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見素抱樸”如何理解?

丘心客Q


《道德經》不贊同價值觀的追逐,這樣不利於人的個性和本真發展。

三章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虛其心是指修定開慧;實其腹是務本健體,另一重意思注重在資源配置;弱其志,這個志是指貪執;強其骨,骨屬腎,精神足而得養天年;常使民句,是恆讓人們保持在慧的狀態!這個欲是妄念追逐之意,知是跟隨追逐求知(強迫的求知,精神受傷害於身體不利),要自己想知、喜歡知才好;這樣那些自作聰明、有小聰明的人不會冒昧行事。

請注意,《道德經》是先總論再分論的形式。凡涉及人的部分都以此句為總論。接下來說思維,說德、心地,天賦自生,氣形質一體,身體為本,才能夠開慧,15思維不可識至16如何開慧,17到21慧生的狀態下是怎麼看問題的。

你問的這句,是19章的中心句,表揚一下。通常人們去解釋三個“絕*棄*”,但老子認為用這三句行文不能完全表達意思。

“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慾,絕學無憂”:有所屬是知道自己的本真,有歸著、自信;看見事物的本質不會丟失自己的本真;少寡句妄念叢生,慾望迭起,七情過甚致病,還是說身體健康要緊;絕學,是生活中摒棄附從別人價值觀的追逐,無憂長壽。不是叫人不學習了!什麼都不知道,怎麼會有思維的融合?怎麼能“無為而無不為”?

孔子能被稱為聖人,是啟了“有教無類”廣開民智的先河。老子能見他,指點他的那幾句是平等無分別心。孔子在教育收徒上是做到了,但他自身跑來跑去找官當在弟子眼裡就是在追逐自我彰顯。實際是,因為要察勢觀政,與執政者的交流少不了。既是思維發展的需要,也是愛好使然。所以微生畝問孔子,孔子說自己“疾固”。

他的弟子們從他的身教中得到啟發,進而開啟威權模式。在孔子在世的時候,這幫熊孩子說話還是比較靠譜的,你研究一下《論語》就懂了。良師不在,初心難守,所以孔子評價他的弟子們的話還是很中肯的。如果說有誰得到孔子的真傳,只有顏回。顏回早逝“時也命也”,“斯人也,有斯疾”。嗯,題外話了。那天看《論語》很惱火,現在看覺得很深,語淺意深。《列子》能翻來掉去了,《論語》還沒看完。補充修改了一下,諸君共勉共進。


節度使95


見素抱樸出自《道德經》第十九章,我們接下來就具體分析一下見素抱樸的意思。



素,說文注,白緻繒也。指白色的密織的布帛。

樸,同樸,說文注,木素也。指未被加工過的原木。

什麼是樸素呢,就是說,一個人,他 的 本 性 沒 有 被 後 天 人 為 的 思 想 薰染過,也沒有被後天的技巧雕鑿加工過。

我們來看一下《莊子》中說:同乎無知,其德不離;同乎無慾,是謂素樸。

很多的解讀認為這是老子在宣揚愚民思想,這簡直就是在誤人子弟。教導百姓去偽存真,迴歸大道,這顯然不是愚民。而是希望每個人都能夠迴歸到天真淳樸的本性。


珍愛君


第四:素和樸都是用來表述“道”的。是道的另一層屬性。

總之,見素抱樸,最終還要歸到人。雖然看似簡單,卻是萬能的。


自哲學


謝謝!感謝有這樣一個機會在這裡做一點分享與交流。

1、直接進入主題,想要理解“見素抱樸”,先從“見”字開始。

“見”就是呈現出來,不是我看見它,是它自己呈現出來,也指見地、思想、觀念;

“素”就是本色,原色,即顏色單純、純潔、乾淨、不華麗等;

“樸”就是未加工的、未經雕刻的、質地優良的木材。

總結一句話就是:把自己的本色很自然地呈現出來,不要有任何的裝飾,一切都來自天成,沒有後天人工的刻意造作。

2、我之前在南方生活過一段時間,南方產椰子,當椰子成熟時從樹上將其砍下來,可直接打開就喝,或者稍微加工一下再喝,很多人可能第一次喝不習慣,覺得一定要摻雜一些別的材料才好喝,但是這樣就會失去原汁原味,只有天然的才是最健康的。這就是要保持本色。

3、很多人喜歡喝茶,這是一個好習慣。但是我們去買茶葉時,發現有很多的包裝,甚至包裝了一層有一層,這是一種過分的包裝,甚至有商家摻雜次品茶葉來欺騙顧客,這就更不好了,這已經遠離了“見素抱樸”的本意,相信這類商家的路子也一定不會多長。

4、玉不琢,不成器,相信每個人都會背,也知道是什麼意思,但是我們又是怎麼去做的呢?人的本性本來是很樸素的,很自然的,由於後天的種種教育,加上各種環境的影響,把自己圓滿的自然的人性給雕琢了,還覺得自己很了不起,但是我想告訴你這反而破壞了原本的樸實,有時,人應該成為一塊決絕雕琢的“原木”,保留人性中單純、善良、樸實的東西,不要讓外在的雕飾破壞自然的本質。因此,人不要刻意雕琢自己本性的稜角,要保持住生命中最樸素的東西。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5、看看孔子又是怎麼看待的呢?在《論語》中說,“素”如一張白紙,毫不沾染任何顏色,人的思想觀念要隨時保持純淨無雜。也就是說我們心地胸襟應該隨時懷抱原始天然的樸素,以此態度來為人處世,只要擁有這種“見素抱樸”的修養,人生一世便是最大的幸福。

以上只是一點自己不成熟的淺見,歡迎大家多多留言,多多交流。

謝謝!


自由小小影


(一)老子所著《道德經》中的“見素抱樸”其實就是和我們經常說的“抱朴含真”、“樸拙”、“守拙”、“質樸純真”等詞語意思基本接近,字面意思也就是要具有樸素、真純、本真之意。

(二)“見素抱樸”這一詞組放到我們現實生活中,也是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特別是在現今高速發展的經濟時代,社會變化很快,人在追求物質利益享受生活的時,也變得世故圓滑,甚至放任自流,失去了自我,丟掉了人性純樸本真的重要一面,這對於個人和我們生活的社會來說,都是不夠健全的,因此我們如果能在自己奮鬥生活的時候,不忘“見素抱樸”,我們的社會在高速發展的時候提倡“見素抱樸”的精神,那麼就能健全我們的人性,彌補我們人性的一些弱點,也能對我們的社會起到一定程度的淨化反思的積極作用。以上就是我對“見素抱樸”的理解了。斧正。




見素抱樸,現其本真,守其純樸,謂不為外物所牽。語出《老子》“見素抱樸,少私寡慾。”“見素抱樸、絕學無憂、少私寡慾”是老子提出的治國方略。

見素抱樸,見同“現”出現或者看見,素本意是未經染色的絲織品,抱,擁抱,意為堅守,樸,很好理解,樸素的不引起人們貪慾的東西。我的理解是及時看見未經染色的絲織品一樣的東西我們都要心情平靜,堅守底線,堅守做人的原則。因為人們的貪婪之心就是從不起眼的物品開始的,如果結合原文理解就是,我們不存貪婪之心,我們才能學到最高深的“道”,我們懂得了“道”自然心中沒有憂愁,貪慾無法佔據我們的內心,少私寡慾便能實現,以上是本人的淺薄認識,請大家斧正,謝謝!


危樓待伊歸


見素抱樸:意思是保持原有的自然本色。 “素”是沒有染色的絲;“樸”是沒有雕琢的木;素、樸是同義詞。

[原文]

絕聖棄知,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言也,以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屬:

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背景]

在老子生活的春秋末期,天下大亂,統治者紛紛招攬賢才,用以治國安邦。所謂“賢才”,其能力表現在:聖、智、仁、義、巧、利然而,在尚賢的旗號下,社會不僅沒有更穩定,反而更亂!“賢才”成了爭權奪位,搶佔錢財的主謀或幫兇

[釋文]

前三句“

絕聖棄知,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表達了老子“不尚賢而民自化”的政治主張。緊接著,老子說這三句話,表達得還不夠充分,因此又換了另一種表述方式,就是“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意思就是讓統治者保持自己的本分,別有非分之想,統治者不上賢而民自化,也就沒有什麼擔憂的了。


思思思行行


這句話在通行本《道德經》第十九章

在《帛書老子》、《郭店楚簡老子》出土之前,王弼標註的通行本《道德經》是我們認識《老子》的唯一文本,但是,《郭》、《帛》出土以後,以及有了甲骨文的解讀,讓我們終於可以更為接近認識真正的《老子》。

經過研究,我們發現「見素抱樸」所在的章節,《郭店楚簡老子》的文本更接近於《老子》的本意。

我們先來說一下,這一章的總體內容

從軒轅黃帝開始,中華原生文化的主要內容就是【重疊結構世界】,以及在重疊結構世界中的人如何進行【心智系統轉換】。

老子的《五千言》講的也是【重疊結構世界】、【心智系統轉換】。

「見素抱樸」所在的《道德經》第十九章,也就是《郭店楚簡老子》的第一章,講的是,普通人學習【心智系統轉換】需要做的兩方面準備。這兩方面包括了外在認知方法的改變,內在心理認識的要求。

第一方面,外在的認知方法的改變

這就是“絕智棄辯……絕巧棄利、……絕偽棄詐……”,這裡的“絕”與“棄”不是同義字,“絕”字字義來自甲骨文的字義,是對關係梳理(連接、切斷)的意思。

“絕X”的意思是要發揮人的第一套心智系統中深度思考的作用。“棄X”的意思是要拋棄第一套心智系統中的應激反應。請看下圖:

用道家的語言來說,在人的第一套心智系統中,有兩層意識,欲神意識與識神意識,平時都是欲神意識做主導的。

而心智系統轉換,最終是要元神意識重新起主導作用,所以,老子在這章中提出了,強化識神意識、弱化欲神意識的方法,目的是為了最終練習強化元神意識做好準備。

第二方面是內在的心理認識的改變

欲神意識的作用是非常強大的,單純從認知方法的角度去改變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有內在的心理認識的準備。

這就是這章後半段【視索保樸、少私須欲】,這其中的視、索、保、須都是甲骨文的字義,很明顯王弼那個時代的文人已經不瞭解甲骨文的字義了,於是就翻譯成了【見素抱樸】,其他幾個字改了以後意思差不多,但是,這個【索】字改了以後,意思就完全變了,也就是說【索】字是不能改成【素】字。

上圖第二個字,是甲骨文【索】字,是兩隻手在搓繩子的象形,如果練習過【心智系統轉換】就能明白老子為什麼要用這個【索】字了。

繩子在搓的過程中,兩股細繩相互之間一直在“向內收”,向內收以後就成了一根更粗的繩子。老子就是用【索】來表示意識的“向內收”的意思。目的很明顯,就是為了配合之前的認知方式的改變,幫助強化識神意識弱化欲神意識,最終為了強化元神意識打好基礎。

【保樸】就是抱朴,意思是恢復第一套心智系統的初始狀態。

更多【心智系統轉換】的內容請閱讀心智玩家頭條號的文章,用甲骨文字義解讀》《道德經》正在連載中。

歡迎關注心智玩家,揭秘重疊結構世界、還原中華源頭文化、體驗心智系統轉換


心智玩家


個人理解老子的道德經,眯著眼睛看的感覺,哪句話也不要較真,似懂非懂就是懂了。而且老子通篇都在強調詞不達意,詞的反義,詞中有反義的陰陽一體思想。這本身就使表達變得不確切。

老子所處年代,甲骨文的表意功能尚不十分明確,並不像文字發展到今天,表意越發確切。因此,看老子,建議看甲骨文,每個字都是一個表意功能,這樣理解可能會好些。就算理解的和通常的翻譯不一樣,也未必就是錯的。後世儒家做的手腳,誰知在哪?看完整體是一種感覺而已,也就大道唏噓了。

題中這句,就是提倡樸素、平凡的生活。素是不加修飾的布,而樸是什麼?未見甲骨文,篆字就是木質柺杖。倚杖看布,田園生活,就是一種平凡安寧的生活態度。


霹靂火76228767


見素抱樸分別在兩本道家經典中出現過,一是道德經第十九章,另一是南華真經。若將這個四字詞語分拆開來的各字解釋是,見:呈現、推尚。素:沒有染色的絲綢。抱:保持、堅持。樸:沒有經過雕琢的木頭。這個是用於比喻詞語,意思是:堅守保持著原有的自然本色的意思。


這裡老子與莊子同為道家大腕,但在這個的義釋上還是有少許區別的,老子的這句詞語的上下聯繫是: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考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而莊子是:周之所自處,清欲無為,而其所非棄者,又皆見推禮法敗壞之自,而歸諸見素抱樸之域。

很容易看出,老子的著眼點更接近於社會,強調心身的見素抱樸,而莊子則更強調心靈的見素抱樸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