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如果造反稱帝,他會統一天下嗎?

北斗星NO1


曾國藩是曾左李三人當中最不可能成功的一個,尤其是在攻克天京之後,雖然看似武功煊赫,權勢熏天,實際上真正鐵桿的實力收到了重創,同時,左宗棠的楚軍在浙江,李鴻章的淮軍在蘇南,湘軍實際上是被夾在中間,而在湖廣,雖然官吏都是曾國藩一手提拔,但是為了支持湘軍作戰,實際上也已經民生維艱,兩江之地更是久歷戰火,凋敝不堪。不要說左李立場不定,就是他們都支持曾國藩稱帝,這個新建立的帝國也要經受巨大的動盪考驗和財政困難。我一直認為曾國藩之所以沒有造反的最大原因是缺少一塊真正穩固的根據地,可以支持他的大軍面對接踵而來的一輪輪攻擊。至於說登高一呼,應者雲集,滿清入關兩百年了,除了滿人自己,絕大多數漢人都已經習慣了滿清皇室,以反滿為號召的效果其實很有限。

肥仔談歷史


曾國藩造反失敗的可能性大。

曾國藩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太平天國運動時,曾國藩組建湘軍,成為鎮壓太平天國的主力,經過多年鏖戰後攻滅太平天國。此時湘軍雖然號稱有40萬,但是要造反還是會失敗的。

首先,這40萬湘軍其實真的曾國藩能直接管轄的,不過10多萬,其他的都是左宗棠等人控制下,而這些人和曾國藩關係並不好,如果要造反,未必會跟從曾國藩。還有李鴻章的淮軍,雖然此時淮軍數量只有6、7萬人,比湘軍少的多,但是李鴻章注意引進西方新式武器,淮軍的洋槍洋炮裝備數量大大高於湘軍,戰鬥力並不弱。

其次,在消滅太平天國以後,湘軍也步入了遲暮階段。曾國藩當初支持李鴻章自立門戶,就是覺得湘軍連年征戰之下,已經失去了當初的朝氣。假如說還有太平天國這個對手,湘軍在掠奪戰利品這個慾望的趨勢下還能一戰,那麼等到打下天京,湘軍上下很多人滿足於已經獲得的財富,都希望回家享福,軍心已散,此時造反,湘軍自己內部也會有很多人不願意參與。

第三,湘軍雖然剿滅太平天國立下的大功,但是長期征戰,湘軍需要的糧餉大多來自就地徵募和周邊省份的支援,地方上對此都視為負擔,所以湘軍和地方上的關係並不好。比如江西巡撫沈葆楨就多次希望可以減少對湘軍糧餉的供應,一度還說要斷了湘軍的糧餉供應。得不到地方督撫的支持,湘軍也是難以長期支持的。

清政府還有一定的軍事力量。此時僧格林沁等人還活著,清政府手裡還有一定的機動部隊,加上中央政府的權威,還是能拼湊出一支起碼數量上比較客觀的軍隊,在湘軍內部不穩,外援缺乏的情況下,並不好對付。

所以如果曾國藩真的造反的話,估計失敗的可能性大。







不沉的經遠


不可能造反、1左有楚軍李有淮軍、就這兩人就夠曾國藩喝一壺的,在說湘軍,軍心已經亂了,打了那麼多年仗,該發財的都發了、都想著回去置地蓋樓納妾享福。在說慈禧是傻逼嗎?不是慈禧是女強人、就在湘軍合圍天京之時,清廷就以種種藉口調動其他軍事力量,在長江中下游屯著兵看曾國藩的動作了:僧格林沁屯兵皖鄂交界之處,馮子材、富明啊把守鎮江、揚州,官文駐紮武昌。這樣的陣勢意圖昭然若揭,慈禧想針對的不是太平軍,而是曾國藩。一旦曾國藩有造反的傾向,馬上就會遭到早就準備好的清軍的圍攻。2自身原因、曾國藩嚴以律己、做事謹慎立志要做聖賢、曾國藩提倡忠君衛道、曾國藩治軍把選將作為第一要務,他說,“行軍之道,擇將為先。”他的選將標準是德才兼備,智勇雙全,而把德放在首位,並把德的內涵概括為“忠義血性.試問這樣一個人怎麼可能造反。再者,信奉孔孟的人,都講求做忠誠孝子,他們看重身後名聲,像反叛朝廷這樣的大事,會引起很大的爭議,一旦不能成功,一世英名也就毀了。如果曾國藩造反首先要拉攏左宗棠和李鴻章。然後可以直接北伐,領兵北上進入兩淮、山東西部。那裡民風彪悍,進去後可以一呼百應。隨後直接攻佔北京一統天下。但我個人認為綜合以上兩點曾國藩是絕對不會造反的.即使造反也會有人平亂、國家再次限於戰亂百姓再次限於水深火熱之中,這是曾國藩不願看到的、也是他堅決不會做的事。





老張頭zh


造反不是嘴一張就成了,首先要有武官班底,唐太宗有凌煙閣,朱元璋有常遇春徐達等,共和國還有十大元帥十大將呢,曾國藩有啥?除了一支屢敗屢戰的湘軍,老曾自己都差點跳河,別人啥水準一目瞭然。

其次要有文官集團,真沒聽說曾國藩手底下有哪個是文采出眾堪做首輔的人物。

第三就是民眾支持,曾國藩外號“曾剃頭”,就這外號就明白老百姓對他的態度了。

武將不成器,文官沒成形,老百姓又不支持,他造個屁的反!更何況內部還不穩。所以他最好的結局就是被“卸磨殺驢”,功高震主啊,能有幾個有好下場的?死後諡“文正”,那是跟范仲淹,歐陽修這類大牛齊名的,足見清廷對他的態度:“死了啥都能給,活著,呵呵,削他!”


老夏說


既然是如果,我們就假設他起兵稱帝造反。再看一下當時主要的敵我態勢。

國內情況:

支持者:湘軍。

反對者:李鴻章的淮軍、左宗棠的楚軍、清廷的其它隊伍。

此時的淮軍在平定太平天國和捻軍後,經過不斷的兵員補充、裝備更新已經不是當年那支叫花軍了。絕對實力已經超過了湘軍。經太平天國叛亂後,全國損失了三分之一人口,誰再叛亂必然引起眾怒,共同討伐。參考黃巾之亂、董卓亂政之後的袁術稱帝。

國際情況:

洋人感念李鴻章拼死維護上海租界安全,對淮軍的支持格外賣力。加上前面被太平天國忽悠了一把。曾國藩稱帝吹的再好,餅畫的再大,洋人在前期也只會觀望,不會給太多支持。

綜述:稱帝有機會,但很渺茫,風險巨大。


難得浮生閒半日


曾國藩如果造反是有機會成功的,但必須克服他的性格弱點。

我們先來看看曾國藩造反的優勢和可能性。

造反,他可以的!

曾國藩的哲學思想自成體系,影響深遠,可以說,他的思想就是一個“小王國”。然而,要從“思想王國”的“智者”走向“離經叛道”的“叛國者”,他必須改變格局。


從忠君愛國的角度,曾國藩可謂是“低調奢華有內涵”。但要造反成事,必須放棄他“聖人”的姿態,創立“曾氏學派”,並誕生自己的“建國思想”和“理論體系”。他可以融會貫通當時興起的各種學說和西方思潮,曾國藩完全可以做到獨立的“治國思想”和政治主張。


從他留給後世的《曾國藩全集》和《曾國藩家書》足以證明,這些理論闡述已經為他成事儲備了意識形態的財富,並具有“建國思想”的雛形。“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些評價概括性地說明,他已經具備了另立山頭的“政治智慧”。

膽小,他難成事!

很多人驚訝於他的理論高度,不能不說,他是滿清一朝300年中最出色的漢官,無人可及,被滿清推崇為“聖人”,成為儒家思想之“集大成者”。令人遺憾的是,這一切都沒能讓他跳出傳統儒家“忠君思想”的磕絆束縛,如同牢籠一般把他包圍著,他根本“逃”不出這個窠臼,自然也就無法騰挪跌宕地大展拳腳,大幹一場!而他最終也沒能完成他的“創世學說”,從這一點來說,他完全沒有達到對手洪秀全的膽識和高度。


不得不說,其人在思想造詣、學識上,是技高一籌的,甚至於有清無人可與其比肩。“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思想被他融會貫通,他的學生李鴻章更是對他頂禮膜拜,並深受其影響。但是,我們必須注意,他只是把傳統儒家的“平天下”抱負發揮到了極致,卻不敢“越雷池一步”,升騰出“治天下”的“野心”。

他深知自己不是君王,他不敢那樣做,即便有那麼一閃而過的想法,他也必須把這種“欺師滅祖”的“異想天開”扼殺在萌芽狀態。從這一點來說,他的奴性過早地暴露了出來。不僅僅是對太平天國的革命者們“狠”,對自己也算“狠”,這也應了那句話,“性格形成習慣,習慣決定結果,”他的膽小性格,害了他!

心虛,他殺錯人!

他淵博的知識和極具深度的涵養,就是對手也望塵莫及,這也正是太平軍統帥李秀成即便在已然成為其階下囚的不利處境下,仍然寄希望於他能造反,並從骨子裡願意跟隨他打天下重要原因。

在《李秀成供述狀》中,全文五萬多字,竟然有兩萬字勸說他如何成就霸業,一統天下。

這些洞穿曾國藩內心的文字,從曾國藩的成就、學識、影響力和軍隊戰力、規模、人心等各種影響有利和不利的因素進行了分析,最終把一番藍圖偉業為其清晰地勾畫出來。李秀成為其描繪的願景竟然是那樣的真實,栩栩如生,令人身臨其境,以至於他的幕僚們也無不佩服李秀成的遠見卓識,對其過硬的軍事素質和思想肅然起敬。

也正是李秀成的這番高談闊論,令曾國藩毛骨悚然。自己的對手都能這麼透徹地看穿自己內心,朝廷還不能看明白嗎?老佛爺慈禧是那麼好忽悠的嗎?一想到自己身陷囹圄,滅門九族的下場,曾國藩渾身都是冒著涼氣。

他以李秀成供述文字凌亂無序、需要重新謄寫為由,將其中不利於自己的接近兩萬字內容的李秀成供述果斷刪除,只留下了今天我們還能從中窺斑推豹的李秀成對太平天國失敗的分析等三萬多字,裡面也刻意保留了李秀成對曾國藩的“恭維”,這絕不是溜鬚拍馬,而是李循循善誘地“請君入甕”引子罷了!如同一副良藥還需要藥引子一樣,李秀成是拿捏得恰如其分的。

如果曾國藩有野心,但凡有一點點曹操的政治抱負,效仿趙匡胤黃袍加身,就不會草率地殺掉李秀成!而李秀成也試圖效仿姜維,妄想策反曾國藩,可惜他失算了!而曾曾國藩把一個帥才、難得的軍事人才除掉,其實也就是斷掉了自己舉事的可能性!


卓爾艾米


我覺得曾國蕃能成功。我不大讚同曾國藩直接掌握的兵無多少就不能成事想法。比如,曹操刺殺董卓失敗。隻身逃走。身邊不過後結識的陳宮一人。後不滿意曹操濫殺無辜,寧吾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言行,也逃走了。但曹操隻身回到鄉里,散盡家財,振臂一呼。競聚各路諸侯對董卓群起而攻之。最後終於取得統一北方几乎平定天下大業。假如天如人願。曹操不早死去,以曹操才能一統天下還輪不到司馬氏。所以人多寡不是成功主要因素。曹操起兵舉事是生動例子。劉備當初兵不過千,將不過劉,關張。但不也創造帝業了。所以得民心得天下。當時洪秀全振臂一呼,集所有漢人跟著反清。當時天下人漢族佔多數,人心向漢,都想驅逐滿清勢力,恢復大漢天下。實現富國強兵夢想,有識之士大有人在。而曾國藩有利條件是漢族大地主出身。必定漢人。如舉義舉不愁沒有軍源,況自己也直接掌握部分鐵桿兵力。有一定影響力。所以只要舉事漢人定會風起雲湧支持他。但可惜。他豐建忠君思想太重,只能受制於人。因為當時滿清王朝起義風起雲湧,外患不段,政權已經處於風雨飄搖中了。不難成功。只可惜曾國藩忠君勤王思想太重。寧為牛後,不願雞頭。雖成功攻滅太平天國。加官進爵,但終受制於人,可見成功與否與兵力多少無關。倒與有沒有雄心壯志,心懷天下百姓有關。如有壯志,即使陳勝,吳廣貧民出身,也能幹番事業。而曾國藩正缺少那種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反抗思想。一心維護豐建剝削階級利益。走向反人民一面。反對大漢民族,助紂為虐,坐失良機,可見曾國藩並不是特別另人佩服。


北俠之女


歷史常以驚人的速度重複上演過去的一幕幕悲喜劇。古往今來,但凡擁有重兵之人,要麼問鼎皇權王位,要麼被人打敗擊潰!人生遭際,誰能遇料??曾國藩的聲譽達到了極點,有《曠代名臣》的溢美之詞紛至沓來。但是,他沒有被名譽衝昏頭腦,反而敏銳地察覺自己到了危機!清廷藉助湘軍的力量消滅了太平軍,他清楚地認識到:也深知到:在鎮壓太平軍後,清廷的下個矛頭會轉而對準他,歷史上兔死狗烹的事例並不在小數。此時的曾國藩擁有十萬湘軍,名聲大噪,當時幾支能作戰的軍隊,例如李鴻章的淮軍都與曾國藩的湘軍有著緊密聯繫。在這種情況下,曾國藩擁兵自立為王並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事實上,他的弟弟向他進言勸他自立為王,但這一次曾國藩聽後並不像以往那樣勃然大怒,而是陷入沉思。經過再三考慮,他最終決定主動奏請裁撒部分湘軍,以解朝廷之猜忌。曾國藩做出這一決定是他反覆考慮後的結果,一來他深知自己雖握有兵權,但是羽翼未豐,因為李鴻章,左宗棠,胡林翼等人不一定支持他,更加重要的是當時蒙古親王僧格林沁帶領的軍隊驍勇善戰,是清廷的一支重要軍隊。僧格林沁忠於大清,一旦起兵相方交戰,誰勝誰敗很難說,最主要一點:曾國藩的忠君思想起了決定性作用,他自感身受皇恩浩蕩,斷然不能做出不忠之事!小心謹慎的曾國藩激流急退,他沒有做成吳三桂,也避免了身首異處的結局。然而,曾國藩始終是清廷喉嚨裡的一根刺,唉!在他的後半生沒有好果子吃,清廷對他的打擊不斷!!同治十一年,曾國藩病故去世,清廷上諡號《文正》。文正對文臣的最高評價,清廷兩百餘年,僅有八個人得此稱號。


茹叔敬


曾國藩造反稱帝,唉,只要看過曾國藩家書的人無不感慨曾國藩的人品實屬罕見。

古人最主要的事,第一立品,第二揚名,第三著書立說。

至於當皇帝,只能仰望天命。

曾國藩確實是有實力稱帝,不僅是他這麼認為,而且清廷也是這麼認為,如此明顯,清廷會漠視甚至無視?

不可能的,所以曾國藩的家書閱讀對象不是家人,而是清廷。

利用家書管道表明心跡。

儘管如此,清廷依然不會放鬆對曾國藩的戒備,因此曾國藩只要動了稱帝歪腦筋,或者有點小動作,恐怕立馬遭到虎視眈眈的清廷攻擊,哪怕當時已經屬於清朝末年,但解決曾國藩還是有把握的,否則革命也不會那麼坎坷。

見好就收,曾國藩便是這樣決定了自已的人生道路,成為一代名臣,著書立說。

再比對一下和曾國藩處境差不多,但至少稱帝的袁世凱。

呵呵,想象一下,二人位置對換,曾國藩是甘於當總統呢?還是走袁世凱的道路?

我認為曾國藩是會樂於當總統,決不會去稱帝,畢竟袁世凱選擇的後果就足以證明,即使清廷完蛋了,但貿然稱帝,哪怕手中大權在握都是失敗的。

曾國藩的智商理應在袁世凱之上。


鴻哥iouyh福小鋪


這個問題問得好。

但是,想造反就不是曾國藩了。

造反這一舉動在傳統社會是屬於十惡不赦之首,除了像陳勝,吳廣,劉邦那種在秦暴政下因戍邊失期當斬,不得不反值得同情外,一般想取而代之的都是企圖攫取富貴的大奸大惡之人,這種行為不是一種常態。

在曾國藩如日中天的時候確實有人慫恿他趁機掀桌子再來個“陳橋兵變”,不過曾國藩看穿了這些人無非想當開國功臣而已,為了實現自己的個人野心,拿別人放在火上烤,鬼才會上這種當!

曾國藩生長在一個典型的耕讀傳家的傳統文化家庭,他的基因裡不可能造反這樣的東西,更何況在當時國家的架構裡,畢竟有一條到達上層社會的上升通道,這就是科舉考試,在當時的社會縱有千般不是,只要用心耕讀,不是愚笨過頭,“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總會有人實現,自信有為的青年犯不上和體制發生衝突,況且他本人就體制的受益者,他在28歲中了進士,少年得志。然後就是十年的京官生涯,從一個普通的翰林,連續被提拔七次,一直做到了吏部侍郎,就是今天的中組部副部長,可謂順風順水,青雲直上。在這一過程中他憑的是真才實學,科舉制度這套選拔人才體系經上千年的完善,在工業文明到來前的傳統社會里,確實能使棟樑之才從芸芸眾生中脫穎而出,它並不像後來攻擊者說的那麼不堪。曾國藩一生實現了一箇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立言、立德、立功的最高理想,他為什麼要去造反呢?

當時的社會里,造反者一般為自認為懷才不遇,屢試不中,像洪秀全之流,連考七八次都不中,憤然起兵造反,但從他後來當上洪天王,在天王府裡寫下的那些粗陋不堪的打油詩來看,他肚裡那點墨水就是再考一百次也考不中,你可以侮辱那些考官的人格,不可以侮辱他們的智商!你可以認為他們的知識體系陳舊,但無法否認帝國的大小官僚都是久經科舉制度的飽學之士。洪秀全的造反原因並不像教科書說的那麼高大上,實際上就是為了實現從科舉制度走不通的個人抱負和野心,和救國救民無半毛錢的關係。

曾國藩從小飽讀四書五經,他受儒家思想滲透已經到了骨子了,儒家講究忠君愛國,他自己從小立下的志向就是做聖賢,還在日記裡面寫了不為聖賢就是禽獸,這是他個人不想造反的原因,何況成長於濃厚家國情懷的讀書人嚮往的最高理想就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一普通讀書人難以企及的目標他都已經達到,還需去幹那些亂臣賊子的勾當嗎?

所以一個正常的社會應該留給底層人民通過合法努力上升到頂層的機會通道,因為沒有人願意永遠呆在社會的底層,也沒有人願意去做那些大奸大惡之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