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被圈禁10年的老十三胤祥,为何一出来仍然能调动兵权?

盧豔



作为康熙皇帝的十三阿哥,因太子胤礽被废事情的牵扯,导致被康熙圈禁长达10年之久,一直到康熙驾崩,新皇帝雍正登基,才被释放出来。面对如此,题主问道:为啥胤祥出来后,就可以调动兵权?今儿咱们就来聊聊这事儿。


老十三胤祥虽说是被康熙圈禁,但从《雍正王朝》电视剧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康熙从心底还是非常喜欢胤祥的,虽说我们没有直接看到康熙圈禁胤祥的真实动机,但在康熙临终时,对胤禛评价各位阿哥时,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康熙之所以圈禁胤祥,则是为了磨一磨胤祥的脾气,为的就是以后可以辅佐胤禛。由此可见,康熙的良苦用心,以及原来在10年前就在为胤禛上位做一些安排了。

没错,从后来的过程也可以看出,胤祥确实是胤禛顺利登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砝码,康熙老爷子都想到了若是自己驾崩,胤禛如何去释放胤祥,所以,康熙给了胤禛一个金牌令箭,意思已经非常清楚了:我一旦驾崩,从你胤禛嘴里说出去释放胤祥,会有人不听,但一旦拿着金牌令箭去释放,没人敢阻拦。


果不其然,胤禛立马让张五哥拿着金牌令箭去找邬思道,让邬思道按照计划行事,而这所谓的“计划行事”,正包含着释放胤祥这一部分。也就是说,胤禛和邬思道其实也在府邸里谋算了一切:释放胤祥是关键中的关键,而释放出胤祥的作用就在于:控制丰台大营,不让八爷的人得逞。

事实也如胤禛和邬思道所想的一样,丰台大营早就被八爷的人给控制,当胤祥释放后急奔丰台大营时,丰台大营的主帅已经召集人马,准备向紫禁城出发了,去干嘛?去包围紫禁城,帮助八爷造反啊。但只可惜,他们在左等右等后,等来的不是八爷传出的信息,听到的不是康熙已经驾崩,他们等来的是十三爷胤祥。


说到这儿,有人会闻道:胤祥来了怎么了?他有那么大的能耐吗?你还别说,胤祥可还真有,你别看他在宗人府蹲了10年,这10年可不是像普通人蹲大牢,十三爷只是被康熙圈禁起来了,并没有说剥夺皇子的身份和爵位,也就是说,老十三还是有一定权利的,再加上,丰台大营是什么地儿,里面都是些什么人?这里的人有一大部分都是跟着胤祥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当过兵的咱们都知道,在当兵的人眼里,战友情是非常浓厚的,胜过一切,并别提,还是生死之情,可比你这银子有力量。

当老十三胤祥到达丰台大营后,老十三也并没有纯粹的靠“战友情”这层关系来游说,老十三也知道,在这个厉害关口,时间很重要,所以,胤祥到了丰台大营后,第一步就亮出了金牌利箭,将士们看到后,一下子就清楚自己的道路了,是继续跟着主帅,还是跟着胤祥,虽说他们可能还不知道跟着主帅去干啥,但目前的局势可以看出,跟着主帅可能会没有好果子吃。


当胤祥看到第一部有效果后,第二步在打战友情的同时,也开始给予许诺,而这许诺无非就是加官进爵,特别是当看到自己的老部下,目前的级别很低时,更是大唱“跟着我有好日子过”的口号,一下子就将局面拉过来80%。


而最后这20%,则需要主帅的配合,主帅一看形势,不对啊,老十三这时候出来,肯定是八爷的计划没有施展开啊,但既然八爷安排给自己这个任务,怎么着也得努力一搏啊,于是,主帅与胤祥来了人生最后一次搏斗,而胤祥也确实需要这场搏斗,很显然,主帅“助”了胤祥一臂之力:被胤祥给干掉了。到此,丰台大营已经全部掌握在胤祥的手里。


以上,则是为何圈禁了10年的胤祥还能一出来就接管丰台大营的原因。


谢谢。


我是酒翁,希望我的回答你们会喜欢~


寒舍阅独


十三爷胤祥之所以能够在圈禁十年后仍然能够一举夺取丰台大营的兵权,有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第一,胤祥被圈禁前,一直是个武将,曾经数次率兵打仗,出生入死,而且他为人侠义,在清兵中的威望极高,同时,他还有一帮老部下,是他的死党,愿意听他号令。

夺取丰台大营的兵权时,丰台大营的将领中,就有胤祥的旧部。这些人见到胤祥,纳头便拜,可见交情颇深,而且胤祥当场便对曾经的信服部下们封官许愿,这些人自然愿意跟随他,听他指挥。

第二,胤祥手中握着皇帝的金牌令箭。这一点,其实比第一点更加重要。

金牌令箭,如同皇帝亲临。所以,胤祥可以下令,当场免掉丰台大营主帅。当然,那位主帅是八爷的人,当然会反抗,于是胤祥便让手下把他杀了。

胤祥之所以能够这么做,而不引起那些中立将领的反抗,皆因他手里握着一支金牌令箭。

胤祥手中的金牌令箭从何而来呢?是雍正派大内侍卫送去的。

其实,早在康熙驾崩之前,雍正就已经悄悄潜进了胤祥的圈禁之地,与他谋划了夺取丰台大营兵权的事情。

当时的京城,除了大内侍卫外,有两股力量最重要。一是九门提督手中的兵马,二就是丰台大营的兵马。大内侍卫和九门提督隆科多忠于康熙,康熙传位于雍正,他们自然忠于雍正;而丰台大营的主帅却是八爷的人,雍正怕丰台大营逼宫,便派胤祥夺了丰台大营的兵权。

如此一来,雍正的皇位便无人可以挑战了。

最后说句题外话,整部《雍正王朝》中,我个人最喜欢的角色,就是十三爷胤祥;最佩服的角色,则是邬先生。


趣谈秘史


历史上的十三阿哥胤祥曾经因为卷入“废太子事件”被康熙圈禁了起来,到底圈禁了多长时间,有的说法是10年,也有的说法只是1年。但是不管是10年还是1年,圈禁对胤祥的打击几乎可以说是致命的,因为之后康熙帝在朱批上对他的评价是:

胤祥绝非勤学忠孝之人,如不严加约束,必当生事。

这等于在政治上宣判了他的死刑。

也因此,真实的老十三胤祥是没有可能在雍正帝即位的前夕调动兵权的。另外一点,虽然胤祥后来因为受到四哥重用在军事方面颇有建树(在准噶尔部袭扰西部边陲之时,胤祥奉旨办理西北两路军机),但之前他的个性学养总体偏文学而非武事,也并没有作战经历,和军中将官也自然谈不上什么袍泽之谊和历史渊源。

《雍正王朝》塑造的老十三,从人物形象上尚属丰满有个性特色,但是和历史人物基本上不太挨边。这个以后细论,此处就不谈了。

单纯从剧情的逻辑看,十三爷能够控制丰台大营和西山健锐营,主要是他掌握了金牌令箭再加上军中的人脉背景和威望,于是,皇十三子杀了子虚乌有的统领成文运,夺了海市蜃楼的丰台大营军权,叱咤风云,乾坤一掷,帮助雍亲王控制了京城。


谈古论金


十三阿哥因受郑春华案的连累,被康熙关入宗人府(其实是保护他,磨练他)。等到康熙驾崩的晚上,胤祥被雍正放出,马上前往军营调集军队。在军营中,胤祥遇到一点阻碍,但最后还是顺利拿到兵权。这就要从十三阿哥从小的成长经历说起。

康熙生的儿子比较多,对于子孙们的培养方向,康熙有自己的家教哲学。这位父亲,给十三阿哥定的培养目标是成为军事人才。

十三阿哥从小就在军营里面,长大后在外面行军打仗,军中许多人曾经都是他的部下,连隆科多都是其战友。胤祥为人仗义,许多人在队伍中都受过他的恩惠,那些人甚至只听他的命令。

当胤祥与陈文胜发生矛盾,需要选边站队的时候,军营将领心中明白,跟着十三爷,将来前途光明。胤祥的威望与领袖魅力,陈文胜难以望其项背。


胤祥的皇子身份以及他的仗义性格,让他在军队中有很强大的影响力与号召力,他的命令胜过其他将领的军令。只要胤祥在人间,他的影响力就会在军营;只要胤祥一声令下,士兵就会奋不顾身。所以,邬先生才会说十三爷是保驾护航的关键,让雍正无论如何都要放十三爷出来。

胤祥走出宗人府的时候,手里带着皇帝的金牌令箭,相当于是代表皇帝办事。在法理上,皇帝的金牌胜过军营所有八爷党将领。

当胤祥杀死陈文胜后,八爷党的成员立刻树倒猢狲散,整个军营都唯胤祥马首是瞻。


陈陈秋媚


有一种权力是天生的,有一种本事叫做人,有一种能力叫气场,更重要的是还有一种东西叫做皇权。


圈禁,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囚禁,正常情况下一个普通人被囚禁十年已经和和社会脱节,除了至亲至近的人之外,已经成为了被遗忘的人,但是胤祥不一样,因为他有一个特殊的身份——皇子。

在封建社会阶级等级极为森严,皇子带着与生俱来的特权,所以胤祥即便是被囚禁了十年,即便是失宠于康熙,但是这个皇子的身份能让他在很多情况下占据优势,因为在没有明确圣旨的情况下一个将领是无法对皇子动武的,这也就是胤祥为什么在丰台大营能够震得住。

胤祥号称“侠王”,原因在于其为人颇有侠义风范,在被圈禁前有着长期的领兵经验,胤祥在丰台大营说过一句话“你们都是跟着我从死人堆爬出来的”,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胤祥在战斗中并不是居中调度指挥,常常和将士们一起冲锋陷阵,在军队中这样的将领往往能够得到手下人的拥护。

而且胤祥的一部分旧部在胤祥失势后没有得到重用,胤祥被释放,并对他们许以加官进爵,所以这些曾经的旧部第一时间站在了胤祥身边,正如邬先生所说,他有很多旧部,一呼百应。

再说一个人的气质,胤祥孤身入虎穴,面对死敌的刀光剑影表现出来了一种气定神闲且成竹在胸的感觉,再加上皇子的身份,让很多观望甚至左右为难的人很容易倒向胤祥这一方,相比之下丰台大营的主将则显得有些信心不足。

最后说最关键的一个原因,胤祥手中握有法宝,康熙皇帝的“金牌令箭”。

见到金牌令箭如见到皇帝本人,胤祥手握金牌令箭调兵就如同将皇权赋予了胤祥,所以丰台主将即便有再强势,在金牌令箭出现的那一刻也已经是败露无疑。

总结一下就是胤祥手持金牌令箭赶赴丰台调兵,加上自己的特殊身份以及曾经领兵打仗积累的良好口碑,实际上是稳操胜券。


一点点历史


康熙驾崩之前,为了胤禛的顺利继位。已经做了周密的安排。

将老十四调到西北;将胤禛降免,麻痹八王党;双旨钳制隆科多。另外一手重要的安排,就是让老十三接管京外两营。只要老十三控制了京外两营,整个京城才算是掌握在胤禛的手里。将老十四调走的目的,就是避免老十四控制京外两营。另外年羹尧钳制西北老十四军队,想必康熙也是了然于心的,只不过未道明而已(正史里面年羹尧的妹妹可是康熙亲自赐的婚)。

而在雍王府,邬思道在做谋划的时候,也考虑到如何放胤祥出来的问题。

只不过他不能保证康熙已经做了这手安排。所以,必须要加以第二套方案,那就是将胤禛的领侍卫内大臣的关防给留下了。打算在没有其他方式的情况下,拿这个关防去放胤祥出来。

但是种种情况表明了康熙是做了安排的。

首先,他让张五哥去召见胤禛进宫。张五哥是什么人?他和胤祥什么关系?炒米以为不用再赘述了。康熙让张五哥去召胤禛,其实就是在变相告诉胤禛,该去放老十三出来帮你了;

其次,康熙临终前评价各位阿哥的时候,已经把自己圈禁老十三的目的,说得清清楚楚了,就是为了磨练他的心性,以后来帮助你胤禛的;

再次,金牌令箭,没错,这么重要的东西,康熙是刻意放在案子上的。就是在提醒胤禛,这个比你拿个牌牌管用。

所以当张五哥拿着金牌令箭去找邬思道,按照计划行事的时候。老十三胤祥第一时间被放了出来。

当他赶到丰台大营的时候,丰台大营主帅程文韵(八王党的人),已经在召集人马,准备包围紫禁城了。但是他们现在仍然不敢轻举妄动。因为他们并不知道康熙已经驾崩了,万一还没驾崩,着急轻举妄动,后果是什么?胤禩再牛逼也保不住他们,所以他们也在等宫内的消息。

但是宫里的消息没等来,却等来了胤祥。

其他将领或许并不明白这意味着什么?但是程文韵看到胤祥,心里就已经慌了。因为他知道胤祥不是八王党,他和胤禛的关系很好,还是胤礽的死党。所以他来就意味着宫里面已经定出结果了。但是这个结果并不是不能改变,关键还要看,谁掌握京外两营。

所以程文韵仍然表现强硬,他质问老十三,你不是被关在宗人府么?其实在这一步而言,虽然老十三有很多故旧部下就在这大帐之内,但是老十三仍然没有权力接管丰台大营。

但是被圈禁10年的老十三,做事已经更加稳重周密了。他用了三步,便接管了丰台大营。

第一步,亮出了“金牌令箭”,这个局面便立刻清晰。至少底下的人知道胤祥是带着皇命来的。那么既然他有“金牌令箭”,那大家就不得不考虑清楚了,自己再跟着程文韵走,那就不是按命行事了,那可能就是谋反了。

第二步,趁机提拔自己的故旧们到关键位置上。胤祥在提拔他们这件事情上非常讲艺术。

首先,是联络一下感情,叙一叙袍泽之情。毕竟自己都被圈禁10年了,自己带兵那又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未免不生疏,你们都是跟着我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都讲到这份上了,那就是过命的交情啊;

其次,指出程文韵不按功劳和能力提拔下属。我在的时候,你们就是什么职位,现在还是什么职位。那责任便在程文韵,这样的人,你们跟着他能得到什么啊?

最后,那现在十三爷就提拔你们,你们是不是跟着我干呢?所以立刻得到了故旧们的响应。

第三步,那就是斩杀程文韵,不让底下的人再出现思想上的徘徊。程文韵即死,程文韵的亲信全数拿下,整个局面就豁然开朗。把自己的故旧部下安排在重点位置上,那么整个丰台大营就全部掌握在胤祥的手里了。然后再慢慢找机会,肃清余孽。

而在《雍正王朝》里京外两营,然后就一直掌握在胤祥手里。直到胤祥死去。而也正是因为后来胤祥长时期的掌握京外两营。雍正特旨,京外两营除了奉皇命之外,只奉十三爷手谕,其他概不奉诏。也正是这个安排,“八王逼宫”的时候,胤祥才能挽狂澜于既倒!



炒米视角


首先,大家要明白:兵权是掌握在皇帝手里的!

很多清宫戏中,皇子可以以个人名义私自调兵。官兵们傻呵呵的就听皇子的,那都是瞎扯。

无论武将和皇子们关系再好,要想调兵,还是要有皇帝旨意(兵部文书)!没有皇帝明确旨意,大将可以不听皇子的号令。如果,大将在没有收到皇帝旨意的情况下,私自调兵,那就是谋逆!中,“基本上”也遵循了这个原则。

太子第一次被废的当晚,老十四假冒太子手谕调凌普兵进驻行宫。让康熙以为太子要武力逼宫。为什么凌普会带着2000人马进驻行宫呢?因为,康熙命太子监国!太子就是“准皇帝”!他有权利调兵。所以,凌普看见太子手谕后,会马上发兵。

凌普可不是单单因为和太子关系好!关系再好,凌普也不敢调兵“谋逆”!调兵可不是“关系好”就能办的事!

同理,老十三能够在被圈禁10年之后,一出来就能调动兵权。完全是因为,他拿着皇帝的金牌令箭,并且,假冒旨意说,(康熙)皇帝让他来接管丰台大营!

在京城,只有皇帝才有权调兵。老十三想要拿下丰台大营,必须有皇帝旨意才行。这一点,邬思道和雍正都考虑到了。雍正登基以后,马上让张五哥拿着康熙的金牌令箭找邬思道,听邬思道安排。

邬思道知道兵权的重要性,于是,让张五哥拿着金牌放了老十三。就是在此时,老十三拿到了“康熙的调兵旨意”----金牌令箭。反正,金牌令箭就是个牌子,上面没有写字。到了丰台大营,全看老十三怎么忽悠了。

老十三也不含糊,非常聪明,上来就说(康熙)皇帝让他接管丰台大营,并亮出康熙皇帝的金牌令箭。(这是把金牌当成调兵的虎符了。)此时,康熙驾崩的消息还没有传出来。因为,京城和畅春园都被九门提督隆科多封锁了。胤禛等众位阿哥,都是隆科多派兵接送,才进了畅春园。在此时,不管是哪个阿哥,没有皇帝的命令,都不能随意出行。

老十三假冒康熙皇帝的旨意,而不是新皇帝“雍正”的旨意,也是老十三聪明之处。老十三说:皇上给我放了出来,并命我接管丰台大营!

因为,丰台大营提督成文运是八爷党的人,要是知道康熙死了,他肯定不想交出兵权。成文运甚至会起兵谋反,拥护八爷登基。所以,老十三还是借用的康熙皇帝名义。

果然,虽然老十三假冒了康熙的旨意。成文运依然敢跟老十三顶着干,不接受老十三接管大营兵权。

成文运说的有道理,丰台大营是朝廷交付的兵权,可不能让你老十三一句话就给拿走了!这主要是因为,老十三拿的不是“白纸黑字”的圣旨!所以,后来,成文运依然敢抗命。成文运在拖时间,等康熙驾崩的消息。

可惜,老十三手段硬,直接让小兵把成文运捅死了。“带头大哥”因为不服从命令,都被捅死了。剩下的小兵就好办了,跟着十三爷肯定比成文运有前途。老十三可是皇子!于是,老十三恩威并施,重赏“旧部”,这才收拢了人心,拿到丰台大营兵权。

总之,老十三就是仗着康熙的金牌令箭,假传康熙旨意,拿下的丰台大营兵权!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受邀回答这个问题。班门弄斧,浅薄之见。

在九子夺嫡,中13爷胤祥,早期被康熙圈禁十年。后来呢从宗人府里头出来。他是一个支持四爷胤禛的一个人物。九子夺嫡中他失去了继承权,她成为了四爷胤禛的帮手。从宗人府出来之后他能够调动兵权当然就靠四爷胤禛,给他的特权。当时呢14年统兵在外。其他王爷呢也不在身边,康熙在无人可用之际,就给了胤祥兵权,(京城治安总兵)。在内无人,在外无兵,康熙孤立无授,胤禛监国在内(太子被废被囚),于是胤祥与胤禛逼宫。康熙驾崩。各各地儿子往回赶。十四爷打了胜仗回师被停于城外,其他人也是莫名。几百年奇案。《正大光明》。这个事件中胤祥起到重要作用。所以在庸政上位后九子夺嫡中八个人死的死的囚的囚,而胤祥被封王。


可可潘琴


这个就是电视剧剧情需要啦,实际🀄️很难发生。回答问题前先注一下:历史上,老十三从来没有带过兵的,只是帮着老四管过钱粮。 好了,回到电视剧里面的话题。

1.老十三带康熙的金牌令箭来调兵。这个就类似于虎伏调兵啦,类似于老子带圣旨来的,这就是第一名正言顺的凭证。同意他没毛病,反对则是抗旨,你琢磨吧?

2.丰台大营是老八的人在主事,老十三还敢去取兵权,另一个可依靠的是他皇子的身份,他自己也是一身武艺!这就确保了没有人敢动他,换句话说,他可以发飙杀人,但没人敢发飙杀他!这就在气势上又胜出了。

3.他带过兵,有很多古旧部下,按照电视里说的他还可以一呼百应的。言下之意就是他威望还在,当年为人忠义。

按电视逻辑,就这三条足够了。但显然电视有点瞎掰。

1.丰台大营主帅程文韵当主帅也有些日子了,那肯定安排自己的嫡系掌管整个大营。那怎么可能你一个关了10年皇子来就能移交兵权的???

2.你老十三带兵及兵器进兵营,还进主帅大营那是瞎掰。要知道程文韵已经着急士兵在准备了,都是武装到牙齿的状态。哪是你老十三带几个喽啰就能摆平的呢??


博士君


“皇阿玛,十三弟为什么不能褒奖”

“请皇阿玛明示”

“你真想知道?“

“儿臣想知道。”

“因为朕要让他做一个真正的孤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