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山西地名中有“圐圙”二字,它有什么特殊含义?

545288856875


山西历史上是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所以在山西方言和地名中,也存在着许多少见的字。如“圐圙”。



在山西,以“圐圙”命名的地方还真不少,尤其属雁北地区居多。

比如王家圐圙、樊家圐圙、大圐圙、小圐圙等等。

其实“圐圙”二字来源于蒙古语,意思是被围起来,被圈起来。如栅栏围起来的牧场、土墙围起来的城池都属于“圐圙”。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古代的城市的围墙、人家的院墙都是用土为起来的,所以人们惯用形象来命名地名,所以各种以“圐圙”命名的地名就应运而生了。



在山西,“圐圙”也是一种面食,其形如圆环状, 由面做成了的石榴、佛手、寿桃、老虎等花馍馍圈成,是孩子满月,三岁生日,十二圆锁,新人结婚的喜宴必备吉祥食物,被叫做“面圐圙”。


太原晚报


圐圙最早源自蒙古方言“库伦”的音译,意为四周围起来的草场,在蒙古民族与中原文化融合的过程中,汉人将这种含义用“圐圙”这两个字形象地表达出来,(四面八方都圈起来),其实就是中原人将蒙古民族叫“库伦”的围起来的草场用会意的汉字表达出来,发音依然沿用“库伦”的发音。

后来这个词在中原一带沿伸使用,表示土围墙、圆圈、范围等。如“胡拉圈儿”也是从这个词演化来的。

这个词在山西一代多用作地名,如祁县有南圐圀,山阴县有一个乡叫薛圐圙乡、应县有个大圐圙村,吕梁市临县有个圐圙村、兴县有个圐圙头,忻州市繁峙县有个圐圙村,大同市浑源县也有个圐圙。大概表示自己的村寨比较方圆规正吧!

而陕北和河南安阳一带则用作动词使用,如把某物圈起来可以说“把它圐圙住”。青岛一带则用名词使用,农村用藤条编制的存粮食容器叫“圀圙囤子”。

在山西省圐圙还是特有的一种古老民俗面食,形状为圆环状,相当于“长命锁”,上有石榴、佛手、桃子、老虎等面塑,在幼儿满月,三岁生日,十二圆锁,孩子的外婆、舅舅家要蒸“面圐圙”,并在喜宴开始前举行套面圈的仪式,以期盼孩子长命百岁,吉祥如意。有些地方圐圙还用于婚礼仪式,并配有精美的面塑“花顶”。





手机用户4142248477七王


一丶 "圐圙"音"ku(哭)lue(略)",词典释: "指围起来的草场,现多用于村镇名称,也译作`库伦' 。" 也有的释为: "北方方言,四周有墙而无房屋的空场,多用于地名,山西山阴县有薛家圐圙。“

二丶这是蒙古语名称。蒙族以放牧为主,所以起初多指围起来的草场,后來就范指蒙族牧人的居民地了。如我们張家口市境中部东西一线的外長城,也是埧头一线,其北部便属内蒙古高原的最南端,过去多属蒙族放牧之地,当然,这里也属蒙汉杂居之地。既使现在,张市北境的草原也有蒙族牧民放牧生活群落一一蒙古包聚居地。所以本市埧上四县也多有称"圐圙”的村镇,不过由于时间的推移,大多都演变为 "xx囫囵“ 了,如張北县的大囫囵丶马囫囵丶北塔拉囫囵……沽源县的羊囫囵等等。

三丶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过去叫"库伦”,就是由最初的圐圙由小到大,经多少年,多少代,逐渐发展起来的。

库伦这个旧地名,自公元十七世纪中期为第一世喀尔喀蒙古最大的活佛和封建主的驻地,始建城栅,即以此为名。清代在这里设库伦办事大臣驻地,管理对俄罗斯通商事物,并统辖土谢图汗和车臣汗二部,归定边左副将軍节制。1924年,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改称乌兰巴托。

四丶既要说"圐圙"这个名称有何特殊意义?一是说明在中国历史上,连绵不断的征战,特别是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向南方文明的农耕民族的侵犯占领,造成长城沿线南北附近地区民族的杂居,所遗下的痕迹。

二是不得不说的库伦和张家口的通商关系: 中國北方絲绸之路一一"張库大道"。

作为中國北方最大的國际商埠,延续了300多年陆上絲绸之路的货物集散地(历史上称为“旱码头)一一張家口,从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明廷批准今張家口大境门外正沟、西沟与成吉思汗的子孙后裔们开办"以布帛易马"的 "贡市“ (后称马市",到1929年商贸停止,一条从張家口至库伦(今蒙古首都乌兰巴托)、一直延伸到恰古图 (今蒙俄边境上一个城市) 的長达4300多华里的中俄贸易商道,整整运行了377年。

此贸易的真正繁荣始于清初,并贯穿整个清代。清軍进关的第二年 (1645年),山西八大"皇商”打着大清国的皇旗,拉着🐫骆驼,赶着牛车,满载着物资,赱出大境门,进入蒙古草原,便开始了三百余年的旅蒙(俄🇷🇺)贸易。经营范围极其广范,从中国内地购来的绸缎丶布匹丶米面丶茶叶、食糖、瓷器丶木器丶马鞍丶蒙靴丶铜铁器及宗教用品等,到蒙古交换回来马丶牛丶驼、羊、皮張丶绒毛和贵重药💊材等,用茶叶丶生烟等从俄罗斯商人那里换回羽纱丶毛毡丶天鹅绒丶波兰呢等纺织品等。旅蒙商的活动几乎覆盖全中国: 向南,直达京丶津丶湖广丶江浙丶福建; 向北,销货地伸入到内、外蒙12个盟丶154个旗👍。他们的重点贸易是 库伦 和 恰克图。

从康熙年间8户"皇商“发展到民国六年(1917年),张家口大镜门内外的商店和货栈就有8500余家。到民国十七年(1928年),仅大镜门外市场,年营业额即高达1.5亿两口平银。由外蒙输入马7万余匹,骆🐫驼3万余峰,羊150余万只,绒毛7620万斤,皮張1000万張。那时的👍張家口街市上日夜车水马龙丶驼牛云集丶毛皮如山丶人头攒动、十里長街、灯火通明的繁华景象。

马克思在《🇷🇺俄國与🇨🇳中国人》一书中对恰克图贸易进行了如下记载: "这种贸易,采用一种年会的方式进行。由十二个商馆经营其事,其中,六人是俄国人,六个是中国人的。他们在恰克图会商双方所供商品的交换比例一一因贸易完全是物物交换,银子在其中不过是价值尺度。"

根据"圐圙"(库伦)这一词,就引伸这么多吧|


今古杂谈2018


确实是,山西省内好多地方都以“圐圙”命名,而且在雁北地区最为常见。朔州有王圐圙、白圐圙,应县有大圐圙、辛圐圙,大同有石圐圙,山阴有薛圐圙,繁峙有新圐圙,左云则有左卫圐圙、圐圙子,为饲养军马之所。此称在晋中一带也有,如兴县有马圐圙,祁县有南圐圙,平遥有石圐圙等。祁县贾令镇的谷恋村,一百多年前也名为“圐圙”,后来,村子周围的堡墙被拆掉后,改名为谷恋。

圐圙(一般读作klüè),在网络上可表示“四面八方”之意。圐即“四”和“方”,圙即“八”和“面”。看着是“四面八方”很广阔,但却被困在一座城墙之内。

 据记载,“圐圙”一词源于蒙古语。其字形由“口”框住的“四方八面”可形象地表示其意为“城圈”即“围起来的草场”,通俗地说指“网围栏”。在内蒙古方言中指围住的土地,特指牧民为了保护草场不被他人的牲畜破坏而用铁丝网围住的一片草原,称为“草圐圙”。山西方言是借用的蒙语,指土围墙。“圐圙”一词现多用作地名。


山西晚报


圐圙——圈,不浪——棒,圪梁——岗,这是陕(北)晋蒙等地常见的语言现象,用第一个字的声母加第二个字的韵母反切来拼读出想要表达出的字。

Ps.乌兰巴托旧称库伦,源于晋商在草原交易时囤货的围场,晋语发音为“圐圙”,蒙人转音为“库伦”。类似的蒙语还有“胡扎”,原意为晋语“伙计”,后被蒙人用来称呼阴险狡诈锱铢必较的商人,甚至被用来指代汉族人,有侮辱涵义。


嘿嘿嘿嘿kuk


很多人把这个词附会成蒙语,殊不知蒙语的库仑反而是汉语借词。圐圙就是圈的分音词,不是什么蒙古语,类似的我们晋北还有胡兰(环),不拦(拌),各搅(搅),须绿(絮),木拉(摸),扑拉(扒),不愣(蹦),图罗(坨),旮旯或者各落(角),这都是上古汉语向中古汉语发音演变的痕迹,可以看看金元时期的院本杂剧,里面很多这样用法。在和汉语同源的藏语中有大量的复辅音动词。


宁宁2082


圐圙,方言,音kulue蒙语音译词,又称库伦,指土围墙。字形看是口字框住四方八面。河南陕北方言中,指圆圈、范围的意思。还作为动词用,指把东西圈围起来。山西方言指土围墙,最是蒙语的本意。现在多用于地名。


杉杉雨下润物无声


圐圙,大概是“提裤子”的意思吧?因为这两个字读音像广东白话“裤撩”_即人方便之后,用手将裤子提起来,将自己的宝贝藏好。哈哈!也算是形声字词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