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印大太监到底是几品官,为何六部尚书都得毕恭毕敬?

袁文翔


在明代太监最高只能四品,但这不重要,当司礼监负责人公文传送、批红、盖戳之后,谁也得尊敬。

1、低品级的太监

明朝太监最多只有四品。司礼监太监也不例外。司礼监有掌印太监、秉笔太监,顾名思义掌印太监负责盖章;秉笔太监负责批红;而且司礼监还分管太监培训学校:内书堂。

(司礼监官)

他们对应的机构是内阁,内阁的大学士只有五品。但大学士可以加尚书衔,所以会成为二品,甚至一品。大学士主要任务就是为皇帝起草公文、对章奏进行批示。

(内阁)

为了方便理解,可以把司礼监理解为皇帝办公室综合部门,内阁理解为皇帝办公室秘书部门。

至于太监品级低,当然有变通办法,比如加俸禄,十二石算一个等级,有的人可以加好多次。还可以恩荫子弟,你的侄儿荫了三品,你说你什么地位?

有实权也有变通,自然无敌了。

2、尚书的尊敬

尚书尊敬的一个最简单因素就是,高层一般都是礼貌、和气,都是国家最聪明的人,总不能用丛林法则撒泼吧。所以尊敬是基本表现。

(司礼监)

至于深层次,就是司礼监太监的权力。虽然绝大多数情况下,司礼监不可能随便写御批,毕竟内阁票拟也是要保留甚至存档的。但迟几天送内阁,发文再慢几天,这就够许多人紧张一下了。

在明代中枢是“公文政治”,公文的时效性对人的影响很大。

如果再在皇帝面前吹吹风就更不好了。

总结:

做官首要是做人,做人首要是与人为善。在古代官场,人事与程序的微妙之处,可以说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尚书对司礼监太监态度好,对己、对部门、对程序都是有帮助的,何乐而不为?至于言官的那套理论,只是缺乏实践时候的唠叨罢了。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明代的宦官制度,有二十四衙门,即:

十二监:司礼监、内官监、御用监、司设监、御马监、神宫监、尚膳监、尚宝监、印绶监、直殿监、尚衣监、都知监。

四司:惜薪司、钟鼓司、宝钞司、混堂司。

八局:兵仗局、银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针工局、内织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

总体上都是负责与皇宫有关生活事务。

其中十二监,每监各太监一员,正四品,左、右少监各一员,从四品,左、右监丞各一员,正五品。

最为显赫的是司礼监,“提督太监一员,掌印太监一员,秉笔太监、随堂太监、书籍名画等库掌司、内书堂掌司、六科郎掌司、典簿无定员。” 其职责是“掌印掌理内外章奏及御前勘合。秉笔、随堂掌章奏文书,照阁票批硃。”

明代最初宦官地位并不高,朱元璋还下令太监不得识字。永乐洪熙朝,一些太监被重要,外派带队工作,但不限于司礼监。宣德是开始教太监读书识字。后来规定审批制度,由内阁拟定批示建议,上报给皇帝批准。但奏章太多,于是皇帝就安排司礼监的太监去代批。渐渐形成一种默认的制度。司礼监掌握了批红权,而内阁只有票拟权。加上一些皇帝不爱上朝或年幼,司礼监权力越来越大,俨然是皇宫内阁,与朝廷内阁相对。

司礼监最高头领是掌印太监,一般又兼职提督东厂,如王振、刘瑾、冯保、魏忠贤等。秉笔太监若干名,则都是又批红资格的轮流值班。从制度上这个职务只是四品官,但皇帝可以给封其他官爵以提高政治待遇。即使仅仅是四品官,内阁成员六部尚书们也不敢得罪。


几苇渡


明朝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应该是四品,而各部尚书应该是正二品。按官阶来看,尚书要远远高于掌印太监。但是俗话说,宰相门房七品官。所以,不能只看几品,还要看他手中掌握的权力到底有多大。

按照实际的权力来看,司礼监掌印太监是和正一品的内阁首辅平起平坐的。六部尚书见了他,当然得毕恭毕敬。

明朝的体制,是两驾马车并驾齐驱制:一驾是外臣,内阁;另一驾是内臣,司礼监。

内阁辅臣们负责票拟,也就是提出建议和意见,但司礼监负责批红,也就是同意或者不同意,以及如何修改。

而掌印太监,是司礼监的绝对老大,其次才是秉笔太监。

按照和皇帝的亲近程度来说,内阁辅臣们更是没法和掌印太监相比。因为内阁辅臣是不可能天天见到皇帝的,而掌印太监一般是天天侍奉皇帝的。如果司礼监和内阁发生矛盾,一般吃亏的是内阁辅臣。

另外,掌印太监一般还兼着东厂提督,江湖人称“厂公”。想必看过明朝电影的朋友,对这个称呼并不陌生。尤其在皇帝昏聩之时,掌印太监简直可以一手遮天。


趣谈秘史


司礼监(首领太监)掌印太监拥有“批红”的权力,是皇权的代言人。

在明朝体制内,内阁仅有“票拟”的权力,也就是内阁代皇帝拟定对大臣奏折的批复意见,再由皇帝参照内阁拟定的意见,用朱笔批出最后的决定,称为“批红”。

明朝宣德年间,为压制内阁的权势,司礼监首领太监获得“批红”的权力。到了明朝中后期,由于皇帝怠政,“批红”的权力完全落入司礼监首领太监的手中,可谓是权倾一时。

明朝历史上很多干政的大太监皆出自司礼监首领太监,比如刘瑾、冯保、魏忠贤。尽管他们享有崇高的权力,但仍旧是皇帝的代言人,皇帝拥有随时收回“批红”的权力,比如“精明”的嘉靖帝,所以当时司礼监首领太监不敢胡作非为。

最后,司礼监首领太监属正四品,虽然官阶中级,但内阁只有和司礼监首领太监合作,才能把政策推行下去,比如冯保对张居正的支持,是张居正改革得以顺利推行的主要原因。

另外,司礼监首领太监还有传旨谕旨的权力,和皇位监护权。


五味社


明朝的掌印大太监是四品官,上面仍有更高一层的等级,按理说谁等级高谁权利大,但在明朝却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掌印大太监权利更胜一筹,六部尚书对他们都毕恭毕敬



因为明朝时期,事务无论大大小小,凡是经过了票拟(内阁草拟各种意见)、批红(对票拟的的各种意见进行取舍)后,都要进行最后一道程序,就是盖章。也就是说掌印大太监有权利进行最后一次审核,如果他们认为好,方可通过,相反,认为不好,就要重新批红。可见权利巨大。

但事实上,皇帝有权利随时进行审议,但在明中后期后,皇帝都比较懒散,对政事也爱理不理,于是国之权力落到了太监手里。掌印大太监也显得位高权重。

历史上有名的太监也几乎出自司礼监。
权力大了自然满朝结朋,排除异己。著名的有王振、魏忠贤、刘瑾……

单说王振,可以说祸国殃民。正统十四年,蒙古骑兵进攻大明帝国,头目“也先”军事实力强大,可王振为了吹嘘自已,硬是要求出征,而且是御驾亲征,他不懂兵法,认一个死理:人多力量大,于是征集二十万大兵出发了。

结果二十万大兵亡了,皇帝被俘虏了。国家一下子变得空虚,动荡不安,要不是于谦,恐怕就要亡国了。
但恶贯满盈的太监终不得到好的下场,一旦失去皇帝这座靠山,什么也不是,反而遗臭万年。


史话长廊



司礼监掌印太监是明朝十二监中最具权势的太监,但是官阶为区区四品。

但很多时候到了某种境界,品级高不高已经无所谓了,拥有的实权大不大才是重点。或者说同样是仆人,如果你是京城大官的仆人那么你的权力甚至比之地方官员都毫不逊色。

像九五之尊的皇帝没有字面上的品级不照样统御天下嘛,而司礼监掌印太监身为皇帝最信任的人,太监中的boss,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的皇权影子,品级低只是字面上低罢了,享受的权力和待遇比之内阁首辅都不遑多让!

所以六部尚书见了司礼监掌印太监当然要毕恭毕敬了。

先说说司礼监掌印太监的权力。

提到礼监掌印太监的权力,还是要解释一下与之相关联的内阁。(来自今日头条宋安之原创)这样才可以解释更好。

内阁是明朝的特色之一,明初洪武十三年,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制度。皇帝直接统御六部,独揽大权。但这样一工作量就大大加强,碰上朱元璋这样强悍的开国皇帝,这样的工作量还勉强可以完成。但之后的皇帝就吃不消,于是建文帝时代设置的替皇帝分担政务的模式就有些内阁的样子了,到了明成祖朱棣时代就彻底成立了内阁。

到了明成祖儿子明仁宗及其孙子明宣宗时代,随着内阁权力日益增长,都有再次拥有丞相权力的趋势。于是明宣宗为了限制内阁的权力,将国家的决策权分为“票拟”和“批红”两个部分,票拟是内阁阁员拟定对事情的处理意见,以蓝笔书写,然后呈上请皇帝审批。由于皇帝审批用红笔,所以叫“批红”。


到了明朝中后期,因为土木堡之变,文官集团坐大,朝廷权力再分配。独揽大权的皇帝权力再也不复当年,所以开始找帮手了。

太监居于深宫之中,为皇帝身边近侍,备受天子信任。所以被抬出来与文官集团对抗甚至不死不休,这时候皇帝就居于幕后,来操纵平衡两方势力,来达到皇权独尊的效果。

某种程度上来说礼监掌印太监可以说是皇帝的代表,皇权的影子,加上明朝因为内阁制度加上皇帝要在幕后玩转两方势力,给人一种多懒政的印象,所以相应的皇帝“批红”权力就落到了礼监掌印太监手里。

但因为明太祖朱元璋有不得令宦官干政的祖训在,所以礼监掌印太监权力再大,字面上还是要意思一下,于是官阶只有区区四品。

可以说是礼监掌印太监的权力与内阁首辅是不相上下的。甚至因为是皇帝亲信的原因,有时候还要压内阁首辅一头,更何况六部尚书呢。

礼监掌印太监与内阁首辅如果合作就可以恢复丞相权力,甚至更大。(来自今日头条宋安之原创)像千古一相张居正改革变法时就是与当时礼监掌印太监冯保合作,结成政治同盟。加之皇族李太后的支持和万历帝当时年幼少不更事,就拥有了几近皇帝的权力,才将改革进行下去。

礼监掌印太监如果与内阁首辅不对劲,那么基本上是两方共同治理朝廷政务的局面,皇帝居中来借以平衡打压。

礼监掌印太监官阶低又如何,拥有实权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别说六部尚书要毕恭毕敬。在某些时候因为皇帝的特别信任,就是内阁首辅都要礼让三分的!


宋安之


司礼监掌印太监是什么概念,明代的皇帝的秘书长,有些皇帝给他们叫大伴,叫公公,注意不是象影视剧每个宦官都可以称太监(内廷职务)和公公的。太监一词来于明朝内廷十二监四司八局,只有十二监每监设太监一员(正四品),而司礼监设提督太监一名,掌印太监一名一秉笔太监随堂太监各一。明代国家决策分为“票拟”,“批红”,两个流程票拟是内阁辅臣的草案请皇帝批准。批红是皇帝的批示,但明中后期皇帝把批红工作托付给亲信的司礼监掌印太监了。可见司礼监掌印太监的权威,所以辅臣尚书假以辞色也是事实。到崇祯才有所扭转但积弊陈疴难以见效了,但实事求是太监并不是百分百奸逆的!



一叶小舟风雨渡


明朝的政治体制建立,颇有点现代美国三权分立的影子,但是明朝的政治体制以及后面所代表的利益阶层绝对不能与现今社会相比的。要说这个掌印太监为何权势滔天连六部尚书都惧怕,那就要从最开始的内阁建立来说起。

那么有人要问了,内阁是什么东西呢?所谓的内阁说好听点就是宰相辅政,说难听点就是皇帝的私人秘书和幕僚。那么首先要说的就是明朝最开始的时候是没有内阁的。对滴,你没有听错是真的没有,那么内阁是谁建立的呢?就是成祖朱棣皇帝开始设立的,在建文帝时期就已经有了雏形,当时朱允炆的小集团例如黄子澄,齐泰,方孝孺等,建文帝每遇大事大多询问这几个人的意见,初步的内阁雏形就是那时候开始的,至于在太祖朱元璋洪武时期,你要是敢这么提议,那绝对的杀头大大滴。朱元璋是个权利欲极强的皇帝,在权利面前绝对不允许他人染指,君不见一个胡惟庸案就将大明朝官员杀了个七七八八。太祖皇帝靠着超人的精力就将丞相和皇帝的工作都干了,那真是夙兴夜寐,废寝忘食。说勤政爱民朱元璋绝对在历史上是有一号的。

然而到了成祖朱棣永乐时期就不行了,朱棣跟他爸比那就差远了,可是事儿还是要干的,于是朱棣就想了一个办法,能力咱不足,用人头来凑啊!成祖皇帝就召集心腹大臣组成了明朝的第一个内阁。这个内阁的在当时权利就相当的不小,承办各地的奏折,奏报,协助皇帝办理事物。但是朱棣也跟他爸一样,对这帮人不也放心防着内阁一手,首先内阁的官员品级都不高,其次实际的内阁六部权利都是不允许触碰的。这个时候内阁像极了一个幕僚团体和皇帝相安无事而且办事效率极快,在当时运用这套体系皇权得以稳固,国家得以发展也是很不错的。

可是接下来到了仁宣时期,内阁就逐渐展露出了其可怕的一面。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很他爸他爷一比更是能力不足,仁宗除了继承了他爸的诸多政治遗产,但是也有诸多的先天不足,第一仁宗皇帝没有军队的绝对支持,毕竟他老弟朱高煦跟他挣了一辈子,军方大部分都是支持二皇子上位的,而且朱棣也绝对不会让太子掌管军权的,第二仁宗皇帝性格过于懦弱,而且内阁大部分都是支持朱高炽上台的,朱高炽当了皇帝也要对支持者给予一定的政治补偿,首先内阁的官员官职升了,其次最重要的就是跟六个部及都察院大理寺都挂上了钩。这就给了内阁更多的权利,在仁宗朝时期毕竟大家都是一起走过来的,而且仁宗在位时间不长,大家也没有什么矛盾激化爆发。

接下来到了宣宗时期就不行了,宣宗实实在在是朱棣的翻版,对权利极其重视,然而到了他这一代,内阁的势力已经形成了,想动宣宗也动不了。于是宣宗也想了一个办法,动用了另一股政治力量,在这个时候内阁的终极对头宦官集团就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

首先让我们看看明朝的太监的发迹史,在明朝初年,朱元璋是极其不重视太监群体的,而且吸取了元朝灭亡的原因,和历代朝代灭亡的教训,朱元璋也有意识的在打压宦官群体。所以宦官在洪武年间是不吃香的,甚至是没有多少权利的。由于老朱太生猛了不单单宦官不行,就连普通的官员也是不行的。到了朱棣永乐时期,由于靖难之役太监门是出了大力气,帮了成祖朱棣的大忙,朱棣于是开始重用宦官,而且成立了一个重要的组织那就是名震天下的—东厂。宦官们有了一定的政治地位,但是在当时还不是一股可以和内阁抗衡的力量。到了宣宗时期,朱瞻基不堪工作的重负,于是将批红权给分裂出去,在当时内阁是有票拟权的既处理问题可以提出意见及处理方式,而批红权是在皇帝手里的,为了减轻负担,宣宗皇帝给宦官们上课,教他们识字读书识字来帮助自己将自己的批红权给予了他们。这就是秉笔太监的由来,而后皇帝由自己审阅作出决定,盖玉玺才能正式生效。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皇上更加的怠政,于是将盖印的权利又给分裂出去了,便有了掌印太监的由来。其实内阁有票拟权,宦官有批红权,皇帝有盖章权,三方互相制衡是可以保持政治体质稳定的,但是明朝皇帝大多懒惰怠政,不愿意承担责任,盖章的权利分解出去之后,进一步导致权利过度的失衡。

接下来回到文章中提出的问题,掌印太监的权利就可想而知有多大了,整个明朝所有的官员任免,钱粮赋税,大事小情都是由他决定的,试问有谁不害怕,不畏惧。而且掌印太监一般都会提督东厂,明朝最大的特务机构也是由其掌管,仿佛无数双眼睛盯着你看。权利几乎都是到顶了,几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例如后来的刘瑾,魏忠贤,哪一个不是权倾朝野的大宦官。


张桐和你聊球


严格意义上来说,掌印大太监不是什么官,更没有什么品级这一说。明太祖朱元璋对的管理非常严格,规定宦官不得任任何文武职衔,这一规定至少在表面上是在整个明朝都得到贯彻和遵守的。因此,明朝的宦官并无品级和官职。

只是在宦官系统内部,他们会有分级别之分,刚入宫叫做典簿、长随、奉御,表现好再升为监丞,再往上就是少监,少监的上级就是太监。

原本宦官是只处理宫内事务的,但后来由于皇帝越来越懒,宦官也参与了处理政务,比如司礼监负责管奏章,御马监负责管兵符,成为最为显赫的太监权力部门。

司礼监和御马监之所以权力大,朝中官员也得对他们敬畏几分,并不是因为他们官位大,品级高,而是因为他们是皇帝的亲信,并代替皇帝行使部分政务职能。皇帝信任他们,他们就威风,皇帝不信任他们,他们就啥也不是。比如魏中贤,被皇帝宠信时,号称九千岁,但皇帝一换,他就啥也不是,被随随便便就弄死了。


熙熙天下


我们今天都管宫里的宦官们叫太监,其实太监在明代是宦官的一个官职,只有二十四衙门的主事者才能叫太监。就像不是所有后宫的女人都是皇妃一样,不是所有公公都叫太监。

话说回司礼监。司礼监设置掌印太监一员,秉笔太监若干员,他们共同执行的任务就是所谓“批红”。大臣的奏折先由内阁“票拟”(拟定处理意见用纸票贴在奏折上,故名),秉笔太监负责替皇帝草拟给大臣的答复(因为用红笔,所以叫批红),皇帝首肯后由掌印太监用印,这就是皇帝对奏折的批复流程了。也正因如此,明代后期,中央权力集中于内阁和司礼监,二者对柄国政。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里,就有内阁大臣和司礼监分庭抗礼,共议朝政的画面。

可见他们的权力之大不是因为职务级别多高,而是因为身处中枢,掌握着一定的决策权。所以即使仅仅是四品,也可以与外官的内阁、部院相抗衡。明末宦官刘若愚在其书中就感叹,“(司礼监)最有宠者一人,以秉笔掌东厂,掌印秩尊视元辅,掌东厂权重,视总宪兼次辅,其次秉笔,其次随堂,如众辅焉。”意思是掌印太监被看做是宦官里的内阁首辅,掌握东厂的秉笔太监被看做是兼任都御史(掌握监察权)的次辅,其他秉笔太监就像内阁大臣。司礼监之权力,可见一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