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專業解讀:盤點法學的“七宗最”

高校專業解讀:盤點法學的“七宗最”

從1997年國家恢復法學教育開始,法學這門專業就一直處於火熱狀態,經久不衰。尤其隨著2017年《人民的名義》這部電視劇的熱播,可謂是又將法學專業推上了新的高峰。無數的高中生憧憬著成為公正威嚴的檢察官,為正義而戰;家長也看中這份穩定而體面的工作,對孩子也是不斷引導。但是家長和孩子真正瞭解法學專業嗎?讓小編帶你細數法學的"七宗最"!

最難學的科目:法理學

在門類眾多的法學科目中,法理學是法學專業學生的入門課,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與廣泛性,往往讓剛踏進專業學習的學生們難以適應。法理學研究的是法律的基礎性問題與概念,包含了豐富的法哲學思想。與其他法學科目不同,法理學的特點是高度抽象,博大精深。例如光是對法律的定義,就有多達十幾種的概括。學習此科目,你就好像置身於拉斐爾的那幅"雅典學院"中,亞里士多德會告訴你"法律始終是一種一般性的陳述",西塞羅則會跟你說"法律是一種衡量正義與不正義的標準",而薩維尼則強調"法律是民族精神的體現"。

正是由於法理難學,中國政法大學將法理學這門科目劃分為兩個階段進行授課,大一學習《法理學導論》,大三學習完民法等具體部門法後再學習《法理學原理》。可見,法理學被稱為"最難學的科目"當之無愧。

最有趣的課程:模擬法庭課

試想一下,法庭變成課堂,學生變成法官、檢察官、律師的場景是多麼生動的畫面。在法學專業的課程中,模擬法庭課就呈現出這樣的畫面。

在這門課上,學生不再是紙上談兵,而是實戰演練;不再是坐在課堂裡被動地聽老師講課,而是坐在法官席上"統領"整個審判過程;不再是看著案例得出結論,而是在聽取了同學唇槍舌劍的辯論後作出判決。

模擬法庭課上,學生會作為主角,自主發揮自己的口才和思維能力,結合實際案例進行辯論。模擬法庭課的有趣,不僅在於課堂上精彩的發揮與零距離地接觸法官、律師等職業,還在於課堂前的準備與討論上,當小組成員全力以赴地討論案情與研究戰略時,趣味性是不言而喻的。看到這裡,你是不是也想嘗試一下穿上法袍體驗"一錘定音"呢?

最熱門的領域:民商法

在法學專業的幾大領域中,最熱門的要數民商法了。因為民商法是最貼近人們生活的法律,它涉及的領域從婚姻、繼承、侵權、合同,到公司、保險、票據等民事、商業的各個方面,均是與民眾息息相關的領域。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發佈的數據顯示,僅2017年全國一審新收案件中,民商事案件就佔到了58.92%%。可見,民商法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無論是結婚還是做生意,生活中隨時都會用到。

因此,不管是從報考人數、招生人數還是就業人數來看,民商法領域絕對是最受關注和最熱門的領域。而且,因為其與生活息息相關,所以民法也是非常實用和有趣的科目之一,生活中很多司空見慣的現象經過民法理論的解釋,頓時會讓人覺得"妙趣橫生"。

例如,有人拿民法理論的解釋模式套用到從戀愛到離婚的過程:男生求愛是"要約",而女生答應是"承諾",如果分手則是"締約過失",如果兩人結婚則是 "履行合同",結婚生子是"法定孳息",分居則是"行使不安抗辯權",離婚則是"根本違約"。大學裡甚至有情侶會運用民法知識制定"戀愛法"來規定男方女方的權利和義務,十分有趣。

最冷門的領域:法制史

法制史=法律+歷史,一看就知道是法學專業中最考驗記憶力的科目了。

法制史介紹了中國和外國法律制度與法律部門的變更、發展,有的學習內容甚至還是古文言文。而且,法制史佔司法考試的比重很小,所考查的難度大多也停留在識記的水平,再加上這門課程在實踐中稍顯劣勢,因此,有些學生對學習這門課程的興趣不是很大。由此也導致了法學專業法制史方向常年招生不夠而接受調劑生的情況,使法制史成為了法學專業中最冷門的領域。

最較真的部門法:訴訟法

訴訟法是有關訴訟程序的部門法,是當事人因實體權益受到損害後請求法院或其他司法機關保護而適用的司法程序規定。其包括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等內容。

由於必須要追求"程序正義",訴訟法在法學專業中成為了最為"較真"的一個分支,它對日期、程序、條件等方面進行的細緻規定是其他學科不能比擬的。例如,在刑事訴訟法中,犯罪主體在不同的司法階段分別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告等稱呼,而這幾種稱呼是不能亂用的。除此之外,法律規定司法審判必須嚴格按照訴訟法的規定進行,若有任何違反法定程序之處則有可能導致案件的審理結果被撤銷。可見,訴訟法的"較真"。

最難通過的考試之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前身是司法考試)

在現有資格證書考試中,可以說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和註冊會計師考試不相上下,可以排在中國第一考的前列。法律職業資格考試主要因為涉及複習範圍巨大,現行的法律、司法解釋浩如煙海,並且每年會出臺一些法律,修改一些法律,(其中包括新增和修改的司法解釋),增加了複習的難度。這些年又潛移默化的涉及到成名學者的學術觀點,另複習的方向難以把握。法律職業資格考試的通過率前幾年只有7%左右,這些年有所提高,也只是在10%-15%左右。有報道說法律職業資格考試的通過率現在達到了25%-30%,是因為這個通過率是全部平均的通過率,包括B證、C證。B證、C證是欠發達地區放寬報名條件,降低及格標準,並且只能在本地區使用的證,俗稱"本地通"。國家為了鼓勵西部地區和一些少數民族自治地區的法律建設出臺的政策,這部分通過率比較高,使得法律職業資格考試的平均通過率顯得很高,實際上正規A證的通過率仍然不會超過15%!所以一句話,法律人不好當!

最有用的法學收穫:法律思維模式

法律的學習最終的落腳點是學會如何適用法律,而適用法律講求的是論證過程的正當性與合理性。尤其在法律推理過程中,要認定案件事實與法律規定之間存在必然聯繫並得以適用,就必須給出強有力的邏輯證明。這個正當化的邏輯證明過程正是法律的實踐過程,也就是法律思維模式。

對於法學專業的學生來說,大學四年的成功並不是看他記住了多少法律條文或者背下了多少法律思想,而是看他是否養成了法律思維模式。當你畢業時,如果已經養成了法律思維模式,那麼恭喜你,因為這遠比記住一萬個法條有用。

以上是法學專業的"七宗最",雖然法無定法,每個人對法學專業的認知也會有所不同,但有一點是一定的:法,對於社會而言是不可或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