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牛”上岗 耕牛退场

“我叫罗亨治,今年55岁,是赣县区大田乡信江村的村民。说起过去这40年,作为一名地道的农民,我感受最深刻的就是农具的变化。

20世纪70年代末,得益于农村改革的好政策,我家也分到了责任田。当时我十五六岁,已经是家里的劳动力了,经常要跟着父母到地里劳动。

耕田得有一头水牛,于是家里筹钱买了一头水牛,而我的任务就是好生照料它。这可是未来家里重要的劳动力,犁地耕田全靠它了。每天天一亮,我就起床把牛牵去桃江岸边吃草,牛吃饱后我就在河边为它精心梳洗。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分过后已是播种时节。水牛已经能够下地耕田了,但家里还缺一副好的耙犁,于是我和父亲找到铁匠师傅,打制了一副新的耙犁。喂饱牛,把新的耙犁安上后,我牵着牛下地,开始了一天的忙碌。看着这一丘丘犁好的地,水牛功不可没。可是即便一年到头辛苦劳作,家里的生活依然非常紧张,粮食不够就要靠红薯充饥。

后来,我娶妻生子,成了家里的顶梁柱。政策越来越好,农民不用向政府交公粮了。家里的水牛依然是劳动的好手,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犁地耕田依然是它的工作。得益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田标准化建设,农田水利设施也越来越完善,乡村已经有人使用拖拉机耕地了。粮食的产量越来越高,家里的口粮已不成问题,富余的粮食我就卖给加工厂,这是两个孩子学费的来源,我对生活充满希望。

家里的水牛早已“退休”了。虽然子女都大学毕业了,工作也很不错,可是我对这片土地有感情,决定继续耕耘好家里的田地。政府对农田进行了标准化建设,集约化耕种成本低、效率高,很多农事都用机械化操作。于是,我买了一台手扶拖拉机耕地,自己只花了几百块,其余的都是政府补贴。插秧现在都用抛秧机了,杂交水稻和优质稻产量也比以往高得多,政府还给发粮食补贴,这大大激发了我的积极性。现在,我还承包了不少林地种脐橙,耕地、挖沟都是使用拖拉机。

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了几十年,耕田也经历了从水牛到“铁牛”的转变,见证着我的日子由苦到甜。而这,只是改革开放一个小小的缩影。(罗亨治/口述 金招英/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