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教两大宗系——中观宗和唯识宗

温馨提示:点击右上方“关注”,可随时分享到本头条号精彩内容。

大乘佛教两大宗系——中观宗和唯识宗

一、中观宗佛教

1、中观宗的确立

自唯识宗从大乘佛教中分立出来,大乘佛教就正式分成了两大根本宗系,即所谓:中观宗、唯识宗。

除唯识宗外,依原来的大乘佛教教义的,称为中观宗。

2、中观宗的根本知见

中观宗的根本知见为"心境俱空"。

3、中观宗所依的主要根本经典

中观宗所依的主要根本经典包括:《法华经》、《涅槃经》、《般若经》、《维摩经》、《中论》、《大智度论》、《十二门论》、《回诤论》、《七十空性论》、《十住毗婆沙论》、《菩提资粮论》、《百论》等。

4、中观宗的分支教派

中观宗的分支教派主要包括:应成派、自续派。

应成派主张一切法毕竟空。

自续派主张一切法胜义中空,而在名言中实有自相。

大乘佛教两大宗系——中观宗和唯识宗

二、唯识宗佛教

1、唯识宗的建立时间

唯识宗建立于公元四、五世纪间。

2、唯识宗的创建者

唯识宗的创建者为无著菩萨、世亲菩萨。

无著菩萨被尊为“印度二圣六庄严”之一。

无著菩萨,生于公元四世纪左右,与后面要讲的“世亲”是亲兄弟(无著是哥哥,世亲是弟弟)。据说无著早是在小乘佛教的教派中出家修行的,后来因为不满意该派的教义,决定要广泛地学习大、小乘诸派的教理;有一段时间,他因想亲自聆听弥勒菩萨的教导,曾把他自己关在鸡足山(佛经中说鸡足山是大迦叶尊者的道场,世尊入灭后,迦叶尊者并没有入灭,在鸡足山入定等待下一尊佛——弥勒佛出世,将释迦牟尼佛的衣钵袈裟传给他)里苦修,但并没有见到弥勒菩萨出现,因此心中生起很大的挫折感;不过,经历了千辛万苦之后,弥勒菩萨终于在他的眼前现身,并带他到兜率天宫的弥勒内院受教——这是一段广为流传的传说。

无著根据弥勒菩萨讲的《瑜伽师地论》(据说《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在兜率天宫的弥勒内院所讲的经典,无著菩萨以定力上升到那里,夜里听课,白天再下来记录,形成文字),遂将《瑜伽师地论》写了出来;后来,他又根据所学写出了《现观庄严论》、《摄大乘论》、《大乘庄严经论》、《显扬圣教论》、《究竟一乘宝性论》等重要论著。

弥勒菩萨的《瑜伽师地论》和无著的重要论典以及世亲菩萨所著的《摄大乘论释》、《十地经论》、《辨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俱舍论》等是“唯识”学派的根本典籍。他也被尊为“印度二圣六庄严”之一。

继阿育王之后(约公元二世纪),印度迦腻色迦王兴起,佛教又昌盛了起来。迦腻色迦王本属“月氏”的后裔,后来渐次吞并西、北印度及中印度的一部分。自信奉佛教后,发愿请世友、马鸣、胁尊者等诸有学菩萨,聚会于迦湿弥罗城,结集经典,历12年方成。唐代玄奘大师留学印度,回国时所带回的“经”、“律”、“论”三藏,大多就是那次结集的经典。此后二世纪到三世纪间,龙树菩萨崛起于南印度,大弘佛教。公元四世纪中叶,无著、世亲弘扬“弥勒”学派,阐述“唯识、法相”之学,名噪当时。东晋时期,中国留学僧法显大师,在公元411年间(早于玄奘两个世纪),到达印度求学。六世纪时,有陈那、护法、清辨等论师弘扬“唯识”、“中观”佛学;唐初我国玄奘大师在这些大师之后到达印度,求学于戒贤、智光两位法师及胜军居士处,但所学的都是渊源于“唯识”、“中观”这两派的学说。同时印度有菩提流支、菩提达摩、真谛、那崛多、达磨笈多等高僧,到中国来传法、翻译经典。七世纪末,中国义净法师留学印度,曾留在南海诸岛国家,回国后著述亦不少。八世纪时,印度本土的佛教逐渐衰落;这时,印度高僧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三藏等到中国来弘传“密宗”教法,开唐密之端绪。到了十二世纪时,回教进入印度后,佛教徒多躲避至南印度及中国西藏等地,从此印度本土佛教日益衰颓,不久即告消亡——这也是佛教在印度本土流传的脉络。

印度后期的大乘佛学主要有两大流派,龙树、提婆将“中观”理论发扬光大,此后的无著、世亲兄弟让“唯识”思想大方异彩。

3、唯识宗的根本知见

唯识宗的根本知见为“境空识有”。

4、唯识宗所依的主要根本经典

唯识宗所依的主要根本经典包括:《解深密经》、《楞伽经》、《瑜珈师地论》、《现观庄严论》、《金刚般若论》、《摄大乘论》、《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显扬圣教论》、《十地经论》、《三十唯识论》、《大乘百法明门论》等。

5、唯识宗的主要分支教派

唯识宗的分支教派主要包括:一分家、二分家、三分家、四分家。

一分家主张心识的作用为"见分"。

二分家主张心识的作用为"见分"与"相分"。

三分家主张心识的作用为"见分"、"相分"、"自证分"。

四分家主张心识的作用为"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

大乘佛教两大宗系——中观宗和唯识宗

三、中观宗与唯识宗的主要差别

在佛教中,宗的概念是共同遵从同一教义的修行体系。自然各宗系间的差别,就在于彼此知见的不同。

唯识宗弘扬境空识有的教义,又称大乘有宗。中观宗弘扬心境俱空的教义,又称大乘空宗。

那么其主要差别,在于识的是否实有问题。

在佛教中,实有的概念是不因缘有、独立、不变。若不符合这三个条件,在佛教中就称为不实有。不实有不是没有的意思。

识是心法,分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眼识见色,耳识闻声,鼻识嗅香,舌识尝味,身识触法,意识知法。末那识是储存习气的“档案库”。而阿赖耶识则是含藏染净种子的轮回往生的主体。

唯识宗认为境不实有,前七识为第八识所变现,也本不实有,但第八阿赖耶识却是实有的。因为若无实有的第八识,则无法保存业种,以成因果之义。

中观宗认为心境都不实有。第八阿赖耶识也同样不实有。如果阿赖耶识实有,而且阿赖耶识含藏染净种子,罪福由其所现,那么人每一世投生,长相罪福都应一致,事实不然。所以,阿赖耶识也不实有。

境空识有和心境俱空,是中观宗与唯识宗的主要差别。

1、关于三性说之差别

唯识说一切法皆具三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主张遍计所执性本空,而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实有。

中观不依三性之说,主张一切法皆空。

2、于三时判教说之差别

唯识依《解深密经》等经、《瑜珈师地论》等论立三时教。1、佛初于鹿苑转四谛小乘**,说四《阿含》,说诸有法皆从缘生,以破外道。虽以缘生无我,破外道我执,但未说法空。2、佛依遍计所执性而说诸法无自性空,说《般若》诸经,但于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未说实有。3、佛就大乘正理,说遍计所执性空,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实有,说《解深密》等经。

唯识认为此三时法教,第一时堕于有边,第二时堕于空边,皆非了义。而第三时说遍计所执性空,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实有,方为了义。

中观依《般若》等经、《中论》等论立三时教。(1)佛初于鹿苑明人我空,说心境俱有,以破外道执着。(2)佛说法相大乘,以境空心有破小乘执着。而由于众生执着,不解空意,故以假名接引众生。(3)佛说心境俱空,平等一味之法。

3、于种性说之差别

唯识顺五种性说,依《楞伽》、《瑜珈》等说众生有五种种性:(1)声闻种性。(2)辟支佛种性。(3)如来乘性。(4)不定乘性。(5)无性。唯识主张"无种性人,无种性故,虽复勤行精进,终不能得无上菩提。"

中观不顺五种性说,依《涅槃经》等,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凡是有心,定当作佛。"

4、于一乘三乘说之差别

唯识主张一乘是权教,三乘是实教。主张"一乘为方便","《深密》三时教中,初皆不成,次一向成,是若过若不及,皆非了义。第三时中,有性者成,无性不成,方为了义。"有性者成,无性不成,则成三乘教。

中观主张三乘是权教,一乘是实教。依《法华经》说"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依《涅槃经》说"一切众生同有佛性,皆同一乘同一解脱。"依《入楞伽》说"二乘无实涅槃,但是三昧力故,后必当得无上菩提。"

5、阿赖耶识是否实有之差别

唯识说阿赖耶识为实有,并说唯有阿赖耶识可以持种,保持业种到后世感果。

中观说阿赖耶识并不实有,因阿赖耶识含藏染净种子,世世常变,不符实有的条件。至于持种问题,业种是因作业方有,所以业种并不实有,既业种本不实有,则持种的阿赖耶识也不必非实有不可。

6、是否有离识外境之差别

唯识主张没有离识的外境,一切外境,皆是心识所变化的。

中观主张有离识的外境,承认外境客观存在,只是外境都是依缘而起、与其他事物相互依存、并在不断变化着。

大乘佛教两大宗系——中观宗和唯识宗

四、中观宗与唯识宗的代表人物

1、龙树菩萨

大乘佛教理论弘扬者,中观派创始人,生于佛灭度七、八百年左右(西元二世纪),南印度维达婆国婆罗门家庭。龙树菩萨奠定大乘佛教的基础,被中国佛教几个宗派奉为祖师,在佛教史上具崇高地位。

据鸠摩罗什所译《龙树菩萨传》所述,龙树出生于南印度,精通婆罗门教义,年轻时曾以过人才华而驰名,天文地理与诸法术无不通晓,曾与友人以隐身术入王宫骚扰,后来友人惨遭乱刀毙命,龙树侥幸逃过,从而认识到贪欲是痛苦祸患之根源,然后至一切有部出家受戒,九十日就通晓有部的学说。后因大龙菩萨接引而至龙宫学习大乘妙法,取回华严经,从此大弘大乘佛法,摧伏诸多外道。龙树是印度佛教中观学说的开创者,吸收综合了初期大乘佛教经典的相关理论,对佛教性“空”的观念给以完整的论述,“缘起性空”思想成为大乘佛教的基础。建立大乘体系,使大乘般若性空学说传播到全印度。其著作被鸠摩罗什完整地介绍到中国来,成为中国佛教各宗派的基础,被誉为中国“八宗共祖”。

龙树菩萨论著极为丰富,如:《大智度论》、《中论》、《十二门论》、《空七十论》、《回诤论》、《六十颂如理论》、《大乘破有论》、《十住毗婆沙论》、《大乘二十颂论》、《菩提资粮论》、《宝行王正论》、《劝诫王颂》等,造论之多,世所罕见,故被誉为“千部论师”。龙树菩萨所造之《中论颂》、《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为中观派之重要代表作。

2、清辨论师 (Bhavaviveka )

在古印度有两位清辨论师,皆是大乘佛教中观论师。

第一位清辨论师约为公元六世纪人(约490~570),著有《般若灯论》解释龙树菩萨的《中观论》,立自续因之理,创中观自续派见,为经部中观的创始人。根据日本学者的研究,清辨论师明确地将大乘中观思想与唯识思想区分开来,因此他是中观宗的实际创始人。

第二位清辨论师是月称论师(公元七世纪)之后的中观宗学者,因为其所著《中观宝灯论》中引用了月称论师的话,其见解与第一位清辨论师不同。《中观宝灯论》被诸大论师们共称为将一切班智达、成就者的修法窍诀归纳总汇的一部殊胜论著。应当注意,《中观宝灯论》与《般若灯论》并非同一部书。

3、月称菩萨

月称论师是中观派历史上划时代的人物。自龙树菩萨阐释中观思想后,随学者根据自己智力以及理解不同,又分出很多支系。比如以清辨论师为代表的“顺经部自续中观派”,以静命论师为代表的“顺瑜伽自续中观派”等。这些分支派系在一些观点上有细微的分歧,由于涉及深奥的哲学理论,这里就不多费笔墨。但按照传统观点来看,这些支系中观派,都没能精确地理解龙树思想。只有月称论师,以其绝顶的天赋,惊人的智慧,将龙树菩萨的中观思想完整、清晰的梳理出来,没有一丝毫的错谬。就象宗喀巴大师在悟道后写的第一篇悟道诗《缘起赞》中所赞:“龙树精深幽微的中观奥义,就象那晚上才破蕾开放的睡莲花,只有当月称这皎皎明月升上天空的时候,大家才能一睹她的容颜。”因此,佛教界认为,只有月称论师所代表的“中观应成派”,才是龙树中观理论的巅峰。

月称论师一生著述颇丰,其中多有流传万世的经典之作。《入中论》是一部诠释《般若经》深广义理、讲述修行阶次成果的著作,是深入中观的必学论典。在藏传佛教中,是格鲁派寺院必学的五部大论之一。《中观根本明句释》则是解释龙树《中论》,从多角度、全方位抉择中观空性义理的著作。《秘密教王密集根本续明灯释》是讲解在显教修持有一定基础,接受灌顶进入金刚密乘后,应该如何修持无上密二种次第的著作。《中观根本明句释》与《密集根本续明灯释》这两部著作被后人称为“人间佛法的明灯”,故此藏传佛教有“天上有日月,地上有二明”的说法。这地上的二明就是指的这两部著作,其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此外,月称还著有《中观四百论释》、《六十如理论释》、《中观五蕴品类论》、《七十空性论释》、《皈依七十颂》、《大悲观音前悲叹祈祷颂》、《密集六加行释》、《密集现观庄严释》、《金刚萨埵成就法》、《甘露漩忿怒明王成就法》、《圣救度母赞》等诸多论著。多是文义俱佳、影响深远之作。

4、圣天菩萨

梵名阿扎雅提婆,胜嘎拉国(今斯里兰卡)的王太子。《布顿佛教史》及《西藏古代佛教史》中说菩萨从楞伽岛(锡兰)中的莲花化生,为当地国王所收养;汉传佛教中的论师依《提婆传》也秉持类似的观点。然今依《印度佛教史》及月称菩萨在本论注释中的记载,为胎生之王太子较为可信。

圣天论师宿具不共悲心与智慧,自幼即精研诸明处学术,显示出非凡的特质。稍长,弃王位出家,依班智达玛哈德哇受具足戒,学习三藏。后为朝礼各圣境,游历至南天竺吉祥山,值遇龙树大士,时大士已值晚年,叹其慧颍绝伦,即摄受为近住弟子,此于玄奘译师之《大唐西域记》第十卷中有记载。圣天一心依止龙树大士,尽得显密佛法之教授,及一切明处学术,成为善巧精通者,遂于南印度助师广弘正法。

圣天论师是南赡部洲的六大庄严之一(其余五庄严为龙树、无著、世亲、陈那、法称),论著有《中观四百论》、《中观学中论》、《断诤论》,《成就破妄如理因论》、《智慧心要集论》、《摄行明灯论》、《理智成就净治心障论》等,在密宗方面也有多部著作。

5、无著菩萨

无著菩萨,大乘唯识宗佛教的创始者,公元四、五世纪犍陀罗国普鲁夏普拉(白沙瓦西北)人,婆罗门种性,他的父亲是国师婆罗门。在当地的众生,很多信仰弥勒菩萨。

无著菩萨最初在小乘有部出家,因思惟空义,不能得入,情急之下,准备自杀。这时有宾头卢尊者前来,为无著菩萨讲说小乘空观。无著菩萨终于得入空观。

但无著菩萨并不满足,决心参见弥勒菩萨,于是以神通力往兜率天,依止弥勒菩萨听受大乘空观,归来后如说思惟,终于入大乘空观。

以后,无著菩萨又多次往兜率天学《瑜珈师地论》的大乘教义。并且将弥勒菩萨所说教法,汇集成经典,弘传于世间。

在无著菩萨的弘扬下,大乘唯识教义盛传四方,世称大乘唯识宗佛教。由于唯识宗重瑜珈广大之行,所以也称作瑜珈行派。

6、世亲菩萨

世亲菩萨,又称天亲菩萨,大乘唯识宗佛教创始人之一,公元四、五世纪犍陀罗国普鲁夏普拉人,婆罗门种性,是无著菩萨的弟弟。

世亲菩萨最初和无著菩萨一起在小乘有部出家。后无著菩萨专弘大乘,而世亲菩萨入小乘经量部,立志改革小乘教义。

后来世菩萨往罽宾学《大毗婆沙论》,四年后归国,宣讲《大毗婆沙论》,并造《俱舍论》。

起先世亲菩萨毁谤大乘佛教,谓大乘非佛所说。后来,无著菩萨应机为世亲菩萨说《十地经》。世亲菩萨深有感悟,于是回小向大,专弘大乘唯识教义。

世亲菩萨著述很多,著名的有《俱舍论》、《摄大乘论释》、《十地经论》、《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论》、《菩提心论》、《三十唯识论》、《大乘百法明门论》、《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无量寿经论)等。

世亲菩萨的著名弟子有金刚仙等。

大乘佛教两大宗系——中观宗和唯识宗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龙树菩萨

最初说我而执我,次言我所则著法,

如水车转无自在,缘生兴悲我敬礼。

——月称菩萨

大乘佛教两大宗系——中观宗和唯识宗

欢迎转发、留言、点赞,以及添加关注,阅览本号的其它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