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看似童叟無欺的五阿哥弘晝到底有沒有奪嫡之心?

日堯居k古史


胤禩陰謀發動

“八王議政”逼宮失敗後對前來抄家的三阿哥弘時說了一段肺腑之言,其中有這麼一句話:弘晝是變著法的和光同塵,他知道當皇帝是苦事,平安做個王爺才是真正的福分。胤禩這話的意思很明顯,在他看來,弘晝沒有奪嫡之心,他的願望是平安做個富貴王爺。

那麼弘晝是不是真像胤禩所說的這樣呢?弘晝是雍正帝皇五子,由於雍正的長子和次子都沒有活到成年便夭折了,所以弘晝前頭只剩下兩個哥哥

皇三子弘時和皇四子弘曆。皇三子弘時不用多說,對皇位早已是覬覦已久,甚至不惜勾結胤禩、隆科多和鐵帽子王爺,陰謀發動政變企圖奪權上位,只可惜被雍正挫敗了這場陰謀,最終被賜死。

皇四子弘曆自幼得到皇爺爺康熙的青睞,被召入宮中親自教養。雍正繼位後,雖然表面上聲稱實行秘密立儲制度,可實際上卻明顯把弘曆當成繼承人來培養,曾多次派弘曆前往康熙帝的景陵,代父祭奠,朝政要務也大多交由弘曆主持。所以弘曆根本就用不著奪嫡。皇五子弘晝年齡雖小,卻心思縝密,大智若愚。在胤禩密謀發動政變之前,三阿哥弘時設下圈套,在言語上耍心機,把雍正允許旗主王爺進京整頓旗務的旨意,改成共同管理京城防務,讓弘晝上了賊船,在朝會上差點把雍正當場氣暈。幸虧在朝會前,弘晝把豐臺大營被接管的消息告訴了老十三胤祥,才使得胤禩的政變最終以失敗而告終。

弘晝沒有奪嫡之心,這在劇中多個場合都表露無疑。在旗務整頓前,雍正召弘時、弘晝兩兄弟談話,弘晝便表示:兒臣既沒有三哥的這份心思,也沒有四哥辦事的能力,只是身子骨結實,只望能把皇阿瑪的病移到兒臣的身上,就算替皇阿瑪分憂了。這話的言外之意便是隻想做個安份守己的皇子阿哥,誦經祈禱皇阿瑪萬壽無疆,整天跟和尚道士們混在一起。朝會開始前,老十三胤祥問弘晝:
你也來參加朝會了?弘晝回答:侄兒懂得什麼呀!瞧瞧熱鬧罷了。如果弘晝真是有心奪嫡之人,怎麼可能如此敷衍了事,起碼也得表現出對朝廷政務的熱心與關注吧!胤祥臨終前也對雍正說過:目前看來弘晝沒有這個心思。弘晝沒有什麼心思,沒有奪嫡的心思。政變之後,雍正召弘晝進宮,再次試探其心意。雍正問道:阿瑪這時候把你叫出來,不會讓你染上血光之災吧?

弘晝老老實實地回答:這只是搪塞世人的藉口,兒臣是怕辦不好差事,怕到頭來又給皇阿瑪添亂子。弘晝這話的意思是說自己才能有限,難當大任。

雍正又說:在你們三個兄弟當中,也只有你真正有點像朕,朕在你這個年紀也和你一樣,潛心佛法,不來都不願意捲到爭鬥當中去。是你皇爺爺一片苦心,硬是要把祖宗的江山社稷交給朕,朕這才勉為其難啊!這話的意思是說你現在想跟朕當年一樣,抱著爭是不爭,不爭是爭的原則嗎?

弘晝誠懇的說:皇阿瑪這話更是讓兒臣羞愧無地了。皇阿瑪就像天上的太陽,雖無意與人爭輝,但光芒卻依然普照萬物,兒臣本是螢蟲之光,拿什麼去爭啊!弘晝的意思是兒臣有自知之明,真的沒有奪嫡的念頭。雍正通過這次試探,最終確定了弘晝確實沒有奪嫡之心,因而只將密謀篡位的弘時賜死,替弘曆掃清了繼位道路上最大的絆腳石。而弘晝的願望也得以實現,雍正十一年(1733年)被晉封為和親王,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去世,做了37年安享尊榮的富貴王爺。

歷史茶坊,一個愛寫歷史的屌絲,關注我,瞭解更多精彩內容!


歷史茶坊


在《雍正王朝》中最精彩的部分無外乎九子奪嫡了,當然這是相對於康熙帝來講的。而對於雍正帝來說,他的兒子也在重複自己的老路,那麼在這場爭奪皇位的爭鬥中,為什麼弘晝能全身而退,保全了性命,又遠離了皇位?

那麼他真的無心於皇位嗎?

一、

相信大家對弘晝的主要印象還在於老八胤禩“八王議政”逼宮一事上,在那場爭鬥中,弘晝無意中幫了弘時和老八胤禩一夥。而這一幫,差點就釀成了無法挽回的後果。

經歷了這一場事故後,弘晝徹底對權力爭鬥失去了信心,給自己搞了一次出活喪,也表明以前的自己已經死了,以後的自己再也不參與這種權力遊戲了。

那麼在這之前的弘晝是什麼樣的呢?

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弘晝的第一次出場是在鄔思道剛剛到老四胤禛府上的時候,此時的弘晝還是一個小孩。

是年秋月抱著弘晝過來看到鄔思道睡著了,於是讓弘晝把一對護膝拿給鄔思道。

在《雍正王朝》中雍正帝的兒子們只出場了三個,分別是三阿哥弘時,四阿哥弘曆,五阿哥弘晝。在這幾個孩子小時候,也是有鋪墊的。

比如弘時曾經生病,是老八胤禩前來陪了一夜,並說等他病好了帶他去放鷹,這也表明等他長大了以後跟他八叔胤禩肯定有戲;而弘曆小時候則入了康熙帝的法眼,尤其是熱河狩獵一事,從此以後一直受康熙帝的喜愛,所以弘曆代表的是正大光明的正統;而五子弘晝,則有點悲慘,如果沒有記錯的話,小時候好像只有這麼一次出場,也就是他跟鄔思道和年秋月的關係應該比較好,這也表明別看他最小,說不定是最聰明的。

也就是說,弘晝從小就是那種容易被忽視的人,他能在這種殘酷的競爭中生存下來,自然跟他做人做事有關的。

二、

五阿哥弘晝沒有三阿哥弘時聰明,但是憨人也有憨福,舉個例子:

弘晝屬於那種童叟無欺的,對待下人也是以禮相待,對待有一定地位的人,更是不能少了禮節。比如對待太監總管李德全來講,每次都是李公公長,李公公短的叫著,時不時的還遞上點銀票。當然一方面也是表示對大太監李德全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是希望他能幫自己傳遞點信息,最起碼不會在雍正帝面前說自己的壞話。

有時候弘晝前來找雍正帝,李德全會善意的提醒,今天雍正帝心情不太好,五阿哥你要悠著點。

當然,弘曆由於一直是正統,這些小貓膩的事情,好像劇中並沒有體現。倒是弘時展現了一次小聰明,比如有一次雍正帝生病,他前去探望,結果為了顯示自己聰明,揭了李德全等人的短:

“別跟我玩這花花套兒,就您老公公這套把戲,只能哄外頭那些暈頭鴨官兒,以為我不知道?”

結果,李德全估計連幫他彙報都沒彙報,就讓他一直跪著等著。有人說雍正帝講過了,今天除了寶親王弘曆以外不見任何人,李德全肯定幫他彙報了,如果雍正帝不再見其他人,那麼李德全應該讓弘時回家啊,而不是在這裡跪著。

從這一點上看,弘晝就比弘時懂得這些人情世故,所以眾人對他的評價還是不錯的,甚至給人一種傻乎乎的印象。

其實,他那是大智若愚!

三、

有人說不對啊,他要真聰明的話,為什麼會看不透老八胤禩一夥的意圖,竟然同意豐臺大營軍務由旗主王爺的人接管?

那麼我們就來分析一下,他真的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嗎?

當然不是!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只需要分析一下後面的他都做了哪些事?

先是雍正帝派弘晝和弘時去抄老八胤禩的家,但是弘晝完了一出出活喪,神神道道的說自己不能出門,就把這事給躲過去了。

但是事情能躲過去,雍正帝那裡卻繞不過,因為雍正帝也想搞明白關於豐臺大營一事他到底知不知情?

於是就有了整部劇中最驚險的一次對話:

雍正帝先發問,我把你叫過來,不會讓你染上什麼血光之災吧?

這其實就是問他活出喪的事,如果弘晝繼續裝神弄鬼,那麼就代表他不夠誠實,後面的話一切都不值得采納,甚至判個欺君之罪。所以弘晝馬上挑明瞭,同時也告訴雍正帝,自己是怕出亂子:

“兒臣那些昏話本是搪塞世人的。”

然後雍正帝繼續挖坑,說他整天跟和尚道士攪在一起,總比跟官員們搞在一起要好。小小年紀就知道明哲保身了,比你皇阿瑪都強啊。

這是一個大坑,如果弘晝順著雍正帝的話說了,那麼他就是用心不良,不肯為朝廷辦事。所以弘晝一聽這話,馬上緊張的結巴起來:

“兒臣百無一用之人,就再修上十輩子,也望不上皇阿瑪的項背啊。”

自降身價,否認自己明哲保身,而是百無一用,不然豐臺大營的事為什麼出了差錯?

四、

雍正帝的第三個坑是馬上拋出,這是一個大招,說的是在兄弟之中,只有你弘晝最像朕啊,潛心佛法,不爭皇位結果最後皇位落到自己身上!

這句話啥意思?

就差表明只有你適合繼承皇位了,弘晝一聽就傻了馬上就講雍正帝是太陽,我就是小螢火蟲,把自己貶的一無是處。

雍正帝一看,繼續出大招,你看看這個曾靜罵我的摺子!弘晝頭都不敢抬:

“這些狂犬吠日的瘋話,兒臣不屑一看,也請皇阿瑪,不要理睬”。

這畢竟是皇帝的醜事,作為子的不能過問,如果弘晝看了,不管是什麼評價,都將把自己引進不忠不孝的境地。

雍正帝最後一招,也是最難回答的一個問題,他把弘晝拉到身邊坐下,拉著他的胳膊問他上次是怎麼誤傳聖旨的?

這也是兩難的問題,一看弘晝會不會隱瞞弘時跟老八胤禩密謀一事,二看弘晝會不會落井下石坑害自己的兄弟。

結果弘晝就說了一句話:

“兒臣記不得三哥說過什麼話了!”

一個小時候讀書就倒背如流的人會忘記這麼重要的話?顯然他是搪塞,他在明哲保身啊,而雍正帝顯然是滿意他的回答的。

再回到剛才說的誤傳聖旨一事,會不會是他故意的呢?他在跟雍正帝的對話時這麼聰明,難道不知道豐臺大營的重要性?

很有可能他是在兩頭下注,一方面幫老八胤禩一夥接管豐臺大營,另一方面又把信息透露給老十三胤祥,給了雍正帝扭轉乾坤的機會,這樣不管哪方勝利,他都能全身而退。

所以通過弘晝的種種表現,我們可以分析出他是無意於皇位的,只希望自己能安安穩穩的活下去。

但是如果我們心理昏暗一些,把弘晝想的更深一些,那麼他這樣做會不會正是他的奪嫡方式呢?

他先裝無知的讓弘時有了造反的把柄,然後在雍正帝面前先不供出弘時,等弘時狗急跳牆把弘曆幹掉後,他再突然想起來弘時說的話瞭然後舉報弘時,那麼最後雍正帝只剩下他這一個兒子了,那皇位是誰的,自然就顯而易見了。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創作品,不喜勿噴!


楊角風發作


絕對沒有。

人啊,最難的就是擁有自知之明,不管在一個團體中還是在整個社會中,都要找準自己的位置。

弘晝比弘時智慧的地方,就是早就看透了這一點:皇位必然是屬於弘曆的,而雍正對奪嫡之事萬般痛恨。

所以,弘時自作聰明,搞了很多小動作,欲與弘曆爭一爭,結果都被雍正瞧在了眼裡,最終被削籍,二十多歲就羞憤而死。

弘晝對於哥哥的遭遇心懷同情,同時也引以為戒。為了打消雍正和弘曆的戒心,他選擇以瘋瘋癲癲的姿態行走世間,不管是給自己辦葬禮,還是做出其他的滑稽事,都是在自損名聲,以表示自己絕無奪嫡之心。因為大家都知道,意欲奪嫡的人,必然要給自己塑造一個好形象,以延攬人心。

弘晝自汙,為的就是讓雍正和弘曆放心。

終於,弘晝成功度過了雍正這一關,熬到了弘曆繼位。

在乾隆時代,弘晝依然沒有放鬆警惕,依然故技重施,繼續自汙。

人性善妒。笑人無,氣人有。皇帝富有天下,最妒忌的就是聲望。他害怕別人的聲望超過自己,尤其害怕兄弟和重臣的聲望太好。

於是,在乾隆年代,弘晝就留下了驕縱、傲慢的名聲,連軍機大臣他都敢毆打。

可是乾隆呢,從未因此而懲罰他。眾人越是對弘晝不滿,乾隆越高興。

就這樣,弘晝熬了個善終。


趣談秘史


參與奪嫡之爭一般都是有前提的,缺乏前提而參與奪嫡是不明智的,在沒有前提的情況下,皇子們大都不會參與。

比如康熙時期的九子奪嫡,允礽排行第二,但他是嫡長子,所以被立為太子。太子被廢,允禔是長子,按理該輪到他,所以他站了出來。老大老二都去掉了,老三看到了機會,於是允祉也蠢蠢欲動。康熙對老三沒有意思,讓大臣公推太子,才德出眾的八阿哥允禩出頭。康熙把八阿哥剔除了,前面三個年長的阿哥都排除了,排行老四的胤禛就有了想法。



回頭看看弘晝有沒有前提。弘晝是雍正的第五子,成年的皇子中,他前面還有兩個哥哥弘時和弘曆,論排行,雍正不選弘晝,他也沒脾氣。

雍正登基後,吸取前朝經驗教訓,採取了秘密立儲制,本來皇子們都有機會成為皇儲,大家都該好好表現才對,結果雍正秘密立儲不久,自己洩露了天機,連續兩次讓弘曆祭祀康熙,而不讓年長的弘時去。弘曆繼位成了公開的秘密,這就引起了弘時的不滿,我是長子,憑什麼讓弟弟弘曆繼位,於是引起了弘時的奪嫡之爭。雍正除掉了弘時,弘曆是哥哥,弘晝還是沒機會。



再看看能力,弘晝應該不及弘曆。弘曆在雍正的皇子中是出類拔萃的,雍正曾經拿弘曆作為他爭皇位的砝碼。而當年允禩要比雍正能力強,這一點雍正自己都承認。更何況允禩是公推太子人選,群眾基礎比弘晝強得多。

無論是按排行還是按能力,皇儲位置都輪不到弘晝。所以弘晝奪嫡沒有前提。沒有前提,弘晝心理上就不會失衡。平衡心理下,一般不會有妄想,本來就不該是你的,爭個啥勁?



還有更要命的,弘時要奪嫡,被雍正整得夠慘,先是命他給叔叔允禩做兒子,後來削去宗籍,再後來活活把他整死。這可是前車之鑑,血的教訓,為了一個本來就不屬於自己的東西送命,不值!

於是弘晝裝傻充愣,以表示自己沒有覬覦皇位之心,從而求得自保。其實以乾隆的聰明,弘晝只要沒有奪嫡之心,不用那樣乾隆也能看得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