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辭海、資治通鑑、人教版教科書都說諸葛亮躬耕地在襄陽,南陽人不是說在南陽嗎?這是為什麼呢?

何處話逍遙


因為古代的地方跟今地方有所不同,加上各朝各代行政劃分會有改變。諸葛亮躬耕之地三國之後南陽跟襄陽就在爭歸屬。現在的南陽跟古代的南陽可不太一樣,襄陽也是一樣的道理。漢朝時的南陽郡可是比今天的南陽要大的多。襄陽的古隆中,南陽的臥龍崗。臥龍崗也是歷朝歷代聞名,也都修武侯祠。

據漢晉春秋: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三國志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就是說諸葛亮也講自己在南陽躬耕,漢晉春秋更詳細是在南陽的鄧縣,叫隆中的地方。據後漢書郡國志(即地理志):荊州—南陽郡—三十七個縣,其一個是鄧縣。東漢時人口二百四十萬是東漢的第一大郡。所以在東漢時隆中是屬鄧縣屬南陽郡的。所以諸葛亮說躬耕南陽是對的。但是隆中距離襄陽太近了,只有不到十公里。這就出現了問題,因為古代王朝的行政規劃是時常變動的。就是近現代也是有很大的變動。(就好比今天的北京,把古代的通縣、薊縣、古北口等地都劃北京。)

漢晉春秋、襄陽記都是東晉人習鑿齒著的。習姓是荊州大族,襄陽人。他本人對諸葛亮非常崇拜,也曾學著躬耕。並親自到隆中看諸葛亮故居。(習姓有不少人在蜀漢為官:1習禎,廣漢郡太守。2習承業,汶山太守。3習珍,零陵北部都尉,加裨將軍。4習宏,邵陵太守5習隆,步兵校尉。)

公元208年曹操徵荊州,以南郡以北設襄陽郡。南陽郡以西部為南鄉郡,枝江以西設臨江郡。等於南陽郡一分為三了。

公元280年西晉滅吳再次重新更改,從南郡分出一個南平郡,南陽郡分出順陽郡。據晉書地理志:宜城、中廬、臨沮、荊山、邔、襄陽、山都、鄧城八縣屬襄陽郡。而同樣據晉書地理志荊州義陽郡—穰鄧故鄧侯國。難道是兩個鄧縣,其實是西晉把鄧縣一分為二。以治所鄧城為中心分給襄陽,剩下的歸義陽郡。其實穰、鄧縣、鄧城都是周朝的鄧國故土。

《讀史方輿紀要》:鄧城,府(府指襄陽府)東北二十里。(距離跟漢晉春秋一樣)本春秋鄧國地,楚文王滅之而有其地。(漢書地理志南陽郡—鄧,故國。)秦昭襄王元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鄧,置鄧縣,屬南陽郡。漢因之。更始二年,封王常為鄧王。建武三年,岑彭破秦豐兵於鄧,進圍黎丘。晉曰鄧城縣,屬襄陽郡。

其實今天的南陽市比三國時的南陽郡要小得多了。以前的南陽郡可是要大的多。

漢晉春秋:諸葛亮的家在隆中,距離襄陽二十里。有人講諸葛亮住那裡不等於在那躬耕呀。難道諸葛亮每天騎馬二百五十里去今南陽臥龍崗位置躬耕?《讀史方輿紀要》襄陽府北至河南鄧州(漢代穰縣鄧縣)一百八十里,東北至河南南陽府,二百五十里。距離相差太遠了。就拿今天的鄧州南陽市來說到襄陽多遠?二十里能到嗎?水經注酈道元:鄧城舊縣西南一里,隔沔有諸葛亮宅,是劉備三顧處。說明諸葛亮所住的地方隆中距離鄧城不過一里。(有而鄧城就是今河的襄陽市樊城區一帶)

很多歷史學家都認為今河南鄧州(漢代穰縣)就是周朝鄧國故地。其實鄧城也是,更是鄧國的首都。在襄陽市樊城區考古發現了春秋早期卜骨、鄧公乘鼎、鄧公牧簋等。至少可以說鄧城是鄧國故址。(宋朝《環宇記》,鄧城即古樊城)

襄陽古隆中有襄陽記、漢晉春秋、讀史方輿紀要、環宇記、水注經等史料地理書為憑證。但還是以史料地理志為準,何況他們距離諸葛亮年代更近。諸葛亮是想成就一番事業的人,住在隆中能更好的接觸上層社會。必竟襄陽是荊州的治所。據襄陽記龐德公司馬徽都是住在襄陽的,諸葛亮經常去拜該龐德公。諸葛亮岳父黃承彥也是襄陽人。諸葛亮臥龍的稱號是龐德公講的。

如果按諸葛亮時代說隆中就是屬於南陽郡的鄧縣,按照今天的地理來說就是襄陽樊城區一帶。隆中對最早出現在那個地方,那隻能是陳壽的蜀志了。

但是也不能說南陽臥龍崗就不是諸葛亮躬耕之處。必竟史料沒有接講諸葛亮在隆中躬耕。也可能諸葛亮躬耕在南陽臥龍崗,後來遷移住在隆中。

我覺可能諸葛亮一開始到荊州就在南陽臥龍崗躬耕,然後為了更好的跟荊襄、北方名士等上層社會打好關係搬到隆中住。然後認識了龐德公、徐庶、崔州平、孟公威等人。然後黃承彥把女兒嫁給諸葛亮,諸葛亮就在隆中定居了。然後劉備知道了諸葛亮就三顧茅廬,然後就有了草廬對(隆中對)。諸葛亮出師表中講: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引起衝突的地方,就是鄧縣的隆中在東漢時也是屬南陽郡)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其實是看不上劉表)就好一比一人講我要去北京打工,而不會說我去通州區打工。

諸葛亮十四歲左右隨叔叔諸葛玄到荊州,(即公元195年)兩年後叔叔去世。(公元197年)徐庶石廣元比諸葛亮早兩年到荊州。劉備是公元201年到荊州,諸葛亮已經二十歲了。據三國志徐庶推薦諸葛亮: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可是劉備聽了後講:君與俱來。就是讓徐庶帶諸葛亮來。說明劉備沒怎麼聽說過諸葛亮臥龍的稱號。而據襄陽記曰:劉備訪世事於司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臥龍、鳳雛。"備問為誰,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也說明劉備不知道臥龍是諸葛亮。劉備此時已在荊州待了七八年了,說明臥龍的稱號是很晚才有的。臥龍的稱號是龐德公給的,龐德公一直隱居在襄陽躬耕。劉表講他出來做官都不願意。很有可能諸葛亮先在南陽臥龍崗躬耕,然後搬到距離襄陽更近的隆中。然後認識了同樣喜歡隱居躬耕的龐德公。然後龐德公給了諸葛亮臥龍的稱號。司馬徽又通過龐德公知道了臥龍。因為時間比較晚並沒有流傳開來。劉備於是去隆中三顧茅廬。

南陽臥龍崗襄陽隆中都是中國歷史文化古蹟。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後主。名高天下,何必辯襄陽南陽。




小鴻哥


教科書?資治通鑑?題主大概忘了,有人壓根就沒看過那些呀!

盡信書不如無書,倒不如以常理度之。推導一下因果原由,就知道了。

漢末確有個南陽郡,那時南陽郡歸荊州管,而荊州劉表就住襄陽。換句話說,南陽郡漢末時歸襄陽管,現在的南陽市,就是當時的宛城,已經不歸荊州管轄了。鬱悶!怪張繡嘍。

張繡割據宛城,又被曹操收服,還陪了個謀士賈詡,這張繡也是夠衰了。曹操佔據宛城,與荊州對峙,就在這時候,劉備來了……

他來幹嘛?當然是投奔劉表唄!這還用問?難不成是張繡麼?

這麼,才有了三顧茅廬的事。這事的發生地,當然是在南陽了,這絕對是個事實。只是那個,那個什麼了?

對了,諸葛亮。

他的草廬屬南陽(漢末),南陽屬荊州,荊州首府屬襄陽。

看這圈子繞的,我都繞糊塗了。不好意思呀!我說的這些,都是漢末的事,不是現在。現在南陽當然不歸荊州管,荊州也不歸襄陽管。

那麼問題來了?時空變來變去,地界變來變去,那諸葛亮歸誰?

歸誰?

親愛的朋友們,你們一定都有答案了吧!



鳴地雅苑


不只是南陽人說在南陽,千百年來上至各朝代政府,中到各朝代政要文人社會名流,下至市井百姓都知道在南陽。南陽臥龍崗一千多年來歷朝歷代政府官員、文人名士朝拜祭奠留下詩句文聯、碑刻手跡數不勝數。 南陽武侯祠至今保留岳飛北上抗金夜宿南陽臥龍崗手書抄寫的。 某地人前幾年眼紅得厲害,鄙劣手段攛掇著教材編寫人員註解:“南陽,今襄陽附近。”鄙劣可笑至極!教材一出被全國知識界狠狠打臉,不得不改正過來! 讓我們再學習一遍古文名篇:臣本布衣,躬耕南陽!。。。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讓某地人羨慕嫉妒恨去吧,耍卑鄙手段去吧!千百年來人們的共識常識看他們幾個跳樑小醜還能給翻轉了?


松浦系舟


諸葛亮隱居地:東漢荊州南陽郡鄧縣,今湖北襄陽城西隆中,已經得國家認可。

東漢南陽郡下轄37縣,宛縣是今天南陽市所在公元197年已經被曹操佔頷。

確切說,不是所有的南陽人都認為諸葛亮在今南陽市,一部分南陽人是駝鳥心態,把頭埋進沙堆裡,不管辭海,歷史書,教科書都說諸葛亮的躬耕在今天襄陽,我不聽也不看,只憑自己的感覺亂噴,甚至漫罵。這樣的人神仙也拿他沒法。

但我相信大多數中國人會認事實為依據,重證據而鄙視胡絞蠻纏之人,我相信那些歪屈古代歷史典籍,編造謊言的南陽人,只能給南陽形象摸黑









提醒辣語


這個提問又在誤導視聽,這是欺負大家讀書少嗎?

《辭海》說諸葛亮隱居‘’隆中‘’,這個隆中並不專指襄陽隆中,明清以前以南陽臥龍崗為‘’隆中‘’的記述遠多於襄陽隆中;《資治通鑑》說諸葛亮‘’寓居襄陽隆中‘’,與‘’躬耕南陽‘’不在一個頻道;現行人教社版教科書對‘’隆中‘’、‘’南陽‘’的註釋採兩地說(一說南陽,一說襄陽);北師大版教科書堅持躬耕地南陽說,不提襄陽。

有興趣的網友不妨親自查閱一下以辯真偽,被題主帶溝裡不好。

《三國志》提到‘’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襄陽說‘’就告訴大家荊州是指襄陽,因為襄陽是荊州牧所,這樣諸葛亮在荊州的朋友圈自然跑不出襄陽;《出師表》說‘’躬耕於南陽‘’,襄陽說們就說這個‘’南陽‘’是指‘’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的隆中,絕不可以指南陽郡治宛城,因為這樣他們才可以把躬耕地‘’順拐‘’到今襄陽隆中。

襄陽說者套路躬耕地‘’南陽‘’的種種理由全部經不起推敲,但是這種移花接木、胡攪蠻纏的手法,卻很容易哄騙對三國史瞭解泛泛的普羅大眾。

事實上,南陽也是(屬)‘’荊州‘’,諸葛亮的‘’朋友圈‘’大都為逃避中原戰亂聚攏到荊州的外地名士,其中鮮少襄陽藉人士,更無到襄陽城依附劉表者;宛城也叫南陽城,兩漢時是南陽郡郡治和政經中心,東漢時更是天下第一大郡、東漢陪都,郡治宛城‘’白水真人居,萬商羅鄽闤‘’(李白語,意指財富充盈,貨貿繁盛);當時南陽(宛城)‘’週三十六里(秦制,遺址周長實測14.7km)‘’,面積相當於六個襄陽城(遺址周長實測5.7km)大小,既是皇親國戚商賈英才會聚之地,又是漢末戰亂時期南北諸侯對峙前哨,區位重要,資訊便捷。南陽臥龍崗地處宛城近郊,崗下幾十米就是兩漢時期的宛襄大道;而東晉襄陽人習鑿齒定位的‘’亮家‘’隆中則位於漢水南岸偏僻山區,交通閉塞,人跡罕至。這對於把握時局、隱居待主的諸葛亮來說,他會選擇哪裡,答案不言自明。

東晉襄陽人之習鑿齒,既說‘’亮家在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習鑿齒《漢晉春秋》),又說‘’襄陽有孔明故宅‘’、‘’自漢以南為南郡,自漢以北為南陽郡‘’(習鑿齒《襄陽耆舊記》),前後齟齬,莫衷一是。其治史之不嚴謹,備受史家詬病:

一、裴松之在《三國志·蜀書·董允傳注》中,引用了《襄陽記》的記載後,又說到與《漢晉春秋》說法不同:“此二書俱出習氏而不同若此……以此疑習氏之言為不審也。”

二、晉陳壽《三國志·魏書· 二十八》◎王毌丘諸葛鄧鍾傳第二十八中,裴在作注時對《漢晉春秋》的記載評論到“臣松之以為如此言之類,皆前史所不載,而猶出習氏。且制言法體不似於昔,疑悉鑿齒所自造者也”。

把‘’躬耕於南陽‘’套路成‘’南陽之鄧縣‘’隆中確實不容易,佩服襄陽鄉親前赴後繼、硬掐死磕的精神頭兒;今襄陽古城(北津)不是東漢襄陽城(歐廟鄒灣),古隆中不等於習鑿齒定位的‘’亮家‘’隆中;現代考古證據越來越對襄陽說不利。





望峰鳶


這種題問有來了,真是個繞不開的話題,不管人們煩不煩時不時出現在眼前,記載襄陽是家和故宅,教課書把南陽解釋到襄陽已改過來了,又提出來不知丟人現眼,說南陽沒證據,諸葛亮敘不是證據,襄陽人習鑿齒把南陽拐彎抹角指向襄陽就是鐵證,這隻有習鑿齒一人知道,說諸葛亮老師,老丈人,朋友是襄陽他不可能離開襄陽。什麼邏輯,學生跟老師一輩子,取媳婦得當上門女婿,在那裡有朋友就不能離開,搞笑嗎?諸葛亮出山前一切都有襄陽安排,諸葛亮真傻離不開襄陽,怎麼唯獨諸葛亮自己不知在襄陽,每個時期證據在多都一樣,無非一是諸葛亮敘另一是習鑿齒敘述,南陽動動嘴【躬耕南陽】襄陽磨破嘴把每個時期這一證和開中藥鋪一樣擺一堆,新包裝老產品,後人說在說也不如諸葛亮自己。


wgq1212


這些都是現代人的所謂看法,或者說佩服襄陽的公關能力。我昨天才從南陽武侯祠回來,上千年的柏樹,不同時期歷史名人的題詞,大量的石碑,都說明了不同歷史時期人們對南陽武侯祠的認可。有機會再去看看襄陽的武侯祠,對比之後就會得出結論。有人去過襄陽的隆中的話,請不加任何傾向性,說說你的看法。不喜勿噴!


似水流年72313380


現在的南陽市城市區範圍等於漢代的宛城,漢末分別為張繡曹操據有,不是整個漢代的南陽郡。個人覺得發生題主所問的問題,就是一個地域文化造就的,民間人士只知道護家看院,護犢子,扯東扯西,就是找不到諸葛亮去過宛城的記錄,沒有高屋建瓴的全局意識和尊重歷史的科學觀。

隆中的區域劃分在漢代的確歸屬南陽郡鄧縣,後來歷代政權在區域上劃分犬牙交錯,隆中遂屬襄陽了。所以造就現在隆中歸湖北。漢末張繡曹操據有宛城時,劉備三顧茅廬於宛城是天方夜譚,除非不要命了。劉備投奔劉表而三顧隆中順理成章。現在的南陽市區有武侯祠,是大家喜聞樂見緬懷諸葛亮的場所,這也是很好的寄託。至於諸葛亮躬耕地還是尊重歷史記錄和名家的註釋分析,豈是小民感情用事可以說得清楚的,可以據理力爭,以事論事,為古者尊,更不要做侮辱先賢的事情,不然讓人瞧不起可不好。







風度飄飄hr


臣本布衣耕耘南陽,連襄樊的高中教師都這麼說,說諸葛亮在襄樊的,應該沒有讀完初中,就像一根攪屎棍故意攪混,襄樊二十里有個鄧縣嗎?,只有南陽西南有個鄧州,原鄧縣,襄樊人大多是好人,個別人多學習,人就是教育為本,將來以後教好自己小孩,比毛澤東在襄樊還要光榮,


鄧府都衙


諸葛亮躬耕於南陽鄧縣隆中(現在的襄陽市隆中),很多歷史典籍都是這樣記載的。也不是所有的南陽人都不認這個說法,要不然南陽地方誌也是這樣記載呢?至於民間有部分南陽人說諸葛亮自己都說了“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故意混淆古南陽郡與現南陽市,也是情有可原,畢竟南陽臥龍崗武侯祠也是很有歷史了,再說了諸葛亮被認為是智慧的化身,誰不願意他在自己的地界躬耕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