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寫景作文無處下手?8大技巧+案例,超全實用攻略等你收藏!

景物描寫就是作者對人物、事件和環境所作的具體描繪和刻畫。今天小輕老師為大家帶來了小學語文景物描寫的方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寫景作文無處下手?8大技巧+案例,超全實用攻略等你收藏!



1

抓住景物特徵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時間不同,景物的特徵也不同。宋代詩人楊萬里說得好:“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第三單元的課文,分別寫到一年四季:春天,“小草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夏天,“山坡上的芊芊細草長成一片密密的厚發,林帶上的淡淡綠煙也凝成一堵黛色長城”;秋天,“草野在蟋蟀聲中更廖闊了”;冬天,“有的地方雪厚點兒,有的地方草色還露著”,“一道白,一道暗黃”。同樣的草木在不同季節展現出迥異的風姿。

抓住景物的特點,是寫好這類文章的前提。要引導學生對景物進行細緻觀察,並將觀察所得銘記於心,正所謂“靜觀默察,爛熟於心”。同時也要對景物進行細緻比較。景物的特點是客觀存在的,有些學生描寫的景物之所以大同小異,甚至雷同,主要原因是對所寫的景物沒有認真細緻的觀察,不善於通過比較發現和抓住事物的特點。

而成功的有特點的景物描寫,都是作者對所寫景物進行深入觀察和反覆比較的結果。因此,學生在觀察中,要善於抓住不同季節、不同時間、不同地域中景物呈現出的顏色、形態、聲響、氣味等方面特有的變化,這樣,才能抓住景物特徵加以描寫。

為此,一要注意不同季節的特徵: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季節的變化會引起景物的變化,每個季節的景物都有各自的特徵;二要注意時間變化的特徵:有的景物在不同的時間往往各有特徵,白晝、夜晚、早晨、黃昏都為景物塗上了不同的色彩;三要注意氣候不同的特徵:同一景物在雨中、風中、霧中、雪中所展現的景觀是不同的;四要注意不同的地理特徵:南方、北方、城市、鄉村、高原、平地,不同的地域,有著各自不同的景物特徵,要體現地方色彩。

魯迅指導青年作者時提出:“現在世界環境不同,藝術上也必須有地方色彩,庶不至於千篇一律。”又說:“地方色彩,也能增畫的美和力,自己生長其地,看慣了,或者不覺得什麼,但在別地方的人,卻是特色。”

2

選好描寫角度


描寫景物要選準觀察角度。對於同一景物,同一景點,由於觀察的角度不同,獲得的對景物的印象也會不同。要選好描寫的角度,就要先確立觀察角度。要指導學生根據表達的需要,運用定點觀察和動點觀察景物的方法,或遠觀、或近覷、或仰視、或俯瞰,觀察和描寫出景物獨特的狀貌風神。

1. 定點觀察:即觀察景物的立足點是固定的。所謂立足點,是指人們觀察事物時所站的位置。我們到一個景點去,固定立足點,視線隨身體旋轉,上下左右移動,寫景狀物也就有了多個角度:仰視、俯視、環視和遠視,這樣將景物一層層地寫下來,從而把景物寫得層次清楚,鮮明逼真,給讀者以身臨其境的感受。

運用定點觀察法描寫景物,要使學生明白:第一,要注意選準立足點,哪裡最能恰當地表現描繪對象,產生最好的藝術效果,就應把立足點選擇在哪裡;第二,要把立足點交代清楚。

2. 移步換景:就是立足點隨著行蹤的變化而變化,一邊走一邊看,走到哪兒,看到哪兒,把景物一步步地寫下來。它是定點觀察的連續。

學生運用這種方法寫作時,一要注意把立足點的變換、交換清楚,如交代不清,就會使讀者如墮霧中;二是注意抓住景物的特徵進行描寫,不能寫成“流水賬”,一方面,從不同立足點看到的局部景物應各具特色,另一方面,各局部景物合起來又要能反映出描寫對象的總面貌、總特徵,這樣描寫景物才能成功。

3. 散點觀察:是選取某一範圍內的若干景點分別觀察,它是定點觀察的分散。以老舍《濟南的冬天》為例,古老的濟南,景色秀麗,素有“家家泉水,戶戶插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譽。怎樣才能更好地把這些美好的景色展現於讀者眼前呢?這就有一個寫景的角度問題。

老舍先生首先讓讀者鳥瞰全城,得其全貌(第二段),然後再讓讀者飽覽那一城山色,雪後斜陽(第三、四段),最後才把讀者領到垂柳岸邊,領略那“水不但不結冰,倒反在綠萍上冒著點熱氣”和水藻越晴越綠的水上景色(第五段)。

就其每一幅圖景而言,採用的是定點觀察的描寫角度,就三幅圖景總體而言,又採用的是移步換景和散點觀察的描寫角度。這樣由定點到動點地寫來,從山到水地寫去,層次分明,脈絡清晰。

自然,這是就各大層次之間來說的,僅就各大層次內部來看,又同中有異,如寫城內既從俯視的角度寫陽光下的濟南,又從仰視的角度,寫小雪點染下的山景,筆法活脫,不失靈活變化之致。


小學寫景作文無處下手?8大技巧+案例,超全實用攻略等你收藏!



3

安排好描寫順序


景物描寫還要注意描寫的順序,順序恰當才能使描寫眉目清楚,自然和諧,繁而不亂,多而不雜。

1. 按照景物的方位順序(即空間順序)寫景。每種景物都有自己的位置,我們應要求學生選定一個地方進行觀察,按照由遠及近(或由近至遠)、由內至外(或由外至內)等方位順序去描寫景物的情狀、風貌,使景物的畫面井然有序地展開。

如《濟南的冬天》寫景時,不但遠近並用,大細兼行,而且往往是由近及遠、由細而大,或由遠而近、由大而細,寫來銜接緊密,推進自然。比如第五段的寫景,就是由近而遠,由細而大的:先寫水冒著點熱氣,再寫水藻,再寫垂柳,再寫水面的上空以至於半空中、天空上。

而第四段的寫景,則是由遠而近、由大而細的:先寫城外,再寫城外的山坡,再寫山坡上的小村莊,再寫小村莊的房頂上的雪。這種寫法,既符合敘述的空間順序,又適應讀者的視覺需要,遠近大小各得其宜,使景物或則尺幅百里,或則纖毫畢現。

2. 按時間變化的順序(時間順序)寫景。不同季節,有不同的景物,就是在一天中,時刻不同,景物的色澤、顏色、情狀也不會是同一個樣子。因而,我們要引導學生按照時間的變化推移,去勾畫景物的不同畫面。

如朱自清在春雨圖裡,不但採用了空間順序由城內寫到城外,而且又運用時間順序由白天寫到傍晚再到上燈,時空兼用,共同勾畫出春雨圖安靜、和諧的“獨特的美”。


小學寫景作文無處下手?8大技巧+案例,超全實用攻略等你收藏!



4

巧用聯想、想象和多種修辭


朱自清的《春》寫得令人欣喜、陶醉,可謂神妙之筆,因為作者把觀察和聯想、想象等思維活動結合了起來,由果園中滿樹的果花,想到“彷彿樹上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

老舍先生的思維則更為奇特,把濟南城外山坡上積雪與草色錯雜的“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的景象聯想成“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並進而別出心裁地想象到“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這樣由實到虛,再造出新畫面,使景物更加神奇美麗,使文章的境界開掘更深。

如此一來,也調動了讀者的想象,使人如臨其境。

聯想、想象的這種神奇效果和作用,實際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悉心玩味、體會並借鑑學習,同時也要教導學生通過閱讀積累,不斷提高語言素養,豐富自己的詞彙,學會多種修辭手法在景物描寫中的靈活運用。

學生學習《春》時,要讓他們看到,作者寫花,“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用擬人描畫出繁花似錦、競相開放的圖景;寫雨,“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用比喻和排比寫出春雨細密、閃亮、綿長的特點;寫風,“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用比喻表現春風和煦、溫柔的特點。

文章最後,作者連用三個比喻總寫春天,從剛落地的娃娃到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再到健壯的青年,寫出了春天不同時段的不同景象,耐人尋味。讓學生體會到文章中,以“腳步近了”始,以“領著我們上前去”終,起於擬人,結於擬人,其構思佈局、修辭潤色皆具匠心,使文章讀來滿口餘香,令人過目不忘。

5

調動各種感官體驗和感悟


學生觀察景物,習慣用視覺去感受描摹,結果文章猶如一幅靜止的並無生機的平面畫作。如果學生能習得調動多種感官,從不同角度去描摹景物的方法,那麼文章就會生動許多。

著名作家余光中說:“我們期待的散文,應該有聲、有色、有光。”

朱自清在《春》一文中,先用視覺寫“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又用嗅覺寫“花裡帶著甜味兒”,還用聽覺寫“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

這樣一幅立體的春花圖就展現在眼前,活生生的“滿園春色關不住”!在描畫春風圖時,為突出春風的和煦、芳香和悅耳,首先借助觸覺寫“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其次藉助嗅覺寫“新翻的泥土的氣息”“青草味兒”“花的香”,最後藉助聽覺寫鳥兒“清脆”“宛轉”的鳴聲和牧童“嘹亮”的短笛聲。

這樣,從多方面,把無形、無色的春風寫得有聲有味,具體生動,美妙感人。

6

烘托映襯,使景物形象更為鮮明


要寫好景物,還得運用烘托映襯之法。當然,這種方法的實際運用最初對學生而言是有一定困難的,但只要教師指導有方、點撥得當、訓練恰當,假以時日,學生是不難掌握的。

如老舍在《濟南的冬天》中以矮松的青黑,映襯樹尖上頂著的一髻兒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襯藍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兒白,映襯一道兒暗黃;以微黃的斜陽,映襯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色彩鮮明悅目,都是映襯的妙筆。

文章中說到的“黃草山”“小灰色樹影”,應該說它們本身算不上怎麼美,但是作者把它們放在“空靈的藍水晶了”裡一映襯,這些物象也就顯出它們的美來了。的確,有的景物本身就很美,和別的景物一映襯,就顯得更美;也有的景物,本身並不怎麼美,但是一和別的景物映襯起來,就顯出美來了。所以我們在寫景時適時巧妙地運用烘托和映襯,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

當然,也有景物本身是美的,但一經和別的景物映襯起來,反倒失去原來的美了,像魯迅先生所說的那樣:

“在方寸的象牙版刻一篇《蘭亭序》,至今還有藝術品之稱,但倘將這掛在萬里長城的牆頭,或供在雲崗的丈八佛像的足下,它就渺小得看不見了,即使熱心者竭力指點,也不過令觀者生一種滑稽之感。”

這樣看來,學生在進行景物描寫時,烘托和映襯的方法還需慎重使用。

因此,要把景物寫好,關鍵不單在映襯,還在映襯得法。映襯得法,就可以相得益彰,或者化平庸為神奇。


小學寫景作文無處下手?8大技巧+案例,超全實用攻略等你收藏!



7

融情於景,表達主觀感受


國學大師王國維曾斷言“一切景語皆情語”。說到底,寫景的目的是為了抒情、達意。

“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渾然一體”點明瞭情與景的關係。大自然的景物本身是沒有喜怒哀樂、愛憎褒貶的,但作者帶著情感(如歡樂、悲傷、苦悶、煩惱等)去觀察描寫時,便賦予了景物鮮明的感情色彩。

正所謂“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情溢於海”,唐代大詩人杜甫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說的就是景物的色彩是由感情色彩決定的,不是晴天都明媚,陰天都悲涼。同一個場景,同一種自然風光,在不同作者的眼裡是不同的,這種不同,主要是作者的不同感情,通過不同物象的細節描寫反映出來的。

同為秋天,何其芳說:“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用揹簍來裝竹籬間肥碩的瓜果”,字裡行間溢滿豐收的喜悅;馬致遠卻說“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極力渲染蕭瑟蒼涼的氣氛,以表達遊子的鄉愁。我們也要引導學生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景物描寫中,使之懂得流動著情感的語言才富有感染力,才能引起讀者的共鳴。

因此,要讓學生在寫景的字裡行間,自然滲透感情,寓情於景,做到情景交融,物我一體,使讀者產生共鳴,進而給讀者帶來愉悅之情、陶醉之情,將讀者帶入特定的情景之中,受到美的薰陶,獲得美的享受。

8

動靜結合,虛實相生


以靜止的景物和動態的景物相互映襯,可以使景物更具活力和真實畫面感,以動寫靜更顯寂靜,以靜寫動更顯動感,會使景物靈魂活潑。如《社戲》(魯迅)中“淡黑的起伏的連山,彷彿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卻還以為船慢。”句中以靜止的山來寫飛速前行的船,寫出“我”與小夥伴月下行船去看戲時的愉快迫切的心情。

靜景和動景是客觀存在的。高山、花草、樹木及建築物等,在我們平時的觀察中往往是處於靜止的狀態,而聚散的雲彩、風雨中搖曳的花朵、樹葉和小草等卻處於活動、變化的狀態。學生觀察和描寫景物時,既要注意它的靜態,又要注意它的動態。

若只寫靜景,就很容易使文章呆滯,而只寫動景,又可能失去穩定。動筆時,需把這兩者結合起來,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兩相對比,相互映襯,這樣繪景才會生動、活潑,寫出的文章方能情趣盎然。

小學寫景作文無處下手?8大技巧+案例,超全實用攻略等你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