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当政,哥哥孙策子孙的结果都如何?

宜男


孙策是孙权的哥哥,当时乱世江湖之中的一个少有英雄,他本来率属于袁术的部下,听从袁术的号令。

但是,袁术因为狂傲自大,捡到了一个玉玺,他就以为自己是皇帝了。所以,在袁术称帝的时候,孙策就给他断绝了关系。也就是说,江东的基业是孙策打下来的。

很不凑巧的是,孙策这个豪杰,因为得罪人,被人给暗杀了。

据说他被刺杀的时候,并没有生命危险,后来之所以他会死,是因为他是个帅哥,刺杀他的人,把他的脸给刺花了。他是很在乎自己容貌的一个人,当他看到自己的容貌的时候,大吼一声,血管爆裂而亡。

孙策临死前,唯一的儿子孙绍只有十岁,另外,他还有三个女儿。

这也就是说自己的位置要么传给自己的年仅十岁的儿子,要么传给自己只有十七岁的弟弟孙权。

这真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呀。

因为这是一个乱世,若是传给儿子的话,孙家的江山被别人篡权的可能性很大,但是,给弟弟孙权,又有点不甘心。

思来想去,他还是选择了理智,抛去了情感。让弟弟孙权来继位,而且他知道自己的弟弟孙权是个能人。

他临死之前,就对孙权说,开疆拓土,征战四野,做弟弟的你不如我,但是,守护江东的基业,任贤用能,我不如你。

孙策果然没有看错人,后来孙权用了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是最合适的接班人。

他更加是让曹操和刘备刮目相看。

结果三国之中,只有他这个吴国是最后被灭掉的一个国家。看似强大的蜀国和不可一世的魏国都亡在了他的前面。

那么孙权当皇帝之后,是如何对待孙策的儿女的呢?

孙权肯定会对他们好生伺候的,否则,他还是人吗?

哥哥都把王位传给了自己,自己肯定会对他的后人好了,要不怎能让哥哥瞑目呢。

孙权把孙策的儿子孙绍封为了吴侯,然后又改封为虞侯。

孙权把孙策的大女儿嫁给了大都督陆逊,二女儿嫁给了东吴重臣顾绍,三女儿嫁给了东吴大族朱纪。

要知道孙权能做到这样已经很不错了,你看他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刘备,这很明显是一桩政治婚姻呀。他的妹妹和自己的侄女比起来那还是相当的惨的。

所以说孙权对孙策的后代,还是不错的。


史学达人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年仅26岁,此前他已经扫平江东,建立了基业,正想趁着官渡之战的机会偷袭许昌扩大地盘,不想天不假年,撒手归西。

孙策留下三女一子,其中儿子叫做孙绍,由于当时孙绍年仅十岁,孙策不得已把打下的江山交给弟弟孙权,《三国志》记载:呼权佩以印绶,谓曰:“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当年孙权年仅十七岁,但已经隐隐有明君的迹象,孙策传位给他既是不得已,也是知人善任,孙权后来的表现十分给力,就连视天下英雄与无物的曹操也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权上位以后对哥哥的子女还可以,三个侄女:

老大陆孙氏,嫁给了东吴名将陆逊。

老二顾孙氏,嫁给了吴国重臣顾雍的儿子顾邵

老三朱孙氏,嫁给了吴国武将朱冶的儿子朱纪。

孙绍,被封为吴侯,之后因孙登(孙权皇太子)之子孙英被封吴侯而改封上虞侯,死后由其子孙奉继承爵位,孙皓主政期间,孙奉因遭到猜忌被杀!



日慕乡关


孙策是三国时最有魅力的人物,短短几年时间,几乎从零开始奠定江东基业。这么一位有为青年,又容貌俊美,气质超群,时称“孙郎”。郎在当时是“小伙子”的意思,有才有貌称为郎,并不是长得帅就行。

孙坚遇刺身亡,孙策年仅十七岁,尚无战场经验。他是孙坚长子,按说可以继承孙坚乌程侯的爵位,但他让给了最小的弟弟孙匡。

孙策创业异常艰难

孙坚安葬父亲后居住江都,名士张紘在江都避难,正替母亲服丧,孙策多次去请教对时局的看法,他一再表示无可奉告。孙策下跪道:“先生大名远播,众望所归,求你裁决,何不指点一二?若成功,得报父仇,全是先生之力呀!”就这样,孙策有了第一位重量级的谋士。

当时孙策20岁,无一兵一卒。他向袁术求情,袁术没有交还他父亲旧部,让他自己到丹阳募兵。孙策带着吕范、孙河,在丹阳招募了几百人,在泾县遭到当地豪强袭击,人马损失殆尽。孙策回到寿春求袁术,袁术把孙坚旧部一千多人交给孙策,孙策才正式成为一名将军。

孙策把政权交给孙权,源于江东现实

孙策去世时,江东不仅时局不稳,连家族势力都在捣乱。一方面深山老林里的宗部不服从,地方豪强借机想要驱逐孙氏集团;另外世家大族们为自身荣华富贵,都想脱离孙氏集团投靠曹操的中央。

孙权的堂兄、孙静之子孙暠,时任定武中郎将,驻扎在乌程(今浙江湖州),他整顿军队,欲南下袭占会稽。孙策嫡系、会稽郡功曹虞翻听闻,遣人对孙暠说:“讨逆大人(孙策)英年早逝,我等当然要支持孝廉(指孙权),我已经率全城将士登城固守,下定了替孝廉除害的决心,望你三思!”孙暠知难而退。

孙暠明目张胆搞分裂,还有暗中跟曹操勾结的,此人就是孙权堂兄、孙贲的弟弟庐陵太守孙辅。孙辅给曹操写信,请求曹操率军南下,送信的人转而向孙权报告,孙权大怒,将孙辅的心腹全部斩杀,将孙辅软禁。

孙权还有个庶弟孙朗,后做到定武中郎将,与曹魏作战时故意烧毁己方茅草,致使军资短缺。孙权大怒,将其革除宗室户籍,并禁锢终身。

托孤孙权,是正确选择

孙策临终对孙权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孙策也看出来,孙权是守业型的人物。孙权的军事能力一般,五次亲征合肥都失败。又嘱托到:“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赤壁之战,听了周瑜的,果然取胜;但是在荆州、刘备的问题上,孙权一直不信周瑜,而是信任主张孙刘联合的鲁肃,果然得不到荆州。

孙权并未加害孙策后人。孙策有二女一子,长女嫁给江东四大家族之一顾氏的顾邵,次女嫁给朱纪。儿子孙绍,表现不算突出,孙子孙奉因卷入谋反被孙皓诛杀,至此孙策绝后。


九州历史


史载的孙策共有一儿两女。

孙策的儿子叫孙绍,在孙权229年称帝的时候,被封为吴侯,后来改封为上虞侯,因为这个吴侯被孙权收回,给了孙权长子也是太子孙登的儿子孙英。

这个信号很明确,因为孙策就是原来的吴侯,孙策最开始是继承孙坚的乌桓侯,后来被曹操表为吴侯,而如今孙绍的吴侯被拿掉之后,给的是自家的一系,就代表,整个吴国没有孙策一家什么事了。

不过孙绍倒得以善终,但是孙绍的儿子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在公元270年,当时的吴帝是孙皓,他因为左夫人去世而悲伤不已,闭门几个月不出去,民间都在传这个皇帝已死了。

说孙权的五子孙奋,还有孙奉其中一个会来继位,有一个太守叫张俊,还给孙奋的母亲扫墓,孙奋与孙奉就被孙皓一并诛杀了。

孙策的长女嫁给了顾邵,这是吴郡四大家的顾家顾雍的长子,不过顾邵三十一岁就死了,后来就改嫁给了陆逊。东吴一直有这个改嫁的传统,比如孙权的长女孙鲁班先是嫁给了周瑜的长子周循,周循死之后,就改嫁给了全琮。

孙权的次女孙鲁育,孙鲁班的妹妹,先是嫁给了朱据,朱据死后,嫁给了刘纂。

孙策的次女嫁给了朱治的儿子朱纪,而朱治是朱然的养父。

孙氏是都通联姻的关系来稳固江东几个大族的关系,比如顾陆朱张全。

孙权对待孙策一族,还是不如司马炎对待司马师的,孙策只被封作了长沙桓王,而司马师是被封为晋景帝的,而到了孙皓时代,还有孙策的孙子来继位的说法,就说明孙权一系一直很防范着孙策一系的。所以,孙权是比较薄情的。


历史简单说


历史读多了,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孙权当政后会对哥哥的子孙下毒手,以保证自己政权的稳定,这种猜想根据正史来看是错误的,孙权并没有伤害孙策的家眷反而照顾的很好。



孙策可以说是三国里最完美的英雄人物之一。不仅人长得帅,本领也很大,作为十八路诸侯之一孙坚的长子,他在父亲死后招募兵勇以图在三国乱世里有所作为,之后打败扬州刺史刘繇、活捉会稽太守王朗、袭取庐江大败黄祖,坐拥江东六郡,成为东汉末年江东地区最大的割据军阀。



打下来那么大的地盘,自然让那些旧军阀心生嫉恨,所以就派刺客去杀掉孙策,孙策被弓箭射中而亡,一代豪杰就此陨落。死后把大权交付给了自己的弟弟,17岁的孙权,当时孙策的儿子孙绍才10岁,认为儿子年纪太小不懂政治,而且没孙权那么聪明,就把自己打下的江山交给孙权了。孙策大女儿陆孙氏,后来嫁给了东吴名将陆逊。二女儿顾孙氏,后来嫁给了吴国重臣顾雍的儿子顾邵。儿子孙绍被封为吴侯,死后由其子孙奉沿袭爵位。


纳兰谈史


孙策生前有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儿子名叫孙绍,女儿姓名不详,按照正常的发展轨迹,孙策的政治遗产理应当由孙绍来继承,但问题是,孙策去世之前,孙绍年龄太小,据说还不到说话的年纪,属于典型的孤儿寡母,在外有强敌内有忧患的情况下,孙策哪敢让自己的儿子来继承江东基业。因为,这不明摆把自己老婆儿子往火坑里送么?

在这种背景下,孙策便让刚满18岁的孙权继承了自己的政治遗产,而孙权也不负重托,最终在江东开国称帝。但是,从当时的法理上来说,孙绍作为孙策唯一的儿子,他才是江东名正言顺的继承人,更重要的是,当年孙策虽然将江东基业托付给孙权,但孙策一系的军政力量却依然存在,随着孙绍逐渐长大成人,他自然会成为孙策一系的少掌门人,并在东吴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些,自然是孙权所不愿意看到的,而且站在孙权的角度来说,也不可能把皇位还给孙绍。但问题是,孙权又不能公开否认孙绍是法理继承人的事实,因为,如果孙权敢否认这个事实,那就等于公开承认兄终弟及的权力继承原则是可以成立的,那孙权死后,他的弟弟岂不是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继承孙权的权力和地位,到时孙权的儿子,岂非也只有像孙绍一样靠边站。

也正是因为此,孙权在称帝后,追封父亲孙坚为武烈皇帝,却只追封哥哥孙策为长沙桓王。孙权的意思很明显,那就是他的皇位是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属于父死子继,而不是兄终弟及。而且,如果追封孙策为帝,那孙绍至少也得封个王才合适,那孙绍的势力就会更大,这个显然是孙权不愿意的。所以他只追封孙策为王,那孙绍封个侯也就足够了。而事实上,孙权称帝后也只给孙绍封了一个吴侯,而他自己的儿子却大都封王。



不仅如此,为了进一步瓦解孙策一系的力量,孙权还亲自为孙策的两个女儿挑了三个女婿,大女儿先嫁给了顾绍,后改嫁陆逊;小女儿则嫁给了朱纪。表面上看,孙权对孙策一家那是格外照顾。因为他为孙策女儿所挑选的这三个女婿,那都是标准的牛人,他们要家世有家世,要地位有地位,要能力有能力,要才华有才华,基本都属于文韬武略兼备的牛人。

但实际上,孙权的这种做法,显然是把孙策一系的力量给瓦解了。因为,孙策的儿子孙绍,面对这三个牛气冲天的姐夫、妹夫,估计是不敢站在居中位置对他们发号施令的。这也就意味着,孙绍作为孙策一系的少掌门,却连自己最核心班底的妹夫和姐夫都搞不定,那孙策一系的力量还算完整吗?至少也是一分为三了!

客观来说,孙权的这种做法虽然不厚道,但除此之外,实在也找不到比这更好的结局。因为,孙权的权力就是从孙策那里继承而来的,这个谁也无法否认。如果孙绍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那他和孙权的矛盾只会越来越大,到时候恐怕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但现在,因为孙策的这几个女婿实在太牛,孙绍这个少掌门就会显得越来越暗淡和普通,那孙绍在孙策一系中的地位就会明显下降,因为这三个女婿,肯定不会愿意给孙绍当小弟。这样一来,孙策一系的力量就会被分散瓦解。当然,孙策儿女的地位也算是换了一种形式保存下来,因为不管怎么说,有这样三个牛逼的女婿,也足以让孙策的子孙享有应有的尊荣和地位。


小玲子说点史


孙权当政时,对待孙策的追封和孙策的子女确实有点不太厚道,但是至少保证他们得以善终。

孙权称帝后,并未追封兄长孙策为帝,而仅仅是追谥为长沙王。孙策长女先许配给顾雍的儿子顾劭为妻,顾劭死后改嫁陆逊,吴国“长公主”的两次婚姻都是孙权许配的,长沙王的女儿俨然成为“大帝”笼络东吴士族最好的政治筹码;小女儿许配给朱纪,朱纪是东吴开国元勋朱治的儿子,大将军朱然的弟弟,仅官至校尉(三国时期相当于低级军官)。

而对待唯一的侄子孙绍,孙权始终没有放弃防备过,仅仅封吴侯了事,而且还因孙权太子孙登之子孙英被封吴侯,孙绍被改封上虞侯。死后由其子孙奉继承爵位,此后事迹不详。孙奉在孙皓在位时被诛杀,而那个时候孙吴都快亡国了,孙奉仍死于帝位流言,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讽刺。

终孙权一朝,孙权对孙策的身后事处理和对待孙策子女的处置上面确实不太厚道,始终无法让人信服。


太乙超人




相信很大一部分人都只知道孙权而不知道孙策,那是因为三分天下时一直是孙权在当家。

其实如果没有孙策,根本就不会有江东孙吴,也就没有三分天下。孙策勇武睿智,战斗力强悍,史有小霸王之称。也就是拿他跟项羽类比,可见其武力强悍和勇猛,但是孙策不同于项羽之处在于他比较有头脑,是一个能文能武的人。


他用了六年时间就打下了江东吴国一片富饶的天下,如果不是天妒英才,东汉末年的历史要怎样发展,还很难说。当时的牛人曹操最忌惮的人便是孙策。


可惜孙策跟后来的军事天才霍去病一样,年方二十六岁便打猎遇刺,不治身亡。他死前,朝中意见是拥立三弟孙诩,他却力排众议,把孙权叫到病榻前,亲自把印绶给孙权戴在胸前,叫孙权照顾好江东、照顾好父老,并说道论冲锋陷阵、征伐掠地,弟不如我,但是论识人用人,守土经营,我不如弟。可见孙策对孙权情深义重,并且很赏识。

孙策没有看错人,孙权稳住了江东局面,三分天下,最后还面南称帝。但是孙权称帝后却没有追封孙策为帝,其实就是一个荣誉、虚名而已,他都没有舍得给,只是给孙策封了一个长沙王。而孙策的儿子孙绍连父亲的

长沙王都没能继承,可见孙权多么小气,陈寿都说孙权“于义俭矣”。

孙绍被封为吴侯,吴侯就吴侯呗,孙权还反悔了,一琢磨吴侯是自己以前的封号,不能给哥哥的儿子,转而将吴侯的封号封给了自己的孙子孙英,将孙绍改封为上虞侯。


孙绍也没能参与国政,就落了个编撰的工作,到也活得自在,远离孙权末年的政治漩涡,寿终正寝。其子孙奉继承上虞侯的爵位,此时东吴的国君已经三易其主(孙权幼子孙亮→孙权六子孙休→孙权三子孙和之子孙皓)。东吴江山到了混世魔王孙皓的手里,孙皓沉溺酒色,专于杀戮,昏庸暴虐。 孙皓的左夫人王氏去世后,一连数月不出门,民间传言孙皓已死,并谣传孙奋与上虞侯孙奉必有一人会成为皇帝。这下触怒了孙皓,于是孙奋和孙奉全家被处死,孙策一脉的直系子孙至此断绝。


孙策的两个女儿怎样呢?都被孙权做了政治婚姻,一个嫁给了陆逊,一个嫁给了世族朱家,史书没有具体描写后来怎样,但是既然是政治婚姻又能幸福到哪里去?

所以史评孙权厚道,从他对孙策的做法来看,实在有些不厚道。对孙策子女都是薄待且极尽利用之能事,以至于他的子孙也越来越不厚道,最后东吴还是落了一个亡国灭种的下场。


谢金澎


吴大帝孙权在亲情方面可能比较淡薄,对长兄孙策的子孙没有怎么优渥加恩。

孙权称帝以后追尊自己的父亲破虏将军孙坚为武烈皇帝,追尊长兄孙策为长沙桓王。按理说孙策对江东的功绩,足可以追谥为帝。孙坚死后继承父业,教导幼弟都是孙策的功劳。如果没有孙策,江东很可能在孙坚死后就分崩离析了。孙策死的时候也许是考虑到自己的儿子年龄小,不适合继位;另一个弟弟孙翊又喜怒不形于色而不而托付重任,所以选择了孙权做继承人。这对孙权也算是知遇之恩。

孙策唯一的儿子孙绍在孙权称帝后被封为吴侯,这是他的父亲孙策曾经的爵位。但是后来孙绍又被改封为上虞侯。孙绍在《三国志》里没有什么太多记载,可见也并没有得到叔父孙权的格外培养。和当年孙策对孙权的器重不同。

孙绍死了以后儿子孙奉继承了他的爵位。孙奉曾被卷入一桩谣言事件。东吴最后一个皇帝孙皓是孙权之孙,废太子孙和之子。孙皓曾经因为其左夫人之死过度悲伤以至于数月不能出门。这时便有流言说皇帝已死,长沙桓王之孙孙奉要夺回帝位。这事最后以孙奉被诛而了结。孙奉虽死,但是从这件事也能看出来,孙权一系有意防范孙策一系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正因为孙策对于江东的功绩太大了,所以如果孙权过于尊奉兄长,优待侄辈可能更会让江东官吏民众觉得应该拥戴孙策子孙。而即便冷待如此,孙策的子孙还是免不了被疑最后被赐死,可见孙权及其子孙的防范也一直没有放松。事情到了这个程度,已经不是孙策和孙权兄弟亲情的问题。

孙策还有两个女儿:长女被孙权嫁给顾雍的长子顾劭,但是给顾劭做继室的,不是元配嫡妻。顾劭的元配妻子是陆逊的姐妹。顾劭这个人非常有才华,只可惜很早夭亡。孙策的长女后来又退给了陆逊。孙策的次女被孙权嫁给了朱治的次女朱纪。


沅汰


孙权继承孙策的权位后对他哥哥的子女还算不错。孙策只有一个儿子——孙绍,先是被孙权封为吴侯,后来由于皇太子孙登的儿子孙英被封为吴侯,孙绍被改封为上虞侯,看来孙权对他的这个侄子还是有所防备。


孙绍死后,他的儿子孙奉继承了他的爵位,据传吴国末帝孙皓在位期间,有传言说孙奉会夺取帝位,所以孙奉被暴君孙皓所杀害。

孙策还有两个女儿(也有人说是三个),孙权对他的这几个侄女也不错,将其中一个嫁给了豫章太守顾邵,顾邵死后改嫁给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及军事家陆逊。另一个被孙权许配给毗陵侯朱治的儿子朱纪。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不妥之处,敬请雅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