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四大疑案之“刺馬案”的真相是什麼?

水晶萍安果


張文祥“刺馬案”是晚清四大疑案之一。這件案子表面看並不複雜,張文祥為了給結拜兄弟曹二虎報仇,殺死了兩江總督馬新貽,就這麼簡單。其實裡面大有文章。

事件發生時背景這樣的:曾國藩帶領他的私人武裝——湘軍,攻進了南京城,太平天國覆滅,洪秀全自殺。大清一片歌舞昇平,慈禧這次可算去了一塊心病。



然而曾國藩一道奏摺讓慈禧大失所望。慈禧實指望曾國藩滅了太平天國後,繳獲的洪秀全所聚斂的財富就夠大清花幾年的,自己辦壽的花銷也有著落了。大清實在太需要這筆錢了。

可是曾國藩奏摺說洪秀全沒有金銀財寶。南京國庫空虛。怎麼會呢?

李自成、張獻忠之流都聚斂了無數財寶,洪秀全建國時間比二人都長,曾國藩說沒有錢,誰信呢?

慈禧懷疑這裡面有貓膩,是不是曾國藩、曾國荃兄弟二人私吞了?

慈禧懷疑不是沒道理的,實際上是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把金銀財寶搬到了他老家去了。曾國藩知道這事。後來授意他弟弟火燒南京城,毀滅證據。

慈禧開始懷疑曾國藩私吞了財寶,明升暗降收了他的軍權,火速提拔沒有根基的新人馬新貽接替兩廣總督,慈禧秘密召見馬新貽,命令他暗中調查南京失陷後,太平天國國庫金銀下落及有關事宜。



資料記載,馬新貽接到密令出來後,大汗淋漓,朝服溼透。他知道這裡面的兇險,曾國藩在朝中耕耘多年,處處是他的眼線,馬新貽甚至叫來他的弟弟,說這次上任必定凶多吉少,以後你要多多照顧父母。這分明是交代遺囑。

馬新貽升任兩廣總督的當天,資料顯示,曾國藩和丁日昌在密室接連商談了兩天,談話內容外人無法知曉。春秋君認為是商量如何對付馬新貽。

慈禧之所以火速提撥馬新貽,一方面是用他制衡曾國藩,一方面調查曾國藩,最後一條是馬新貽沒有根基,容易控制。

我們來看看殺手張文祥的根基,張是捻軍小頭目,捻軍和太平軍曾是一個戰壕的戰友,捻軍的首領是張樂行,講真捻軍勢力不如太平天國的勢力。↓↓



話說張文祥在一次戰鬥中活抓了馬新貽,當時馬新貽是安徽省駐軍首領,張文祥覺得跟著捻軍造反沒出路,於是就和結拜兄弟曹二虎、石金標商量,不如咱們放了馬新貽,讓他給朝廷帶個話,把咱三個詔安吧。兄弟三個認為可行,於是就放了馬新貽,臨走時,四個人拜了把兄弟。

以後馬新貽代表朝廷詔安了三個人及手下的弟兄,這樣一來,哥四個同朝為官,不過馬新貽看不起兄弟三人。

哥四個中,曹二虎的老婆特別漂亮,天長日久,馬新貽和曹二虎的老婆有了姦情,後來讓張文祥發現了,張就告訴了曹二虎,張對曹說,不如干脆把老婆讓給馬新貽算了。兄弟之間別傷了和氣。

曹二虎轉頭就對馬新貽說了這番話,馬新貽堅決否認,說“朋友妻不可欺,”對曹二虎說,別聽別人亂嚼舌頭。曹二虎挺感激馬新貽,覺得他夠義氣。



張文祥則不這麼認為,提醒曹二虎多加註意。結果不出張文祥所料,馬新貽利用曹二虎押送軍火之機,乘機誣陷曹二虎通敵,命手下殺了曹二虎。

張文祥為失去好朋友曹二虎而傷心欲絕,決心為曹二虎報仇雪恨,石錦標因為膽小怕事離開了張文祥,張文祥懷揣利刃伺機“刺馬”。

張文祥在馬新貽檢閱新軍時,奮不顧身刺殺了馬新貽,因為利刃已經喂毒,馬新貽不治而亡。

張文祥確實是夠爺們,始終不說是誰主使的,一口咬定是自己為朋友報仇。親們覺得這裡面是曾國藩主使的嗎?我總覺得曾國藩是幕後主使人。張文祥最後被凌遲處死。曹二虎的妻子羞愧自殺。


秉燭讀春秋


張汶祥刺馬案為清末四大奇案之首,兩江總督馬新貽光天化日之下遭張汶祥白刃行刺,因傷重不治身亡,堪稱千古奇案。案件發生於1870年(清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兩江總督馬新貽在江寧校場檢閱綠營官兵例行考核,檢閱結束在步行回總督衙門的路上被刺客張汶祥一刀正中右肋,張汶祥當場被捕,歷經嚴刑拷問,始終拒不交代受何人指使而行刺總督。此案發生後,朝廷先後派遣三位重臣明查暗訪,卻遲遲未能結案,引發朝廷內外一片譁然,民間廣泛流傳各種版本,流傳最廣的當屬這個——咸豐五年,馬新貽率團練在安徽與捻軍作戰時大敗被俘,捻軍頭目張文祥與結拜兄弟曹二虎覺得捻軍難成氣候,於是藉此改換門庭,接受朝廷招安。

馬新貽與張文祥、曹二虎義結金蘭,發誓有福同享,有難同當。自此張文祥和這支捻軍投降朝廷,馬新貽對這支人馬加以改造,屢立戰功,很快升遷為安徽布政使,張文祥與曹二虎也跟著升官發財。曹二虎的妻子鄭氏年輕貌美,與馬新貽日久生情,勾搭成奸,某日被張文祥撞見識破。張文祥將此事告訴曹二虎,並讓他乾脆把鄭氏讓給馬新貽,以免傷了兄弟之間的和氣。曹二虎便質問鄭氏是否瞞著他與馬藩臺有染,鄭氏矢口否認,又尋死覓活鬧得不可開交。不久,馬新貽對曹二虎說:你我情同兄弟,不要受外人挑唆,我與鄭氏之間清清白白,不要胡亂猜疑。
曹二虎見狀,對張文祥的話起了懷疑,張文祥卻預料到曹二虎即將大禍臨頭。果然不出所料,不久後馬新貽讓曹二虎到壽州押運軍火,壽州軍官卻將他抓了起來,說有人告發他冒領軍火接濟捻匪,奉命將其軍法從事。曹二虎死後,張汶祥發誓要替他報仇,除掉不講信義,奪人妻女的馬新貽。他臥薪嚐膽,苦練白刃,能一刀刺破五張牛皮,他跟著馬新貽從安徽一直到江寧,但督撫每次出巡都前呼後擁,始終沒有找到機會下手。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終於讓他找到機會,趁機刺殺了馬新貽。這個故事被搬上了銀幕,被改編成著名電影《投名狀》。清廷經過一年多的多方審查,終於對案件進行結案,然而這份結案陳詞不僅沒有澄清案件始末,反而加深了民間對此案真相的猜疑。清廷的結案奏報是這樣的——張汶祥,46歲,河南汝陽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變賣家產南下寧波販賣氈帽,在寧波娶妻生子。太平軍攻佔寧波時被裹脅入伍,當過四年太平軍,在漳州時太平軍俘虜了一個叫時金彪的清軍小頭目。時金彪也是河南人,張汶祥看到太平軍大勢已去,便與時金彪趁機逃出,時金彪經人舉薦到馬新貽手下當差。張汶祥輾轉回到寧波,卻發現妻子羅氏和家中錢財被一個叫吳炳燮的人霸佔了,趁浙江巡撫巡視寧波時張汶祥攔轎喊冤,馬新貽接狀後發現是芝麻小事,擲狀不理。
張汶祥只好到寧波府告狀,雖然要回了妻子,但是錢財卻沒有追回來。後來吳炳燮又勾走羅氏,張汶祥追回後逼羅氏吞煙自盡。張汶祥回寧波後為生計犯愁,經朋友介紹認識了海盜龍啟雲,開了一間“小押店”(小當鋪)替龍啟雲銷贓謀生。馬新貽任浙江巡撫期間嚴懲海盜,龍啟雲被捕殺,張汶祥開的“小押店”也被馬明令禁止,斷絕了他的生路,加深了他對馬的憤恨,他認為自己所有的不幸都是馬新貽造成的,新仇舊恨加在一起終於使張汶祥堅定信念,今生一定要殺了馬新貽報仇雪恨,於是苦練匕首穿刺,又一路跟隨到江蘇,得知舊友時金彪在馬身邊做事,在與時金彪敘談中得知馬新貽會在七月二十六日檢閱校場,於是便選擇當日行刺。
又有一種說法,說張汶祥原是捻匪,後來投降湘軍,在鮑超的標字營中擔任哨官,受湘軍將領秘密指派刺殺接替曾國藩而就任兩江總督的馬新貽;還有說是江蘇巡撫丁日昌的公子丁惠蘅因不滿馬新貽革去他的候補道而重金收買死士行刺;而當時定案的刑部尚書鄭敦謹審完案後未及回京覆命就在途中上書以病歸鄉,是因為未審出案件真相,羞於做官,還是另有隱情才出此下策,一切都是未解之謎。1871年10月,張汶祥被判處凌遲處死,剖腹挖心,祭奠馬新貽,至死未出一聲,圍觀百姓無不稱奇。


歷史茶坊


晚清四大疑案指的是楊乃武與小白菜案(1873年-1877年)、名伶楊月樓案(1873年)、太原奇案(1840年)、張汶詳刺馬案(1869年)。其中“張汶詳刺馬案”後來在電影《投名狀》中有所展現。此案主角張汶詳不過一海賊,而馬新貽則是兩江總督兼通商大臣,手握軍政大權的封疆大吏。此案一出引得朝野大震。

馬新貽(1821—1870),字谷山,山東菏澤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進士。曾參與鎮壓太平軍、捻軍,歷任按察使、布政使、浙江巡撫。同治七年(1868),任兩江總督兼通商大臣。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1870年8月22日)上午,當時馬新貽在江寧府衙校閱例行月課的“閱射”完成後,在返回總督府的途中,遭到刺客張汶詳的攔路刺殺,不治身亡,而張汶詳則當場就擒。

事發之後,舉國為之震恐。朝廷前後委派了數名要員審訊此案,歷時半年之久,方成“定讞”,認為張汶詳是挾私報復,懷恨刺殺總督大員。並將他處以凌遲極刑。

儘管此案已經被定案而且犯人也已經赴法,但是當時人對此案仍有種種懷疑,以至謠言四起。漁色負友、通回賣國、丁日昌買兇、湘軍高層買兇、反洋教者買兇之說紛紛湧現,真相至今仍然是一個謎霧。但是越來越多的人人相信馬新貽之死、刺馬案的審理與湘軍的關係密切。馬新貽為人稟性剛直,於浙撫、江督任內,簡練親軍,尤其是對縱恣不法的湘軍,力加裁抑,引得湘軍不滿,必欲除之而後快。所以湘軍高層買通張汶詳刺殺馬新貽,並在口供上作了手腳。


老照片


《刺馬案》為晚清四大奇案之一,說其“奇”,主要是因為貴為兩江總督、武行出身的馬新貽竟然被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匪首張文祥白刃刺殺,這是大唐宰相武元衡被藩鎮刺殺過後沒有的事情。在對比美國林肯、肯尼迪等總統被刺殺案,即可發現其中疑點重重。

一切歷史都是政治史,考察當時的歷史即可發現其中端倪。清朝末年,太平天國起義,幾年時間竟然席捲半壁江山,京師震動。幸好出現以曾國藩為首的中興四大名臣,這才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為激勵將士,清廷曾下令“克復金陵者為王”,然後功高震主,兵將私有,據有半壁江山的曾國藩卻引起了清廷的忌憚,只封了一個侯。朝廷為了解除威脅,將曾國藩調離南京,改任直隸總督,加以駕馭。這不能不引起湘軍將士的不滿,而且當時很多湘軍將士被遣返後,大多實業,變成流民武裝。

摘了果子,成為清廷替罪羊的馬新貽,就這樣沒有反抗的輕易死去,主審官刑部尚書鄭敦謹還未還京就告老還鄉。朝廷急調曾國藩為兩江總督,並沒有過於追究,各位看官可有看透其中玄機?


青年史學家


清末四大奇案

清朝末年,即同光年間,曾發生無數奇案,其中以楊乃武與小白菜案、楊月樓冤案、太原奇案、刺馬案最為轟動。這四個案子被稱為清末四大奇案,刺馬案則為四大奇案之首。




馬新貽何許人也

馬新貽和李鴻章是同一年考上的進士,通常進士的都是要留京當一段時間翰林的,馬新貽卻沒有留在北京,直接去安徽做知縣,而後穩步升職。後接替曾國荃出任浙江巡撫,再後來接替曾國藩出任兩江總督,也搞過洋務運動。


馬新貽被刺

一天馬新貽在返回官府途中,有一個人突破衛隊,攔轎喊冤。馬新貽正待問案,那人卻一刀將馬新貽捅倒在地,當日,馬新貽不治身亡。兇手卻不逃跑束手就擒,聲稱自己是張文祥,河南人,無業,殺馬新貽是為了替別人報仇。





曾國藩對刺馬案的審理

大員被刺,非同小可,於是朝廷派曾國藩來查辦此案。

張文祥最早的時候是個生意人,參加過太平軍,半路又成了湘軍,後來又到福州當繼續當兵,然後回家看望妻子。發現妻子和一個叫吳炳燮的人有了外遇,張文祥打了一場官司,才將妻子要回來。此後,張文江開了一家黑店,遭到馬新貽取締。這時候吳炳燮又將張文祥老婆拐走。張文祥找馬新貽告狀,可新貽不受理,氣惱之下張文祥刺殺了馬新貽。

這就是曾國藩審理的刺馬案,按當時的律法規定,必須要傳涉案當事人到庭,曾國藩應該對每個當事人都詳細核實過的。


刺馬案的民間解讀

然而這個審理結果卻令大家質疑。既然吳秉燮拐了張文強的老婆,那麼張文祥為啥不捅吳一刀,偏要去刺殺馬新貽呢?

於是乎,許多關於刺馬案的民間解讀版本紛紛出來,但最受公眾推出的是下面的版本。

馬新貽安徽當知縣的時候,曾率團練與捻軍交戰被俘。俘獲馬新貽的捻軍頭目張文祥,曹二虎和時金標。曹二虎通過面相預測馬新貽日後會飛黃騰達,就說服另外兩人一起投了官兵。馬新貽果然步步高昇,他發現曹二虎的妻子比較美貌,於是殺了曹二虎並佔其妻。張文祥大怒,為結義兄弟報仇,於是刺殺了馬新貽。


多元視角


《刺馬案》、《楊月樓案》、《太原奇案》、《楊乃武與小白菜案》被稱為晚清四大奇案,而其中這《刺馬案》被稱為晚清四大奇案之首。而與其他奇案的曲折離奇、峰迴路轉不同,《刺馬案》的兇手並沒有逃離兇場,且對自己的罪行供認不諱,那為何此案卻被稱為晚清四大奇案之首呢?

首先,該案不是普通的刑事案件,而涉及到晚清的重大政治。朝廷最高級別的封疆大吏,竟死於莫名的刺殺,乃是自大唐宰相武元衡被刺以後,一千餘年之未有之事件。自湘軍平定太平天國之後,清廷對湘軍在江南的勢力而坐立不安。不但沒有兌現“克復金陵者王”的承諾,反而下令裁汰湘軍,並使“調虎離山”之計,將曾國藩調離江南,任命其為直隸總督。

直隸總督雖為疆臣之首,卻在朝廷的眼皮底下,論實際權力,直隸總督遠不能與兩江總督相比,且遠離了曾國藩的勢力根基。同時,清廷以馬新貽為兩江總督,接手兩江地區(肩負裁汰湘軍、追查太平天國國庫等重任)。湘軍流血犧牲才攻取的江南,卻迎來了馬新貽為兩江總督,湘軍顯然是極為不安與憤怒的。

再則,馬新貽被刺經過比較蹊蹺。馬新貽也是靠軍功而步步高昇的,而並非如一般的文臣,其當天參加完閱射回官署時,有負責警衛的督標中軍副將喻吉三、武巡捕葉化龍以及兩三名馬弁跟隨,卻最終死於張文祥的短兵利刃。沒有內部人員的配合,是不可能行刺成功的,且張文祥在行刺的過程中高呼“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將馬新貽刺死之後也無逃生的慾望,都是極為反常的表現。

第三,張文祥的供詞疑點重重。儘管許多相關影視作品及野史記載,馬新貽與張文祥等匪首曾繫結拜兄弟,可馬新貽飛黃騰達之後,不但霸佔拜把兄弟的妻室,還誘殺了拜把兄弟。以致張文祥報仇,刺殺了馬新貽。但是,從張文祥的供詞來分析,張文祥與馬新貽並不相識,張文祥刺殺馬新貽的理由也比較牽強,表明張文祥是受人指使(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的。

第四,案件處理也撲朔迷離。慈禧接到馬新貽被刺殺的奏報後,吃驚地表示:“馬新貽此事豈不甚奇?”。卻立即調曾國藩回任兩江總督,並會同刑部尚書鄭敦謹主審此案。鄭敦謹審完此案回京,至清江浦(今淮安),就上疏以病乞罷,卻於十餘年後才死去。表明鄭敦謹已審出真相,但事態太過嚴重,以致其不敢回京述職。而從清廷立調曾國藩回任兩江總督,也表明清廷看出這其中的玄機,故而,對馬新貽被刺之真相也並不能繼續深究下去,而且最是說不得。


歷史聞知社


刺馬案乃是清朝奇案

2007年,香港導演陳可辛集合了李連杰、劉德華、金城武、徐靜蕾等大陸和港臺三地演員,導演了一部電影《投名狀》,這部電影講述了清朝同治年間,發生在李連杰、劉德華、金城武三兄弟身上恩怨情仇的故事。李選傑憑藉該片獲得了第2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陳可辛獲得了最佳導演獎。

這部電影並不是香港導演憑空虛構的,而是確有其事,取材於清朝同治皇帝年間的“刺馬案”。“刺馬案”曲折離奇,背後隱藏著清政府各方政治力量的角逐,甚至於慈禧太后、直隸總督曾國藩等人都牽涉其中,因此至今尚無定論。

在我國清朝同治、光緒年間,因朝政腐敗,農民起義不斷,再加上英法俄日等列強虎視眈眈,不斷髮動侵略戰爭,因此在那個時期,社會形勢動盪,發生了一系列光怪離奇的大案怪案,如“刺馬案”、“楊月樓案”、“小白菜案”等,這些案件多與“報仇”、“私奔”、“情色”、“殺人”勾連在一起,老百姓對這些政治案件、桃色案件很感興趣,因此這些案件在清末、民國經過耳燻目染,民間傳說演義,被搬上京劇舞臺後大肆傳播,弄的國人皆知。

近些年,這些故事的素材經常被港臺導演和大陸導演拍成電影或者電視劇而被人們津津樂道,成為人們聊天喝酒的談資。但這些案件本就屬於歷史,既然是歷史,就有它時代的背景和認真的一面,案件背後隱藏的是清政府的腐敗和吏治的混亂,反映的那個時期政局的複雜。

馬新貽,山東菏澤人,道光二十七年進士,咸豐三年,太平軍打到安徽,馬新貽參與清庭鎮壓。

咸豐五年。馬新貽攻下廬州,打敗了農民起義軍,官至廬州知府。

咸豐八年,太平軍攻佔廬州,廬州失守,馬新貽丟失官府大印,被清廷革職。

同治三年,馬新貽被提拔為浙江巡撫。

同治七年,馬新貽被調任兩江總督,兼任通商大臣。

同治九年,馬新貽到官署西邊的訓練場檢閱士兵。返回官署時,被一名叫張文祥的人刺死。

這基本便是馬新貽的一生。

據當時的判決書,張文祥乃是“漏網發逆”和“復通海盜”。據此,清政府將張文祥處決,剜了張文祥的心,去祭奠這位馬新貽,又厚厚的於以撫卹。一句話,馬新貽是一個好官,張文祥是一個發逆。

但實際上,馬新貽之所以官運亨通,靠的是假報軍功,又結納權貴才得來的。他在所謂的“剿匪”戰鬥中,原本是一個敗軍之將。被俘以後,又沒有骨氣,與“匪首”義結金蘭,成了拜把兄弟。再由他的把兄弟導演一幕馬新貽收復失地的鬧劇,欺瞞了朝廷,以至爬上封疆大吏的寶座。飛黃騰達以後,那些把兄弟原以為可以攀附於他,千里迢迢來投靠。馬新貽又奸佔了把兄弟的妻室,誘殺了把兄弟。張文祥因偶然的原因逃脫他的魔掌,才弄出這一出刺馬的大案來。由此可見,清廷所依重的大臣,漁色負友,形同禽獸。凡此種種,正是清廷官場腐敗的縮影,無怪慈禧太后煞費苦心,一定要把真象掩蓋起來。

平江不肖生的《刺馬詳情》選自他的名著《江湖奇俠傳》。據平江不肖生說,他對本案的詳情,是從鄭敦謹的女婿口中所得。而鄭敦謹的女婿,則在鄭敦謹審問張文祥時,在屏風後面偷聽到的。其真實程度如何,不得而知,






劍神陸小鳳


“張汶祥刺馬案”和“楊乃武與小白菜”同列晚清四大奇案,當然後者名聲更響。張汶祥行刺時任兩江總督馬新怡背後隱藏了什麼驚天真相呢?說起來特別嚇人,無非是曾國藩為首的湘軍集團與慈禧太后為代表的清廷之間不可調和矛盾產生的副產品而已。接下來,我們來分析一下為什麼。

馬新怡什麼時候被刺死的呢?1870年。他於1868年從閩浙總督改任兩江總督,頂的正是從兩江總督改任直隸總督的曾國藩的缺。巧不巧合?意不意外?前後任大員之間的微妙,你懂的?我們看一下圍繞這兩位的一系列淵源以及圍繞案件發生的一系列怪事就能弄清刺馬案的真相了。

1、湘軍攻下天京後,曾國藩、曾國荃兄弟向清廷彙報說並沒有發現太平天國鉅額財富,讓當時因連年戰爭財政異常吃緊的清廷很是失望,與各級官員及民間說法一樣認為這筆財富被湘軍私吞了。你說,讓曾國藩離開江寧赴任直隸而安派馬新怡接任,有沒有調虎離山、徹查內幕的意思?曾國藩兄弟這兩個官場老鳥會不會心裡明鏡似的?

2、馬新怡被刺後,慈禧不信任江寧將軍、江寧藩臺、漕運總督會審的“張汶祥因私行刺,無幕後主使”的結論,而讓曾國藩再次擔任兩江總督,會同欽差大臣、刑部尚書鄭敦謹審理此案。這裡很奇怪,為什麼是曾國藩主審?更奇怪的是,見曾國藩很冷淡,只想按原判結案,原本想好好審查的鄭敦謹也只好順水推舟給了曾大人面子。最最奇怪的是,鄭敦謹返京時,曾國藩給鄭大人和隨行的兩個郎中都送了“程儀”,鄭不但分文未取還隨即棄官還鄉,從此沒再入仕。

3、張汶祥行刺成功後並未逃跑,主動被捉,且日後一直死咬著說沒人指使,純繫個人恩怨。不覺得這裡很怪嗎,無名之輩與朝廷大員能有何恩怨?

總之,刺馬這樁驚天奇案,主謀者為一貫脾氣火爆容易衝動的曾國荃的可能性更大,但顯然曾國藩也是知情的,並負責為弟弟擦了屁股。

你認為呢?



司馬砸光


“賊悍且狡,非酷刑不能得實,而叛逆遺孽,刺我大臣,非律所有……”這是馬新貽左右手孫衣言在馬新貽死後為其撰寫的《神道碑銘》。而“刺馬案”主審之一,刑部尚書,欽差大臣鄭敦謹審結該案,行前拒絕曾國藩饋贈程儀。帶著兩個手下在沒有朝廷詔令的情況下回京述職,在半道就稱病回鄉了,也不接受朝廷給他保留的職位,從此不再踏入北京城了,終身不再為官了。

馬新貽剿滅太平天國,捻軍發家,但和當時一般靠此發家的官員不同。他既不屬於湘軍,也不屬於淮軍,又非常能幹,還是個少數民族。這樣的經歷讓他在朝臣中顯得很孤立,就是這種孤立讓他得到了慈禧太后的信任。年紀輕輕就作為封疆大吏,被慈禧太后派往江蘇任兩江總督,臨行前慈禧親自召見,面授機宜。慈禧派馬新貽任兩江總督,無非要他做兩件事,裁撤湘軍,尋找太平天國“聖庫”財寶的下落。

馬新貽也知道慈禧太后交代要辦的事,並不好辦。湘軍在兩江地區經營多年,上上下下的官員,兵卒幾乎都是湘淮兩系,南京更是湘軍的老巢。單槍匹馬去兩江,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味道了。湘軍在攻陷安慶後,咸豐皇帝就說:“打倒半個洪秀全,來了一個曾國藩。”對湘軍的忌憚之心,早已天下昭昭,此去凶多吉少,馬新貽心知肚明。何況還有查太平天國“聖庫”的任務,太平天國是公有制,所有搶到的財寶都要歸入“聖庫”。大清和太平天國打了十四年,中間還有二次鴉片戰爭,國庫早就空了,原本打算靠太平天國“聖庫”的錢發一筆。結果曾國荃攻下南京後上表,“聖庫”著火錢都燒了。而這邊湘軍各級將領們不斷往家運金銀財寶的,導致河道堵塞無法通行。想讓人家把拿回家的,再吐出來,那人家還不鋌而走險乾點什麼,湘軍的將領都是刀山火海過來的。



馬新貽最後是被張文祥貼身刺死在府衙的校場裡,(怎麼進來的)旁邊都是士兵,殺人後馬新貽並沒有逃走,站在校場中大聲宣佈馬新貽的罪狀束手就擒的。被捕後也沒人對他用刑,結案的供詞都是按他招供的。基本上戲裡演得,現在電影、電視劇拍的都是他的供詞改編。鄭敦謹、曾國藩是按前任主審張之萬的調查,海盜張文祥因同夥被馬新貽剿滅懷恨在心,尋機殺死馬新貽為同夥報仇給結案的。



其實在兩江地區一些官員表現是很有意思的。首先是湘軍在兩江最高官員江蘇巡撫丁日昌,與馬新貽同在南京辦公的江蘇巡撫,在沒有重要公務的情況下,非常非常巧的去了天津見曾國藩了。在馬新貽被殺當天,正和曾國藩在徹夜長談。回南京後派人大肆宣傳馬新貽與曹二虎、張文祥是結拜兄弟,馬新貽殺良冒功,和曹二虎媳婦有染,殺死曹二虎等等豔事。如果按後世之人分析,曾國藩對“刺馬案”是知情的,曾國荃是幕後黑手,那麼執行人呢?



另外兩個有意思的官員,就是被馬新貽到兩江後一手提拔的孫衣言與袁保慶,作為馬新貽的左膀右臂,號稱馬下面的一支筆,一張嘴。恩主馬新貽的死,影響最大的就是他們。兩人一直參與審案,對會審時未對張文祥用刑,鄭敦謹以張之萬、魁玉原奏之法審結此案極端不滿,不肯在審案奏議上簽字。最後逼得鄭敦謹直接說“如果此案審出了某官,或者某軍是幕後主使,那要如何結案呢。”

慈禧太后和朝廷上面的官員們不是不知道馬新貽死得冤,但是也不會為了一個人的死而動搖國家根本。誰也不會想到“刺馬案”後一直無法動搖的湘軍在兩江的勢力,在幾年後因為清末四大奇案另一案“楊乃武與小白菜案”,會使100多位湘系官員被摘了頂戴花翎。


愛讀歷史的大胖子


真實的刺馬案發生在清朝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1870年8月22日,當時的兩江總督(江蘇安徽江西上海四省軍政最高領導人)是馬新貽,當天的馬新貽結束兵士檢閱之後,從射箭場打道回府,走到府衙門口就被埋伏已久的一個殺手刺殺,該人一邊大喊冤枉一邊拿著匕首衝向馬新貽,刺中他右肋,第二天馬新貽就死了。

怪事在於當時這個刺客不但不逃跑反而大喊刺客是我張文祥,坐以待斃。據刺客證詞,張文祥妻子家財被人霸佔找馬新貽伸冤卻不被受理,幾經波折妻子死了,典當行被馬新貽查封,他的很多海盜朋友也被馬新貽捕殺,張文祥籌謀兩年就為了報仇。

當時民間流言四起,對這件奇案主要是三種說法:仇殺,情殺,政治謀殺。

1.張文祥原本是農民起義軍,被馬新貽打敗之後加入太平軍,但他兄弟的寨子被馬新貽剿滅殺害,妻子也因此被人霸佔

2.張文祥當年俘虜過馬新貽,馬新貽勸說張文祥投誠,張文祥心動之後和馬新貽以及兩個兄弟結拜投奔清軍,結果馬新貽扶搖直上見利忘義,霸佔了兄弟曹二虎的妻子,設計殺了其他兩兄弟。

3.馬新貽和當時的巡撫丁日昌不和,丁日昌派人刺殺。/曾國藩湘軍和馬新貽的兩江總督不對付,馬新貽此次前來徹查湘軍攻陷南京之後天平天國鉅額庫銀去向。到任兩年,處處掣肘湘軍,湘軍策劃刺馬案。

因為案件牽涉甚廣,為了平息,很快張文祥就被凌遲處死,案件真相也至今沒有定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