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看待中國教育環境:著名教育家怒批唱衰中國教育的八個悖論!

客觀看待中國教育環境:著名教育家怒批唱衰中國教育的八個悖論!

教育週期長,複雜多變,人們對數育的需求各不相同,專家和學者的觀點也各不相同,眾口難調,所以有些埋怨和誤解是正常的。但是不能叫罵,不能唱衰中國教育,更不能誤導中國的老百姓。

客觀看待中國教育環境:著名教育家怒批唱衰中國教育的八個悖論!

中國教育人人喊打

客觀看待中國教育環境:著名教育家怒批唱衰中國教育的八個悖論!

現在,有許多人叫罵、埋怨中國的基礎教育,而且有些人罵得越來越兇,埋怨也越來越深。

網絡上不斷有駭人聽聞的消息,顛倒黑白的罵聲以及混淆不清、似是而非的論調出現:中國教育殘害青少年,學生的學習負擔重,學的多是死知識;中國教育沒有出路,趕快把孩子送到國外去;中國的教育問題已嚴重如癌症晚期,救救中國的教育事業等等。

為什麼對中國教育罵聲不絕,而且越罵越兇?

因為有些人自以為罵得有“理”,可是這些論調大都是似是而非,模糊不清的,甚至是混淆是非、顛倒黑白的,把錯誤的當成正確的,又把正確的當成錯誤的進行批判,這說明問題的根源還是教育理論的缺失。

中國的教育理論界缺乏自信,崇洋風氣太盛,把外國教育理論奉為聖明,用外國(特別是美國)的教育理論和教育成就批判中國的教育,矇蔽中國人,給中國人洗腦。

筆者現把社會流傳較廣,唱衰中國教育的論調梳理歸納為八個方面,並逐一進行分析。

唱衰中國教育的八大悖論

客觀看待中國教育環境:著名教育家怒批唱衰中國教育的八個悖論!

01中國教育一切問題的根子都在高考

在中國,高考決定著學生的命運,涉及千家萬戶,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有著這樣一個把國家與個人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的考試製度。

高考制度是許多人罵得最兇的,把教育中出現的許多問題都算在了高考的頭上,認為“高考殘害學生”,“高考是教育的萬惡之源”,“高考一日不除,國家一日不得安寧”,等等。

一些家長為了不讓孩子參加高考,把孩子早早送到國外讀書,這是導致中國留學生低齡化的一個原因。

首先,我們要討論一下,到底要不要高考?高考的成效是不可否認的,它為中國經濟騰飛奠定了人才基礎。

據統計,恢復高考40年(1977-2017年)間,總報考人數達21699.5萬人,總錄取人數達10855.6萬人,也就是說,有1億多人通過高考進入大學,成為專門人才。如果沒有高考選出的這1億多名人才,我們的改革開放大業是不可能成功的,我們也就不可能進入世界強國行列。

高考是全世界共同的教育難題,為了解決這個難題,我們已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去探索,直到現在還沒有找到比較理想的辦法。制訂高考辦法,必須考慮如下幾個因素。

(1)中國的高考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統一的大學入學考試。由於人數眾多,所以高考不可能採取面試,也不可能採取多維度考核;

(2)考試既要做到公正、公平,又要能選拔出優秀人才;

(3)不能一考定終身,以分錄人,要從多維度出發,全面地選拔人才;

(4)要照顧城鄉差別、地區差別、民族差別等;

(5)由於缺乏誠信監督制度,高校和考生的數量眾多,目前尚不能全面實行高校自主招生制度;

(6)出於對社會安定的考慮,高考改革的步子不能邁得太大,必須逐步推進。

以上因素使高考改革變得異常複雜、艱鉅,在改革過程中往往容易顧此失彼,左右為難。

幾十年來,我國正在不斷改革、完善高考制度。從目前的情況看,現在的高考制度是適合我國國情,且受到大多數老百姓認可和歡迎的。

總之,中國的高考成績是顯著的,但不是完美的。高考有問題,這是世界性的難題,不能因為有問題就受批判,更不能取消,只能根據中國的國情逐步改革,不斷完善,改革的著眼點,不是為了讓專家滿意,而是要讓絕大多數老百姓滿意。

02應試教育氾濫是中國教育的主要問題

現在在抨擊教育問題時,最厲害的武器就是“應試教育”這頂帽子,高考成績好了,學業成績提高了,都被說成是應試教育的結果。

一些教改的典型學校,如洋思中學、杜郎口中學、衡水中學、毛坦廠中學等,都被說成是考試工廠,是應試教育的典型。一些專家和教育行政部門到處批評、抨擊,這樣誰還敢去抓教育質量呢?

現在的情況是很多人把兩者混淆了,誰抓“應試”,誰就會背上反對素質教育,實行“應試教育”的罵名。

要不要搞應試的決定權主要掌握在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手裡,他們如果用分數和升學率作為唯一的標準來衡量學校和教師的水平,並依此排名次、升級加薪,作為一種教育目標來管理學校,這就是真正的“應試教育”。學校和教師僅是奉命行事,如果教育行政部門片面追求分數和升學率,學校和教師只能把壓力強加到學生頭上。

因此,把壓力都施加到校長和教師身上,這是不公平的,有些人打著“應試教育”的旗號到處叫罵,是沒有根據的。

經過近30年的教育實踐證明,“應試教育”的提法並沒有對中國教育產生積極作用,還是提反對“片面追求升學率”為好,追求升學率並沒有錯,問題出在“片面”上,這是符合實際情況的,校長和教師聽了也會服氣。所以,筆者贊成北京師範大學王策三教授的看法,不宜提“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要恢復“全面發展教育”的權威提法。

03高分低能,中國學生只會考試

客觀看待中國教育環境:著名教育家怒批唱衰中國教育的八個悖論!

在中國教育界流行“高分低能”的論調,這是一些專家從個別高分數、高智商卻生活能力低下的學生個案中得出的結論,這種以偏概全的謬論在教育界流行一時,危害極大。

這種論調事實上同前面兩條是有聯繫的,他們反對高考,反對考試,認為考出高分也沒有用,因為這樣的學生都是高分低能的。如果按照他們的論調,考上北大、清華的學子豈不都是低能兒?

從大數據分析的情況來看,學生通常是高分高能,低分低能,只會出現極個別“高分低能”的情況。

當今的知名科學家、企業家、經濟學家,幾乎都是通過考得高分進入重點大學的,幾乎個個是“學霸”,如施一公(清華大學)、柳傳志(西安科技大學)、楊元慶(上海交通大學)、李宏彥(北京大學)、雷軍(武漢大學)等。

04學生學多少知識不重要,重要的是培養能力

這句話流傳得很廣,影響很深,成為許多中小學不重視知識教學的依據。另外還有一句話:“當一個人把在學較學到的知識忘掉,剩下的就是教育。”

這種論調把知識、能力、智力、創造力割裂開來,它的目的很清楚,用發展能力、智力的重要性證明學習知識並不重要,學校不必抓教學質量,不必考試,學生不必取得高分數。總之,學生不必認真讀書,只要將關注點放在發展能力、智力上就行了。

知識重要還是能力重要的爭論,其實就是教育史上關於實質教育(重知識)與形式教育(重智力)的爭論。這個爭論從古希臘時期就開始了,東西方教育界都在研究和爭論這個問題。

根據國際心理學界的研究,一般認為,在知識內化的過程中人的智力會逐步得到發展,人在反覆練習和應用知識的過程中會形成能力,因此,知識、能力、智力、創造力是互相聯繫、不可分割的,無所謂哪個重要,哪個不重要;但知識是基礎,這點是肯定的。美國心理學家加涅的累積學習原理也強調知識的學習對能力形成的奠基作用。

我記得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有個提法。“在加強‘雙基’的同時,培養能力,發展智力”。這裡的“同時”兩字用得特別好,把知識、能力、智力的關係說得一清二楚,具有中國特色,充分體現了唯物主義辯證法。

可是,從21世紀開始的新課程改革卻把這句話丟棄了,實在可惜。這句話,體現了中華傳統教育的精華,是中國基礎教育的成功經驗,應該認真總結研究,將它逐步推向世界,為全人類的教育作出貢獻。

05中國教師強調死記硬背 歐美強調探索發現

客觀看待中國教育環境:著名教育家怒批唱衰中國教育的八個悖論!

中國教師強調死記硬背,機械訓練,歐美教師強調探索發現,開展研究性學習,所以中國學生的基礎知識很紮實,但缺乏創新能力。

這種論調在國內外流傳很廣,使人們對中國教育產生了很深的誤解。在國外流行著一種關於中國教育的悖論:中國教師的教學方法很落後,教學質量卻很高。

筆者早就指出,這是個偽命題,使外國人還用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眼光看中國,再加上現在新聞媒體對中國教育的負面報道多,大家就都信以為真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過60多年的不斷髮展,不斷改革,教師的學歷水平和教學水平都有了大幅度提高。

中國中小學的課堂教學經過全國性的八次課改,已大有改觀,“滿堂灌”的情況已基本消失。特別是近幾年來,政府加大了教育投人,不但沿海地區的中小學都用上了電子黑板,就連相對偏遠的內蒙古、黑龍江、新疆、甘肅、廣西等地的學校教室裡也裝上電子黑板,使用現代化電子設備的學校比比皆是。

從主流情況來看,我國的課堂教學已具有中國特色一一既繼承和發展了中華教育的優良傳統,又借鑑了西方教育的長處,主要有以下六種特徵:(1)強調學生自學;(2)重視教料書的作用;(3)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4)加強“雙基”;(5)重視練習;(6)激發學習興趣,充分發揮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綜上分析,上述教育悖論是不成立的,它的前提錯了,中國教師的教學方法並不落後,我們的課堂教學方法不是“滿堂灌”,也不是西方的探索發現,我們正在探索一條中國式的課堂教學道路。

06中國學生苦不堪言 歐美學生輕鬆愉快

客觀看待中國教育環境:著名教育家怒批唱衰中國教育的八個悖論!

中國學生的學習負擔重,苦不堪言,雖有紮實的基礎知識,但缺乏創造性;歐美學生學得輕鬆愉快,沒有負擔,創造性強

這是一種貼標籤、想當然式的調論,已經把中西方教育臉譜化了,

其實事實並非如此,許多沒有到過美國,只聽信媒體和專家宣傳的教師和家長受騙了。

美國有各種類型的學校,包括公立學校、私立學校、針對貧困家庭(主要是黑人)的特殊學校等,公立學校面向大眾,管理不嚴,學生輕鬆;私立學校面向富裕階層,開展精英教育,學費昂貴,管理嚴格,學生負擔也不輕;特殊學校的學生則根本沒人管,放任自流,基本沒有負擔。說美國學生學得輕鬆愉快,沒有負擔,是指哪類學校的學生呢?

中國學生也不能一概而論,城市名校的學生負擔重些,而農村山區學校的學生負擔輕些。總體而言,多年來經過教育行政部門的調控,學生的負擔有所下降。一般要求小學低年級學生沒有家庭作業,中、高年級學生的課後作業時間不超過一小時,中學學生不超過兩小時。農村的小學生基本沒有家庭作業,中學生一般都住校,晚上在自修課上完成作業。

關於培養創造力的問題,筆者認為,中小學生的主要任務是繼承和學習前人創造的知識經驗,然後在前人的肩膀上起飛。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和接受,因此中小學主要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而不是創新能力。

07中國有高水平的基礎教育 低水平的高等教育

美國有低水平的基礎教育,卻有高水平的高等教育;中國有高水平的基礎教育,卻有低水平的高等教育。

這好像是兩個教育悖論。中國的一些教育專家以此為美國基礎教育水平不高辯護,貶低、質疑中國基礎教育。這兩個悖論迷惑了很多專家的眼睛,也誤導了許多家長,使他們把孩子早早地送到國外去讀中小學。

這兩個悖論,其實並非悖論,而是事實,中國高等教育低水平主要是由於其自身的原因,不能怪基礎教育。除了前面講的歷史原因外,還有三個原因:

(1)擴招帶來的後遺症。以前高校每年招一二百萬人,而現在每年要招近一千萬人,生源不如以前,師資也跟不上。

(2)管理太寬鬆,只要不犯錯誤,絕大多數學生都能升級、畢業。而歐美大學實行的是“寬進嚴出”的制度,一般到大學二年級就有30%左右的淘汰率,到三年級還有20%左右的淘汰率,大學生都很緊張,如果不認真學習就不能升級,不能畢業。

(3)教學方法落後,配套設備和技術手段也落後,教師上課大都是滿堂灌;中國很多的小學教室都配有電子黑板,可在大學卻很少見到。

根據對上面四個問題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中國高等教育的水平低不是由於基礎教育水平高所造成的;美國高等教育水平高的歸因也不是基礎教育水平低,而是主要依靠外來力量的支撐。

08奧數的危害遠甚於黃賭毒

客觀看待中國教育環境:著名教育家怒批唱衰中國教育的八個悖論!

剛聽到這個觀點時,我不敢相信這是一位教育專家說的,但這的確是一位有身份,在教育界有影響力和話語權的專家說的,他在一篇名為《打倒萬惡的奧數教育》的博文中說:“奧數的泛濫成災,已經成為一種社會公害,其對少年兒童的摧殘之烈遠甚於黃賭毒,遠甚於網癮,說它禍國殃民毫不過分。”

奧數縱有千錯萬錯,總不至於危害甚於黃賭毒吧。這位專家對奧數如此痛恨,但他可能連什麼是奧數都沒有搞清楚。這也是中國基礎教育理論缺失的原因之一——有些專家連事實都沒有搞清楚就信口開河,胡亂批評。

在這樣的輿論壓力下,國內的奧林匹克數學競賽停辦,奧數培訓班也被禁止,一些教育局下了禁令,不準學生參加奧數競賽和奧數培訓,奧數一時間竟然成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世界上還沒有哪個國家用教育行政的禁令來扼殺奧數。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我國的數學教育水平很落後,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才奇蹟般地登上國際高峰,成為國際公認的數學大國,可在批評應試教育,批評奧數的浪潮下,我們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數學大廈倒塌了。這種自我否定、自毀長城的做法令人惋借,必須及時醒悟,採取措施糾正錯誤。

客觀看待中國教育

客觀看待中國教育環境:著名教育家怒批唱衰中國教育的八個悖論!

舊中國經濟落後,一窮二白,教育凋零,80%以上的人是文盲。經過60多年的努力,我國已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實行免費教育,有些地區已普及高中教育,同時也基本解決學生進大學難的問題,中小學教師學歷達標率已超90%。

在這13億多人口的大國,教育經費相對偏少的情況下能辦成這樣的大教育,難能可貴。

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要求,到2020年,我國要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形成學習型社會,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要實現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基本普及學前教育;鞏固提高九年義務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80%;高等教育大眾化水平進一步提高,毛入學率達到40%。可見中國已從教育大國邁向教育強國,這是值得中國人自豪的。

世界在變,我們要有充分的自信,中華民族的復興大業已經開始,必定能為全人類作出更大的貢獻。

以上事實證明,中國的基礎教育無論是學制、規模、普及率,還是課程、教材、教法都是世界第一流的,而且已經得到國際公認。可是,中國教育從未像現在這樣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也從未像現在這樣承受如此多的叫罵和埋怨。

世界第一流,並不是說已經完美無缺,我們同世界上的其他國家一樣,在教育方面都存在問題。教育週期長,複雜多變,人們對數育的需求各不相同,專家和學者的觀點也各不相同,眾口難調,所以有些埋怨和誤解是正常的。

但是不能叫罵,不能唱衰中國教育,更不能誤導中國的老百姓。

本文作者:邱學華,江蘇省常州市人,中國當代著名的小學數學教學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本文節選自《中國教育科學》第一卷第2期(2018年11月),文章略有刪減,版權歸原創作者邱學華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