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上,年羹尧临死前和牧童下棋有什么寓意?

蔚蓝天空36966888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年羹尧是一个前后反差极大而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

而从历史事实来看,编剧对年羹尧这个性格的刻画也是十分入情入理的,历史上的年羹尧却的确是这样一个人物。

年羹尧本就是官宦子弟,其父年遐龄曾任湖广巡抚,而年羹尧本人在科场中也是一帆风顺,其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考中举人,年仅二十岁;

康熙三十九年,年羹尧又以三甲第218名考中进士,并随后拨入翰林院深造。

之后,年羹尧在仕途上也是十分顺利,其先后担任翰林院检讨、四川乡试正考官、广东乡试正考官,可谓皇恩眷浓,春风得意。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年羹尧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年底又升任四川巡抚(正二品),成为皇榜有数的封疆大吏。而此时,年羹尧刚刚三十出头。

从年羹尧的官场升迁之速而言,这在当时绝对是难得的异数了。由此,年羹尧目空一切、骄横之气大概也是因为自己太过顺利所致吧!

康熙末年,年羹尧甚至主动要官,并获得康熙皇帝的允准而升为四川总督。

之后,在雍正登基后,年羹尧在钳制十四阿哥的问题上发挥隐然作用,而在雍正二年平定青海之乱时,年羹尧更是居功至伟。



为此,雍正也是对年羹尧亲热过头,甚至什么军国大事都要请教老年,而老年的妹妹年妃又是雍正宠爱的妃子,这下,老年简直是如坠云中,飘飘然而不知道自己的姓啥了。

雍正二年后,各种举报年羹尧骄横跋扈的密告纷纷飞至雍正的桌前,而雍正在仔细观察了年羹尧一番后,也是幡然醒悟——这老年,也太不把朕当回事!

在古代社会,藐视君王那可是死罪!

于是乎,从雍正三年开始,雍正便开始逐步修理年羹尧,其多次给老年发翎子,令其认错。但是,每次都是泥牛入海。



那么,为什么年羹尧不肯认错呢?我想大概是有两个原因:

一是年羹尧本人心高气傲,一辈子没向别人认过错,这种事他做不出来;

二是年羹尧意识到认错的后果,那就等于是写了检讨书,只要这个把柄落在雍正手里,那雍正随时都可以拿出来敲打他。

然而,年羹尧毕竟算盘大错了。所谓君威不可测,君威亦不可犯,这回,雍正是没有放过他的打算。

最终,年羹尧被一贬再贬,最终由陕甘总督兼抚远大将军降为杭州将军,之后由逐级而下,成为杭州一看城门的。

到这时,年羹尧后悔了,一向倔强的他想认错了,但这时,晚了!



电视剧中,年羹尧和牧童下棋而故意输给牧童,大概就是要表达这个意思吧。

可惜的是,雍正做人决绝,他爱一个人可以捧之上天,但恨一个人,必须置之于死地。

之后,年羹尧被押送京城,尽管其一再哀求雍正饶过他一条老命,但在其妹妹年妃死后,雍正毫不容情的令其在狱中自尽。

一生显赫的年大将军,大概没有想到自己会落得这般结果吧!


坑爹史册


这是作者的伏笔,即年羹尧后悔了!年羹尧家奴曾劝说年羹尧给皇帝认错,但是年羹尧说他咽不下这口气,为了雍正立下这么多功劳就得到这么个结果,所以他才会穿着黄马褂守城门,要给雍正抹黑,直到和牧童下棋这才发现自己错了!因为和自己下棋的不是皇帝,而是那些小牧童们,即朝廷百官!年羹尧错就错在认为雍正是在过河拆桥,却没意识到这是文武百官在设计陷害他为难雍正!雍正是有心保他他却没领情。

年羹尧自己就是那盘棋,而棋手正是雍正跟百官,百官不仅拿年羹尧说事还拿李卫说事,为的是废除火耗归公跟摊丁入亩两项新政,因为这关系到各级官员利益!只是李卫更加谦卑,没被拿到把柄。而年羹尧是推行火耗归公的主官,杀了年羹尧火耗归公就得不了了之!

雍正曾不止一次问身边的人年羹尧一定是非杀不可吗?这足以说明雍正内心的矛盾!假如年羹尧早点服软,给雍正台阶下,那这事可能就过去了,雍正根本不会杀他!因为他还需要年羹尧!这是作者的打伏笔,作者用年羹尧输给牧童恰恰是说在杀年羹尧这件事上是雍正输给了百官!


优己




谢谢!

年羹尧(1679年-1726年),字亮工,号双峰,中国清朝名将。原籍凤阳府怀远县(今属安徽),后改隶汉军镶黄旗,清代康熙、雍正年间人,进士出身,官至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还被加封太保、一等公,高官显爵集于一身。他运筹帷幄,驰骋疆场,曾配合各军平定西藏乱事,率清军平息青海罗卜藏丹津,立下赫赫战功。公元1724年(雍正二年)入京时,得到雍正帝特殊宠遇。但翌年十二月,风云骤变,他被雍正帝削官夺爵,列大罪九十二条,于公元1726年(雍正四年)赐自尽。 年大将军一生战功赫赫,功勋卓著。一将成名万骨枯,在自己数万将士的阵亡的同时,也自然是杀人如麻,嗜血成性。其性格自然而然也是财大气粗,威风八面!在雍正王朝中,自然也是颐指气使,不可一视!文臣早有弹颏其劣迹!在当朝众多武将心中,肯定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雍正作为当朝皇帝,集政治教化于一身,不得不防止功高盖主者谋权篡位的可能性。从古至今,历朝皇帝都必须防止政变,估测文臣武将的谋逆的苗头!然而,年羹尧却是在军营武将中一言九鼎,唯我独尊。连雍正安插入军中的文人孙嘉诚也杀了!让军营大帐针插不进,水泼不入,与雍正已然形成水火之势!虽然年大将军自年少追随先父康熙,四方争战,忠勇可嘉!但依然无法消除雍正的猜忌之心,再加上文人的看不惯而弹颏,自然使最高统治者雍正心中疑窦重生,怀疑其谋逆之心,居心叵测! 娇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个道理在华夏千年文明史中,经久不息,千古回响,不绝于耳!年羹尧最后被刺死时,与牧童下棋,喻意为人生如棋,棋如人生!棋乃一种气势!棋乃以输赢为定局,人生背负功名的同时,以生死为结束! 谢谢!




解闷日记


这是雍正王朝中年羹尧的最后出镜,任何一个细节都深入人心,却也透着悲凉

身披黄马褂,却脏兮兮的坐在城下看门,早年时美酒佳肴伺候,现在却只能在城楼门边的角落里自己起火做饭,昔日睡觉翻牌子让美女侍寝,现在只有城边的一张破床用于休息,而上千里外的京城,呼喊着要处决年羹尧的折子堆得如同小山,年羹尧是从里到外,彻底走向落魄。

最后跟放牛孩童的游戏,更是让人感慨万千,昔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众多人等在下面吹捧供奉,回京甚至要跪拜迎接,可现在却只有一个放牛儿童愿意与他玩耍,前提还可能只是那个铜板的作用,看着一个孩童为了一个简单的游戏和铜板而开心,年羹尧这个一生都在为权利而奋斗挣扎的人,不知该作何感想。

那个游戏小时候也玩过,但已经记不清叫什么了,以年羹尧的阅历来看他未必会输给那个孩子,从见面的简单对话似乎年羹尧跟那个孩子的游戏对决并不是第一次,但年羹尧还是输了,其实对于那时的他而言,获胜早已没有任何意义,也许他是故意而输,故意想看看孩子获胜而喜悦的心情,不知道在那一刻,他是否已经完全放下了权欲,忘记了进入仕途以来的种种回忆,又回到了年轻时不问世事的青葱岁月,当然,现在醒悟已然完矣。

孩童赢了铜板喜悦之至,可随后就发现自己身边站着一个官员,没见过世面的他自然吓得落荒而逃,这也透漏出了另一个讽刺,最后能“战胜”年羹尧的人原来是这么一个不入流的人物,这一时刻的年羹尧,更是到了自己人生的最低点、也是最后一段,任人宰割!


辽宁资深球迷


《宰相刘罗锅》中,大起大落,大难不死的刘墉最后回家时,也和小孩子玩起了游戏。

年羹尧这段,导演应该也受刘罗锅这段的影响了。

在我看来,这样有如下好处:

1、暗示了年羹尧大限将至。雍正一层一层剥去年羹尧的爵位、利禄,当他只能与小孩下棋时,名利爵位已经被剥的净光了,雍正已经没什么可以再剥了,所以,下一步,就是雍正让年羹尧死了!


2、故意输给小孩,也说明他临死前,总算明白月满则亏,要取中庸之道,收起锋芒的道理,可惜为时已晚。

3.警示意义。权力是把双刃剑,它让年羹尧荣华富贵,飞扬跋扈,忘乎所以,人性迷失,嗜杀成性!到最后一无所有,只能与孩子对奕。也算是临死前,返璞归真,找回做人的纯真,为生命画上一个句号吧。


一笔一纸一个人


其实这一个桥段正是体现了年羹尧的人生落差感。他和牧童下棋,还故意输给了他一局,给了他一枚铜板,牧童十分开心。年羹尧故意对小孩放水的态度正像当年雍正对他曾经故意纵容一样,他一直是一个只看得到一时输赢,却始终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孩子而已。

雍正王朝还有一处下棋,有一次四爷和十三爷下棋,下的是象棋,下棋只是消遣,棋盘上的输赢并不算什么,他们商讨的大计才是真。年羹尧和小牧童下的棋十分简陋,一根棍子在地上划两道,再用石头下个棋。但是这两人是在真下棋,没有什么尔虞我诈。

牧童牵牛来时,唱了支童谣。“牛儿,牛儿,为谁忙”,年羹尧的一生又是为谁忙呢?他一生功绩,皇帝曾经如此重用他,宠到赏无可赏,其实从来没有造反之心,但是因为恃宠而骄、杀害忠臣最终引起了圣怒。即便是沦落到了守门的位置,他依然穿着黄马褂,对外宣告他的功绩,就是不愿对人低头。从前年羹尧身边围着无数拍马屁的人,如今敢跟他说话,找他解闷的只有一个牧童,何其悲惨凄凉。

年羹尧是何等人,朝廷上的大部分官员他都没给过好脸色,从来都不知道低头和认输是个什么滋味。这个吃白菜只吃一点白菜心,吃小炒肉只吃一点点肉还要将猪活活打死的御前红人,沦落到看门的时候,连个像样的棋盘和棋子都没有,住的房子也是落魄地让人看不下去。

一方黄土一方天,山又高来水又长。这同样是童谣之中的一句话,山高水长,风水轮流转,谁也不知道人生的走向会如何。牧童刚刚接下年羹尧输给他的一枚铜钱,李卫就已经送来了赐死年羹尧的圣旨。年羹尧在昏暗的小屋子之中大笑数声,最终失魂落魄地嚎啕大哭,纵使他罪有应得,但是依旧让人看了十分辛酸。

其实雍正皇帝给了他白绫自裁,已经是非常体面的死法了。年羹尧的死并不能全怪雍正过河拆桥,雍正给过他很多次机会,总体来说已经是非常仁慈的了。雍正知道他奢靡无度,故意将自己简单朴素的饭食给他看,这样的暗示还不够明显吗?年羹尧是真的不懂?

但是年羹尧已经不是当年心甘情愿为雍正打洗脚水的奴才了,他自认为是雍正的恩人是大清的恩人,一个臣子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况且这个皇帝又不是白痴。一个用度和排场都比皇帝还要大的臣子,连挑小妾都要学雍正翻牌子,就算他没有谋逆之心,这些罪状就足够被有心人弹劾一百遍了。


木剑温不胜


雍正王朝上,年羹尧临死前和小牧童下棋有什么寓意?


年羹尧(1679年—1726年),清代康熙、雍正年间人,中国清朝名将,进士出身,康熙四十八年升任四川巡抚,成为封疆大大吏。


对于康熙爷的赏识和提拔,当时年轻的年羹尧感激涕零,在奏折中表示要“以一介庸愚,三世受恩” 一定要“竭力图报”。


他说到做到,在任期间,为四川的发展,提出了很多兴利除弊的措施。而他自己也带头做出表率,拒收节礼,“甘心淡泊,以绝徇庇”。


康熙对他在四川的作为非常赞赏,并寄以厚望,希望他“始终固守,做一好官”。


可见当初的年羹尧也是一身正气,心怀抱负,在后来的一二十年为了边疆的安定奋勇杀敌,竭尽全力,得到了康熙帝的信任和重用。



到了雍正即位之后,年羹尧更是倍受倚重,和隆科多并称雍正的左膀右臂。


后更是官至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还被加封太保、一等公,高官显爵集于一身。


他运筹帷幄,驰骋疆场,曾配合各军平定西藏乱事,率清军平息青海罗卜藏丹津,立下赫赫战功。


此时的年羹尧威镇西北,又可参与云南政务,成为雍正在外省的主要心腹大臣。


亦因此,雍正帝给予年羹尧极大的恩宠,要求他的子孙臣民要世代记住年羹尧的丰功伟绩。


此时,年羹尧权倾朝野,无人敢得罪他,他自己也渐渐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生活奢靡,恃宠而骄。


自他出任征西大将军并节制四省军务民政以来,任用私人,干预政务,年羹尧保举的官员被称为“年选”。


吏部和兵部要优先录用和委派实缺,俨然一幅大清朝“西北王”的架势。进而做出了许多超越本分的事情,最终招致雍正的警觉和忌恨,以致家破人亡。


电视剧《雍正王朝》第三十五集中,年羹尧被雍正帝削官多爵,连降十八级,去守城门。


曾经飞扬跋扈的年羹尧一夜之间从一个高高在上的大将军降至成为一个最底层的守城兵卒。


此时的年羹尧更像一个气急败坏的的老头,想想昨日的辉煌和尊贵奢侈,再看看今日的狼狈和落魄,心中自是感慨万千。


为了表示反抗,也为了让老百姓们看到雍正是如何对待一个战功显赫的将军,就故意穿着雍正帝赐给他的黄马褂,坐在城楼脚下,每日喝酒度日。


他的行为,更让雍正帝恼怒,一气之下直接赐死。


在他落难时,昔日那些奉迎巴结他的达官贵人避之不及,而这个时候愿意亲近他并且愿意和他一起下棋的竟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小牧童。


这个时候的年羹尧没有了昔日的锋芒和戾气,在下棋时,一次次故意输给小牧童,再没有往日的争强好胜,再没有官场的尔虞我诈。



如果能再回到从前,他必要这样简简单单的活着,而此时,小牧童纯真的心灵,给与了他心灵的慰藉,但是一切都来不及了,站在他背后的李卫已经带来了赐死他的圣旨......


人生如棋,棋如人生,如果当初他能谦虚做人,低调行事,心怀感恩,又何尝能落到最后被赐死的悲惨局面呢?


这又不由得让我想到当今社会,那些腐败官员一开始为官时也是任劳任怨,工作勤恳,甚至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但是当权利被当做利欲熏心的工具时,渐渐忘记了国家和人民的信任和期待,忘记了权利和责任是对等的。


权利是一把双刃剑,生活腐化堕落,最终被送上审判台,沦为痛哭流涕的阶下囚。


总之,年羹尧的结局,也是当代腐败官员的结局,那些拥有权力的,被国家赋予一定职责和权力的官员们应以此为戒,时刻谨醒,才不枉祖国和人民的重托!


有书博物馆


一、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让我们简单的了解一下年羹尧这个人。

年羹尧,自幼读书,才思敏捷。21岁中进士,30岁便被封为四川巡抚,深受康熙帝的赏识和垂青。为了表达康熙对自己的破格提拔和重用,曾经专门写奏折给康熙,表示自己“以一介庸愚,三世受恩”,一定要“竭力图报”。后来在平定四川叛乱和打败准噶尔部落试图入侵西藏的企图中,充分展示了年羹尧杰出的军事才能,地位节节攀高,从此平步青云。

到了雍正即位后,年羹尧倍受倚重,和隆科多并称为雍正的左膀右臂。此后更是平定青海,受封一等公。威震西北,同时又管辖云南,此时的年羹尧俨然已成为雍正在外地的主要心腹大臣。

雍正和年羹尧私下也是相交甚笃。一次年羹尧的妻子病了,雍正亲自命人带着人参等滋补药品前去探望。更有甚者,雍正为了让年羹尧吃到新鲜的荔枝,不惜八百里加急,下令六天之内必须把荔枝从京师运到西安。

在雍正的宠信中,年羹尧志得意满,渐渐地觉得自己了不起,作出了一些超越本分的事情。他把自己看成是爱新觉罗家族的贵人,大言不惭的对皇帝说,自己的军队只知道年羹尧却不知道皇帝。试想你是皇帝,听到这句会作何感想?


二、

雍正皇帝对年羹尧已经产生了警觉和怀疑,先是下令让孙嘉诚随军,进而监视年羹尧。可年羹尧对这一举动丝毫不以为意,没过多久便杀了孙嘉诚,公开的向皇帝叫板了。这让皇帝彻底的下了决心,要杀了年羹尧。

被夺了军权的年羹尧,出任杭州将军。越是处境不佳,年羹尧偏要大讲排场,试图用这种举动来表达对雍正的不满和不屈。晚上翻牌子决定去哪里睡、顿顿大鱼大肉,生活好不惬意。在他看来,自己越是被打压,越要过得硬气。朝中参他的大臣越多,他越要斗争。可能年羹尧的心中,是不相信这个从小和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不会杀了自己。他的手中还拿着曾经雍正皇帝送给他的那串念珠,也许年羹尧自己也没想明白雍正送自己念珠的用意,更是把它当做了兄弟之间的一种情义的寄托。


三、

在城门口,穿着破旧黄马褂的年羹尧,神色萎靡,没有人和他说话,孤独的他躺靠在城墙边,闭着双眼,不知道心中在想些什么?或许回想起自己过往的丰功伟绩,再看到自己如今的破旧不堪,呵呵,人生就是这样的戏剧性。这巨大的落差足以将一个人击垮,也足够一个人明白自己的过错在哪里。

作为一个年近古稀的老者,或许在此刻心中忽然有了一种彻悟,明白了自己一生苦苦追求的权力,荣华富贵到头来不过是过眼的烟云,生不带来,死不带走。那自己这一生,究竟还有什么意义呢?繁华落尽处,或许只有一丝童真才是最为纯洁,最能打动人心的地方吧。


奇点历史


年羹尧的贪婪、嗜杀,雍正可以视而不见,他的傲慢无礼雍正可以一忍再忍,毕竟年羹尧平定边疆叛乱,是人才难得。但年羹尧与八爷眉来眼去,让军中只闻将军令 ,不理天子声。此两条踩了红线,犯了雍正的大忌,为他的被杀埋下伏笔。

雍正与胤祥暗中躲了年羹尧的兵权后,把年羹尧贬到杭州,做了个有名无职的杭州将军,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雍正之所以没有立即处死年羹尧,一是有些念旧,不愿背上杀功臣的恶名,二是有以观后效的意味,想给年羹尧留一条生路。



作为年羹尧此时应该明哲保身,低调做人。但年羹尧却以为他有拥戴之功,平叛之劳,是雍正的恩人,国家的栋梁。雍正这样待他,是忘恩负义,恩将仇报。他不相信雍正会杀他,敢杀他!所以,到杭州后,明知身边都是雍正的眼线,他非但不收敛,反而为人处事愈发高调了。好可惜,雍正给了他两年的反省,他竟一天也不思悔过。这不是明摆着要顽抗到底,死不悔改吗!公然与皇帝叫板,这不是找死啊!


至于他临死前和牧童下棋有啥寓意,也许是他童心未泯,也许是他羡慕牧童的自由,感慨自己被长期幽禁!


洛水清风cuixiaosheng


《雍正王朝》中一直跟随雍正帝左右的大将军年羹尧,一辈子要强不服输,面对雍正帝的一再贬黜,仍然放手一搏,不肯认输,死死扛着!可是为什么扛到最后,还没有见到圣旨时跟一个小牧童下棋故意输给他?这个举动的背后意味着什么?

一、

在真实的历史中,我们知道,年羹尧并不是雍正潜邸时的包衣奴才,李卫也不是小混混,邬思道更不是雍正帝的幕僚。他们一个是康熙年间的进士,一个是花钱买的官,另一个则是田文镜的幕僚!

而且不管是真实历史中,还是《雍正王朝》电视剧中,这三个人的命运却又截然不同,在《雍正王朝》中,只有李卫官运一直昌盛,年羹尧丢了性命,邬思道不知所踪。

我们接上期的话题,单提年羹尧,前面也提到了,年羹尧人生的转折点其实并不是当上了年大将军,而是在他主导“江夏镇惨案”的时候就开始了。

在回答题目提到的问题之前,我们先说一下雍正帝为什么要一再贬年羹尧?而年羹尧又为什么一直不认输?

雍正帝处理年羹尧根本就不是因为群臣的奏折,而是他本来就打算处理年羹尧,群臣的奏折只不过是他的一个台阶而已!

如果大家和老八胤禩一样以为群臣可以左右皇帝的决策,那就大错特错了,还记得后面的清流弹劾田文镜事件吗?

雍正帝可以砍了几个上书的清流脑袋哦!

所以,群臣的奏折最多起到导火索的作用,真正引燃的只是雍正帝心中的炸药而已。

那么,年羹尧到底做的哪几件事让雍正帝感受到了心寒,心中充满了炸药呢?

二、

在老四胤禛还没有当上雍正帝的时候,年羹尧就已经做了几件让胤禛心寒的事情了:

比如年羹尧巴结老八胤禩,给张廷玉送礼,私藏江夏镇财产,一方面向老四胤禛表忠心,一方面又多手准备。对手下人义字当先,要么站队效忠,要么金钱开路,总之无所不用其极,想让主子知道的,花再多钱,再多心思也要告诉主子,不想让主子知道的事,就是跪死在院子里,也半个字不吐。

这种私下里小算盘打的啪啪响的人,早就让老四胤禛心中不爽了,后来要不是实在无人可用(老十三身体实在扛不住,不然肯定老十三当西北大将军),肯定不会用年羹尧的。

可是当上了大将军的年羹尧,还是不收敛,因为打了大胜仗,自以为对国家有恩,对皇帝有恩,对爱新觉罗有恩,再加上跟雍正帝的几层亲密关系,更加有持无恐,肆无忌惮,最终惹恼了雍正帝:

首先年羹尧在西北那里飞扬跋扈就不必说了,花钱如流水,根本不在乎财政困难。再比如乱杀官员,为了杀不服他的大将富宁安,宁牺牲了他的军队。都说粮草是打仗的基础,供应粮草的官员是恩人,可是他连这个都杀。而且心狠手辣,雍正帝派了老九跟二十个大内侍卫过去,也很快被年收编了!当然,这些雍正帝都可以原谅,眼不见心不烦,只要能打赢仗就行。

真正的不满在于年羹尧回朝后对待雍正帝的态度上。

年羹尧趾高气昂的坐在雍正帝面前,尤其是面对将士时,说了一句“卸甲”让雍正帝大为吃惊!

雍正帝把黄马褂披在了年羹尧身上,并且参观丰台大营时,雍正帝下达的命令,将士们一个都不听,年羹尧骄傲的说他的军队:

“只知有军令,不知有皇上”

这就动了雍正帝的底线了,回到后宫后,他气得不停的跟年羹尧的妹妹年妃说着:

“卸甲!卸甲!卸甲!”

三、

当然,雍正帝也并不是一定非杀了年羹尧,因为他不停地问身边的人:

“年羹尧真的该死吗?”

这就可以看出,雍正帝真正想要的是年羹尧的服软,以及改变。也就是说,年羹尧的臭脾气雍正帝可以接受,对别人趾高气昂也可以接受,唯一不能接受的,就是不要不把你的这个主子不放在眼里!

要知道,雍正帝重用的大臣,跟他脾气相投的,基本都是另类:

老十三说好听点是侠义当先,难听点就是傻;田文镜也是一样,一根筋走到底,人际关系处理的极差;李卫也是一个二愣子,哪有张嘴闭嘴就是脏话,跑进刑部大牢赤膊打人的?还有那个孙嘉诚,简直就是倔驴一头,雍正帝只不过随便说说让他知难而退就行,他竟然真的傻啦吧唧的去求雨了;还有那个刘莫林,要换现在,早就因作风问题处理了!

所以,年羹尧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他的特立独行,而在于他有没有在心中把雍正帝当主子?

年羹尧明白这一点吗?

他又不傻,他当然明白了,他之所以走到现在这一步,完全是雍正帝宠的:

老四胤禛还不是亲王的时候,去南方赈灾,年羹尧就委婉的提出,想回京任职,胤禛一拍脑袋,准了!

后来又放年羹尧去四川任职,他还提出带走李卫(虽然是老四胤禛设的一计,但从年羹尧来看,就是自己的面子),主子也是准了。

年羹尧来了个血洗江夏镇,够过分了,结果老四胤禛又是一句话打发了:

“出了再大的事,我给你兜着!”

再到后来年羹尧任大将军,又搞什么“年选”,雍正帝几乎都是有求必应,一概恩准。

这就是造成年羹尧得寸进尺的原因,但凡有一件事,雍正帝能制止一下,就像对待李卫夜见失足妇女一样教训一番,年羹尧也不至于到达最后的地步!

四、

年羹尧被贬后,他并不认为这是雍正帝对他的警告,他就像一个小孩子一样寻求关注!

所以,他才吃饭讲究,睡觉要翻牌,当然后来他不忘把妻子和孩子送走,因为他知道,他最后的筹码就剩下他跟雍正帝的恩情了。

有人不理解,雍正帝既然要杀他,为什么不直接杀了他,偏偏要一贬再贬,最后才杀?

其实年羹尧的跟班师爷说出了真相,他让年羹尧去向皇帝认个错,可是年羹尧还想拿着黄马褂再赌一次。

他赌的正是他跟雍正帝的感情!

其实他根本就不了解雍正帝,他以为雍正帝就是一个过河拆桥,见利忘义的人,其实并不是!

直到他穿着黄马褂跟小牧童下棋的时候,他才突然意识到,原来他并不是跟雍正帝在下棋,他真正的下棋对手其实是百官。他其实代表的并不是大将军,他代表的是雍正帝的“火耗归公”政策,百官反对的也并不是他这个人,更多的是反对“火耗归公”,就跟李卫推行的“摊丁入亩”和田文镜推行的“士绅一体纳粮”一样的。

从雍正帝力保李卫和田文镜就可以看出,其实他也在力保年羹尧!

原来背后要处死他的并不是雍正帝,只是他醒悟的太迟了,即使皇帝有心,此时也以无力了。

最后,年羹尧输给了小牧童,也代表着他败给了百官!

他刚刚输给小牧童,李卫就站在了他身后,随带的还有小翠做的菜,最懂年羹尧的可能只剩下李卫了。他成功地消磨了年羹尧最后的一点骄傲!

随后年羹尧看完圣旨后,大哭着把代表主仆情义的串珠让李卫还给皇上,自己从容赴死……

此时伴随着年羹尧的死,画外音再次响起牧童的歌声:

“牛儿牛儿为谁忙哟,忙完春耕忙秋粮,风霜雨雪它不怕,摇着铃儿走四方……”

年羹尧争了一辈子,最后通过输给小牧童也不想输给雍正帝的方式,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