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面前娃乖得不像話:為什麼只要媽媽在,孩子就鬧騰?

朋友小茹發了一條朋友圈:“要開始陪娃寫作業的生涯了。”,並連配了三個“恐怖”的表情。

我們的一個共同好友,是一位託管班的老師,專門負責陪娃寫作業,回覆了一句:“這個簡單啊”。

小茹無奈地回答:“你還沒生娃,輔導自家娃和輔導別人的娃是兩碼事。”

這一點,我現在深刻的懂了。

不用別人,就算娃在親爸面前的表現,都讓我懷疑,他不是我生的那個娃。


別人面前娃乖得不像話:為什麼只要媽媽在,孩子就鬧騰?


前些天,我給兒子小樹報了一個在線英語課程,30分鐘的課,熊孩子想出了十幾種辦法“作妖”。

一會“我渴了”,一會“媽媽,我得上廁所”,一會趁我不注意,蹭地就躥出去玩了……

好不容易按到座位上,老師問了問題,他就開始打岔,會說的不會說的亂說一氣。

課上到半截,我就覺得自己“血槽”快空了,趕緊搬來“援兵”:“老公,你來陪他上課。”

果然好用。娃的氣焰立馬低了一半,老老實實坐在座位上。

爸爸一句:“跟著讀”,娃立馬開始飆英語。

課畢,豬隊友對我邪魅一笑:“你看,這不挺簡單的嗎,你都搞不定他。”

氣得我牙癢癢,但又似乎確實是那麼回事。

別人面前娃乖得不像話:為什麼只要媽媽在,孩子就鬧騰?

有時候我也覺得疑惑,明明是我最用心帶出來的娃,為什麼在我面前最鬧騰,是我哪裡出了問題?

不過最近發生的一件事,讓我改變了想法。

我帶小樹去淘氣堡玩,偶遇了他在幼兒園隔壁班的老師。

小樹很喜歡這個老師,但又不太熟悉,就拖著我讓我去跟老師搭訕。

我和老師閒聊起來,老師很真誠地對我說:“小樹在幼兒園裡可乖可乖了。”

我一邊笑呵呵地應承著:“嗯嗯,他挺乖的。”一邊瞬間升騰起了強烈的不安,腦子裡已經思緒如潮了:

“怎麼回事?老師連用了兩個‘可乖’,他到底是有多乖?他明明挺淘氣的啊,是不是在幼兒園裡壓抑了本性?還是不敢說話不敢動?”“他是不是害怕老師,難道他還沒有適應幼兒園的環境嗎,他是不是沒有和集體融到一塊?”


此時,我盼著他能夠多“放肆”一點。

這一刻我明白了:孩子淘氣鬧騰並不是壞事,反而是安全感充足的表現。

後來我理解了,老師說的乖並不是安靜,而是小樹比較遵守規則。這樣我一顆心才放了下來。

回頭想想孩子平時在家的淘氣表現,我也釋然了。

孩子在誰的面前最放鬆,恰恰是與這個人建立了“安全型依戀”關係的緣故。

在心理學中,安全型依戀是最理想的依戀類型。建立了安全型依戀的孩子,在心理發展和人際關係中都將有更好的表現。

而在我們家,最讓孩子感到安全的那個人就是我。這樣一想,感覺自己被娃用行動褒獎了。


別人面前娃乖得不像話:為什麼只要媽媽在,孩子就鬧騰?

美國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說:每一個孩子都拿著自己的杯子,希望爸媽蓄滿安全感和愛。

這個杯子,需要無數次的被蓄滿。越小的孩子,越需要父母無條件的愛。

仔細想想孩子的鬧騰,其實背後隱藏著的是各種不同的心理需求。


  • 故意鬧騰求關注


不久前,冉瑩穎發佈了一條微博,分享了自己與兩個兒子互動的一個小片段。

皓皓對媽媽說:“媽媽,我給你出個謎語,但是答案你要多猜一會兒。”

媽媽不解地問:“為什麼啊?”

皓皓答:“因為我還沒有想到答案。”

原來,是這一段時間以來,冉瑩穎一直忙於工作,沒有陪伴孩子們。而皓皓見到媽媽就過來刷“存在感”了。

還是哥哥軒軒提醒:“皓皓,那就讓媽媽再多休息一下吧,她很累。”

平時這種情況太多見了,累了半天剛癱坐在沙發上,孩子就跑過來想方設法的“搗亂”,而且還非媽媽不可。

孩子的潛臺詞無非就是:“媽媽我很想你,我需要你關注我。”


  • 釋放自己的壓抑


小樹小時候,奶奶曾經帶他回老家半個月。

回來時,小樹一見我就把頭扭到了一邊,我怎麼叫他都不肯理我。

過了一會,我給小樹剝了個桔子,小樹立馬開始發脾氣:“這個桔子不好,這個桔子不好。”嚷嚷著就開始大哭起來,大家怎麼也哄不好。

小孩子的世界裡,也有很多的壓力,來自於不被理解或不被允許。

當到了媽媽面前,他們就不必那麼堅強和隱忍,可以肆意地把委屈發洩出來。


別人面前娃乖得不像話:為什麼只要媽媽在,孩子就鬧騰?

  • 試探自己是否值得被愛


孩子最渴望得到,也最害怕失去的,是媽媽的愛。

最近剛剛生了二胎的謝楠,在微博裡寫下了與兒子吳所謂之間的一段故事。

小兒子“棒棒糖”出生後,家裡很多親戚來看望他,大人們的腦袋圍著小寶寶的小床繞一圈,紛紛說著:“好小啊”、“好可愛的”、“小鼻子真挺啊”。

接著,護士推著寶寶去洗澡,一群人又呼呼啦啦地跟著去參觀。

一直被忽略的吳所謂,一臉懵地坐在沙發上,看著人群來了又散了。第一件事就是回頭找媽媽:“媽媽?”

此時的謝楠,始終坐在沙發上,陪伴著吳所謂:“我在,像粘在沙發上一樣的在。”

當孩子擔心失去媽媽的愛時,他們會更加刻意地做出些“動作”,來證明自己依然是被愛的。

我們常常發現,在二寶出生的特殊時刻,或者孩子被恐嚇:“再這樣媽媽就不喜歡你了”時,孩子會更加的“鬧騰”。

這正是他們在不斷的試探自己是否依然被愛。

作家冰心曾經在文章裡寫過自己年幼時的一段往事。


有一次,她走到母親面前,仰著臉問:“媽媽,你到底為什麼愛我?”


媽媽放下手中的針線,溫柔地、不遲疑地說:“不為什麼,只因你是我的女兒。”


正是這一句話,給了冰心最強大的安全感。


“她的愛是不附帶任何條件的,唯一的理由,就是我是她的女兒。”


“縱然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認識我,只要我是她的女兒,她就仍用堅強無盡的愛包圍我。她愛我的一切。”


也是媽媽的這一句話,給了冰心無盡的勇氣和愛的力量:


“萬象紛亂中,只要我能尋到她,投到她懷裡……”一切便是安寧。
“她的愛不但包圍我,而且包圍著一切愛我的人,因為愛我,她也愛了天下的女兒,她更愛了天下的母親。”


僅簡簡單單的一句話,便成為了冰心一生最大的底氣和力量的來源。


別人面前娃乖得不像話:為什麼只要媽媽在,孩子就鬧騰?

孩子對待媽媽態度的不同,正是因為,媽媽在他的心中意義非凡。

媽媽全然的接納、穩定的情緒和愛,是孩子行走世界時可以停下來汲取能量,然後再出發的安全島。

孩子面對媽媽的每一次“鬧騰”,都是我們加固“親子聯結”的一個機會。具體來說,我們可以這樣做:


  • 跨過眼前問題,直接解決心理需求。


當我們理解了孩子“鬧騰”背後的真實需求,就可以跨過眼前問題,直接滿足孩子求關注的需求。

對於較小的孩子,我們可以親親他,抱抱他,告訴他:“媽媽愛你,媽媽現在有點累,需要休息一下,媽媽看著你玩好嗎?”

如果孩子還想膩一會,就抱著他待一會,之後孩子大多就可以自己去玩了。

隨著孩子語言表達能力的增強,我們可以教導孩子直接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而不是習慣於以淘氣的方式來求關注。

同時,不迴避對孩子表達我們自己的真實感受,可以培養孩子換位思考的同理心。

  • 穩定自己的情緒,允許孩子釋放情緒。


當孩子把媽媽當成情緒的發洩口時,我們要能夠接住孩子的情緒。

給他一個暖暖的懷抱,允許他釋放自己的情緒。當負面情緒被表達發洩出來,就不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傷害。

我們只需要抱著他,甚至不需要勸慰他,可以告訴他:“媽媽和你在一起,媽媽很愛你。”然後,一直等著孩子自己平靜下來。


  • 永遠不要以愛為要挾,讓孩子妥協。


傷害孩子的安全感只需要一瞬間,但要補足這一份創傷卻需要很久的時間和很大的心力。

讓孩子明白,無論他行為如何,媽媽的愛永遠都在,孩子便不會故意逆反,來試探媽媽的愛。

曾經有一次,我對小樹說:“寶貝,我愛你,淘氣也愛你,搗蛋也愛你。”

小樹的表情明顯的震驚了一下,然後認真地問我:“為什麼?”我答:“因為你是我的寶貝啊。”

小傢伙明顯非常高興,親了我一下,就跑開了。


別人面前娃乖得不像話:為什麼只要媽媽在,孩子就鬧騰?

“我不愛你了”是要挾孩子最有力的武器,而“無論如何我永遠愛你”卻能夠給予孩子行走世間最強大的勇氣。

在面對媽媽時,孩子表現出來“淘氣”,正是他們“充電”的過程。

而專屬媽媽的“鬧騰”,也是健康的親子關係的象徵,是孩子內心深處對媽媽的依賴和肯定。

陪伴孩子成長的時光,細算下來其實只有短短的幾年。

在這段稍縱即逝的親密與美好時光裡,願我們像孩子愛我們一樣的去愛他。

親寶寶APP:一家人的親子空間,千萬家庭的選擇。懷孕、育兒必備,輕鬆記錄寶寶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