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藝術中,臨摹技術高超的藝術家的作品有收藏價值嗎?

舒文閣


自古以來在藝術領域裡臨摹模仿前人的藝術作品,成為了一位藝術家的“必修課”,

“不懂臨摹模仿,就不會創新立意”,印象中書聖王羲之的《蘭亭序》就被很多書法大家臨摹模仿後又成了極品被收藏,這緣由三兩句話說不清楚,但是對於臨摹的畫作是否還會有收藏價值呢?這才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繪畫藝術發展了幾千年了,也不知是誰規定的畫家從來都不會創作同樣相同的兩幅畫,以至於名畫都是獨一無二、天下無雙,比如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已經是世界名畫被收藏在盧浮宮裡,即使是這樣,依舊有很多技藝精湛的藝術家把《蒙娜麗莎》臨摹的惟妙惟肖、出神入化的,




那麼問題來了,有人會去花高價去收藏臨摹高超的藝術家的《蒙娜麗莎》嗎?那是絕對沒有的事,即便錢再多也不會去收藏一幅高仿的贗品,為什麼說的那麼絕對呢?原因很簡單,收藏名作的目的無非就是自己欣賞或等增值了又再轉賣出去,


試問一下有誰會去買一幅高仿的贗品,如果說是欣賞的話,完全可以買張飛機票直接去盧浮宮欣賞,而且盧浮宮裡的還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名畫,當一幅畫成了名畫之後,人們總是習慣去追尋創作名畫的藝術家是誰,所謂的“真跡”,臨摹出來的作品再像原作,都還是有區別的,


雖然畫作的表象可以被臨摹的一模一樣,但是畫作中的故事背景、藝術家的思想情懷卻始終無法被還原在另一幅畫作上,所以給人的意境感就完全不一樣了,意境感不一樣,作品的價值屬性就完全不一樣了,高仿的贗品就好比“人工湖”,原創名作就好比“原生態的天然湖”,歷經風雨充滿著各種靈性,



詩夜城主


臨摹的作品有沒有價值主要看是誰臨摹的,名家的臨品和習作小品一樣有文獻價值。但確認一個人的作品是否有價值還需從三個方面進行論證。

1、其人是否開宗立派自成體系,有著自己鮮明的藝術風格。

2、他的藝術風格是否有相應的理論支撐。就其藝術風格和創作理念提煉到了理論的高度。

3、其藝術風格及其理論的影響有多大,多久,多遠。

從這三個方面基本就可以確認某人作品的藝術價值。











山顛一寺一壺茶


臨摹能鍛鍊手感,強化構圖能力,掌握不少技巧,是學習書畫藝術的必經之路,幾乎每個學習者都是從臨摹開始進入書畫藝術領域,從而把自己塑造成合格的,甚至優秀的藝術家。在書畫藝術中,臨摹作品有沒有收藏價值,主要取決於兩大要素。

《酸葡萄》

一是要看臨摹者是誰。如果臨摹者名氣大,臨摹作品同樣價值很高。

如果臨摹者是一位影響力較大,水平較高,口碑較好的藝術家,他臨摹的作品肯定有較大價值,會被收藏界一致認可,當做優秀藝術品來收藏。這樣的例子在中外藝術史上很多。

王羲之《蘭亭集序》

比如,書聖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真跡,在唐代時,被唐太宗李世民用來陪葬,我們現在看到的《蘭亭集序》,實際上是由唐代著名書法家馮承素臨摹的摹本。現在,完全已經沒有人懷疑馮承素摹本有沒有價值,人們只把這個摹本當做真跡。

提香《照鏡子的維納斯》

又如,文藝復興中期的16世紀,著名畫家提香創作了一幅《照鏡子的維納斯》,100多年後,這幅作品被巴洛克繪畫大師魯本斯看到後,魯本斯喜歡的不得了,他很快參照原作臨摹了一幅,給起名《維納斯與丘比特》,構圖和佈局幾乎沒有多少改變。因為魯本斯,讓提香的原作更加有名,人們才知道在魯本斯畫這幅作品之前,已經有提香的原作了。

魯本斯《維納斯與丘比特》

二是看臨摹對象是誰。如果臨摹對象名氣很一般,臨摹者名氣也一般,即使畫得再好,也幾乎沒有什麼價值。

收藏領域就是這麼殘酷,不僅看作者的水平高低如何,也很看中作者本身的名氣大小。水平相當的兩個畫家,誰的名氣大誰的作品更有收藏價值。

張大千《巫峽清秋》

比如,現在由於藝術品市場比較火爆,滋生了專門製作贗品的團隊,他們僱傭美術院校剛畢業的學生,專門臨摹齊白石、張大千、徐悲鴻、李可染等大師的作品,當然也臨摹當代諸如王子武、何家英、賈又福、歐陽中石、沈鵬、劉文西等書畫名家的作品。因為臨摹對象名氣很大,但臨摹者是剛畢業的學生,在書畫圈沒影響沒名氣,所以,這些臨摹作品就不會得到收藏家青睞。即使這些學員畫工很好,臨摹得很像,也沒有多少價值。


鴻鵠迎罡


“黃金有價,藝術無價”藝術乃無價之寶,這是人們對藝術價值的認識。在中國畫史上,技藝高超的臨摹作品也有收藏價值的,有一些甚至達到與原作同等的價值。因為這些臨摹基本上都是名家仿名家的。比如江寒汀仿任伯年、虛谷的畫,吳待秋仿王原祁的畫都是價值不菲的,最負盛名的當屬張大千,他仿石濤、八大山人的作品,仍然被國內外著名博物館收藏。

“名家仿名家”、“高手仿高手”,能夠以假亂真,也是書畫精品。 而且後代大師的仿品所蘊涵的思想內涵與完美的藝術表現形式,可以看到其與原作畫面不一樣的色墨氤氳、及其意境。


畫畫資料庫


臨摹是學習國畫的有效手段和必經之路,臨摹即"師古″,清大畫家王原祁說:畫不師古,如夜行無燭,便無入路",歷代大家通過臨摹踏入學畫之路,再經"師造化″,“師心源",進入藝術創作之路,黃賓虹幾十年臨古從未間斷,張大千一生臨古無數,從石濤起,廣臨明清,再到宋元,以至上溯隋唐,並在廓煌臨畫三年,晚年又創潑墨潑彩法,成一代大師。山水畫家吳湖帆,工筆花鳥畫家於非闇等都曾大量臨摹古畫,這些名家臨摹的優秀作品當然都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其實我國存世的不少古畫,如顧愷之"洛神賦圖","女史箴圖",周昉“簪花仕女圖"等都是後人摹本,原跡均不在了。


張大千仿唐楊升峒關蒲雪圖,楊升的畫早己不存,從題跋中可知是根據董其昌臨本而畫,張大千還畫過數幅峒關蒲雪圖,各各不同,吳湖帆,陸儼少,俞子才等多人畫過此題才,各有其貌,但都採沒骨法。
仿巨然,49歲作,其實是借鑑一元代佚名畫家"萬山積雪圖"的構圖,是一幅借古實新,融古開今的傑作,前年拍出1.035億元高價,

吳湖帆臨摹
范寬溪山行旅圖,
吳湖帆臨黃公望富春山居圖,2011年拍賣成交9890萬元,黃原畫被燒兩段,後部大部分稱無用師卷存臺北故宮博物院,前段約2尺,稱剩山圖,38年被吳湖帆收藏,54年吳根據自藏的剩山圖和複印的無用師卷臨出一完整圖卷,次年將剩山卷割愛給浙江博物館,成該館鎮館之寶,

於非闇臨摹的黃荃寫生珍禽圖,原圖是北宋畫家黃荃為兒子黃居寶畫的學畫畫稿。


瀚墨尋夢


如此囂張氣焰的贗品造假者!遲早要斷子絕孫!(首屆湖南收藏家劉廣文先生撰寫於2018年11月29日)



中國千億字畫床


書聖一篇《蘭亭序》,後世臨作知多少?虞世南、歐陽詢、趙孟頫、何紹基,等等,哪位大家沒臨過《蘭亭序》?而他們的臨作哪一件不是作為精品臨作流傳至今?

書法大家的臨摹作品,本身就是技術高超的書法作品。好的臨作可以說是一件再創作的藝術品,其中加入了很多臨習者的藝術思想,它可以獨立原帖而存在。


好的臨摹作品,還可以作為理解原帖的資料而存在。臨摹作品的目的,是要學習古人寫字的方法,而歷代書法家的臨作,包含了他們對原帖的理解,可從中學習原帖的書寫方法。

比如,趙孟頫臨習了大量王羲之的作品,他的臨作既以藝術品的形式獨立存在,同時也是我們學習王字的好資料。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對於名家書法作品的學習和臨摹是初學者的必經階段,通過照貓畫虎的一個臨摹過程,學習者要逐步的完成學習字體以及通篇結構,領會創作者的意圖,甚至是創作者個人在文字裡傳達出來的審美情緒,直至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

一般來說,臨摹者長期固定的喜歡和研究某名家的作品,意味著二者之間存在審美情緒的相似性和價值取向的同一性,有的人甚至自始自終不願意跳出臨摹對象的路子,這有對原作者原作品的愛慕、崇拜,甚至是有相當高的尊重理念在裡面,這種理念也值得尊重。能把原作臨摹,複製到相當準確的程度也絕非易事。而原作的不可孤絕性和價值也註定具有不可複製性,想收藏名家作品的藏家只能退而求其次收藏複製品。從這個意義上講,臨摹作品當然有價值!

當然了,一個人想成為自己,成就自己的作品價值,必須得推陳出新,通過學習各個名家作品,融會貫通,樹立起自己的作品風格,形象。這就是傳承,繼而創新。這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也是書法藝術發展的必然渠道!

以下是懷素和張旭的草書作品。






天禾藝術


這個活看是誰幹的?張大千就是靠臨摹石濤的畫出名的。他的前半生幾乎都是在臨摹石濤的作品,可謂是出神入化。當時騙過很多的收藏家和畫家的眼睛。因此他也靠此高超的臨摹技術賺得盆滿缽滿。現在國內各大拍賣行所拍的石濤作品大多都是張大千臨摹的。行內人都知道,但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趙寒翔


一,要要看誰臨摹,有名的畫家臨摹的也是有價值的,因為他本來就是大家,比如張大千,很多畫都可以以假亂真。加上他自己的名氣,加上社會給事件加上的故事傳奇。

二,年代久遠的也有價值,比如明朝人臨摹的唐朝的名畫,到今天肯定有收藏價值,因為作品本身也是文物了。

至於當下的無名之人臨摹的作品最好不要收藏,原因也有二。

你要等到他成大家【這個概率很小,因為現在模仿的人很多,最後要有自己的作品很厲害才能被認可】。

二,要等到作品變文物至少得幾百年吧?你等不起。😉

下面都是張大千仿製歷代大師作品,仇英,趙孟,王蒙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