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保”变身“相互宝”,这么快就凉了?

“相互保”变身“相互宝”,这么快就凉了?

10月16日,“相互保”由蚂蚁金服与信美人寿合作推出,正式上线支付宝平台。上线41天,成员超过2000万。

11月27日,“相互保”正式被叫停,信美人寿退出,蚂蚁金服公告称产品升级为“相互宝”。

至此,也就意味着,“相互保”彻底凉了。

那么,“相互保”改名“相互宝”,只是改个名那么简单吗?之前我们分析过“相互保”的性质和功能,这次我们来看看“相互宝”和它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第一,根据蚂蚁金服官方发布的公告来看,信美人寿退出,没有了保险公司的保障基金兜底,“相互宝”不再具备保险属性,变身为蚂蚁金服独立运营的网络互助计划,其性质与水滴筹无异。

第二,保险的特点是刚性兑付,不管平台发生任何问题,保险互助基金会承诺对保险产品兑付。而网络互助产品则没有刚性兑付的保障,一切看平台的良心。

第三,任何一款保险产品在银保监会都有备案,接受监管,而网络互助产品的条款最终解释权在平台

第四,由于性质改变,相互宝对投保人多了一个限制条件:未向任何互助组织、慈善机构申请过疾病救助或募捐。也就是说,如果之前通过水滴筹、轻松筹等方式申请过疾病救助或募捐的人是无法投保的。这与老版有很大区别。

那么“相互保”升级成为“相互宝”后,在用户保障的具体细则上又有哪些变化?

“相互保”变身“相互宝”,这么快就凉了?

首先,升级之后的管理费从之前的10%下调到8%,但互助计划保障不变。在此之前已加入的老用户们,可以一键升级,等待期不需要重新计算。

其次设立了分摊费用上限,承诺2019年1月1日-12月31日,每人总分摊金额不超过188块。若超过则由蚂蚁金服承担。

最后承诺:无论新老用户,只要是在2018年加入,2019年1月31日前的分摊费用全免。未来如果“相互宝”的参与人数低于330万,计划也不会立刻解散,用户依然可以享受一年的大病保障。当然,不愿继续参与计划的用户也可以选择退出。

虽然从产品本身的运营稳定性、分摊金额的不确定性、还有保障期限短、保障额度低这几点来看,“相互保”无论如何都只能是作为传统商业重疾险之外的附加补充产品,并不能完全替代重疾险。

但纵观这款产品本身,它其实是将用户大病保险的成本大幅度降低了,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此次蚂蚁金服能够严守合规,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帮助大众解决这些最焦虑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蚂蚁金服是将“相互宝”这个模式置于公众和监管部门的共同监督之下,以更合规、更安全、更透明、更普惠的方式向前探索。

作为保险行业触网以来最具影响力的产品之一,也可以说是沉闷的保险圈子这些年最具爆炸性的一个产品,“相互保”从低调上线,到用户追捧,引发行业热议,再到悄然转身,时间上虽然只有月余,但它带来的影响将是长期的。毕竟,它曾来过,很多事从此不同。

在国内,很多人一直把保险看成骗子。保险难卖,保险市场难做,一直是行业公认的难题。但实际上,市场上并不缺保险需求。那么多人跑去香港买保险,究其真正的原因还是缺乏信任,以及大众保险意识和保险理念的淡薄。

也许很多人觉得把“相互保”赶出保险圈,对保险行业是利好。持这种观点的人,是把“相互保”和保险看成了“零和博弈”。实际上,“相互保”本身只是现有商业保险的一个补充,且是具有很强用户普及价值的补充,它的横空出世扭转了大众一直以来对保险缺乏认知乃至抵触的情绪。由“相互保”来完成保险教育,实际上或许可以给整个行业导流来千千万万的新保民,拓展保险行业潜在的市场空间,为全行业做大蛋糕。

在本周的多维直播中,太平人寿上海分公司区域总监叶春艳

老师也针对网友提出的“如何看待相互保之类的互联网保险产品”作出了相应解答,她指出,相互宝只是一种基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本质,基于互相帮助的体系所衍生出来的一款众筹性质的产品,真正能够产生足额保障的还是要买传统保险公司的产品,可以两者结合起来,为自己和家人配置几份中长期的甚至终身的保障。

作为一名专业的保险代理人,只有当你展现出百分百的诚意和责任心,与客户之间建立良好的信任基础,才是坐下来好好谈保险的敲门砖。叶老师也在本次直播中首次公开了她如何开拓中高端市场的三大招,更分享了她如何达到年入500万的秘诀,感兴趣的朋友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多维APP回看吧!

-END-

更多实用干货资料,回复关键字“文档”,免费获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