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平:關於鄉村振興給縣鄉領導們的建議

一、多個視角看規劃

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各級都在準備鄉村振興規劃了,現在最忙的肯定是發改委了,國家層面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上上下下都在等發改委。很多高校科研機構很敏感,專門成立了"鄉村振興規劃院"、"鄉村振興研究院"、"鄉村振興設計院"、"鄉村振興智庫""鄉村振興戰略智庫聯盟"等。在此,我向縣鄉領導們就鄉村振興規劃的事兒提幾點建議:

第一,不要著急請"專家"搞規劃。以我幾十年的鄉村工作經歷來看,中國前幾輪的鄉村或縣域發展規劃設計方案至少90%的沒有用過,就是"紙上談兵""紙上建設",真按照規劃文本去做的,百分之十都設有。實際上90%以上的規劃落地"寸步難行"或者根本就是美麗的"鬼畫"。所以,這一次鄉村振興規劃不要趕熱鬧。如果上面逼的緊、或要編制規劃報項目、跑步錢進,但心裡要有數,別把"鬼畫"當"規劃",別把假事兒當真事兒搞。有和部委近親關係的"專業機構"專幹這種"鬼畫"的活,花點小錢應付一下就行了,別真的拿幾千萬、甚至更多的錢請"專業機構"搞縣域內的"振興鄉村戰略規劃"運動!所有的縣市領導大都喜歡花大價錢請知名的機構或大師做規劃,中國這麼大,縣市區鄉村這麼多,真正的規劃大師又太少,大家都去找大師,要明白真正的大師一年做不了幾個規劃的,找的人多了,最後變成了大師"一個方子管所有的病人"的狀況。

第二,鄉村振興規劃的主體是自己,專家是協作者,規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一個村的規劃,規劃主體是村民,各種專業人士是村民做規劃的協作者。真正的"規劃大師"是協作者大師。病是自已治好的,醫生是"協作者",好醫生是好"協作者"。規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規劃協作者是規劃主體的長期陪伴者。規劃協助服務不應該是"一
棰子的買賣",是一個長期的服務過程。建議,一個縣市、或鄉鎮、或村莊,應該請一個專業機構或個人做長期的陪伴式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服務(如:五年、十年、十五年),而不是一次性花大價錢買"一堆廢紙"!規劃是主體確認共同目標協調行動的過程。

第三,規劃"技術"最值錢的部分才值得花錢買。一是定位值錢,定位錯了,規劃就是破壞性的鬼畫。定位準確很不容易,是"內腦"和"外腦"對大趨勢、大環境和各種內因等充分認識、科學研判、並充分融合後的"共同智慧結晶"。走馬觀花拍些照片、拿一堆資料回去,一個月給你出一個"規劃"本本,這很可能是廢紙了;二是激發內生動力的體制、機制及方法值錢。以較少的增量投資(主要是智慧)激活海量的存量資產資源資金和民力智慧等,鄉村其實什麼都不缺,缺的是激活海量存量的體制機制。三是陪伴式服務很值錢。誰協助做的規劃(包括設計),誰負責陪伴落地實施。陪伴落地實施可是大學問,我以為應該屬於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陪伴式服務值得花大價錢買!

二、多個視角看產業

產業發展,一定要有宏觀視野、全球視野,要對大趁勢有正確的認識,要升維看問題、做判斷。有些事情,微觀看,好像必須這樣幹,但你升維之後再看,原來是盲幹。就像我當市長的師妹做精準扶貧一樣,給每個貧困戶送40只羊羔,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這樣做可能是對的,因為農產品普遍短缺,勞動力沒有價格。但現在不同了,一般性農產品普遍過剩,勞動力價格很高(養羊機會成本高了),這樣精準扶貧可能是"精準坑貧",如果全國的精準扶貧都像我師妹市長這麼做,貧困戶也都增收了,總的結果可能是更壞的情形:哪一定會導致全國農民普遍減收了,再就是政府財政虧大了。

如果鄉村振興十之八九的地方都拼命搞產業發展競賽,可能有十之一二的地方成了,而十之八九的地方必慘敗!這樣,鄉村振興就會演化成災難!

首先,我們要正確理解為什麼要在城鎮化還未完成的情況下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我的理解是:

第一,振興鄉村戰略是對我國效仿先發國家的城市化優先戰略的修正。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基於國家現代化的所謂“普遍規律”,制定了以優先發展工業化、促進農民城市化的現代化戰略,其戰略目標是在基本完成工業化時農村戶籍人口要減少到15%以下。這個戰略已經持續實施了40年,農村戶籍人口不僅沒有減少,還增加了2億人,高達9.4億。事實證明,我國前四十年的城市化優先發展戰略目標已經落空了。當下,我國已經邁入後工業化時代的門檻,經濟高速增長時期已經過去,面對9.4億農村戶籍人口,且已經開放二胎生育,“消滅小農、消滅農村”的口號再喊下去已經與事實完全背離了。

第二,鄉村振興戰略是對我國效仿亞洲“四小龍”出口導向工業化優先的發展戰略的修正。我國加入WTO時,國際國內的大師們一致認為:只要中國加入全球化,學習亞洲“四小龍”承接一般性製造業梯度轉移,當人均GDP達到4500美元時,農村人口自然會下降到15%以下。到2017年年底,我國人均GDP接近或超過10000美元了,卻只製造出了2億多農民工,農民工的工資收入無法支持其本人市民化,更不用說其家庭成員的市民化了。這是因為在中國加入全球一般性製造業梯度轉移進程之後,全球一般性製造業出現了“中國拐點”——由少數人為多數人搞製造逆轉為多數人為少數人搞製造,隨著參與一般性製造業梯度轉移進程的後發國家越來越多,一般性製造業競爭日趨慘烈,參與一般性製造業的勞動者獲得的報酬越來越低,其收益根本無法支付其城市化的高昂成本。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再繼續出口導向工業化優先戰略有害無益。甚至,絕大多數城市再繼續搞一般性製造業的工業園區競賽的發展模式可能是得不償失之舉了。或者說將農村數億小農問題轉化成城市數億農民工問題,不僅不利於問題的解決,可能會導致問題更難解決。

第三,鄉村振興戰略是防範我國經濟系統性風險、維持城市資產價格穩定和經濟可持續繁榮的根本性舉措。現在,日本1畝農地的價格是15萬人民幣左右,中國農民之間互相買賣農地或農地被政府徵用的價格僅1.5萬元左右,而我國城市資產價格卻比日本還高。在北京等城市出售1平方米房子的錢,可在我湖北老家農村買4畝上等農地。而在20年前,在我老家出售1畝農地可以買北京4平方米的房子。現在,在日本東京出售1平方米的房子的錢,只能在日本農村買0.4畝的農地。通過振興鄉村戰略的實施,讓農村資產價格向其應有的相對價值迴歸,讓農民財產性收入大幅增長,就能夠繼續以“三農”向城市資產“泡沫”輸血以維持其價格“穩定”,從而降低我國經濟的系統性風險;與此同時,也只有大幅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中國經濟才有可能在內需強勁增長的條件下維持繼續較高速度增長的趨勢。所以,從一定意義上講,振興鄉村戰略也是維繫城市資產價格“穩定”和國民經濟以較高速增長局面的現實選擇。

第四,鄉村振興戰略是擴大內需和增強國家主體性的關鍵措施。1990年玉米、稻穀等主要農產品的收購價是0.20-0.24元/斤;現在玉米收購價是0.8元/斤,水稻收購價是1.3元/斤。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價格近30年只上升了4-5倍,而生產資料、醫療、教育、住房、公務員工資等價格上漲了數十倍、數百倍。正因為如此,農民在農業領域所獲得的收入一直是下降的,而支出剛性增長的。一方面,農民收入過低,大量廉價勞動力從農村農業湧入沿海加入一般性製造業;另一方面,內需嚴重不足,一般性製造業的產品只能依賴國外市場。出口的是物質,進來的是貨幣,通貨只能推動城市資產價格越來越高。城市資產價格越來越高,進而又導致農民工市民化成本越來越高、內需的進一步萎縮和國家經濟增長越來越依附於國外市場而喪失國家經濟自主性、主體性。這就形成了“農產品價格低——農民收入低——農民工外出多——農民工工資低(教育醫療住房等支出剛性增長、消費能力下降)——出口越來越多——外匯儲備越來越多——印發人民幣越來越多——通貨加劇房價膨脹——農民和農民工購買力越來越低——工業品對海外市場越來越依賴——國家經濟自主性、主體性越來越低——對農產品價格保護能力越來越低——農產品價格越來越低”的惡性循環。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就是要打破這種惡性循環,增加農民綜合性收入及農民工工資性收入,擴大內需,促進國家經濟自主性和主體性的增強。

第五,改革開放所取得的偉大成就,為鄉村振興創造了堅實的基礎性條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程度越來越高了,例如:很多農村的交通和通訊效率比城市還高,很多企業在農村比在城市更有優勢,這為農村業態多元化創造了堅實的基礎性條件,再繼續以犧牲農村為代價的城市發展優先的現代化戰略已經變得毫無意義。將來,城市有的業態農村都會有,而農村有的業態城市不一定有,鄉村振興戰略是順勢而為的選擇。

第六,鄉村振興戰略是生態文明價值觀和綠色發展觀主流化的必然結果。習近平總書記說“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生態文明價值觀已經深入人心、並逐步主流化,喜歡在農村生活創業的人越來越多。特別是隨著老齡社會的來臨,在農村養老也會成為很多城市老人的選項。與此同時,城市資本嚴重過剩,農村資產資本化還沒有起步,資本下鄉的動力強勁。可以預見,相當一部分村莊,必將成為有錢人、有智人、有力人、有閒人投資、創業、工作、生活的首選之地而興旺起來。鄉村振興戰略是人心所向。

第七,鄉村振興戰略是對社會基本矛盾的正視和直接回應,是堅持走新時期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不二選擇。改革開放雖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發展極不平衡,即使在鄉村兩極分化趨勢也日趨明顯。十九大提出走新時期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習主席強調新時期特色社會主義首先是科學社會主義,是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中國絕大多數人口在農村和小鎮,振興鄉村是促進平衡發展和共同富裕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和最有力的舉措。

真的明白了為什麼要搞鄉村振興,明白了這個鄉村振興的真實目的,可能會理性下來。在我看來,十之八九的地方,不要在產業發展上搞大動作。重點做好三件事:一是把生態環境建設好;二是把社會建設好、發展好、治理好;三是把農村海量存量資源"變現"的體制機制建設好,且確保其"漲價收益"共富可享。

一句話:讓農村生態環境"值錢"、讓農村社會環境"值錢"、讓農村資源資產"值錢"且能變現。做到了,中國才會健康穩步向前走,產業會長出來的!

當今中國,產業及經濟發展,不要太迷信權力和資本能解決中國的經濟問題。探索中國農村海量無價資產資源變現、增值及如何分配的體制機制,可能是鄉村振興最核心問題!中國多數人有錢了,產業發展自然會進入新階段,中國才會真正堅持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