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史」·火村-千年古树见证火了六百多年的村庄

火村,位于广州市黄埔区。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据族谱,钟氏一族开村定居时间可上溯到北宋时期。氏族人在黄埔火村(原名果村)开村定居,村后一棵900多岁的樟树见证了钟氏祖先迁入、定居、繁衍至今的全过程。萝岗钟姓八世祖耸翠轩长子澹乐公,澹乐之第四子号兰翠,成人后分居至花厅,遂经逐渐繁衍形成现在的花厅坊。

「一村一史」·火村-千年古树见证火了六百多年的村庄

建村之始,钟氏始祖考虑到“籍洗马潭陂塘的有利地势以为后世某千秋之基业”,而在此定居的。村落依山就水,顺应山势,呈半月形环绕中心水塘建造,以利于排水、通风、排湿,调节小气候。

「一村一史」·火村-千年古树见证火了六百多年的村庄

整体格局

俯视全村,街巷清晰,布局明朗,清一色人字封火山墙、悬山顶、龙船脊、碌灰筒瓦、三间两廊建筑、开两头门口。墙厚房高,通风透气,冬暖夏凉,石砌天井,户内有水井解决日常用水。

「一村一史」·火村-千年古树见证火了六百多年的村庄

花厅坊坐北朝南,长约400米,宽约150米,面积约6万平方米,背靠青山,前有两口大水塘。全村依山而建,北高南低,东西稍向前突出,呈半月状,但基本保持“一”字形街,呈梳式布局,街面均以花岗岩石板铺设。

村中巷内纵横交错,巷中有巷,大部分中间有横巷互通,巷道平直。这些巷道呈南北走向,贯通村前村后,一方面简洁有效地组织了内部交通系统,另一方面巷道内的排水明沟与住宅中的水井,形成了有序的给排水系统。

祠堂、书塾小厅

祠堂等重要建筑都在村前,面向水塘的一侧,有兰翠、澹乐、兰耵、秀昌、意成、恕平、念山、吕山、论泉、马厅等祖祠,保存较好的有澹乐公祠、兰翠祖祠、兰耵祖祠、论泉公祠。

「一村一史」·火村-千年古树见证火了六百多年的村庄

「一村一史」·火村-千年古树见证火了六百多年的村庄

祠堂多为两进、三进的传统岭南祠堂形式,外墙采用青砖砌筑,麻石勒脚。在布置上体现了村民对祖先的崇敬,也折射出村落形成发展的过程。村内祠堂均按房兴建,也以60年为一个周期,对各个祠堂进行修缮,因此尽管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村内大多数祠堂得以留存,且较好地保存了明清之制。

「一村一史」·火村-千年古树见证火了六百多年的村庄

在村前还有几座精美的宅院,被村民称为“小厅”,如秀南书室、意诚精庐等,它们的布局形式与传统的三间两廊式民居不同,布局较多变,建筑细部注重装饰装修,尤其在建筑入口处,门匾题字、雕花封檐板等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这么多书塾坐落于村落的重要位置,在其他村落中是不多见的,这和钟姓家族的传统分不开的。

寺里为庙 寺外为桃源

黄埔区萝岗火村居委会旁,有座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的寺。1998年6月,经广州市宗教事务局批准正式登记为宗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这座寺叫法雨寺,原名为吉祥庵。

「一村一史」·火村-千年古树见证火了六百多年的村庄

「一村一史」·火村-千年古树见证火了六百多年的村庄

法雨寺依山而建,寺内绿树成荫,寺外果木环绕,莺啼燕语。自然风光美不胜收,堪比世外桃源。法雨寺是广东省内规模较大的尼众弘法修持的寺院道场,建寺两百多年来,赢得了广大信众的拥戴和护持。

“文革”时期,庵内佛像文物遭毁,出家人被遣散回乡,庵舍被占用作牛栏,时间长了也就倒塌了。后来,政府落实宗教政策,寺庵恢复正常生活。但吉祥庵原址已毁,无法修复。后经政府有关部门和火村村委领导干部共同商议,另择新址迁建,也就是如今的法雨寺。

千年树,孖生树

村里人都习惯地尊称这棵900多岁的老樟树为“千年树”。老樟树树叶扶疏,胸径2.4米,高达23米。树冠经过大幅度的修剪,许多树枝从水桶粗的位置就截了,但覆盖面积依然比脚下的篮球场要大得多。

这棵“千年树”也是广州最大最老的樟树。在它的旁边附生着一株细叶榕,同根共生,生机勃勃。这棵老樟树也因此被当地人称为“孖生树”。实际上,这棵榕树是紧紧“咬”着老樟树。在与樟树接触的部位,榕树的树干已经变形成为一张“大嘴巴”,对老樟树的部分树干形成了吞噬之势。一旦榕树须根长大,老樟树的性命就堪忧了。

不过,当榕树暴露了它的“企图”后,人们开始阻止榕树的这一行为,让它们和谐共生。当有根缠过来时,人们便顺手将其扯断。由于担心榕树缠绕老樟树的须根越长越多,影响到老樟树的生长,因此学校的老师们经常要将新缠绕过来的榕树须根清理掉。

当相邻树木的根并行生长时,它的直径逐渐加粗而相互挤压,根的表皮破裂就形成了连理根。由于藤本植物把相邻两棵树的枝杈缠绕在一起,表皮相互挤压,日久天长接触部位的形成层凸起而连成一体了,也就形成了连理树。

古井承载历史文化

西泉古井始建于明朝,于咸丰元年镌刻立碑。俯看井底,井水清澈可见。打一桶水上来直接饮用,那沁人心脾的甘冽直击心底。取水泡茶,清爽甘甜,这也正是西泉古井独特之处。

此外,清宣统《番禺县续志》卷二记载,“西泉井,在萝冈洞火村。泉极甘冽,井栏镌有‘西泉古井’四字。”可见,西泉井水的“甘冽”由来已久。

「一村一史」·火村-千年古树见证火了六百多年的村庄

据说:“当年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的时候,老百姓饥一餐饱一餐,穷苦人家只能用古井水冲茶吃木薯冲饥,苦苦养育几个儿女。”

不管战争年代、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科学发展建设新农村,西泉古井始终是火村人民的生命之源。时代变迁,房屋越建越多,古井水清甜依然。虽然现在社区居民都用上自来水,但村民还是喜欢用古井水冼衣服,用古井水帮小孩洗澡。所以时至今日,这九平米见方的井口处,每天聚拢着不少提水玩耍的孩童、打水洗衣的村妇,一派好不热闹的生活景象。

西泉古井承载了火村厚重的历史文化,见证了世事的沧桑变迁;在风雨中积淀着火村的历史,在岁月中记录着过往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