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社会有什么关系?

俊哥生活随记


我国唐代末期画家和绘画理论家张璪有一句著名的艺术创作理论: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意思是说,艺术家的创作源泉来自对大自然的客观参照,但自然美并不能成为艺术美,要想把自然美转化成艺术美,艺术家必须给自然物象凝注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以升华的方式再创造自然美,从而构建出艺术之美。

赵望云《边塞风光》

张璪的这句话影响极大,到现在依然是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重要指导思想。现在,人们又把这句话用另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叙述出来,那就是: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本质上都肯定了艺术与自然,与生活,与社会之间有着些密切关系。


林凤眠作品

艺术的根源是模仿自然,把自然物象作为艺术表现的一个突破口,然后通过这个突破口以点带面,继而关联到生活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实现客观与主观的完美统一,同时让抒情表现凝注在客观物象里,提升物象对观者的艺术感染力。


李壮平作品

同时,社会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艺术家是众多社会人中的一份子,他的所有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由社会提供和给予,他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是跟整个社会融为一体的,艺术家不可能脱离生活而独自生活。即使是动物,也不可能脱离群体而生活。

莫奈《手持太阳伞的女子》

社会上每天发生的事情为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艺术家通过筛选,找出适合自己的题材进而创作。如果离开社会,艺术家将失去许多素材,根本无法进行有效的艺术创作,只能陷入到幻想中,而幻想的艺术,因为没有生活根基,传递给欣赏者虚情假意的感觉,根本打动不了观者。


鸿鹄迎罡


本人喜欢举例说明,因为它是艺术的、形象的方式。

《红楼梦》无疑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颠峰。清朝皇帝没有让曹雪芹报项目、申请资金、弄出一个主旋律的东西来彰显一下文化自信,相反还抄了他的家。

艺术家和人生的大痛苦遭遇,他的性灵体悟着生命中每一个个体的悲剧性命运,回望这个民族苍凉厚重的来路和黑漆漆的未来。

酒入愁肠,他拿起了如椽巨笔,养活了后世一百多余年数以千计的红学家。

一己之力,能达到的高度,让整个民族反思了二百年。

艺术不仅概括了时代,而且反思它、解剖它。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整体反思和进步。

美国好莱坞电影《勇敢的心》,把爱尔兰人民为争取自由所进行的前赴后继、波澜壮阔的斗争史诗,刻画的荡气回肠,催人奋进。

华莱士在临刑前的那声不屈的嘶吼“为了自由”让所有残暴的统治者胆战心惊,让懦弱的被压迫者顿生豪情。

电影艺术所展现出来的现代力量,无疑加速了旧世界的垮台,极大地促进了西方世界的民主进程。

《蒙娜丽莎》画出了“人”独立于上帝之外的尊严

《自由引导人民》画出了法国大革命的隆隆炮声

《等待戈多》暴露出当代遭受资本和技术双重异化了的人的整体虚无

......

这就是艺术,无用而大用、神奇而诡谲

它是存在的澄明,真理的原始发生

当人工智能,在资本的野心和欲望的驱使下攻城掠地,无用阶层大量涌现的未来社会,除了艺术,请你告诉我:谁能拯救我们,无所事事,身陷绝地的苍凉人世?





天马行空郭大侠


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在客观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艺术离不开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的源泉。社会生活作用于艺术的发展,使艺术家创作出审美理想的艺术形象。

艺术家在现实生活中,他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受社会环境制约着自己艺术作品的创作。他的艺术创作是由社会性质所决定。


艺术家要创作出具有审美教育的艺术作品,满足社会和人们的审美需要,使人们在艺术欣赏里受到感染,陶冶人们心灵深处的美感。这是艺术家义不容辞的崇高职责。


黄智637


艺术创作过程是社会生活的艺术体验,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创作对社会生话的这种依赖关系,首先表现在艺术家往往是从生活实践中获得创作动机和创作灵感,尤其是艺术创作的内容,更是来自于社会现实生活。但与此同吋,艺术创作又是一种创造,它不仅仅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复,而是进行提炼和概括。



风云潇洒911


《追忆经典与活在当下,是艺术的两种极致》这是之前写的一篇文章,应该可以很好地解释清楚这个问题。

艺术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文化产物,并深深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人文气象。所以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文化特征,但总能有那么些经典,得到后世的推崇和传承。

文化艺术,并不会像科学技术那样,不断迭代提升。而是在“追忆经典”与“活在当下”之间不断轮回往复,最终两者找到一种平衡。

先来捋一捋艺术史上的经典,自汉唐起有了绢本的美术作品,那时的国力日益强盛,大多都是宫廷画家,艺术风格自然是充满了自信、弘扬国威的气质,题材上多数是反映宫廷生活和良驹战马,浓墨重彩的工笔画为主。

盛世过后,迎来了宋和元,宋代多文人,元代多隐士。宋代画家将理学中的“格物”精神应用到了绘画上,产生了非常写实的、严谨的花鸟画以及反映宋代商业繁盛的《清明上河图》。作为皇帝的宋徽宗更是极富艺术气质,引领一代文人画风气。

而入元被蒙古人统治后,文人都隐居山林,这时的绘画都是山间隐逸之风为主,山水作品清雅脱俗,与世无争。

而到了明代,绘画艺术极为丰富,改变了元人隐逸的态度,用入世的精神来描绘社会的方方面面。不仅有承袭唐风的仇英,又随着戏曲小说的兴起,出现了大量的版画、插图等,也出现了诗、书、画皆善“四大才子”(唐伯虎、文征明、祝枝山、徐祯卿),更有大胆出新,画泼墨的徐渭。明末清初“”四僧”(八大山人、石涛、弘仁、髡残)更是承前启后,对后世文人画影响深远。

清代的绘画艺术深受西方绘画的影响,宫廷画家以郎世宁为代表,但到清中期,出现了“职业画家”,他们不再是依附于宫廷,以“扬州八怪”中的郑板桥和金浓最为有名,他们以卖画为生,扬州一代汇聚有大量的富商巨贾。

民国至新中国后,不仅有文人画,更是出现了大量反映时代变革的画家,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齐白石,他彻彻底底地是从市井中来,深深地反映了这个新时代的烙印,他的作品雅俗共赏,有精于工的草虫,也是笔墨酣畅的大写意花鸟,用色浓郁。

当今,这个时代是不断改革、突破、开放,让一切都无所畏惧,也不安定,这种状态肯定会反映在这一代艺术家的作品里。(失去了能引领的主线,也就不容易出“大师”)

每一个时代的艺术作品,都是那个时代政治、经济、人文、社会等特点的浓缩,与其大时代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

纵观文化艺术发展的历史,我们总能找到两条主线:追忆经典与活在当下。

经典是后人给总结的,其实当时的艺术家是“活在当下”的,他们有时会追忆和传承上一代的经典,有时又得打破经典的束缚,结合时代气息进行创新,形成属于他们的新经典。

文化艺术虽然经历了如此多经典的更新换代,但是人们的审美精神并不容易改变,总是围绕着这两条:要么追忆和复兴曾经的经典,要么寻求突破和变革,活在当下。

细想当下,记录性、记实性内容的作品,逐渐被电子映像设备所取代,艺术家们更多的是去追求作品之外的思想性与个性化的表达。

未来艺术家是否还得与人工智能pk?





藏艺术


谢谢您的提问!当有了人类之時,人类在达到饮食和物质享受之外,便产生了精神享受的欲望。在原始社会,由于是人类发展的初级阶段,那時人类也有享受艺术的要求,但艺术很简单,如考古文物中发现的画象和各种人物、动物造型,就说明了,那時的人们对艺术的追求。

后来在文学宝庫方面有唐诗、宋词、元曲较为突出。古代中国四大发明’也应屬于艺术上的范围。

在当今,人类满足了吃穿的基夲要求,迫切需要精神上的享受(可称为精神食粮)质量上更高!近百年来,是艺术大发展的高峰!建国前,电影、戏剧占据着中国的文化市场,诗、歌、画、音乐(如二胡家刘天华和民间阿炳)、话剧、相声、电影、园林艺术……等,都有一定的发展,为那時的人们,提供了精神食粮。建国后,中国的艺术,在:百花齐放、百家争呜,方針指引下,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改革以来,在优先发展中国传统艺术的前题下,鼓励创新!并提倡:人人写诗歌,人人写书法,人人唱歌,人人献艺……等,在我们的今日头条中,发表了数以万计的百姓创作!而这些创作(如堂主老师书法),必将在整个艺术中占有定的位置,并写入历史!而且真正体现了:艺术来自于人民,又服务于人民!

当然,专业的艺术家们,在头条发挥着引导作用,令人欣喜!我们的畫家、书协主席、作家、歌唱家……都在陆续进入头条。这为艺术螎入社会,又一创新!也说明:他们看到了今日头条的巨大作用!祝愿他们成功!这也是广大网友的期待。

艺术来自于人类,也必然服务于人类!二者不可分割!记得我少年時代,农村家中那么穷!然而,父亲在一天劳累十三、四个小時后,还要给我们兄弟唱小金牙的拉洋篇:章仪门,修个高,小井、大井卢沟桥……,那時我妈说他:穷唱!后来才明白:穷人,在劳累后,更需要艺术!虽然不能登大雅之堂,但,缓解了劳累!为此,他老人家热爱艺术与長寿有一定因果关係!如果老家赶上今日的好环境,一百二十岁没问题!这说明:艺术对人类有巨大的帮助!甚至广大穷人更需要!

即然每个人都离不开艺术,用艺术丰富人实现伟大夢想的组成部分。





助人是德


艺术的本质是对集体潜意识的有序表达,这种有序表达将潜意识显性化,成为社会化的能量的一部分,改变着个体的情绪、认知、行为。

这种能量具有社会化属性,在一个没有社会氛围的环境中,艺术不起作用。

艺术的价值对每一个个体都有不同的意义,只有个体的潜意识与被表达的潜意识相应的时候,才能得到最大的作用。所以对于一件艺术作品,对于不同的艺术形式,有人有感觉,有人毫无感觉,有人疯狂地喜爱,有人嗤之以鼻,都是非常正常的。这也说明,艺术实在是没有高雅低俗之分,有的只是与个体是否相应。

艺术有很多不同的表达形式。西方的交响乐、油画,东方的古琴、水墨画,实在是表达的内容决定了形式。时至今日,我还是无法欣赏交响乐,对古琴情有独钟,说明我的根还在东方。

同样,我们反观艺术形式也能一窥集体潜意识的变化,京剧没人听了,说明中国人的集体潜意识变化了。最明显的还是流行歌曲,一个时代的流行歌曲就是一个时代的集体潜意识的显性化,如果一个人的潜意识正好与时代集体潜意识相应,他又掌握了表达的技巧,就能成为这个时代的歌星或者词曲作者,比如罗大佑、李宗盛。

艺术创作者表达的潜意识艺术作品,就会成为他独有的艺术作品。谁能有序地将自己的潜意识表达出来,谁就掌握了在社会上无尽的能量的法宝




伯原书画


艺术和社会的关系,首先艺术来源于社会。艺术家的性格虽然会对艺术品产生重大的影响,但艺术品的产生也会受到当然社会环境的影响。比如中国最早的书法艺术形式甲骨文,当时人们迷信自然,认为风雨是由神灵控制的,所以要搭祭坛,祈福求雨,而甲骨文多是记录当时过程的文字。

然后,艺术要服务于社会。艺术品经过审美加工后,表达了人们的精神追求,必须要被人们欣赏和借鉴才能发挥出其价值和作用。比如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假如世人都知道其名,而没有任何形式传承供后人临摹,那是多么遗憾的事情,兰亭序的艺术价值必然大大折扣,会成为每一个学书人心中的梦和痛。虽然不是真迹,但有总比没有好。艺术品也是商品,自古有书成换白鹅的故事,有齐白石明码标价,这都理所当然,因为都凝聚了艺术家的心血和时间。

最后,艺术高于生活,艺术品产生于特定的社会背景之下,最终经过艺术家的提炼和加工而成。





蝉山写书法


艺术应该接触实际,接触社会,目前电视剧,除了神剧之外,又增添了不少现代剧,没有多少剧情,没事找事,没话找话,胡址乱拉,说起话来,不是吵,就是叫,对社会文明礼貌敎育不起好的作用,建议把改革开放初期,全社会提倡的十字文明用语:你好、謝謝、对不起、没关系。和其他的礼貌语言,用上一些,或许对社会还会有点好的影响!


老人新手新手


艺术本身来源于社会,来源于人们的思想和观念,是一个社会的反应和社会思想的表现。从人类有意识开始就已经有对艺术的追求和不同看法。

社会和艺术息息相关,首先我们的服装也是一门艺术,小到衣服的款式,花纹,图案,纽扣,裁剪,自己材料本身。现在服装在不断变化和创新,这说明艺术也在不断变格。还有在时装上有了艺术更加时尚,突出主题!

发型沙龙也是一门艺术,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发型,不同年代有不同的主流,也有不同的艺术追求。

建筑上从颐和园,长城,天坛等都是艺术,在造型上追求对称和完美,有它们独特的图纹,和艺术的美,成为社会时间的标志性建筑。现代的建筑装饰,软装和硬装都脱离不了艺术,家具,空间设计,图案,画,都是艺术!

社会元素园艺、教育、新闻、育儿图书、动漫化、影视等,都有艺术的影子!

所以说,社会本身就是艺术!艺术也来源于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