断定不存在错判试卷的情况。 结论出来后,落榜的北方学子还是不死心,他们又找出其他的理由,认为调查人员并没有把北方优秀学子的试卷找出来,而是找了质量较差的试卷欺瞒朱元璋,朝中许多北方籍官员也纷纷支持这种说法,朱元璋听后更加愤怒,要求重新选拔官员复核试卷,而这次负责调查的官员都是北方人。

事件最后,终元璋认定本次科举的主考刘三吾和副主考纪善、白信存在徇私舞弊情况,下诏处死纪善和白信,由于刘三吾年事已高,免除死刑,发配西北,被发配戍边的还有榜眼宋琮、探花刘谔等人,状元郎陈安阝则被判了车裂死刑,他仅仅做了20天的状元,就这样不明不白的变成了冤魂。 不久后,朱元璋亲自出题,重新组织了一次会试,考试结果令人意想不到,这次放榜的51人全都来自北方,没有一个南方人,这次事件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第一次榜单被称为“南榜”,第二次榜单被称为“北榜”,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南北榜案”。 那为什朱元璋要设计南北榜呢?朱元璋为什么会如此兴师动众、大动肝火、屠杀考官制造冤案呢?笔者认为有三个原因:其一,通过此举收买北方士子之心。其二,考官们没有洞察皇帝的意图,引起了朱元璋的猜忌。其三,朱元璋借机铲除反对势力,加强皇权,实行文化专制。


明初,北方士子受到战乱的影响,一直观望徘徊,迟迟不愿依附明朝,用科举制度收伏北方士子之心是当务之急。由于各地区存在着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若仅以文章的好坏录取士子,势必造成地区间极大的差异,一些落后地区的士子永无出头之日,会影响落后地区的发展及政局的稳定。作为皇帝,朱元璋把握的是全局,考虑的是稳定,只有采取人为平衡的办法,才能平息北方知识分子的不平,安抚北方举子之心。

以后世的眼光来看应该说朱元璋的南北榜制度是清晰、正确的,但偏偏众人都不买他的帐。他先是要求主考官平衡各地权益增加入围名额,选几个北方举子上榜,结果遭到回绝。随后,又命人主持复审试卷,希望能选上几个有才华的北方人,但复审结果与初审结果完全一致,复审考官没有领略到朱元璋的良苦用心,铁面无私、不留情面,皇帝很受伤,后果很严重,于是朱元璋决定亲自主持第三次考卷审阅。 其实不管是主考官还是陪审团都是严格按照朝廷科举考试的规定,以文章的优劣选拔人才,但朱元璋却认众臣涉嫌欺君妄上,命刑部肃查,而刑部没有过硬的证据,只好以他们“为胡惟庸鸣冤,反叛朝廷”的罪名交差,于是主考刘三吾、陪审张信等人转眼变成了八竿子打不到的“蓝玉余党”。朱元璋明知罪名无中生有,仍将张信、白信蹈等二十余人凌迟处死,刘三吾年老免死,发往边疆充军。就连南榜的第一、二名也因涉嫌行贿,一个被充军发配,一个被处死。至此,这一举国公案才彻底了结。 “南北榜案”,发生于洪武朝长达十三年之久的文字狱刚刚结束之后不久,是朱元璋采取极端措施,打击廷臣的反对势力,实行文化专制和高压政治的继续。

这一案件,既体现了全国统一形势发展中南北政治平衡的要求,也体现了朱元璋打击和限制江南地主的一贯政策。朱元璋是草莽皇帝,同时也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对他来说,插手“南北榜案”,用几十个人的脑袋换取北方人心,换取政局稳定,换取天下太平,是稳赚不赔的买卖,况且他杀的那些人都是些自以为是、目光短浅、迂腐顽固、没有共同语言的南方考官,这更能换取北方士子对他的感恩戴德,何乐而不为呢?

不过,此次事件,开科举分南北取士之先例,明一朝遂成定制。


天下神笔


为啥高考北京和山东不能统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