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尚書和總督誰的品級更高且實權更大呢?

Baby珍惜伱


尚書和總督在清代都是“從一品”,從品級上來看,是一樣的,但到底誰更大,要具體分析。

清朝的尚書,是六部(吏、戶、禮、兵、刑、工)的最高長官,按清代體制是滿漢各一人,共計12人,這十二個人算是進入清朝中樞機構中的核心權力圈了,其人數跟今天的中央政治局委員(副國級)的人數差不多。所以地位是非常高的。

清代總督是地方上統領一省或幾省的最高軍政長官,負責全省的軍事、行政事務,清代中後期,總督一共有“直隸總督”、“兩江總督”、“陝甘總督”、“閩浙總督”、“湖廣總督”、“四川總督”、“兩廣總督”、“雲貴總督”一共八個地方最高軍政長官性質的總督。

總督的地位,大概可以類比於今天的帶有“政治局委員”身份的地方大員,現在這樣級別的地方大員只有上海、天津、重慶、廣東、新疆五個,大體和清代的總督數量差不多。

但總督和各部尚書的實際權力和地位,還是不可同日而語。

因為清代前期的地方軍政體制是垂直領導,總督與尚書平級,直接聽命於皇帝,但尚書所在各部的官員是尚書的下屬,直接聽命於尚書,而總督屬下的各級官員,卻是受中央各部門的垂直領導,總督只對各省的下級官員有“督導權”而無直接干預他們做事的權力。

清代省級官員中,總督之下有布政使負責財政,他們直接接受戶部的領導,有按察使負責司法,他們直接接受刑部的領導,布政使和按察使的直接業務領導是戶部和刑部,不是總督,總督對他們只有督導權,如果他們做的事情符合正常程序,總督沒有權力去對布政使負責的財政工作,對按察使負責的司法工作指手劃腳。

另外,總督是地方上的最高軍事長官,但真正打起仗來,朝廷一般不會讓該地的總督主持前線作戰,而是另派中央大員出任經略大臣,帶撫遠大將軍高級軍銜到地方上指揮各路人馬打仗,總督只能給朝廷臨時委派的前線總指揮(各種經略大臣、大將軍)打雜,所以總督名義上有兵權,實際上真要用的時候,是用不了的。

因此總督的實際權力比中央的六部尚書就要小得多了,因此總督們奉年過節要給尚書送禮,尚書們可不用給總督送禮。

不過後來的情況卻是反過來了的,太平天國以後,湘軍、淮軍、北洋軍強勢崛起,曾國藩長期擔任兩江總督,李鴻章長期做直隸總督,成為晚清實際上的掌舵人,後來袁世凱更是靠著直隸總督的權勢結果了清朝。

這時地方上的總督們有了真正的兵權,在地方掌控了軍、政、財各種實權,那時的六部就形同虛設了,晚清有一個的兵部尚書徐壽衡曾經說過,沒有各省總督的配合,他這個兵部尚書,除了每天數一下全國有多少兵以外,什麼事也幹不了。


只愛潘多拉


理論上講,尚書是從一品,總督一般是正二品。尚書的品級肯定高於總督。

實權上講,就很複雜了。

先說尚書。尚書是從一品京官,天子身邊的人,自然是位高權重。可是別忘了,清朝的官制,是吸取明朝的經驗教訓,圍繞著鞏固皇權而設計的。休說是六部尚書,即便是內閣大學士,也沒有真正的權力,僅僅是起到上承下達的作用而已。說白了,內閣就是皇帝的顧問,軍機處就是皇帝的秘書,六部則承辦一些已成常規的日常事務。比如吏部,只能考察中級以下官吏的資歷,根據例案予以批准或否決其升遷。至於重要人事任免,全由軍機處討論,上報皇帝決定。兵部聽起來很厲害,實際上主要也就承辦一些武職的任免,至於軍政軍令,非其所能過問。六部的尚書,說得好聽一點是尚書,說得不好聽便是個大辦事員。

但是,從另一方面講,六部尚書,往往有“兼職”。其一:內閣在名義上是朝廷的最高官署,內閣大學士稱得上是位極人臣,即便沒有實權,也有大把人要巴結他們。權力尋租的空間,相當可觀。大學士的副手叫做協辦大學士,也算是進入“政治局”的人物。協辦大學士大多數兼任六部尚書,無疑提高了尚書的身價。其二:軍機處是清朝真正的軍政核心,相當於皇帝的秘書處或者辦公廳。皇帝幾乎每天都要和軍機大臣一起處理公文和政務,決定帝國的大事。軍機大臣,基本上兼任六部的尚書或侍郎。這就不僅僅是抬高尚書的身價,而是很有點權力了——畢竟,天天與皇帝一同工作的人,多少能夠對皇帝產生一些影響,是誰都不敢得罪的。如果把“兼職”的情況考慮進去,尚書這個角色,也還是蠻厲害的。

再說總督。總督是封疆大吏,掌握一省或數省軍政大權。所謂寧為雞頭,不為牛後,在地方當一哥的感覺,當然是非常之爽。不知道問題中的“實權”具體是指什麼,如果是指中飽私囊的權力,總督自然是高於尚書的。尤其是富裕省份,比如兩江總督,只要稍微動點心思,便可富得流油。如果是指辦事的權力,那麼很明顯,尚書高於總督——畢竟是帝國中樞的要職,牽一髮而動全身,不是鬧著玩的。再牛逼的總督,也明白一個道理:朝中有人好做官。

但是,到了清朝中後期,尤其是太平天國運動之後,情況發生了變化。各省督撫,特別是東南地方的總督們,憑藉與太平軍作戰建立的武裝,加上雄厚的經濟實力,獲得了與中央叫板的權力。義和團興起後,南方各省督撫以兩江總督劉坤一和湖廣總督張之洞為首,與英美等國簽訂“東南互保”協議,不參與清廷對列國的宣戰,更是說明總督們的權力已經脫離朝廷的控制,遠非那些唯唯諾諾的尚書可比了。


龍鎮


對於清王朝而言,實權無非是監察權、軍事權、財政權、人事權。對應的就是都察院、各省駐防將軍、八旗都統、戶部、吏部等部門。正因為如此,皇帝對這些職務的任命非常敏感。

對於一般人眼裡的實權而言,有沒有灰色收入,能不能辦了事,能安排多少私人,能多大程度獲得皇帝的垂青。我們就從這個角度來看看實權吧。

1、六部職務與收入

六部屬於業務部門,尚書的灰色收入完全取決於業務情況。

吏部影響到官員任命,每年往吏部跑的人很多,各種冰敬、碳敬都是高規格,高標準。

戶部每年收支那麼多銀子,各地報銷,先報後報,全報半報都有講究,據說在清末需要八個點的回扣。

(清代官職,轉自網絡)

禮部雖然沒那麼肥,但有自己的閉環系統,諸如光祿寺等,都是很好的。

兵部整體而言比較窮,軍費這樣的大事,兵部能做方案,但分發不歸兵部。不過就那部分軍官人事權就可以了。

工部在各地有自己的稅關、可以給地方派任務,還有大工程,其實也不錯;尤其是大工程能解決多少熟人就業。

刑部、大理寺、都察院是司法部門,空間都有。

尤其是都察院,外派監察、輿論、彈劾都是這裡,權力很大。

2、地方總督職務與收入

總督最初的職務就是總督軍務,籌備糧餉,後來慢慢就成了一省最高軍政長官,綜理軍民事務、統轄文武、考核官吏。

可以說權力非常大,而且清代是上下同構,總督是地方實實在在的一把手,能當總督的都是皇帝的親信。

總督在地方事務中的灰色收入根本數不盡,不過當到這一步的人本身就不缺錢,並沒有那麼在乎各種灰色收入。

(總督轄區)

對於朝廷而言,總督、戶部、吏部、都察院都是很大的實權口;

對於一般人而言,總督是最容易幫助太多人的職務,屬於實權最大;

對於當世人而言,做能有這個級別在軍機處值班最好。

其實能到了這一步的都是佼佼者,無所謂再具體爭論那麼多。就像明代的侍郎也不是每個都有機會能當上南京尚書。

(清末官制一覽表)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這個問題這樣問可能會更精確:清朝的兵部尚書和總督哪個品秩更高,更有實權?

清朝的兵部尚書為除皇帝外的主管全國軍政工作的最高長官,又稱大司馬,從一品(準一品),相當於中樞軍委常務副主席。總督則為“總督某某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的簡稱,為一省或數省政治、軍事、經濟的最高長官,標準官秩為正二品。

從標準官秩上看,顯然兵部尚書高過總督半檔。但要論起實權,一個在中樞,一個在地方,沒有太多可比性。

但是,清朝總督通常會通過兼任兵部尚書再升半格,從而達到從一品。這裡強調一下,某某總督兼任兵部尚書的說法其實是有誤的,正確說法應該是以中樞官職兼任地方官職,誰見過某某省一哥兼任中樞委員的說法?肯定是以中樞委員身份兼任某省一哥。

如清朝重臣張之洞,官方正式職位為“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使總督兩廣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這種情況下,很明顯,作為兩廣總督的張之洞要比同級別的中樞兵部尚書更有實權了。

還有一種情況值得注意,在清朝的總督中,直隸、兩江、湖廣、兩廣、閩浙等五大最重要的總督,通常會以兵部尚書、右都御史銜兼任。

四川、浙江等地總督有時候也會以兵部侍郎、右副都御史身份兼任,這種情況下,作為兵部尚書副職的兵部侍郎銜總督,無論是從品秩還是實權,都要低於兵部尚書了。

唉,知識點都有比較枯燥的嫌疑對不對,別介意, 希望能幫到提問者就好。



司馬砸光


論品級,清朝尚書比總督高。論實權,總督可能實權更大。

清朝的官員,分九品十八級。其中,各部尚書是從一品,而總督是正二品,與各部侍郎平級。只有總督加尚書銜才是從一品。由此可知,從品級而論,總督是比尚書要低半級的。

但是從職權來說,總督管理數省軍政大權,是全方位的一把手,手下掌握大片土地,數萬雄兵,在職權範圍內基本就是土皇帝(當然完不成皇帝的任命也很慘)。而尚書坐在北京城,雖然也是一部之手,卻主要是分配活路給別人幹。尤其還要接受御史們沒日沒夜的監督。京城裡一品的大員,乃至沒品的貴族也不少,請安作揖都是家常便飯。

所以說,要論實權,總督是可能比尚書自在許多的。


巴山夜雨涮鍋


清朝的總督共有十二名,分別為直隸總督、東三省總督、兩江總督、兩廣總督、閩浙總督、湖廣總督、陝甘總督、雲貴總督、四川總督、漕運總督、河道總督。

總督的全稱是總督某某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負責一個省或者多個省的軍政要務,總督為正二品,但是會通過加銜來提高品階,加兵部尚書銜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的為從一品,而加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的,為正二品。

而我們知道,清朝尚書共有六名,分別是吏部尚書、戶部尚書、刑部尚書、兵部尚書、禮部尚書、工部尚書,六部尚書的品階都為從一品。

另外從一品的官職還有都察院左右都察御史,九門提督(步軍統領),協辦大學士,八旗的都統,各省的提督,還有三師(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還有三孤(少師、少傅、少保)。

但是六部尚書也極有可能也是三殿三閣大學士,那麼就會成為正一品了,如果不算就只討論六部尚書和總督自身的品階來說的話,那麼毫無疑問,六部尚書是從一品,而總督是正二品,那麼六部尚書是要高過總督的。

但是有考慮加銜的話,那麼大部份情況下,六部尚書的品階還是高過總督的,當然也有一些直隸總督也是三殿三閣大學士的情況,但總的來說,六部尚書的品階確實是超過或者等於總督的。

那麼六部尚書和總督誰的實權大呢?這個不太好說,如果這個六部尚書不是大學士,沒有進南書房和軍機處的話,那麼就只是一般的尚書,比如工部尚書,禮部尚書,那麼比地方上負責多省的總督的實權是要少一些的。

否則,像吏部尚書,戶部尚書這些最為重要的尚書,基本都是大學士,軍機處大臣的,那麼實權上還是高於地方上的總督的。從根本上說,誰受皇帝的器重,和皇帝比較親近,那麼誰的實權就大。

但是,在太平天國之後,像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李鴻章這些封疆大吏的實權,卻是要高於六部尚書的。


歷史簡單說


尚書和總督,都是古代封建王朝任命的高級官員,能做到這個位置的,絕對都是立下大功勞,或者是皇帝絕對信任的人。誰家的祖上要是做到了尚書或者是總督,絕對可以吹噓上幾十代人。你就是做了一個縣令,對你的家族來說也是不得了大事情,是大大的光宗耀祖。做到尚書總督,你的家族就可以一躍成為全國級別的望族。那麼,清朝的尚書和總督,誰的品級更高,誰的實權更大一些呢?

單論品級,肯定是尚書更大。尚書在清朝官員體系之中屬於從一品。而總督的品級為正二品。從這一點來說,尚書品級更高一點。不過,總督通常還會加一個尚書的嫌,相當於"榮譽尚書",這樣就可以與尚書平級,也是從一品。如此,尚書和總督在品級上面就扯平了。

那麼,尚書和總督的實權,哪個大呢?尚書在京城,天子腳下,每天可以遇見比他級別更高的王公貴戚,以及內閣,軍機處的大臣,這些人都比尚書地位高,人數至少有好幾百。所以,尚書在京城的地位不是很顯眼。而總督在地方上權利最大,所謂"山高皇帝遠",總督在地方上有絕對的實權。一個總督,往往可以掌控一個省,或者幾個省的軍政大權,除了八旗駐軍的滿洲將領和學政他管不了,其他的大小事務,他都有權管轄。這樣看,做一個總督,絕對比做一個尚書要"爽"的多。論實權,總督肯定比尚書要佔有一定的優勢。李鴻章就是一個清朝最有名氣的總督,總督界的五星級明星人物。類似的還有張之洞等人。


懷疑探索者


清朝尚書是清朝朝廷中央的六大部部長,清朝的尚書與明朝有一些不同,清朝的六部尚書是有十二個人的,這十二個人有六個是辦實事的漢人大臣,有六個人是基本不辦事情的滿人貴族。


而清朝的總督是掌管一方軍政大權的重臣,手中牢牢掌握著1到3個省的權力,在他們的管轄區域內,除了皇帝,沒有人的聲望、權勢能超過他們,他們就是名副其實的土皇帝。

如果要說到清朝總督和清朝尚書的誰的權力更大一些,這其實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因為清朝每個總督、每個尚書手中掌握的權力都是不一樣的。

清朝六部尚書的職權

我們就說清朝的六部尚書吧,清朝的六部尚書分別是吏部、禮部、刑部、戶部,工部、兵部等六大尚書。

在這六部尚書中,每個人的權力都是不一樣的,其中以吏部尚書所掌握的權勢最為龐大,因為掌管著全國各地官員們的調免權,所以他們就是真正的萬官之首、被稱之為天官。

如果單純從權力上來比的話,這一點任何清朝總督都比不過清朝的吏部尚書。

還有清朝的禮部尚書,在那個儒法統治天下的年代裡,禮部尚書的地位也是非常高的,任何官員以及皇帝都要受他手中禮節權杖的震懾,任何人都不能在他面前逾越自己的禮節。

所以在禮部尚書的面前,地方總督的地位是不如他的,但因為禮部尚書的身份僅是清貴、不掌權力,因此禮部尚書的權力並不如清朝的總督。

更不用說其他的刑部、戶部、工部、兵部等尚書了,他們在權力方面,我覺得也是不如地方總督的。

首先我們來介紹一下刑部尚書,他的手中掌管著“公檢法司”四大權力,是整個朝廷律法之首。

戶部尚書掌管著整個國家的錢糧,工部尚書掌管著朝廷內外的各大工程,兵部尚書手中沒有兵權,他們與現在的國防部長差不多,最多隻有參謀的權力以及給軍隊運送糧草的後勤職責。

清朝總督所擁有的權力

然後我們再瞭解一下清朝總督的權力有多大,首先他們的管轄範圍是在一個省到三個省之間的,所以他們的權力也在這個範圍內收漲。

總督是有著自己軍隊的,他的軍隊叫做督標,而如果他想的話,他也可以指揮巡撫的軍隊,指揮一省的撫標。

當然,清朝皇帝為了防範總督像從前的節度使一樣擁兵自重,他們又會在這些地區安插一個提督與總督和巡撫互相制衡。


同時他們也管轄著一個地區內的糧餉大權,在古代那個以農為本的、各種工商業不是很發達的年代,這項權力所代表的意義也是非常大的。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是,如果他們想的話,他們是可以直接履行一省巡撫的職責、處理巡撫所能做的事情。

可能大家對巡撫的職責不太瞭解,如果把他們比作現代的省委書記,那大家就應該瞭解到他們的權力了,而清朝的總督,他們在權力上可以相當於1到3個地方的省委書記。

從實際掌握的權力上來說,很多地方總督的權力都是遠遠超過朝廷中央六部尚書權力的,除了兩個吏部尚書之外,我覺得其他十個尚書沒一個人的權力比得上地方總督。

清朝六部尚書和總督的品級

講完清朝六部尚書和總督的權力大小,我們再來了解一下他們的地位高低。

首先清朝的六部尚書官銜是從一品,比清朝總督正二品的官銜大上一個檔次,不過因為清朝每個總督在下放到地方掌握地方大權的時候,清朝皇帝都會給他們賜予兵部尚書的加銜,所以清朝每一個總督在地位上都是不輸於六部尚書的。



而在這眾多的總督中,因為有些人會被皇帝授予正一品的大學士加銜,所以有時候、有些總督的地位是要比六部尚書的地位高一些的。

所以說清朝除了吏部尚書的權力比較大之外,在實權方面,地方總督的權力是要比其他尚書要大些的,而品級方面,一般的六部尚書和地方總督差不多,但是這其中也是有例外的,有時候個別加了一品大學士銜的總督品級會比六部尚書高一個檔次。


孤客生


這個可類比現在的中央政府部長和地方首長。

清代尚書(清沿用明中央六部設置,即吏、戶、禮、兵、刑、工,另加理藩院尚書)品級為從一品(早期還定為滿洲一品,漢人二品。順治十六年改滿尚書二品,康熙六年又改回,九年仍改正二品,雍正八年俱定從一品);總督則為正二品,但一般例兼兵部尚書、督察院右都御史銜也為從一品,另總督兼大學士銜者為正一品。

若論實權在清代尚書則不可與總督相提並論。

清代六部設滿漢雙尚書,基本滿人為主。另外還設管部大學士,甚至皇子管部,又在皇帝眼皮子底下,基本是清貴之官。而且六部職權也有不同,比如吏、戶、兵、刑的尚書權力肯定要多於禮、工兩部,不可籠統而論。

總督則不一樣,清代總督制度定型後,全國長期設置八大總督,是最高級別的疆臣。總督統管一省或兩三省的軍事、行政大權。上馬管軍,下馬管民,有些還兼巡撫,是真正的封疆大吏。

尤其京畿的直隸總督(正式官銜為總督直隸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管理河道兼巡撫事)和江南的兩江總督(正式官銜為總督兩江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兼理糧餉、操江、統轄南河事務),權勢之顯赫為帝制時代之罕有,清代很多著名歷史人物都曾擔任這兩個極其重要職務。至晚清,一些地方總督的實際權力更是空前的大,這些都不是京官尚書們所能比的。


趙燕雲


先來看品級:

如果單單從正常的品級上來講,清朝的六部尚書屬於從一品,總督屬於正二品。也就說,在正常情況下尚書的品級是要比總督高出一級!

但是,清朝的總督往往會加授兵部尚書和督察院右都御史,這樣總督就變成了從一品,在品級上和六部尚書不相上下!

當然,特殊情況下,有些尚書和總督還會被授予大學士銜,而大學士是清朝的文官之首,被授予大學士的總督就是正一品了,比如說納蘭明珠是吏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李鴻章直隸總督兼文華殿大學生。


總結:在品級方面,清朝的六部尚書和加授了兵部尚書的總督都是從一品官員!



我們再來看實權:

先要明白一點,總督雖然加授兵部尚書一銜,但是並沒並沒有兵部尚書的職能,只是一個虛銜!

尚書作為一部之首,是京官中的頂級存在;總督掌管一省或數省,是封疆大吏!他們之間誰的實權更大呢?


俗話說的好,天子腳下好做官。尚書是京官,而且是最頂級的京官;總督雖是封疆大吏,但畢竟屬於地方官。京官對於地方官,有一種天然的優勢!

清朝是中國封建王朝中中央集權最為強化的,總督雖然主管一省或數省,而且有一點的兵權,但是處處受到尚書們的節制!

比如說,總督雖然有一定的兵權,但是隻能調動自己直屬的督標,人數不多,想要調動提督下面的兵力,必須要有兵部同意 。而且,糧草受到戶部的制約。

另外,總督雖然主管一省或數省的行政大權,但是對於下屬官員的人數任免權是截止在吏部手中的!

所以,正常情況下,六部尚書的實權要在總督之上!

然後特殊情況來了,清朝末年,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下降,以李鴻章,張之洞為首的這些地方總督,都是各霸一方,不聽從中央調令。

八國聯軍侵華期間,東南各省繞開清政府,直接和西方列強簽訂了東南互保協議。這時候的總督,實權遠在六部尚書之上,基本上屬於土皇帝!


結論:尚書和總督的實權,也是要分時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