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茗壺二十品》中記載的曼生壺

《茗壺二十品》中記載的曼生壺



《茗壺二十品》中記載的曼生壺


原著影印本

曼生壺有多少種壺型?十八式、二十式、二十六式、三十八式等諸說不一,但肯定不止十八式。譬如《茗壺二十品》就記錄了20件曼生壺的白描圖,為朱石梅所摹,旁有題句和作銘,為陳曼生、郭頻迦等人所署。本書為大石齋(唐雲)藏本,發表之時,大部分圖稿都做了修正。

石銚壺

《茗壺二十品》中記載的曼生壺

石銚壺

曼生某日勞累不適,修養於家中,好友江聽香聞之,登門探訪。曼生設茶待客,二人以茶為題,相談甚歡。談及古人所用茶具,認為“器之要者”首推銚,煎茶煮水皆宜。

古人以石、銅、瓷為銚,讀銚以薄為貴,故因石銚太厚而不宜,銅銚則腥澀異味,瓷銚又不耐火,談及此,聽香言之:“曼兄,何不以紫砂而為銚”。曼生早有此意,乃欣然提筆,畫銚以為壺型,為適手而設置提樑。

壺成,初命其名曰銚梁,又思不妥,因銚之初乃石器,故命名之曰石銚提樑,取清新、原始之意,終成一經典曼生壺式。

《茗壺二十品》中記載的曼生壺

清·路大荒舊藏楊彭年制鍛泥提樑石銚壺

此件石銚壺以鍛泥而制,形制典美,包漿細膩濃厚,一望即給人精雅可愛之感。壺嘴直,斜出勁挺。提樑彎曲柔美,尾端與壺身相連處分叉,過度自然,線條流暢。壺身以刀代筆,刻銘文於上,奏刀有力,行氣十足。底部平,中央落“陽羨楊彭年制”篆書款,與常見之“楊彭年制”或“彭年”頗有不同,較為罕有。整器造型、用料、包漿、書法、品相俱佳,是一把值得珍藏的紫砂精品。


飛鴻延年壺

《茗壺二十品》中記載的曼生壺

飛鴻延年壺

《三輔黃圖》載:“長樂宮有鴻臺,秦始皇二十七年築,高四十丈,上起觀宇,帝嘗射飛鴻於臺上,故號鴻臺。”清代時金石學興盛,各地出土文物頗多,陳曼生靈感應該是見過了當時出土的秦漢磚瓦實物,據此設計了飛鴻延年壺。壺底“延年”兩字,字體處於篆隸之間,下為一展翅之飛鴻,與上述正相符合。壺底有六個圓點,左右各三,相對並列,乃取“六二於盤”之意。時曼生以阮元為師,寄望將來能層層而上,居廟堂之高,以憂其民,由此,曼生心志,壺已代言。


《茗壺二十品》中記載的曼生壺

清中期·楊彭年制、陳曼生刻阿曼陀室款紫泥飛鴻延年壺

觀此壺,泥色深紫而古樸,胎質溫潤,製作嚴謹。壺重心沉穩,線條流暢,體態飽滿,顯現敦厚之感。壺腹一面鐫刻“注以丹泉,飲之延年。曼生銘。”入胎三分,切壺切茗,亦是後人摹古效仿常選銘文之一。壺內底中央落“阿曼陀室”款,把下落“彭年”陽文篆印款,印文清晰端正。因壺底印有“飛鴻延年”漢瓦當吉語圖文,故“阿曼陀室”標誌性章款蓋於壺內底中心,頗為罕見。

合鬥壺

《茗壺二十品》中記載的曼生壺

合鬥壺


《茗壺二十品》中記載的曼生壺

徐秀棠 四方合鬥壺

四方合鬥壺的雛形為曼生壺之一。此壺以紫泥燒成,呈紫紅色。壺身下半部是以四片鬥形泥片與一正方泥片鑲接而成的鬥狀,壺身上部在相接四片覆鬥形的泥片,上下組成合鬥形的扁方壺。壺身雖扁,片片相接,顯得方正不阿,一絲不苟。器型外表平整、

挺括,盡現陽剛之氣。



古春壺


《茗壺二十品》中記載的曼生壺

古春壺

“古春”指春天。春,古已有之,故稱。唐·李賀《蘭香神女廟三月中作》詩:“古春年年在,閒綠搖霞雲”。金·元好問《緱山置酒》詩:“靈宮肅清曉,細柏含古春”。元·薩都剌《快雪軒》詩:“古春吹到矮茅茨,香浮茗椀滋詩脾”。明·高啟《聖姑廟》詩:“花落閒祠謝古春,蕙韓瑤席掩香塵。”


《茗壺二十品》中記載的曼生壺

鮑志強 古春壺

壺身纖秀,環壺身刻銘,改寫自古茶聯,為“石鼎煮香,俗腸盡洗,松濤烹雪,詩夢初醒”。



衡雲壺


《茗壺二十品》中記載的曼生壺

橫雲壺

橫雲典故:初夏之季,好友二泉喜得貴子,曼生前往賀喜,歸途之中,暴雨突至,於一溪旁草屋避之。轉瞬雨驟停,一道美麗彩虹橫掛於天,一頭隱於雲端,一頭沒於

溪間,有如彩虹渴飲清泉。曼生本文人,觀如此美景,豈不痴迷,久久不願離去,至飛虹消散,猶戀戀不捨。及歸至家中,有感而發,繪稿數十種,成得意之壺式。

因心戀彩虹汲水,乃起名"飲虹",但覺不足以抒懷,苦思冥想,終有所獲,以"橫掛彩虹,飄於雲端"為意,而終定名"橫雲壺"。


《茗壺二十品》中記載的曼生壺

橫雲壺

器形小巧,彎流,彎把,截蓋鼓起,蓋鈕如乳頭。壺身刻竹,文氣雋永。



卻月壺


《茗壺二十品》中記載的曼生壺

卻月壺

十五之夜,曼生唏噓一日之隔,月滿將虧,有如人生。手繪滿月為壺,豎置不立,平置不雅再三思量,忽念及《史記·范雎蔡澤列傳》“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物盛則衰,天地之常數也”,遂成“卻月”壺式,巧妙地把壺型與“月滿則虧”結合在了一起。

“卻月”,即失圓的月亮。

“卻”與“缺”不通假,“卻”意“失去”。

“卻月”壺,下弦月狀,基本上是大半圓(超過半圓),底部呈弧形凹陷,兩側以平行平面削之,嵌蓋或平蓋,多為橋紐。

“卻月”壺的嵌蓋,形狀亦為卻月樣式。

《茗壺二十品》中記載的曼生壺

清嘉慶 雲月山房款堆泥卻月壺

壺身似尚缺圓月,三彎流、壺鈕及把皆圓柱形,壺蓋腰圓嵌合,圓潤秀逸。壺身一面壓花“延年”瓦當文,另一面泥繪山水。湖光山色,漁舟唱晚,倦鳥歸巢,長亭相立,氣韻生動。蓋內有“義昌”印章款,底刻有“雲月山房”行書款,壺流下鐫“默林道人雅玩”。從壺的制式及銘文來看,此壺應屬文人雅玩之佳器。


合歡壺

《茗壺二十品》中記載的曼生壺

合歡壺

“白芽貢茶”乃皇家欽點名茶,須毎年清明前運至京城。曼生為溧陽令,集故友親朋,徵集、挑選、包裝,晝夜兼程,如期而至,龍顏悅。曼生設宴以賀,席間鼓樂,親持大鑔,有感“鑔分合,舉座歡”,遂以合鑔為樣設計出“合歡”壺,寓“和合歡樂”意。

“合歡”壺,風格綺麗,典美工精,意味無窮。擁此壺而品茗,必逢喜悅;捧此壺而把玩,喜從中來。恍若城郊人家娶媳,田間桑陌,喇叭嗩吶吹吹打打引來沿途路人弓頸長望。而你正站在高處看著這喜洋洋的隊伍一路蜿蜒……

《茗壺二十品》中記載的曼生壺

顧景舟·合歡

壺呈扁圓形,短曲流,環狀柄,扁圓鈕,圈足。為紫砂壺傳統式樣之一,其特徵簡潔、明快、素雅、精煉。整體以弧線組合而成。自壺蓋、曲流、環柄至足部無一折角及多餘裝飾。遠近觀之,全器渾圓雅緻,造型優美,氣韻生動,充分展現了作者的老練與嫻熟的功力。此壺以上好紫泥製成,做工精到,色澤沉穩,包漿潤澤,為顧景舟先生中早期作品。


圓珠壺

《茗壺二十品》中記載的曼生壺

圓珠壺

“圓珠”,曾寫作“員珠”。《孟子·離婁》有“規矩方員之至也”句。“員珠”壺是曼生壺式之一,是明代“圓壺”的衍變,曼生之前,陳用卿、徐友泉、陳和之、沈子澈等均有圓珠器。曼生變化的主要是壺流。“曼生圓珠”壺有2式,壺身一個扁一個圓;壺流一個一彎三彎,壺把一個粗一個細。

《茗壺二十品》中記載的曼生壺

明萬曆 邵亨裕款圓珠壺

壺可稱紫砂圓器中的絕色,泥質呈紫褐色,器身為圓珠造型,珠圓玉潤,無絲毫裝飾,屬純依賴體線展示技藝的光素器。壺口、蓋、鈕、嘴、肩、把均搭配得和諧融洽,勻稱流暢。壺身為豐潤的大圓珠,壺鈕為秀美的小圓珠,壺鈕與壺身形態一致,壺鈕幾乎為壺身的縮小,觀之令人覺得趣味十足。壺流伸曲自然,壺把端握便利,簡潔直率,可愛宜人。



汲直壺

《茗壺二十品》中記載的曼生壺

汲直壺

曼生讀《漢書》,感嘆漢武帝的大臣汲黯,常直言切諫,曾指責漢武帝“內多欲而外施仁義”。張晏有“汲黯方直,故世謂之汲直”的評語,曼生遂萌生了“汲直”壺型。

《茗壺二十品》中記載的曼生壺

清中期 瞿子冶刻壺公冶父款紫泥調砂汲直壺

汲直壺見於曼生壺式,為道光時期典型造型,此件汲直壺泥色赤褐,調桂花砂,火候極到,寬口,短直流,直筒形壺身,垂耳把手平行於壺身,區別於傳統流線形,更顯簡潔。壺身近底部刻竹,濃淡疏密,錯落有致,上部大面留白,頗有意境,子冶以畫竹名於世,其友徐渭仁有詩云:“枝如作草,竿如篆,畫法原從書法通,若問壺公三昧訣,黃山谷與米南宮”。



齙壺

《茗壺二十品》中記載的曼生壺

匏壺

清朝官制,部分官員的家眷是不能帶在身邊的,因而曼生夫妻不能長相廝守。曼生遂以壺寄情,以解相思,無奈終不能創一中意之壺。一日偶讀曹植《洛陽賦》之“嘆匏瓜之無匹兮,詠牽牛隻獨勤”句得匏瓜,細究之,匏瓜又稱瓢葫蘆,乃葫蘆之變種,更有趣者,古用作男子無妻獨處的象徵,曼生不禁啞然而笑,此物不正好寄我之思,釋我之苦矣。遂遍尋匏瓜數日,日日觀摩,終成此一不尋常之壺式,名曰:匏瓜壺。

《茗壺二十品》中記載的曼生壺

匏壺

壺身銘:“飲之吉,匏瓜無匹”。底印“阿曼陀室”,把下印“彭年”。原為清代收藏家吳大澂的藏品,山水畫家胡若思在蘇州舊貨商店看到了這把壺,為唐雲買了回來,成了唐雲“八壺精舍”中的一件珍品,為後人留下了傳世之作。


飲虹壺

《茗壺二十品》中記載的曼生壺

飲虹壺

霓虹,是光在大氣水珠中的兩種不同反射。霓是虹的外環,光反射比形成虹時多了一次,顏色比虹淡,綵帶排列的順序和虹相反,也叫副虹。

古人認為虹霓是兩種怪物,“鮮者為雄虹,暗者為雌霓”(《說文》)。“飲虹”就是喝水的虹。甲骨文中記載“有出虹,自北,飲於河”。《漢書·燕刺王劉旦傳》說:“是時天雨,虹下屬宮中飲井水,井水竭。

曼生設計“飲虹”壺,壺把特異,取類似虹形的飛橋狀,架於壺肩與壺流對稱。北周·王褒《玄圃浚池臨泛奉和》:“石壁如明鏡,飛橋類飲虹。”

《茗壺二十品》中記載的曼生壺

飲虹 賈雙平題 劉小酩制

一看壺身,如龍蛋,而龍蛋者,化龍之象也;二看流,如魚前上,合隱於壺身,有“過龍門”之象;三看其把,上收卷化,如魚燒尾,似龍帶雲;四看壺蓋與的,如官帽頂珠,圓盈而豐滿。五看刻文:“光熊熊,氣若虹;朝閭闔,乘清風”,直言青龍騰化之祥事。



百納壺

《茗壺二十品》中記載的曼生壺

百衲壺

“衲”,是縫補、補綴的意思。“百衲”,指褐衣之殘破。“衲”不可寫成“納”。“納”,雖有縫意,卻是指“密密地縫”。

“百衲衣”本為僧衣,含佛意,清樸,明徹,無慾求,所謂“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穿百衲衣。”

《茗壺二十品》中記載的曼生壺

清中期 龔心釗舊藏楊彭年制、陳曼生刻香蘅款紫泥粉彩泥百衲壺

線條走勢圓閏柔和,壺蓋自然平整,轉圜流暢。流、把、蓋、鈕,比例和諧,伸探角度適宜,精巧寓於敦實之中。銘文為:“勿輕袒褐,其中有物,傾之活活”。



春勝壺

《茗壺二十品》中記載的曼生壺

春勝壺

“勝”,古代婦女的首飾。杜甫《人日》有“勝裡金花巧耐寒”句。“勝”,方形,多為斜方形疊加,泛指單個呈菱形的對象。《西廂記》“不移時把花箋錦字,疊做個同心方勝兒”,即指把信箋摺疊成菱形。宋代有菱形“方勝冠”,學士始可戴用。“春勝”,意謂“春日之勝會”。

《茗壺二十品》中記載的曼生壺

範澤軍 春勝

壺把、壺流對置於四方壺身合角,造型別致。


乳鼎壺


《茗壺二十品》中記載的曼生壺

乳鼎壺

此乳鼎造型多稱“乳甌”。曼生十年寒窗,進京趕考,至拔貢赴潥陽上任,上任伊始,躊躇滿志,轉瞬不覺幾載。其時妻妾不在身邊,每每長夜獨處,不禁思伊人溫情。某日因公務途經潥陽街頭,偶然舉目而望,竟見一少婦依門喂嬰。曼公亦性情中人,不禁心搖神移,心猿意馬,不覺轎至縣衙,曼生猶口稱“妙哉,美哉!”心有所動,然曼公畢竟高人雅士,且愛壺成痴,僅僅有此一想而已,遂想乳汁甘露,滋養生靈萬物,何不成一茗壺,寓情寓意,飲之如甘乳瓊漿,豈不美哉。乃當即呵傳筆墨,易稿七七四十九次,方終成乳甌,再銘以妙句,此一款式問世上日即風靡一時,後世更是奉為經典。


《茗壺二十品》中記載的曼生壺

清嘉慶•楊彭年制、陳曼生刻阿曼陀室款紫泥乳鼎壺

天雞壺


《茗壺二十品》中記載的曼生壺

天雞壺

曼生壺式中的“天雞”壺亦稱“雞首”壺,是曼生對古器的一種衍變。

魏晉至唐初,已流行壺嘴作成雞首狀的飲酒器稱“罌”,多系青瓷器。雞首、雞尾左右對稱於壺肩部。西晉雞頭壺短小無頸,流可通,也有不通而僅作裝飾的,肩部有系,鼓腹小底。東晉雞頭壼有頸,圓口,並出現壺柄,柄作雞尾形,橋形方系。南朝時壼身增高,頸細長,雞冠口高,壺口也高。隋代壺身更加修長,壺口增高,雞頭作昂首曲脖打鳴狀,柄與肩部幾成垂直,柄上有龍形之類塑貼,系的製作也趨於複雜。曼生“天雞”壺,簡化了魏晉古器,以實用為主。後人在曼生“天雞壺”的形制上,又有了諸多變化,由光器而成花器。

《茗壺二十品》中記載的曼生壺

清嘉道 楊彭年制陳曼生刻逸閒款紫泥天雞壺

壺雖喚作天雞,卻區別早先的天雞壺,沒有具象的雞形,只以身形的飽滿圓鼓,及壺流的昂首挺胸之勢,簡潔地勾勒出一幅雄雞一唱天下白的畫面,給人以無限的遐想,這正是曼生壺“道器”的思想體現,亦是曼生壺能夠成為紫砂藝術經典的關鍵所在。壺身鐫刻銘文“天雞鳴,寶露盈”乃曼生專門為天雞壺所題。



鏡瓦壺


《茗壺二十品》中記載的曼生壺

鏡瓦壺

曼生壺式之一,取材漢瓦、銅鏡成壺。

曼生好友郭頻迦解釋“鏡瓦”壺說:“鑑取水,瓦承澤,泉源源,潤無極”。“鑑”:鏡或大盆。“瓦”:燒成的陶品。“源源”:不斷的,“欲常常而見之故源源而來”(《孟子·萬章》。“極”:窮盡,“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禮·大學》)。

《茗壺二十品》中記載的曼生壺

清中期 楊彭年制 陳曼生銘鏡瓦壺

壺身直似瓦筒,大口;蓋似銅鏡,鈕似銅鏡系頭,取意漢瓦銅鏡,以體現文人雅趣。蓋嘴上平下圓,把外平內潤,基於造型法則,在變化中求統一。壺身銘:“日之光,泉之香、仙之人,樂未央、曼生,壺底鈐“阿曼陀室”,為典型曼生壺印記。壺蓋內和把梢有“彭年”小印,說明此壺為楊彭年所制。


棋奩壺

《茗壺二十品》中記載的曼生壺

棋奩壺

“奩”繁體為“奩”,從“大”,從“區”“區”為盛裝物品的容器。“大指尺寸大。“大”與“區”聯起來表示大號的盛具,泛指盛放器物的匣。有青銅、漆木、陶製,作圓形、長方形或多邊形,大多分層,戰國至唐宋間流行。

“棋奩”亦稱“棊奩”,盛放圍棋子的盒子。北宋·王安石《棋》詩有“戰罷兩奩收黑白”句圍棋已有數千年的歷史,解縉有詩“雞鴨烏鷺玉楸枰,君臣黑白竟輸贏。爛柯歲月刀兵見,方圓世界淚皆凝。河洛千條待整治,吳圖萬里需修容。何必手談國家事,忘憂坐隱到天明。”詩中的“烏鷺”、“楸枰”、“黑白”“爛柯”、“方圓”、“河洛”“吳圖”、“手談”、“坐隱”均為圍棋別名。

棋盤為方,棋奩、棋子為圓。南朝·梁武帝《圍棋賦》:“圓奩象天,方局法地。”

《茗壺二十品》中記載的曼生壺

嘉道 楊彭年制 陳曼生銘 棋奩壺

壺以段泥為胎,棋奩式。棋奩即圍棋罐也,為曼生十八式中的經典造型,作品造型端莊大度,壺身下半部成碗狀,壺肩折線尤為有力,自然胥出,壺身正面刻有“飲之清心,黑白分明,曼生”,此句切壺切茶,更蘊含哲理,有禪茶悟道,明心見性之意。把下鈐“彭年”,壺底鈐四字陽文“陳鴻壽印”方章,為曼生書畫常用印之一,此或為其自用茶具。



方壺


《茗壺二十品》中記載的曼生壺

方壺


《茗壺二十品》中記載的曼生壺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王寅春制、亞明畫、任淦庭及徐秀棠刻紫泥亞明四方壺

此壺由亞明、王寅春、任淦庭、徐秀棠四位大師合作。壺式名曰亞明四方,顧名思義,其最早的設計者便是畫家亞明。亞明為新金陵畫派的中堅推動者和組織者。他嗜茗飲,好壺藝,以壺為友,與壺共眠。他常在茗壺之上題銘作畫,有時甚至親自設計壺式。根據壺體銘刻內容及徐秀棠大師的回憶可以斷定,此壺為亞明四方之原型初樣。


周盤壺


《茗壺二十品》中記載的曼生壺


周盤壺

曼生以“乳鼎”稱“周盤”,因為“周盤”壺整體造型有古鼎意味。

盤,本是古代盥(音guin,讀如“罐”,洗手洗臉)器,古制一般為大口,直沿,淺腹,雙耳或無耳,平底,圈足或三支足。亦見長方形,亦有帶流者。盤使用時需與區(音y,讀如“儀”,狀如瓢,盛水或酒)或盉(音he,讀如“禾”,上身如壺,下身有3腿,用以調曼生好夜讀,間或倦怠,品茶以緩。

某夜,感嘆為官坎坷,為保其身,強己所難,處世不易,不免惆悵。信步至小桌,隨手撥弄桌上的羅盤,感其表面圓通,勺柄始終指向一方,實曲直合一,喻為人之道。遂以羅盤為原型,繪壺以省,名曰“周盤”壺

逢抉擇,執“周盤”,品清茗,謹言行,寬容大度,能屈能伸。酒、溫酒)配合,用以承接用畫或盉洗手的汙水。盤流行於商代至戰國。

“周盤”壺,扁圓腹,流、把如兩耳,有乳突狀3小足,故也稱為“乳鼎”壺。乳,指茶;鼎,烹器;“乳鼎”,烹茶之器。

《茗壺二十品》中記載的曼生壺

清晚期 楊彭年 周盤壺

壺身造型為扁圓,坡頸平口。此壺流短直、把圓環略方,鈕圓柱狀,壺底為圓環,並有三枚乳丁分佈於壺底。壺身正面雙刀刻有“ 玉乳泉宜延年 曼生銘”。底鈐印“阿曼陀室(底款)”。



葫蘆壺

《茗壺二十品》中記載的曼生壺

葫蘆壺

為官清廉,兩袖清風的曼生,親戚多清貧。一日,遠房外甥來訪,以一擔青葫蘆為禮,“區區葫蘆,送福送祿,恭賀親舅福祿雙獲”。曼生款待之。甥別,信手拎置於案頭,越覺有趣,置筆墨,依葫蘆作紫砂壺樣,並置套環壺鈕取“福祿雙獲”意,名“套環鈕葫蘆壺”。

《茗壺二十品》中記載的曼生壺

民國 彭年制款、曼生刻款阿曼陀室款紫泥調砂葫蘆壺 (一對)

此對葫蘆壺,以紫泥調砂而作,砂質顆粒感明顯。作葫蘆式,流、鈕、把皆隨形彎曲而作,似葫蘆之藤蔓,生動、自然。壺身以刀代筆題刻詩詞,落曼生款。



《茗壺二十品》中記載的曼生壺

清中期 楊彭年制、陳曼生刻阿曼陀室款紫泥笠蔭壺

《茗壺二十品》中記載的曼生壺


《茗壺二十品》中記載的曼生壺


觀 |《方鍾》潘持平制 毛國強裝飾

鏈 接

《茗壺二十品》中記載的曼生壺


《茗壺二十品》中記載的曼生壺


摶 |《金砂四方》何衛楓

鏈 接

《茗壺二十品》中記載的曼生壺


《茗壺二十品》中記載的曼生壺


❤每天都有超值名家紫砂作品等你圍觀,請關注微信公眾號:zishachin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