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當政,哥哥孫策子孫的結果都如何?

宜男


孫策是孫權的哥哥,當時亂世江湖之中的一個少有英雄,他本來率屬於袁術的部下,聽從袁術的號令。

但是,袁術因為狂傲自大,撿到了一個玉璽,他就以為自己是皇帝了。所以,在袁術稱帝的時候,孫策就給他斷絕了關係。也就是說,江東的基業是孫策打下來的。

很不湊巧的是,孫策這個豪傑,因為得罪人,被人給暗殺了。

據說他被刺殺的時候,並沒有生命危險,後來之所以他會死,是因為他是個帥哥,刺殺他的人,把他的臉給刺花了。他是很在乎自己容貌的一個人,當他看到自己的容貌的時候,大吼一聲,血管爆裂而亡。

孫策臨死前,唯一的兒子孫紹只有十歲,另外,他還有三個女兒。

這也就是說自己的位置要麼傳給自己的年僅十歲的兒子,要麼傳給自己只有十七歲的弟弟孫權。

這真是一個兩難的選擇呀。

因為這是一個亂世,若是傳給兒子的話,孫家的江山被別人篡權的可能性很大,但是,給弟弟孫權,又有點不甘心。

思來想去,他還是選擇了理智,拋去了情感。讓弟弟孫權來繼位,而且他知道自己的弟弟孫權是個能人。

他臨死之前,就對孫權說,開疆拓土,征戰四野,做弟弟的你不如我,但是,守護江東的基業,任賢用能,我不如你。

孫策果然沒有看錯人,後來孫權用了自己的實際行動來證明自己是最合適的接班人。

他更加是讓曹操和劉備刮目相看。

結果三國之中,只有他這個吳國是最後被滅掉的一個國家。看似強大的蜀國和不可一世的魏國都亡在了他的前面。

那麼孫權當皇帝之後,是如何對待孫策的兒女的呢?

孫權肯定會對他們好生伺候的,否則,他還是人嗎?

哥哥都把王位傳給了自己,自己肯定會對他的後人好了,要不怎能讓哥哥瞑目呢。

孫權把孫策的兒子孫紹封為了吳侯,然後又改封為虞侯。

孫權把孫策的大女兒嫁給了大都督陸遜,二女兒嫁給了東吳重臣顧紹,三女兒嫁給了東吳大族朱紀。

要知道孫權能做到這樣已經很不錯了,你看他把自己的妹妹嫁給了劉備,這很明顯是一樁政治婚姻呀。他的妹妹和自己的侄女比起來那還是相當的慘的。

所以說孫權對孫策的後代,還是不錯的。


史學達人


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遇刺身亡,年僅26歲,此前他已經掃平江東,建立了基業,正想趁著官渡之戰的機會偷襲許昌擴大地盤,不想天不假年,撒手歸西。

孫策留下三女一子,其中兒子叫做孫紹,由於當時孫紹年僅十歲,孫策不得已把打下的江山交給弟弟孫權,《三國志》記載:呼權佩以印綬,謂曰:“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當年孫權年僅十七歲,但已經隱隱有明君的跡象,孫策傳位給他既是不得已,也是知人善任,孫權後來的表現十分給力,就連視天下英雄與無物的曹操也感嘆:生子當如孫仲謀!

孫權上位以後對哥哥的子女還可以,三個侄女:

老大陸孫氏,嫁給了東吳名將陸遜。

老二顧孫氏,嫁給了吳國重臣顧雍的兒子顧邵

老三朱孫氏,嫁給了吳國武將朱冶的兒子朱紀。

孫紹,被封為吳侯,之後因孫登(孫權皇太子)之子孫英被封吳侯而改封上虞侯,死後由其子孫奉繼承爵位,孫皓主政期間,孫奉因遭到猜忌被殺!



日慕鄉關


孫策是三國時最有魅力的人物,短短几年時間,幾乎從零開始奠定江東基業。這麼一位有為青年,又容貌俊美,氣質超群,時稱“孫郎”。郎在當時是“小夥子”的意思,有才有貌稱為郎,並不是長得帥就行。

孫堅遇刺身亡,孫策年僅十七歲,尚無戰場經驗。他是孫堅長子,按說可以繼承孫堅烏程侯的爵位,但他讓給了最小的弟弟孫匡。

孫策創業異常艱難

孫堅安葬父親後居住江都,名士張紘在江都避難,正替母親服喪,孫策多次去請教對時局的看法,他一再表示無可奉告。孫策下跪道:“先生大名遠播,眾望所歸,求你裁決,何不指點一二?若成功,得報父仇,全是先生之力呀!”就這樣,孫策有了第一位重量級的謀士。

當時孫策20歲,無一兵一卒。他向袁術求情,袁術沒有交還他父親舊部,讓他自己到丹陽募兵。孫策帶著呂範、孫河,在丹陽招募了幾百人,在涇縣遭到當地豪強襲擊,人馬損失殆盡。孫策回到壽春求袁術,袁術把孫堅舊部一千多人交給孫策,孫策才正式成為一名將軍。

孫策把政權交給孫權,源於江東現實

孫策去世時,江東不僅時局不穩,連家族勢力都在搗亂。一方面深山老林裡的宗部不服從,地方豪強借機想要驅逐孫氏集團;另外世家大族們為自身榮華富貴,都想脫離孫氏集團投靠曹操的中央。

孫權的堂兄、孫靜之子孫暠,時任定武中郎將,駐紮在烏程(今浙江湖州),他整頓軍隊,欲南下襲佔會稽。孫策嫡系、會稽郡功曹虞翻聽聞,遣人對孫暠說:“討逆大人(孫策)英年早逝,我等當然要支持孝廉(指孫權),我已經率全城將士登城固守,下定了替孝廉除害的決心,望你三思!”孫暠知難而退。

孫暠明目張膽搞分裂,還有暗中跟曹操勾結的,此人就是孫權堂兄、孫賁的弟弟廬陵太守孫輔。孫輔給曹操寫信,請求曹操率軍南下,送信的人轉而向孫權報告,孫權大怒,將孫輔的心腹全部斬殺,將孫輔軟禁。

孫權還有個庶弟孫朗,後做到定武中郎將,與曹魏作戰時故意燒燬己方茅草,致使軍資短缺。孫權大怒,將其革除宗室戶籍,並禁錮終身。

託孤孫權,是正確選擇

孫策臨終對孫權說:“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孫策也看出來,孫權是守業型的人物。孫權的軍事能力一般,五次親征合肥都失敗。又囑託到:“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赤壁之戰,聽了周瑜的,果然取勝;但是在荊州、劉備的問題上,孫權一直不信周瑜,而是信任主張孫劉聯合的魯肅,果然得不到荊州。

孫權並未加害孫策後人。孫策有二女一子,長女嫁給江東四大家族之一顧氏的顧邵,次女嫁給朱紀。兒子孫紹,表現不算突出,孫子孫奉因捲入謀反被孫皓誅殺,至此孫策絕後。


九州歷史


史載的孫策共有一兒兩女。

孫策的兒子叫孫紹,在孫權229年稱帝的時候,被封為吳侯,後來改封為上虞侯,因為這個吳侯被孫權收回,給了孫權長子也是太子孫登的兒子孫英。

這個信號很明確,因為孫策就是原來的吳侯,孫策最開始是繼承孫堅的烏桓侯,後來被曹操表為吳侯,而如今孫紹的吳侯被拿掉之後,給的是自家的一系,就代表,整個吳國沒有孫策一傢什麼事了。

不過孫紹倒得以善終,但是孫紹的兒子就沒有這麼好的運氣了,在公元270年,當時的吳帝是孫皓,他因為左夫人去世而悲傷不已,閉門幾個月不出去,民間都在傳這個皇帝已死了。

說孫權的五子孫奮,還有孫奉其中一個會來繼位,有一個太守叫張俊,還給孫奮的母親掃墓,孫奮與孫奉就被孫皓一併誅殺了。

孫策的長女嫁給了顧邵,這是吳郡四大家的顧家顧雍的長子,不過顧邵三十一歲就死了,後來就改嫁給了陸遜。東吳一直有這個改嫁的傳統,比如孫權的長女孫魯班先是嫁給了周瑜的長子周循,周循死之後,就改嫁給了全琮。

孫權的次女孫魯育,孫魯班的妹妹,先是嫁給了朱據,朱據死後,嫁給了劉纂。

孫策的次女嫁給了朱治的兒子朱紀,而朱治是朱然的養父。

孫氏是都通聯姻的關係來穩固江東幾個大族的關係,比如顧陸朱張全。

孫權對待孫策一族,還是不如司馬炎對待司馬師的,孫策只被封作了長沙桓王,而司馬師是被封為晉景帝的,而到了孫皓時代,還有孫策的孫子來繼位的說法,就說明孫權一系一直很防範著孫策一系的。所以,孫權是比較薄情的。


歷史簡單說


歷史讀多了,可能很多人都會覺得孫權當政後會對哥哥的子孫下毒手,以保證自己政權的穩定,這種猜想根據正史來看是錯誤的,孫權並沒有傷害孫策的家眷反而照顧的很好。



孫策可以說是三國裡最完美的英雄人物之一。不僅人長得帥,本領也很大,作為十八路諸侯之一孫堅的長子,他在父親死後招募兵勇以圖在三國亂世裡有所作為,之後打敗揚州刺史劉繇、活捉會稽太守王朗、襲取廬江大敗黃祖,坐擁江東六郡,成為東漢末年江東地區最大的割據軍閥。



打下來那麼大的地盤,自然讓那些舊軍閥心生嫉恨,所以就派刺客去殺掉孫策,孫策被弓箭射中而亡,一代豪傑就此隕落。死後把大權交付給了自己的弟弟,17歲的孫權,當時孫策的兒子孫紹才10歲,認為兒子年紀太小不懂政治,而且沒孫權那麼聰明,就把自己打下的江山交給孫權了。孫策大女兒陸孫氏,後來嫁給了東吳名將陸遜。二女兒顧孫氏,後來嫁給了吳國重臣顧雍的兒子顧邵。兒子孫紹被封為吳侯,死後由其子孫奉沿襲爵位。


納蘭談史


孫策生前有一個兒子和兩個女兒,兒子名叫孫紹,女兒姓名不詳,按照正常的發展軌跡,孫策的政治遺產理應當由孫紹來繼承,但問題是,孫策去世之前,孫紹年齡太小,據說還不到說話的年紀,屬於典型的孤兒寡母,在外有強敵內有憂患的情況下,孫策哪敢讓自己的兒子來繼承江東基業。因為,這不明擺把自己老婆兒子往火坑裡送麼?

在這種背景下,孫策便讓剛滿18歲的孫權繼承了自己的政治遺產,而孫權也不負重託,最終在江東開國稱帝。但是,從當時的法理上來說,孫紹作為孫策唯一的兒子,他才是江東名正言順的繼承人,更重要的是,當年孫策雖然將江東基業託付給孫權,但孫策一系的軍政力量卻依然存在,隨著孫紹逐漸長大成人,他自然會成為孫策一系的少掌門人,並在東吳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

這些,自然是孫權所不願意看到的,而且站在孫權的角度來說,也不可能把皇位還給孫紹。但問題是,孫權又不能公開否認孫紹是法理繼承人的事實,因為,如果孫權敢否認這個事實,那就等於公開承認兄終弟及的權力繼承原則是可以成立的,那孫權死後,他的弟弟豈不是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來繼承孫權的權力和地位,到時孫權的兒子,豈非也只有像孫紹一樣靠邊站。

也正是因為此,孫權在稱帝后,追封父親孫堅為武烈皇帝,卻只追封哥哥孫策為長沙桓王。孫權的意思很明顯,那就是他的皇位是從父親那裡繼承來的,屬於父死子繼,而不是兄終弟及。而且,如果追封孫策為帝,那孫紹至少也得封個王才合適,那孫紹的勢力就會更大,這個顯然是孫權不願意的。所以他只追封孫策為王,那孫紹封個侯也就足夠了。而事實上,孫權稱帝后也只給孫紹封了一個吳侯,而他自己的兒子卻大都封王。



不僅如此,為了進一步瓦解孫策一系的力量,孫權還親自為孫策的兩個女兒挑了三個女婿,大女兒先嫁給了顧紹,後改嫁陸遜;小女兒則嫁給了朱紀。表面上看,孫權對孫策一家那是格外照顧。因為他為孫策女兒所挑選的這三個女婿,那都是標準的牛人,他們要家世有家世,要地位有地位,要能力有能力,要才華有才華,基本都屬於文韜武略兼備的牛人。

但實際上,孫權的這種做法,顯然是把孫策一系的力量給瓦解了。因為,孫策的兒子孫紹,面對這三個牛氣沖天的姐夫、妹夫,估計是不敢站在居中位置對他們發號施令的。這也就意味著,孫紹作為孫策一系的少掌門,卻連自己最核心班底的妹夫和姐夫都搞不定,那孫策一系的力量還算完整嗎?至少也是一分為三了!

客觀來說,孫權的這種做法雖然不厚道,但除此之外,實在也找不到比這更好的結局。因為,孫權的權力就是從孫策那裡繼承而來的,這個誰也無法否認。如果孫紹的地位越來越重要,那他和孫權的矛盾只會越來越大,到時候恐怕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但現在,因為孫策的這幾個女婿實在太牛,孫紹這個少掌門就會顯得越來越暗淡和普通,那孫紹在孫策一系中的地位就會明顯下降,因為這三個女婿,肯定不會願意給孫紹當小弟。這樣一來,孫策一系的力量就會被分散瓦解。當然,孫策兒女的地位也算是換了一種形式保存下來,因為不管怎麼說,有這樣三個牛逼的女婿,也足以讓孫策的子孫享有應有的尊榮和地位。


小玲子說點史


孫權當政時,對待孫策的追封和孫策的子女確實有點不太厚道,但是至少保證他們得以善終。

孫權稱帝后,並未追封兄長孫策為帝,而僅僅是追諡為長沙王。孫策長女先許配給顧雍的兒子顧劭為妻,顧劭死後改嫁陸遜,吳國“長公主”的兩次婚姻都是孫權許配的,長沙王的女兒儼然成為“大帝”籠絡東吳士族最好的政治籌碼;小女兒許配給朱紀,朱紀是東吳開國元勳朱治的兒子,大將軍朱然的弟弟,僅官至校尉(三國時期相當於低級軍官)。

而對待唯一的侄子孫紹,孫權始終沒有放棄防備過,僅僅封吳侯了事,而且還因孫權太子孫登之子孫英被封吳侯,孫紹被改封上虞侯。死後由其子孫奉繼承爵位,此後事蹟不詳。孫奉在孫皓在位時被誅殺,而那個時候孫吳都快亡國了,孫奉仍死於帝位流言,這不得不說是一種諷刺。

終孫權一朝,孫權對孫策的身後事處理和對待孫策子女的處置上面確實不太厚道,始終無法讓人信服。


太乙超人




相信很大一部分人都只知道孫權而不知道孫策,那是因為三分天下時一直是孫權在當家。

其實如果沒有孫策,根本就不會有江東孫吳,也就沒有三分天下。孫策勇武睿智,戰鬥力強悍,史有小霸王之稱。也就是拿他跟項羽類比,可見其武力強悍和勇猛,但是孫策不同於項羽之處在於他比較有頭腦,是一個能文能武的人。


他用了六年時間就打下了江東吳國一片富饒的天下,如果不是天妒英才,東漢末年的歷史要怎樣發展,還很難說。當時的牛人曹操最忌憚的人便是孫策。


可惜孫策跟後來的軍事天才霍去病一樣,年方二十六歲便打獵遇刺,不治身亡。他死前,朝中意見是擁立三弟孫詡,他卻力排眾議,把孫權叫到病榻前,親自把印綬給孫權戴在胸前,叫孫權照顧好江東、照顧好父老,並說道論衝鋒陷陣、征伐掠地,弟不如我,但是論識人用人,守土經營,我不如弟。可見孫策對孫權情深義重,並且很賞識。

孫策沒有看錯人,孫權穩住了江東局面,三分天下,最後還面南稱帝。但是孫權稱帝后卻沒有追封孫策為帝,其實就是一個榮譽、虛名而已,他都沒有捨得給,只是給孫策封了一個長沙王。而孫策的兒子孫紹連父親的

長沙王都沒能繼承,可見孫權多麼小氣,陳壽都說孫權“於義儉矣”。

孫紹被封為吳侯,吳侯就吳侯唄,孫權還反悔了,一琢磨吳侯是自己以前的封號,不能給哥哥的兒子,轉而將吳侯的封號封給了自己的孫子孫英,將孫紹改封為上虞侯。


孫紹也沒能參與國政,就落了個編撰的工作,到也活得自在,遠離孫權末年的政治漩渦,壽終正寢。其子孫奉繼承上虞侯的爵位,此時東吳的國君已經三易其主(孫權幼子孫亮→孫權六子孫休→孫權三子孫和之子孫皓)。東吳江山到了混世魔王孫皓的手裡,孫皓沉溺酒色,專於殺戮,昏庸暴虐。 孫皓的左夫人王氏去世後,一連數月不出門,民間傳言孫皓已死,並謠傳孫奮與上虞侯孫奉必有一人會成為皇帝。這下觸怒了孫皓,於是孫奮和孫奉全家被處死,孫策一脈的直系子孫至此斷絕。


孫策的兩個女兒怎樣呢?都被孫權做了政治婚姻,一個嫁給了陸遜,一個嫁給了世族朱家,史書沒有具體描寫後來怎樣,但是既然是政治婚姻又能幸福到哪裡去?

所以史評孫權厚道,從他對孫策的做法來看,實在有些不厚道。對孫策子女都是薄待且極盡利用之能事,以至於他的子孫也越來越不厚道,最後東吳還是落了一個亡國滅種的下場。


謝金澎


吳大帝孫權在親情方面可能比較淡薄,對長兄孫策的子孫沒有怎麼優渥加恩。

孫權稱帝以後追尊自己的父親破虜將軍孫堅為武烈皇帝,追尊長兄孫策為長沙桓王。按理說孫策對江東的功績,足可以追諡為帝。孫堅死後繼承父業,教導幼弟都是孫策的功勞。如果沒有孫策,江東很可能在孫堅死後就分崩離析了。孫策死的時候也許是考慮到自己的兒子年齡小,不適合繼位;另一個弟弟孫翊又喜怒不形於色而不而託付重任,所以選擇了孫權做繼承人。這對孫權也算是知遇之恩。

孫策唯一的兒子孫紹在孫權稱帝后被封為吳侯,這是他的父親孫策曾經的爵位。但是後來孫紹又被改封為上虞侯。孫紹在《三國志》裡沒有什麼太多記載,可見也並沒有得到叔父孫權的格外培養。和當年孫策對孫權的器重不同。

孫紹死了以後兒子孫奉繼承了他的爵位。孫奉曾被捲入一樁謠言事件。東吳最後一個皇帝孫皓是孫權之孫,廢太子孫和之子。孫皓曾經因為其左夫人之死過度悲傷以至於數月不能出門。這時便有流言說皇帝已死,長沙桓王之孫孫奉要奪回帝位。這事最後以孫奉被誅而了結。孫奉雖死,但是從這件事也能看出來,孫權一系有意防範孫策一系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正因為孫策對於江東的功績太大了,所以如果孫權過於尊奉兄長,優待侄輩可能更會讓江東官吏民眾覺得應該擁戴孫策子孫。而即便冷待如此,孫策的子孫還是免不了被疑最後被賜死,可見孫權及其子孫的防範也一直沒有放鬆。事情到了這個程度,已經不是孫策和孫權兄弟親情的問題。

孫策還有兩個女兒:長女被孫權嫁給顧雍的長子顧劭,但是給顧劭做繼室的,不是元配嫡妻。顧劭的元配妻子是陸遜的姐妹。顧劭這個人非常有才華,只可惜很早夭亡。孫策的長女後來又退給了陸遜。孫策的次女被孫權嫁給了朱治的次女朱紀。


沅汰


孫權繼承孫策的權位後對他哥哥的子女還算不錯。孫策只有一個兒子——孫紹,先是被孫權封為吳侯,後來由於皇太子孫登的兒子孫英被封為吳侯,孫紹被改封為上虞侯,看來孫權對他的這個侄子還是有所防備。


孫紹死後,他的兒子孫奉繼承了他的爵位,據傳吳國末帝孫皓在位期間,有傳言說孫奉會奪取帝位,所以孫奉被暴君孫皓所殺害。

孫策還有兩個女兒(也有人說是三個),孫權對他的這幾個侄女也不錯,將其中一個嫁給了豫章太守顧邵,顧邵死後改嫁給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及軍事家陸遜。另一個被孫權許配給毗陵侯朱治的兒子朱紀。

一家之言,僅供參考,不妥之處,敬請雅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