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四十萬雄兵的吳三桂,面對康熙的殘兵,為何會兵敗如山倒?

carleo


吳三桂在歷史上是一個很複雜的人物,歷史上傳言他衝冠一怒為紅顏,引清兵進關,使得清朝在這樣一個偶然的事件中成為最大贏家。

這個說法筆者當然不能相信,嗤之以鼻,好似一個國家的命運操縱在一個女人手中,這是失敗者的話語套路。從後來的情況中,吳三桂必反,這和他之前投降清朝沒有什麼必然關係,因為打天下和坐天下時候的情況完全不同。

三藩之亂的爆發是因為清朝定鼎之後,朝廷對於吳三桂處處緊逼,西南王沒有生存空間了,之所以最後失敗,是因為戰爭最後成為持久戰。八年中,西南地區地貧民弱,肯定撐不下去了。 首先,吳三桂沒有政治頭腦,洪承疇對他有個忠告,就是要保存明朝皇帝遺脈永曆皇帝,否則你就失去了鎮守西南的價值,可是吳三桂不聽,絞殺了永曆帝,之後你舉起反清復明大旗,但是永曆帝不是你親自絞殺的嗎,西南地區的抗清義勇軍不是你絞殺的嗎,所以道義上說不過去,明朝的遺老遺少都不跟他合作,知識分子更是對其嗤之以鼻。

其次,雖然不到半年時間,整個長江以南的地方都有所波及,看似順風順水,但是戰略舉措不定,奪取四川,扼守長江,北上進取京城,優柔寡斷,沒有一個既定的戰略目標,浪費時機,給了清廷喘息機會。所謂擁兵四十萬,當然也不準確。最後,就是時間打的太久,經過相持後,清廷已經反應過來了,明確了戰略方向,對西安撫王輔臣,向東固守江西,把主攻方向放在中線湖南戰場。

在相持中吳三桂財力耗盡,軍隊紛紛投降,迅速敗亡,吳三桂也在四面楚歌中死去。

特邀嘉賓:一枚蜻蜓


秦右史


吳三桂那有四十萬大軍啊!康熙的兵是國家的正規軍,也不是什麼殘兵,吳三桂打康熙,也是一直保持著戰場上的優勢,只是後期進攻能力下降,進入相持狀態而憶,根本不是什麼兵敗如山倒!


吳三桂在雲南的兵力,按清代的編制是53個佐領,共計12000人,這是他的私兵,也是他真正可以調動的嫡系部隊。

當然,他在雲南擁有節制雲南文武軍民,總管兵馬錢糧,領導總督、巡撫之權,名義上他可以指揮的兵力當然超過12000人。當時清朝在雲南駐守的軍隊共計90000人,名義上吳三桂也是這9萬人的最高統帥。

清代繪畫中的“軍營”


但那是清朝賦予他的權力,一旦反清,這些權力都將被清朝收回。所以的他私屬的53個佐領,才是他的真正實力。這支部隊雖然人數不多,但是卻是身經百戰,戰場經驗豐富,作戰能力是非常強的。

用兵之要,在精不在多,歷史上但凡超過10萬人以上的大軍投入會戰的,幾乎沒有打勝仗的先例,因為古代的技術水平,要想協調10萬人以上的大兵團作戰,幾乎不可能,人多,只能使自己的指揮系統混亂,自亂陣腳。韓信將後,才多多益善!


赤壁之戰、淝水之戰,這些都是很典型的人多壞事的案例。

吳三桂發動叛亂後,可以說一路勢如破竹,很快就將戰線從雲南推進到長江南岸的嶽州一線,這一時期清軍根本沒有還手之力,處處被動挨打,吳軍從貴州一直打到湖南,基本上是秋風掃落葉一般容易。

明代繪畫:岳陽樓


吳三桂起兵後,清軍害怕吳軍得很。康熙派出親信順承郡王勒爾錦為“寧南靖寇大將軍”,讓他去平叛,勒爾錦卻不敢渡江南下,只能一直把兵力收縮在荊州守城,等待吳軍的進攻,吳軍是進攻方,清軍是防守方,誰更厲害,一目瞭然。

但吳三桂最後失敗了,吳軍之所以打不贏康熙,真正的原因不是“軍事”上的,論打仗,康熙不是吳三桂的對手,吳三桂從年輕時代起就在戰場上歷煉了一輩子,康熙當時還從來沒打過仗,經驗不足,早期康熙的許多指揮都燥急冒進,不見得高明。

但康熙的“治國”水平比吳三桂高,擁有完備的行政管理體系的清朝,有著穩定的財政收入,清軍的後勤軍需是有保障的,這個有利於打持久戰。

吳三桂則一直是個“軍閥”,打仗是他的職業,但行政管理工作不是他擅長的,打仗是需要錢的,以前的吳三桂打仗,是不愁錢的,因為軍餉是朝廷給的,他只管專心打仗,不用考慮後勤軍需的財政問題。但造反以後的吳三桂,打起仗來就沒這麼順手了。

吳三桂起兵之後,佔領了雲、貴、川、湖等省的地盤,接管了清朝在這些地區的行政體系後,他自己一直建立不起自己的行政管理體系,地方政治混亂,吳三桂的地方政府治理無能,穩定財政收入機制一直建立不起來,吳軍的後勤供養就開始跟不上了。

有的人說吳三桂應該直搗黃龍,打北京啊之類的,其實吳不是不想,是他沒這麼多的錢去玩這種長途遠征和奔襲的戰術。

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吳三桂政治水平差的短板就出來了,吳軍戰線越拉越大,後勁就越來越不足,不過直到吳三桂死前,吳軍仍然能在嶽州跟清軍相持,互有勝負。直到吳三桂死後,吳軍才見大勢已去,迅速崩盤的。


只愛潘多拉


吳三桂啟事時,滿族士兵已經沒有了當年之勇,墮落的非常快,而且滿清對吳三桂反,也明顯準備不足,吳三桂成功的可能還是非常大的,吳三桂最終失敗,主要是政治上,可能吳三桂自己也沒有搞明白自己到底想幹嘛。

失敗的根本原因,具體體現在逗留湖南數月,而不渡長江與滿清決戰,妄圖割據江南,大好形勢毀於一旦。

過江政治意義太大了,這意味著吳三桂佔有優勢,就能堅定許多豪傑啟事的決心,而吳三桂逗留湖南,使得天下人不知吳三桂的決心,很多打算響應啟事的豪傑,都不敢妄動,而已經啟事的甘肅處於孤立無援的狀態,福建廣東盟友見形勢不妙,自然動搖。可以這樣說,吳三桂只有向北一條路,滯留不前,失敗已是早晚。

歷史上,也有很多與吳三桂類似的案例。

恆溫駐軍霸上,西望長安,王猛來見,恆溫問,為何關中英豪不來助我,王猛回,大將軍駐軍霸上而不前,關中英豪未知公心。王猛的意思就是說,誰知道你打還是不打,如果我來投你,而你又不打了,拍拍屁股回家了,那前秦肯定要報復我等,那我不是要死翹翹了。

武則天為帝,徐敬業江南啟事勤王,當時,或說應集中所有兵力進兵洛陽,而天下支持李唐的勢力必然響應,大業可成,而徐敬業不從,江北佈防,分兵江南略地,徐而圖之。等武則天出兵,徐敬業迅速瓦解。

人心就是如此,你實力強,卻妄圖別人做出頭鳥,坐收漁翁之利,那是不可能成功的。

吳三桂如果渡江北上,那對滿清不滿的勢力必然紛紛啟事,如明朝殘餘,李自成殘餘,還有一些以前不得已投靠滿清的漢人勢力等等,而滿清任命的漢人,也會首鼠兩端,吳強就助吳,滿強就助滿,這些勢力不一定都是要投靠吳三桂。只要天下都掀起反清高潮,你作為漢人就不得不跟隨,不然滿清倒了,都要以漢奸處置,一個都跑不掉。

或有人會說,南方還有大量清兵,渡江之後這些人偷襲後路怎麼辦?這些清兵多是漢人,只要天下都掀起反清高潮,滿清將領帶著這些漢兵還敢出兵嗎?如果去攻打,這就一股力量,不好打,如果不動他,他就沒有攻擊性,根本不敢出兵,因為出兵就可能發生兵變。吳三桂只要稍微做點政治工作,給個好出路,就可傳檄而定。當然就算滿清被推翻了,憑吳三桂的水準也不一定就能坐上大位,估計是群雄逐鹿的局面。

吳三桂可能是一位優秀的將領,但雄圖大略還差很遠很遠,比如對南明永曆皇帝處置方式,吳三桂表現的就像一個白痴,留著永曆皇帝,可以達到養寇自重的目的,避免得罪天下漢人,又避免以臣弒君。就算形勢所迫,也不能自己殺,可以讓緬甸殺了,再送過來。

同樣是造反,當年安祿山比吳三桂強百倍。


南巡北狩


康熙皇帝雄才大略,他之所以敢撤藩是因為對局勢的把握,朝廷的力量比吳三桂強。康熙也是不殘兵,八旗子弟平定天下的餘威還在,身邊也是將才甚多,所謂殘兵不過是電視劇中看的吧?靠那些兵去打吳三桂是沒戲的,還得靠八旗子弟兵,加上招募的兵勇,基本上可以碾壓吳三桂的部隊人數。吳三桂不得民心,遲早必敗!


火大怎麼辦


一個朝代的統治如何穩定,老百姓安居樂業就是根本,清朝在康熙時期已經趨於穩定,百姓覺得日子比明朝時候好,吳三桂是打著光復明朝的幌子,誰都知道他是為了自己的利益造反的!在盛世這就是起兵造反,是不得民心民意的!歷來都是反對暴政的起兵造反順應民意,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所謂出師無名!裁撤三番是為了國計民生,為了國家的利益,當然名正言順了!再說康熙的雄才大略也不是吳三桂可以比的,吳三桂的心裡只有他自己發小天地!從財力上他是以一方敵全國,兵力上也沒有太大優勢,所以到後期拼消耗的時候才會一敗塗地!任何一個朝代的更替都要等待時機的,在它混亂不堪的時候才是更替的時候,漢更替秦,唐朝更替隋朝,元更替宋,明更替元,清更替明,自古以來都是如此,你在這個朝代最強盛的時候出手,當為亂臣賊子,自然失敗!事物發展到滅亡自有規律,不容破壞的!任何人貴在有自知之明,不是天子的材料就不要強求,好的帝王可不是隨便誰都可以的!否則也不會有盛衰更替之變化了!


玲瓏快樂園


滅三藩打了八年 怎麼能說容易呢


風一樣的男子131623


我三桂輸給康熙,不虧,識時務者為俊傑


明東1120


吳三桂不死就贏了 歷史書會這麼教你嗎 還要標榜康乾盛世的 肯定要說反對力量都是紙老虎


Smile126681251


吳三桂是以一域敵全國,而康熙則是以全國敵一域,況且清朝入關以後,採取積極措施,四海昇平,民生得到大大的改善,百姓安居樂業希望安定和平,況且吳三桂乃是漢奸國賊,豈可得人心得天下!


往日終成空


其實原因很簡單,吳三桂是孝子,因為李自成殺害了他的親人,反叛大明,再說那時明朝已是江河日下,天下人都明白,再有就是明朝早晚都得亡,他現在投降還有官當,何樂而不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