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鼓點有什麼規律?

四張機12


京劇樂隊分文場和武場,文場是拉、彈、吹的管絃類樂器,有京胡、京二胡、月琴、中阮、大阮、秦琴、琵琶、笙、笛子、嗩吶等,武場是固定音高的打擊樂器,有板鼓、大鑼、小鑼、鐃鈸、堂鼓、梆子、碰鈴、罄、大鑔片、大篩鑼等。

京劇鑼鼓是京劇演出最重要的關鍵因素,京劇鼓師當然也是地位最高的總指揮。我們經常在公園看到只要有一把京胡,票友就可以演唱,所以感覺不到鼓師的作用,但是在舞臺上演出就完全不一樣了,一齣戲從拉幕開始一直到結束,包括人物的上下場、各種動作、開唱(包括板式的銜接)等等,都離不開京劇打擊樂,即便是唱腔裡面,也有板鼓在掌握節奏、板眼。大家注意看一下戲曲頻道的演出就會發現,片名後面就是"司鼓:***,操琴:***",司鼓在前面,實際上就是說明了鼓師在樂隊中的地位。一場演出中京胡是為演員的演唱服務,但是不是所有的劇目都一定有京胡,比如秋江、三岔口、挑滑車、八大錘、金沙灘等,像雁蕩山這種純武打戲,從頭到尾所有演員都沒有一句唱唸,完全就是打擊樂在支撐。

京劇打擊樂都是坐在樂池最後排,鼓師坐在左中最高位置,為的是觀看舞臺上的表演,以掌握不同鑼鼓點的轉換,起到抓演員動作的作用,大鑼、鐃鈸、小鑼(這三個又稱"下手"、"三塊銅")呈扇形包圍在鼓師右側,為的是盯緊鼓師的動作、及時反應演奏。

京劇的鑼鼓點種類比較多,基本上可以分為調度類(開幕、尾聲、曲牌、人物上下場甚至包括人物的動作唸白等等)、開唱類(包括板式銜接等)兩大類,鑼鼓點有幾十種,可以根據需要由鼓師開出不同的尺寸節奏,以及各種銜接糅合,限於篇幅,不一一介紹。

所有的京劇鑼鼓點都需要鼓師下"底鼓",下手才能演奏,所謂底鼓實際上就是預備令+擊打方法,就是說每個鑼鼓點都有它獨有的預備令,而且這個預備令的節奏也決定了整個鑼鼓點的尺寸,鼓師的右鍵下叫"大"、左鍵下叫"八",雙鍵齊下叫"巴"(實際上讀bia),左右輪擊就是"大八大八",快的輪擊就是"嘟兒",比如最簡單的"衝頭"的預備令就是"巴 嘟……",然後三塊銅就打出"貢 才 貢 才……",注意這個預備令裡面巴和嘟之間的間隔時值就是貢和才之間的間隔時值,這就是下手擊打的依據。當然衝頭有好幾種節奏,區別就是巴和嘟之間的長短,如果慢衝頭開出來以後需要加快速度,這時候鼓師會高舉雙鍵再落下擊打,下手自然明白這就是要漲速度……諸如此類,不一一說明。

鼓師的鼓鍵子做預備令的姿勢有好多種,指、支、交邊、劃、摁、撇、抄、伸、抖、撤、扔、揚、分……京劇鑼鼓點除了大鑼的點(三塊銅都打),還有鐃鈸和小鑼的點,比如老邁病殘的唱上(洪羊洞的楊延昭病房一場、白帝城的劉備二黃慢板出場、三孃教子的薛保),還有小鈸和小鑼的點,一般用在夜深人靜的環境夜行、偷盜等等,還有小鑼單獨的點,用在幽靜、恬淡的輕鬆氛圍……鼓師一刻不停,小鑼所有點都要打……對於三塊銅有一個說法叫"大鑼定板兒、小鑼穿串兒、鐃鈸出彩兒",所有的鑼鼓點都是這三種銅器在鼓的指揮下通過不同位置的組合打出來,大鑼打在強拍,小鑼強弱都打,鐃鈸重點是掏後半拍的空。

鼓師除了雙手用鼓鍵指揮,還有左手挎板、右手擊鼓的指揮,除了伴奏唱腔,也引領唱腔前後、中間和銜接的鑼鼓點,有時候唱腔完畢來不及放下板,還要挎板打出一些適合人物動作的鑼鼓點,比如"長絲頭"……

作為一名鼓師,要熟悉整齣戲的所有調度、動作、唱腔、唸白等一切細節,還要吃透人物感情、環境氣氛、劇情推進,更高明的鼓師可以和演員的表演融為一體、提前預知演員表演的臨場反應、圓滿彌補演員表演中的不足甚至紕漏,比如馬連良的鼓師喬玉泉就是如此,能使馬連良的表演如虎添翼,而他壯年早逝後,馬連良不禁哀嘆"玉泉一死,換誰打都無所謂了"……

成為一名鼓師需要經過不斷的磨鍊,現在的戲校培養打擊樂演奏員,剛剛開課大家都是同步學習基本功的,所有人都從小鑼開蒙學點練功,同時訓練司鼓的基本功,隨著課程推進,老師會根據每個人的優長確定專工哪項樂器,鼓師一般會選擇反應快、記戲多、心理穩、手協調的同學………可以想像一下以前那些會打百多出戲的鼓師都是怎麼錘鍊出來的?……有一點可以確定,作為一名鼓師,必然精通下手活,就是說三塊銅必須打得相當好才能學司鼓,很顯然,如果自己都看不明白指揮、幹不利索下手活,那怎麼準確地指揮別人?

對於票友來說,喜歡並業餘從事打擊樂的非常少,主要問題是打擊樂需要基本功,而鑼鼓點的種類、尺寸、銜接又相當複雜,不完全理解吃透就很難打好,這個前期學習時間就比較長,和唱腔相比,可能幾天就可以把一個段子大概齊學下來,那怕磕磕絆絆能對付下來湊合聽,而打擊樂哪怕錯一下這個鑼鼓點就是失敗了……評價一個票房是否優秀的標準,主要看打擊樂就行了,打擊樂強的票房,琴絕對沒有差的……

關於京劇鑼鼓的話題和知識實在是太多了……


嘟兒拉八大


京劇的鼓師,一般觀眾稱為“打底鼓的”或尊稱為“司鼓”和鼓師。

鼓師大多是科班出身或家傳或拜師學藝。一般是因嗓音、扮相或其它素質原因不適合作演員而選擇此行當,當然也有演員因特殊愛好而專事此職業的。

鼓師不僅要對司鼓本身之“鑼鼓經”的起止、節奏情緒技巧熟練掌握,而且對打擊樂(大鑼、鐃鈸、手鑼、堂鼓、和京胡、京二胡、月琴、嗩吶、笛子等絃樂、吹奏樂)的演奏通曉,更要對文武昆亂、生旦淨(末)醜各種劇目及主演、配角演員演唱流派特點扮演人物深知底裡、嫻熟徹悟、成竹在胸,應該說他是一個好的編劇和導演,可稱其為是一個敬業的“戲簍子”。

鼓師做為一個劇團、一臺戲文武場樂隊的總指揮,主要靠兩根楗子和一副陰陽板(紫檀木或花梨木製)引領調度駕馭,把一齣戲,眾多演員唱唸做打(舞)、手眼身法步,指揮的圓滿恰當,天衣無縫。其才能與功力,真是非常不易的。

那麼京劇(鑼)鼓(小鼓、“單皮”)點有什麼規律哪?這應跟京劇文武場的伴奏相互關聯。常用的鑼鼓點大概有20多種,其起止、音量、節奏、變化是很規範的科學的是非常嚴格的。特別是武戲的開打,特殊技巧表演、演員的身段、造型、亮相,都要求鑼鼓點嚴絲合縫的默契配合。如:

“撞金鐘”,是表現劇中人在路途行進中,或步行,或騎馬、或坐轎,遲緩緩慢悠悠,同時反映出人物的猶疑,思考和踟躕心情。此鑼鼓點之後大多要接唱西皮或二黃散板、搖板唱腔。

“快慢長錘”,表現劇中人一般正常進行速度,此點後亦可加西皮搖板或流水唱腔。

“急急風”、“衝頭”,顧名思義,行進速度特別快,大都配合劇中人急行軍,跑圓場或發生突然又緊急情況時,如探馬報告軍情,手下人報告突發事件,均用此點。

“亂錘”,表現劇中人思緒煩亂,神情不定,或胡亂尋找,搜查什麼,以及軍隊敗陣均用此點。

“三翻鷂”,表現劇中人,因猶豫、懷疑、困惑、瞭望、企盼、更衣、做準備活動等(同時加隱鑼)。

“水底魚”,表現劇中人走圓場、抄近路或軍隊發兵起程行進時用此點,同時加嗩吶曲牌以烘托氣氛。

此外還有“四擊頭”、“九錘半”、“起導板”、“鳳點頭”、“望家鄉”、“跺頭”、“戰場”、“回頭”、“絲鞭”、“滾頭子”、“小鑼穗”、“冷錘”、“叫頭”、“哭頭”、“隱鑼”等不勝枚舉,但在武場戲開打中要加堂鼓(大鼓)以製造戰爭氣氛。

由此可以看出,所謂京劇的“鼓點規律”與京劇音樂伴奏下的文武場器樂相互相成;以上所有鑼鼓點起止節奏變化,完全由鼓師一人以陰陽板或鼓鍵子示意指揮;所有的伴奏人員也要十分嫻熟掌握鑼鼓經要領和滾瓜爛熟地演奏技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