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明明知道进攻苏联,会陷入两线作战但是为什么还要打苏联?

第一军情


没有人能够预测未来,再好的战略也终究有局限性。希特勒在发动二战之前,他当时也没有捷径可走。留给他的空间,无非就是如下几种选择:

第一、不打仗,不侵略。就窝在德国,哪里也不去;

第二、与英法联合抗苏,或者与苏联联合对付英法;

第三、分散力量两面出击,同时跟英法和苏联开战;

第四、先集中力量暴揍一边,然后再收拾另外一个;



首先这第一条就不行。因为希特勒上台,他是给德国民众和德国容克贵族许下了保证的。这个保证就是让德国复兴,重新恢复德意志第一帝国时期的荣耀。如果窝在德国,他就无法兑现自己的承诺。不仅容克贵族容不下他,连德国民族也不会支持他。别忘了希特勒是选举上台的,他要是干不好,一样会被赶下去。并且德国国防军与希特勒在私下里由密约:国防军支持希特勒继承德国总统职位,希特勒则设法消除凡尔赛条约对国防军的制约。如果不能兑现承诺,希特勒就会被国防军搞死。所以希特勒必须要对外扩张,这不仅仅说他的野心,同时也是德国人的野心。

再说第二条,与其它列强联合。这一点希特勒倒是想过,但是英法把他当作跟斯大林一样的独裁者,斯大林也把他当作资本主义走狗。其实德国夹在英法和苏联之间,属于典型的二皮脸,两面不是人。英法和苏联都把德国当敌人看,打仗是避免不了的。这就逼得德国人必须要跟他们开战,否则国将不国。希特勒跟斯大林临时和解,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缓解双方的压力。(苏联想联合英法,但是英法瞧不上斯大林。所以苏德媾和,是英法不作为造成的结果)

第三条更不现实。希特勒发动二战前,德国的国防军还处于恢复期,没有能力对英法和苏联两面开战。并且第一帝国时期,德国就是跟英法和沙俄两面同时开战,结果死的很惨。这些历史教训希特勒都记得,所以他选择了跟苏联和解,避免两面开战。

第四条,唯一可选的路。既然要复兴,那就必须要扩张。既然扩张,那就只能开战。既然英法和苏联都不愿意跟自己联合,那就只能先稳住一边(苏联),集中火力对付英法这一条路可选了


1933—1938年,德国吞并了奥地利和捷克的苏台德区,实力大涨。

1939年9月,德国和苏联干掉了英法布置在东欧的棋子——波兰。

转到来年五月,德军雷霆出击,一个月就吞并了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在敦刻尔克包围了四十万英法联军,并且还抽出一路德军穿插到法国腹地,威胁巴黎,迫使法国投降。此战之后,西欧除了英国和瑞士没有沦陷外,其余国家全部被德国降服。

随即,德国对英国展开了入侵。但是限于德国海军的弱小,以及英吉利海峡的阻拦。德国对英国的攻击只限于空战。经过几个月的不列颠空战后,德国宣布不再进行空袭。停火后,德国放弃了消灭了英国的计划,而是出人意料的猛攻苏联,让全世界都震惊了。

媒体都在高呼,难道希特勒疯了?他不知道两面作战对德国是很不利的?!其实希特勒没有疯。因为这是当时他唯一的选择……



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有四个原因。

第一、德国消灭不了英国!

德国当时打不下英伦三岛,这个在不列颠空战中已经证明了。并且地中海最重要的三个战略要:直布罗陀、马耳他、苏伊士运河也一直控制在英国手里。最外行的战略家都看得出,这三点在地中海连成的一条线,加上英国在大西洋的海军优势。表面上看,德国在欧洲大陆封锁英国,但是放大了看,是英国在大西洋和地中海对德国布置了一个更大的封锁线。因此可以说,德国虽然消灭了法国,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德国战略地位却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整个德意志仍然是一种被封锁的状态。

事实上德国发动的海狮计划,其实就是想打破英国在大西洋和北非、地中海三个区域对德国的封锁,但问题是这个计划失败了。英国仍然处于战略上的主动地位,英军利用大西洋和地中海的据点,随心所欲的对德国及其占领区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打击。并且还让德国无法从海洋路线得到其急需的战略物质!这对德国的长期作战是极为不利的。

所以德国消灭英国,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毕竟英国是当时最大的殖民帝国,海外有大把的自治领和殖民地出钱出力,帮着英国打德国



第二、德国必须要打苏联,而且还必须速战速决!

首先解释为什么德国一定要跟苏联开战。这是因为纳粹党的基本政治诉求就是反共,如果不打苏联,纳粹推行的国家社会主义就没有合法性可言。其实在西班牙内战时,德国和苏联就已经打过前哨战了。所以战争对于苏联和德国两方来说,都是不可能避免的。

另一方面,纳粹之所以获得政权,和它大幅降低德国失业率有关系。具体措施是扩充军队和加大军事工业的投入,从而在短期内降低失业率。试想一下,整个德国都在为军队服务,如果不打仗,养的军队和那么多的武器干嘛?军队岂不就是德国经济的毒瘤了?

因此,基于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两方面,德国都是必须要跟苏联开战的,否则德国自己就崩盘了!

再说为什么苏德战争不能拖。这是因为苏联是当时欧洲的第一工业大国,在二战爆发前就是了。乌克兰的粮食,高加索的油田,顿巴斯的煤矿,这些资源就是苏联的资本。论国家综合实力,苏联根本就不惧德国。并且在苏德开战前,苏联也在做战争准备。比如波兰战役中伙同德国瓜分波兰,吞并波罗的三各国、发动苏芬战争,苏联干的事其实跟德国是一样的。而且苏联的胃口不亚于德国!即使德国不主动打苏联,斯大林也会找机会跟德国动手。与其后面挨揍,不如先下手为强。

再者,德国缺乏资源。德军的军事指导思想就是速胜,而不是相持。相反,英国的指导思想却是相持。可以说,德英相持对德不利,对英有利。作为苏联来说,尤其希望看到英德这种相持,这样一来斯大林就可以乘德国在相持中逐渐被弱化的时候,给德国使出致命一击。



第三、德国错误的判断了苏联的军力。

在1939—1940年的苏芬战争中,苏联红军损失巨大,人员损失达二十万之众。此战充分暴露了苏军战斗力非常低下,以及军队组织能力差的问题。(受大清洗的影响)

德国在苏芬战争中,向芬兰派了大量的军事观察员,其主要目的是考察苏军的作战能力。这些观察员得出了错误的结论,认为苏联红军不堪一击,因而影响了德国统帅部的决策,尤其是希特勒的决策。他狂妄的认为,苏联就是一栋摇摇欲坠的破房子,只要上去踹一脚,立马就会倒塌。

另一方面,德军在西线的速胜,也使德国统帅部对德军的信心大增。二战前,一般认为法军是欧洲最强大的陆军,其战斗力应该在苏军之上。而这支最强大的陆军不过一个多月就被消灭掉,使德国统帅部高估了德军的实力。



第四、德国人错误估了英美的态度。

苏德开战前,德国人高估了西欧和苏联的意识对立程度。希特勒认为,他打苏联,英国和美国是肯定不会帮忙的。因为英国在欧洲一贯的方针是纵容德国人东进,巴不得纳粹和苏联狗咬狗。岂不料苏德开战后,英国和美国不仅没有坐视不理,反而积极和苏联开展联络。最后导致苏德战争变成了同盟国同心协力打他。德国反倒成了过街老鼠……

第五、打下苏联的战略意义很大。

打下苏联,除了解决德国自身的矛盾和苏联的威胁外,可以让德国摆脱战略劣势,加快和日本的汇合,打通更有意义的亚欧大陆线,彻底切断英国殖民主与本土的联系,突破英国和美国对德国的封锁。将英国孤立在大西洋,将美国孤立在美洲,从而对英美进行反封锁。

第六、1941年进攻苏联,时机正好!

其实德国西进,征服法国,以及不列颠空战的失败,都为攻打苏联做了完美铺垫。正是攻击英国战斗没有结束,使得斯大林出现战略上的误判,认为德国不会在没有解决英国前对他开展。前面也说了,打击英国的胜败对德国的影响并不大。因为打英国是一场持久战,德国人短时间内吃不掉英国。但是斯大林却不这么认为,他还是固执的认为希特勒不会打自己。因此导致苏联没有做好准备,造成巨大的损失。



总的来说,德国打了西欧,就等于给自己断了后路。而德国又拿不下英国,导致德英陷入相持阶段。德国虽然在西欧大陆战果颇丰,但是在全球的战略上还是处于劣势。对于希特勒来说,他当时只有两条路可选,要么胜利,要么彻底毁灭,没有第三个选择。既然如此,那干嘛不赌一把?只不过希特勒赌输了,才会一直被人诟病没有解决英国就敢打苏联,完全是找死。但是如果希特勒当年打赢了呢?恐怕又是另一番评价了吧!


Mer86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德军并没有陷入两线作战。

当时,德军在西线已经打垮了法国,将英国赶到了岛上。

敦刻尔克,英军被打得屁滚尿流,扔下了英国盟友,这才撤退了几十万人。

此时南欧大陆,剩下的西班牙、葡萄牙、瑞士这些国家基本都是亲德甚至就是帮助德国的。

至于希腊、南斯拉夫的战事,也用不了德军多少兵力,再向东的土耳其也是亲德的力量。

总体,西线已经没有敌人,希特勒这才敢于进攻苏联。

当时希特勒的目的是将苏军主力在莫斯科、斯大林格勒一线歼灭,占领苏联的欧洲部分,将红军赶到西伯利亚和远东,通过空军炸毁西伯利亚的苏联工业区,迫使苏联割地停战。

当时俄罗斯超过五分之四的人口和绝大部分经济区在欧洲部分。

真的退到西伯利亚和远东,红军也就死翘翘了,只能期望美军来打垮德军。

如果按照这个计划,德军确实可以速战速决,其实他们只用了4个月就打到了莫斯科,吃掉了400万苏军。

这其实要感谢芬兰人。苏军在芬兰拙劣的表现,让希特勒过于轻视他们,认为苏军不堪一击,实力不强。

希特勒没有想到苏联可怕的战争潜力。

战争爆发后,苏联共动员了3450万人。二战结束时,苏联红军总兵力达1280万人。

换句话说,希特勒杀掉1个苏军的时候,后方已经新编组出2个苏军。


萨沙


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携带意大利及其匈牙利等四个仆从国实施“巴巴罗萨”的计划。德国出动190个师550万人、3700辆坦克、4900架飞机、47000门大炮、190艘战舰,分别从北、中、南三个方向对苏联发起雷霆般的打击。起初苏联被打的晕头转向,但很快通过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扭转了被动局面,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于是,至今有很多人会问,如果德国不对苏联发起进攻,世界格局就会改变,西欧就会被统一。事实上,德国发动对苏联的进攻有着充足的理由。首先,德国和苏联的政治意识形态不一样,苏联的体制在德国眼里就是异类,不符合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法则。其次,苏联在当时已经初步完成了工农业的近代化进程,具备了和西欧美国一争高下的资本。如果现在不拿下苏联,日后就更没有机会了。

最终的是,当时的苏联由于大清洗运动,很多优秀指战员死于这场运动,苏联内部的混乱让德国看到了进攻的时机。而且,苏联准备不足,苏联对波罗的海国家的军事进攻让德国发现苏军的孱弱。更何况,苏德当时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让斯大林相信德国不会贸然进攻。值得一提的是,苏联也有进攻德国的计划,只是时机还不成熟。苏德争霸其实在所难免,所以希特勒抢先下手。(欢迎关注第一军情,若有其他问题,请在评论区留言。)


第一军情


1941年6月22日,德国不宣而战,突然向苏联发起全面进攻,由此开始了长达四年的苏德战争。

德国明知会陷入两面作战的困境,为什么还要进攻苏联呢?其实对于德国而言,尽管处于节节胜利当中,但是德国能够选择的余地并不多,夸张一点说,德国进攻苏联也是被逼无奈。


德国在西欧战场取得全胜,除了中立的瑞士,友好的西班牙,维希法国等,几乎全部领土被纳入德国版图。

此时德国面临两方面问题。

英国

持续数个月的海狮行动已经表明,武力进攻英国本土不可取,德国将会付出巨大代价,即使能够取得胜利,实力上的损失也让德国不可能进行下一步计划。


通过英国的强硬姿态可以看出,英国是不会投降的,会坚持到底,所以德国如果不能占领英国,那就趁着英国被打残,无力干预欧洲之际,迅速开始下一计划,然后再解决英国。

苏联

苏联与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苏联会遵守吗,德国一直心存疑虑,德国在西欧攻城掠地,苏联也没闲着,德国进攻波兰时苏联从波兰背后捅了一刀,德国进攻法国等国,苏联在吞并波罗的海国家,总之,苏联的扩张行动一直在进行,而德国的物资,尤其是矿产资源严重不足,需要从苏联进口。


如果苏联首先向德国开战,德国只能束手待毙,德国只能孤注一掷。

德国进攻苏联所选择的时机没问题,此时英国无力干涉欧洲,苏联也没有做好全面的战争准备,巴尔干半岛落入德军之手,时间上处于六月,温暖的夏季避免了寒冬对德军的影响。

德国唯一的错误就是选错了敌人。


视野新观


请注意德国进攻苏联是在1941年6月22日,当时对于德国来说是进攻苏联最好的时机,简直是千载难逢,为什么这么说呢?

西线战场,英国军队被围困在英伦三岛,每天遭受着德国空军的轰炸,别说反攻回欧洲大陆了,就连军舰出港都很难做到,否则不是被天上的飞机炸,就是被水底的潜艇轰。就在上个月英国皇家海军的胡德号战列巡洋舰刚在北大西洋被德舰俾斯麦号击沉,全舰1418名官兵仅3人生还,舰队司令霍兰中将阵亡。

南部战场,意大利军队被英国军队虐菜后,2月希特勒把隆美尔调到了北非战场,然后隆美尔开始虐菜英国军队。

西线和南线,在当时的情况来看,德国都会保持很长时间的优势,英国军队根本对他们造不成任何威胁。

再看东线。当时苏联内部经过了几年的大清洗,到1940年之前,苏联军中将领几乎全部被屠杀,五位元帅被杀了三个,包括图哈切夫斯基元帅,陆军十六个集团军中有十五个集团军的司令、副司令被处决,57个军中的50名军长被处决,199个师长中的1936个被处决。海军方面,四名海军司令及副司令全部被枪毙,6名海军上将、9名海军中将被处决,其他还有空军司令、装甲兵司令等。部队中所有军、师一级的政委,全部被杀。

(芬兰士兵)

大清洗之后的苏联军队战斗力下降严重,在1939年的苏芬战争中,50万苏联红军被18万芬兰军队打得丢盔弃甲。苏芬战争结束后,斯大林意识到大清洗对军队的伤害,立刻开始着手军队的重建工作,提拔了大批新人填充到军官序列中。

到了1941年6月,希特勒如果再晚一两年进攻苏联,苏联军队的战斗力说不定会恢复到什么程度,而且战争发动是在6月份,距离寒冬还远。

更何况,其实斯大林也一直对德国虎视眈眈,他和希特勒一起瓜分波兰后,就一直有一份入侵德国的计划,就等着德国和英法联军两败俱伤呢。这一点希特勒也是知道的,他也怕再拖两年,自己不主动出击,苏联缓过劲来,从后面捅自己一刀。

事实也确实如希特勒预想的一样,战争一开始,德国战车就开始在苏联大平原上狂飙突进,仅41年下半年就俘虏了苏联士兵300多万。

但他千算万算,没算到被两个小弟坑了。首先是日本。美国本来奉行孤立主义,没想着参战,毕竟德裔美国人是美国的第二大种族,很多人反对与德国开战,于是美国就在旁边看了好几年英国老表被痛揍。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同年12月日本就偷袭了珍珠港,把美国拉了进来。美国人一参战,英国军队立刻开始回血,不仅如此,美国人还给了苏联人大批的援助,让苏联人撑住了德国的一波流,东线战场开始陷于胶着。

(一群意大利兵向一个英国兵投降)

其次是意大利也跟着坑爹,在北非战场只要身边没有德国军队,多么不可能输的战斗都会输掉,以至于后来希特勒不得不从东线战场调了大量军队去北非堵窟窿。

以上,所以说,1941年6月希特勒发动苏德战争,并不怕两线作战,而且当时也确实是最好的时机,但无奈后来的发展超出了他的预料,所以才有了最终的失败。


渔樵侃史


德国为什么进攻苏联,难道希特勒不知道两线作战的坏处吗?可希特勒就这么做了,原因就是当时苏军已经准备进攻德国了,希特勒不得已先发制人。

现在很多人都觉得希特勒是政治流氓,明明与苏联都签了〈互不侵犯条约〉,可还是背信弃义。其实在二战时斯大林与希特勒等枭雄其实都是政治流氓,都有各自的目的。在希特勒横扫西欧时,斯大林也看出了苏德定有一战,所以提前做了准备,在边境也布署了重兵,斯大林不能等希特勒拿下英国后在出兵,因为那样德国将无后顾之忧,所以期大林随时准备进攻德国,已经制订了军事进攻计划,当时布署在边境的苏军达到几百万人。这当然瞒不住希特勒,当时德军空军主力都在打英国,可眼看苏军就要打过来了,不得已希特勒只能停止对英国大规模的狂轰滥炸把主力掉回东线去对付苏军。

在苏德战争初期,德军闪电战天下无敌,苏军一溃千里,德军取得了巨大战果,在很短时间内就取得了歼灭几百万苏军的战果,连斯大林的儿子都被俘了。为什么德军会取得这么大的战果,主要原因是苏军兵力布署在边境一带过于集中,很多部队来不及反应就被分割包围了。


天宇的文史情怀


德国明明知道进攻苏联会让其陷入两线作战,但依然坚持进攻苏联可能是其不得不实施的战略!



1938年初,随着纳粹德国的不断扩张和战争准备,让欧洲的战争阴云密布,战争的风险全面升高,但此时的欧洲大陆并不是两股力量的对决,相反的是以英法为代表的一派,以纳粹德国等为一派,以社会主义阵营的苏联为一派!



英法对纳粹德国即充满戒心,又因为纳粹德国在其国内反社会主义的倾向,希望将战火燃烧但苏联境内!但是对于德国而言对付战略纵深更小的法国明显更加容易!



因此纳粹德国与苏联都非常清楚彼此必然会进入战争,但都希望避免马上进入对阵,因此在38年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可以在一定时间阶段避免双方进入战争!



因此第二年,纳粹德国入侵波兰,苏联按苏德战前签署的条约,占领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西部地区,从而与德国一起再次瓜分了波兰,而英法也因为与波兰的盟友关系对德国宣战,然而英法的消极宣战实际上并没有对纳粹德国吞并波兰有任何贡献!



因此德国下一步攻击的对手就成了已经对德国宣战的英法,此时贸然攻击苏联则意味着英法可以轻松的抄的德国的后路,与苏联至少还有一纸条约限制!



然而德国的新战法还是快速的迫使英法军队的快速溃败,法国更是三个月就宣布了投降,剩下的是以海空军著称的英国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英国短期内没有进攻欧洲大陆的地面力量,而德国也没有可以突破英吉利海峡的海上力量,因而德国与英国隔着英吉利海峡唯一可能做的就是空军的相互攻防!



那也意味着纳粹德国称雄欧洲大陆的主要力量德国陆军无事可干,集中在英吉利海峡欧洲一侧除了给英国皇家空军提供打击目标之外,根本就不具备实施登录英吉利三岛的能力,若继续待下去只能是养尊处优!



同时期苏联却在不断的充实实力,不但趁机向欧洲及巴尔干地区扩张力量,同时还在迅速的扩军备战,在苏德边境集结大量的军队(这也是为什么苏德战争期间,苏联早期的损失是如此惨重),德国若不在此时回头进攻苏联则会面临这几方面的损失:第一,德国精锐陆军长期无所事事的养尊处优,必然的是战斗力下降自毁武功!第二,德国陆军精锐放在这里还真没有什么作用,唯一的是每天都面临英国皇家空军的报复性攻击!第三,苏联力量的积蓄,若苏联主动攻击,德国将会仓促应战,损失肯定会如苏联早期一样!


用户3087668883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简单说来,希特勒之所以要攻打苏联,主要有以下几个考虑:

一是觊觎苏联的国土空间和资源;

二是防备苏联可能的偷袭,先下手为强;

三是希特勒过于自信。

1938年8月23日,苏德两国订立《苏德互不侵犯协定》,标志着两国成为正式的盟国。此条约不仅避免了德国两线作战,同时也对双方在东欧地区划定了势力范围。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9月17日,苏联出兵波兰东部,夺取西白罗斯和西乌克兰,波兰亡国。

随后,希特勒将目标瞄准了西欧的英法,和苏联保持了睦邻友好关系。

但是,苏德两国都清楚,《苏德互不侵犯协定》不过是一张纸,遵不遵守完全看双方的实力和意志,所以苏德必有一战。

而相对而言,静夜史认为希特勒更有攻打苏联的理由:

1、德国觊觎苏联国土和资源

德国是一个国土面积狭小,资源匮乏的国家。德国崛起的过程中,希特勒提出,日耳曼人是全世界最优秀的民族,德国

要用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

放眼德国周边,只有苏联国土面积足够大,而斯拉夫人是希特勒眼中的劣等民族,应该予以消灭。所以在希特勒还未实施扩张行动时,德国就已经盯上了苏联。

1936年,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签订《反共产主义协定》,公然将共产主义作为法西斯的主要目标。希特勒之所以这么做,一是本来就有消灭苏联的目的,二来将矛头对准苏联可以麻痹英法等国家,这是后来英法绥靖政策愈演愈烈的根源。

而在1939年8月23日苏德签订《苏德互不侵犯协定》之后,苏德之间开始了长达两年的“蜜月期”。在此期间,苏德不仅默契地瓜分了波兰,而且苏联还为德国提供了海量的物资供应,特别是德国在进攻英法,横扫西欧的过程中,苏联成为支持德国扩张的“奶牛”。

直到1941年6月21日德国进攻苏联的前夜,苏联还在用火车向德国运送粮食!

另外,德国的闪电战用到的飞机坦克装甲车,都需要喝汽油,所以德国需要夺取大油田,来保证自己的军需供应。而在二战前,世界主要油田不是分布在今天的中东波斯湾,而是里海周边的苏联和伊朗高原。

伊朗很远,而苏联很近。

另外,苏联黑海沿岸的乌克兰平原是世界三大黑土地之一,也是欧洲的著名粮仓,这对于德国而言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所以德国进攻苏联,夺取其广阔的国土以及丰富的资源,是必须要经过的步骤。

2、苏联咄咄逼人的姿态令希特勒不安

我们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对应到国家身上也同样适用。

苏联和德国能够走到一起,签下《苏德互不侵犯协定》,说明德国和苏联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丘之貉。

希特勒在疯狂扩张,斯大林就在坐着看戏吗?

并不是。

1939年9月17日,在德国几乎要消灭波兰的时刻,苏联出兵抢占波兰东部,夺回了西白罗斯和西乌克兰,波兰彻底亡国。

西白罗斯和西乌克兰,是一战时期苏俄和德国媾和时签订《布列斯特条约》割让出去的,虽然一战后苏俄积极收复领土,但大部分地区还是被划出版图,成为波兰的领土。

而在一战之后,苏俄损失的土地远远不止西白罗斯和西乌克兰地区。

对于斯大林而言,收复西乌克兰和西白罗斯地区可以有效增加苏联纵深。但是,只夺取这里是不够的,斯大林想要的,是从北极到黑海沿岸的完整的防御线。

所以:

1939年11月,苏联进攻芬兰,发动苏芬战争,在付出惨重代价后夺取了芬兰卡累利阿地峡地区;

1940年3月,苏联红军开进波罗的海三国,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国强行并入苏联;

1940年6月,苏联夺取了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地区。

苏联的扩张不仅直接让芬兰和罗马尼亚倒向德国,更让希特勒异常愤怒,因为当时的芬兰和罗马尼亚等东欧地区,是德国的势力范围,此举让希特勒愤怒而无可奈何。

希特勒感觉到,如果德国不尽快对苏联进攻,那么苏联迟早也会主动进攻德国。所以,先下手为强,主动进攻还能占据主动,而被动应战只能挨打!

事实上,苏联也制定了进攻德国的“大雷雨计划”。只不过,因为大清洗导致的苏联军官断层,苏联全军作战思想落后,协调能力低下,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备战,这才给了希特勒先发制人的机会!

3、希特勒自信不会陷于两线作战

一战中德国的失败,很大程度在于德国的两线作战。但是,即使两线作战,德国也顽强坚持了4年。

希特勒作为德国的元首,很注意吸取一战的教训,所以和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协定》,稳住苏联,然后主力进攻西欧。

1940年6月22日,法国投降,标志着西欧大陆的战事基本结束。此时的西欧,只有英国还在苦苦支撑,希特勒希望和英国媾和,好抽出精力对付苏联。但是丘吉尔拒不接受,双方随即爆发了大规模空战。

从1940年7月10日开始,德国和英国空军在英吉利海峡上空进行了激烈的空战。但是由于英国空军实力强于德国,特别是英国雷达技术比德国先进,再加上很多西欧国家的飞行员加入对德作战中,使得德国始终不能彻底击败英国。

德国是传统的大陆强国,但是在海军和空军方面不如海洋强国英国,这使得德国在面对英吉利海峡时力不从心。

不过,虽然没有彻底击败英国,迫使丘吉尔投降,但是德国仍然征服了西欧大陆,英国在短期内无力发动对德国的进攻。况且隆美尔在西欧大陆修建了大西洋堡垒的工事,所以在西欧地区,英国潜在的威胁对德国而言微乎其微。

因此,德国闪击苏联时,和进攻西欧一样,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两线作战。可以说,希特勒为了避免德国重蹈一战覆辙已经做了很多。

另外,对苏联作战,希特勒也是信心满满的。根据希特勒的情报,苏联正规军只有180多个师,而征服西欧之后的德国也有如此庞大的军队规模,且德国的装备要比苏联强太多,这些让希特勒认为,德国有能力迅速消灭苏联主力迫使苏联投降。

所以,希特勒提出,三个月灭亡苏联!

不过,等到开战,苏联强大的动员能力被激发出来,一下子多出了几乎一倍的军队数量,最终守住了莫斯科。随后美国加大对苏援助,使得德国不仅没有消灭苏联,反而最后被苏联反杀!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你要是希特勒,你也会选择进攻苏联的,希特勒失误就在于低估了苏联的韧性和道路条件差,导致闪电战打成了消耗战。

德国当时在欧洲大陆,没有威胁,唯一威胁就是英国。但德国海军能力决定了德国无法灭亡英国,所以西边突破不了。而英国也不敢登录欧洲攻击德国,英国能自保就不错了,如果英国敢登录欧洲大陆,希特勒肯定不会再给英国第二次敦刻尔克大撤退。

所以,唯一能突破的就是苏联,而且苏联有德国急需的钢铁、石油和乌克兰大粮仓啊。德国为偷袭苏联做了大量准备,比如一直把公路修到苏联边境,苏联非常知道德国会进攻自己,但就是不知道进攻时间,当时苏联收集到的情报非常混乱。

而且苏联刚经过大清洗,大量军官被清洗,所以德国判断是可以短期消灭苏联的,也就不会陷入两线作战,当然也就没有去想苏联的严寒。

苏联抵抗太顽强,而且苏联道路比较差,而闪电战需要大量机械化武器运输,于是德国进入苏联后陷入人扛马驮的困境,闪电战失效,变成了消耗战,这样一直消耗到冬天,于是德国失败了。

德国在苏联失败后,英美为了让苏联多死人,就是不登陆进攻德国,当时斯大林都急了,后来英美登陆诺曼底开辟第二战场,德国才又陷入两线作战。


解忧时间


我是“麻辣战争”头条号主编龙舞风行,德国的地理位置处于欧洲的中部,从军事上看,没有险峻的地理条件可以利用,难以防御,东面是俄罗斯,西面是法国,当这两个国家都是德国的敌人时,德国就会陷入两线作战的不利境地。

当年俾斯麦担任德国宰相时,绞尽脑汁为德国在欧洲大陆构筑了一个极其复杂的同盟关系,以保证德国的安全,避免德国陷入两线作战的窘境。

但是德皇威廉二世上台后看俾斯麦宰相不顺眼,撤换了他,然后轻率地破坏了俾斯麦构建的同盟关系,交恶俄罗斯帝国,俄罗斯被迫和英法两国结盟,导致德国在一战时两线作战,最终战败。

二战开始时,德国首先和苏联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然后一起瓜分了波兰,这样,德国的东线已经稳住,希特勒很放心地命令军队全力向西,突击法国,39天时间灭亡法国,大军陈兵英吉利海峡,和英军隔海对峙。

接着德国准备登陆英伦的海狮计划,在登陆之前,首先发动不列颠空战,要掌握英吉利海峡的制海权,可惜不列颠空战德军失败了。

这时,德军当然应该首先彻底击败英国,然后再掉头东线击败苏联,否则就会陷入西线和英国作战,东线和苏联作战的不利态势。

斯大林就是这么想的,所以他认为,希特勒不会这么蠢,让德军陷入两线作战,因此在彻底击败英国之前,希特勒不会进攻苏联。

问题是希特勒脑回路和平常人不一样,他认为,英国根本无力登陆欧洲大陆,和英国作战主力是德国海军,只需要少量的空军和陆军辅助即可;而和苏联作战主要是陆军和空军,少量海军辅助一下即可。

因此,德军事实上不会处于两线作战的窘境,这是希特勒决定进攻苏联的主要理由之一。

关注“麻辣战争”头条号,关注世界军事分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