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第一任发妻,虽文化程度不高,但与宋美龄相比毫不逊色

毛福梅(1882年11月9日-1939年12月12日),籍贯浙江省奉化县(今宁波奉化市),蒋中正(中华民国第1至5任总统)原配夫人,蒋经国(中华民国第6至7任总统)之母。毛福梅嫁给蒋介石,是由双方家长做主包办的旧式婚姻,毛氏又是缠足的旧式家庭妇女,年纪比他大,长相又一般。因此,结婚以后,夫妻二人感情极其一般,蒋介石对她很冷漠。所幸毛福梅心地宽厚,性情柔顺,“大姐姐”般地悉心照顾心无定性的小丈夫,事夫维谨,同时尽心尽力地辅助蒋母操持家务,极具孝道,深得蒋母王采玉疼爱。

蒋介石第一任发妻,虽文化程度不高,但与宋美龄相比毫不逊色

新郎拾蒂头,夫妻难到头

毛福梅的家是岩头一带的望族。蒋介石于14岁时娶毛氏为原配夫人。毛福梅比蒋介石大5岁。女大于男,在 当时是很普遍的现象。毛福梅拜堂成亲那天,小女婿闹出一场大笑话。下午4时许,新娘花轿到达门前,这时按例鸣放喜爆(竹),一群随轿看热闹的孩童和跟大人前来吃喜酒的小客人,都拥到天井去抢拾爆竹蒂头。年方14岁的蒋介石,见此情景,顿时忘乎所以,也急忙奔出,挤在其他孩童之中,抢拾爆竹蒂头,引得亲友哄堂大笑。奉化县有“新郎拾蒂头,夫妻难到头”的俗话,人们都忌讳此事,认为它预兆新婚夫妇可能不合。正坐在轿中的新娘毛福梅听到此事,其痛苦心情是可想而知的。蒋母王采玉气得跺脚大骂。王采玉流着眼泪数落儿子,边哭边数,经兄嫂姐妹女眷们轮番劝慰,才勉强收住泪。

蒋介石第一任发妻,虽文化程度不高,但与宋美龄相比毫不逊色

蒋母洒泪的时候,也正是毛福梅伤心的时刻。她万没有料到丈夫顽劣竟会这样!新婚之夜,毛福梅独坐新房,面对龙凤花烛,流泪不止。蒋介石在“贺郎”之后便跑到娘的床上睡去了。毛福梅听着单调的更鼓声,含着无限委屈的热泪,直坐到雄鸡报晓。

毛福梅嫁给蒋介石,是由两家老人做主包办的旧式封建婚姻,毛氏又是一个缠足的旧式家庭妇女,因此结婚以后,夫妻两人感情一般。自从串花灯负气一场之后,蒋介石对妻子的感情更加淡漠了。毛福梅在新婚之夜闹了个洞房空守,对蒋介石怨一阵,恨一阵,到头来还是谅解了他。总以为他还年少,又要读书,心思不在房帏间,说明肯读书上进。所以,心甘情愿地做他的“大姐姐”,在生活上对他百般照顾,也时刻关心他的学业。

蒋介石迎娶宋美龄

1927年,蒋介石登上了中国政治舞台的中心位置,决定向当时最具财、权、势,当然也是才、貌双全的宋家三小姐宋美龄求婚。但宋家有言在先:蒋介石以往的一切婚约必须解除,然后“蒋宋联姻”才可付议。蒋介石面临着废糟糠之妻的难题,令他颇感棘手。

蒋介石事母极孝,毛福梅是王采玉亲自做主包办的明媒正娶之结发妻子。自古有训:糟糠之妻不下堂。而且毛福梅又为蒋介石生了正宗嫡嗣蒋经国,名正言顺。毛福梅入蒋家几十载,上敬长者,下慈晚辈,对于蒋介石的屡屡“外遇”,亦多息事宁人,委曲求全。蒋介石停妻再娶,于情于理,均无以论。蒋介石也自知心亏,只能寄望毛氏再一次“顾全大局”。

蒋介石第一任发妻,虽文化程度不高,但与宋美龄相比毫不逊色

蒋介石首先致函奉化县长:“请许可与夫人离婚。”随后亲自回溪口强迫毛氏办理离婚手续。为了有回旋的余地,由蒋介卿代表蒋介石出面和毛福梅以及毛家商谈,但遭拒绝。毛氏表示:坚决不出蒋家老宅!毛家亦态度明确:“福梅是嫁出去的囡,泼出去的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活着是蒋家人,死了是蒋家鬼。”

事情闹成僵局,蒋介石只得请出毛福梅以及毛家一向敬重的孙琴风来做说客。最后,由孙琴风两头担保,达成了离婚协议:仅是名分上的脱离关系,离婚不离家,毛福梅仍是丰镐房之主妇,蒋经国依旧正宗嫡嗣,记于毛氏名下。

1927年9月28日、29日、30日3天蒋介石在上海《民国日报》等报刊上刊登了一则《蒋中正家事启事》:各同志对于中正家事,多有来函质疑者,因未及遍复,特此奉告如下——民国十年,元配毛氏与中正正式离婚。其他两氏,本无婚约,现已与中正脱离关系。现除家有二子外,并无妻女。惟传闻失实,易滋淆惑,特此奉复。蒋介石终于如愿以偿,迎娶宋美龄为新婚夫人。

蒋、毛协议离婚后,毛福梅被孙琴风接到萧王庙暂住,待蒋、宋在上海新婚大典后,毛福梅又回到丰镐房,主持家务。逢年过节,亲友往来,一应乡俗依旧以毛氏为正宗。当然毛氏在蒋家的这种特殊地位,并非蒋介石的宽宏与恩赐,而是毛氏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争来的。她在溪口几十年,被公认为典型的贤妻良母,相夫教子,以礼尽心,足称楷模,蒋氏族人无不敬重。何况毛氏吃斋念佛,乐善好施,修路、筑桥、平粜、赈灾,从不后人,乡邻莫不感恩。蒋介石离弃结发之不情不义之举,溪口乡人与蒋氏族人均不以为然,虽无人敢明言不是,但“腹诽”者甚众。在他们眼里,毛福梅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仍然是蒋介石的元配夫人,是丰镐房理所当然的主妇、当家人。

蒋介石第一任发妻,虽文化程度不高,但与宋美龄相比毫不逊色

毛福梅虽然与蒋介石离了婚,两个人的关系并未因此而中断,她仍旧对蒋介石有礼有节,从没有因为他另有新欢和他吵闹过,也没有因被他抛弃而重新结婚。每次蒋介石回来,她都亲自下厨,为蒋介石做几样可口的家乡菜。尤其是蒋介石特别喜欢吃的奉化名菜鸡汁芋艿头,更是她的拿手好戏,每次必做,每年都要送几十斤奉化芋艿头到南京给蒋介石吃。蒋介石与毛氏虽然办了离婚手续,但在乡亲们面前,和毛氏还保持着一定的感情。就是宋美龄陪蒋介石回溪口,毛氏总是热情相待。宋美龄也总要带些貂皮、人参送给毛氏。他们三个人一直和平共处,相安得宜。

蒋经国与母亲

另一方面,毛氏在蒋家这种特殊的尊崇地位之所以得以维持,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蒋经国的态度。蒋介石与姚冶诚、陈洁如结合均没有生育,新婚夫人宋美龄有言在先不要孩子,领养的纬国非血亲,仅有与毛氏所生之经国,是惟一的正宗嫡嗣,而蒋介石又是血缘观念极重的旧式人物,他无法漠视蒋经国的存在。蒋经国出生后,蒋介石常年在外,很少尽父亲之责,蒋经国从小由毛氏抚养,母子间感情甚深。蒋经国长相和为人随母而不似其父。他从小就十分敏感,性格内向。

蒋介石第一任发妻,虽文化程度不高,但与宋美龄相比毫不逊色

父亲、母亲间的不断争吵,尤其是父亲对母亲的歧视和虐待,在蒋经国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抹不去的阴影,他对父亲只有畏惧之感,而无亲近之心。在蒋介石面前,蒋经国总是十分拘谨、沉闷,在毛氏身边则有说有笑。蒋经国对经常以泪洗面的母亲深为同情,每当父母发生冲突时,他总是站在母亲一边,母子俩相依为命。毛福梅在与蒋介石感情破裂后,绝望之余,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蒋经国的童年时代,有很多时间是在母亲的娘家度过的,岩头风光,给他留下了难以忘怀的美好记忆。蒋经国成人后,常对人说:“生我的是溪口,养我的是岩头。”

蒋介石第一任发妻,虽文化程度不高,但与宋美龄相比毫不逊色

逝世

1938年农历十一月初一,日寇飞机轰炸溪口。毛福梅从丰镐房后门逃出,已经逃过弄口,想到房门没有上锁,转身回去锁门,再走出弄口,碰上日机扔下的炸弹,炸中了弄口的围墙,墙倒屋坍,她被埋在下面。第二天才被人发现,已经死亡。

远在抗日前线的蒋经国接到急电:“母亡速归”,日夜兼程赶到溪口,急忙下了汽车,三步并作两步,冲到母亲遗体边,猛地跪倒在地上。极度痛苦的蒋经国写了“以血洗血”四个大字来表示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和报仇的决心。他这一辈子欠母亲太多,来不及报答和补偿;他也非常同情这位善良无助的母亲,同情她孤苦的处境,对生母的不幸遭遇颇为不平,但又慑于父亲的威势,不敢抗争和干涉。 毛福梅的坟地选在摩珂殿房边,这是她生前礼佛诵经之处,她喜欢这个地方。殿房周围长着几株千年香樟,绿荫如盖,林木茂盛,是块风水宝地。

蒋介石第一任发妻,虽文化程度不高,但与宋美龄相比毫不逊色

过了几天,溪口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前来送殡的有一千五百多人。这次葬礼很特别,不发讣告,也不在报纸上发表消息。因毛福梅的身份很难说清,弄得不好,使蒋介石难堪,只好委屈她了。这对蒋经国来说,很难接受,但也没有办法,无可奈何。

毛福梅的棺木下葬在摩诃殿北隅,为她造了一个圆形坟墓。墓碑上书刻着:“显妣毛太君之墓儿经国敬立。”同样由于她身份特殊的原因,碑上没有出现“蒋”字。在毛福梅死后十一年,她被当作“蒋母王氏义女”、“蒋介石义姊”,载入《溪口蒋氏宗谱》。

1949年蒋经国在随父离开大陆前,曾最后一次来到毛氏墓前,依依不舍。蒋经国曾写过一本书,小标题分别是《鲜红的血》、《哭王继春》、《悼周崇文》和《永远不要挂起日旗来》,篇篇有血有泪。对于母亲的怀念,顾及到继母宋美龄的颜面,蒋经国只把感情记在日记中,私下抒发怀念之感。

蒋介石第一任发妻,虽文化程度不高,但与宋美龄相比毫不逊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