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是誰走漏了風聲導致鄔思道決心要走?

影視研習社2020



第207期宋安之獨家雍正王朝分析。

當然是康熙故意走漏的風聲,卻沒想到蝴蝶效應,無形之中造成了鄔先生要離開四王爺府,差點使鄔先生和老四這對雍正王朝的最強搭檔提前分道揚鑣…

接下來宋安之來具體說說。

眾所周知鄔先生被老四接到府上以後,有兩次要走,一次大家印象深刻是在老四繼位的當晚,鄔先生見勢不妙趕緊激流勇退,才得以保住性命離開老四。一次就是老四接下刑部冤案時,鄔先生認為老四對他是言不聽計不從,所以要離開。

一般來說,很多朋友認為這是電視劇劇情的問題,畢竟電視劇不可能是什麼劇情都給你表現出來,畢竟不是紀錄片,所以有了老四接下刑部冤案的鋪墊,自然就出現了鄔先生要走人的反應。

但大家注意一下,年秋月急匆匆的對老四說鄔先生要走的時候,當時在陪弘時和弘曆下棋的老四不由自主的說了一句“是誰走漏了風聲?”

這說明老四對於前往宮中接下刑部冤案的差事,是隱瞞了鄔先生,沒有告知鄔先生的。


那麼鄔先生為什麼還會知道呢?

唯一合理的解釋,那就是康熙提前放出了風聲,要起用老四清查刑部冤案了。這是對各方勢力的一次試探,也是對太子最後的提醒了。

康熙為什麼會這樣做呢?

我們先大概說說刑部冤案。

刑部冤案的起因是江南巡鹽道任伯安的弟弟任季安殺人以後,通過哥哥任伯安的妹夫劉八女找到了江夏鎮的張五哥頂罪,並且以張五哥父親的性命來威脅張五哥,讓張五哥乖乖的頂罪到死。

迫使張五哥頂罪過程中,除了威脅張五哥以外,任季安和劉八女自然沒有少向地方官員行賄,以讓其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其中接受賄賂的就有刑部的官員。

沒想到的是張五哥一家在江夏鎮與老四和老十三有著一面之緣,因為幫助老四和老十三還得罪了劉八女。所以張五哥的妹妹阿蘭找到了老十三,俠王老十三自然不會坐視不理,所以跟老四商議以後,將其捅到了康熙御前,刑部冤案因此暴露。

這樣一來刑部冤案就涉及到三方勢力,首先張五哥成為了老十三和老四這方要保的人。而刑部是太子負責的,屬於是太子的勢力範圍,太子跟著遭殃了。劉八女和任季安則是八爺黨的成員,因為任伯安帶頭每年向老九孝敬一百萬兩銀子,所以他們被老九視為心腹。


刑部冤案是大清建國七十年以來最大的冤案,此次牽連甚廣。按照鄔先生的分析,太子胤礽因為追繳國庫欠款時的賣官鬻爵,早被康熙看在眼裡,很是失望,此次又出現這樣的事情,如果讓太子自己查刑部,說明對太子還有抱有希望,如果讓其他皇子清查刑部,說明康熙已經放棄了太子。

鄔先生認為清查刑部冤案涉及到廢太子罪名,所以不讓太子一黨的老四插手。但老四玩了一把計中計,雖然採納了鄔先生的建議,但還是義正言辭以孤臣的姿態前去接下了刑部冤案的差事,使康熙大為高興,然後回去冰火兩重天,將自己搞的病重不起,將這個燙手山芋扔給了一直與太子不對勁,想落井下石的老八。

老四始一接下差事,鄔先生就馬上知道了,並且鬧著要走。老四還驚訝的說了一句是誰走漏了風聲,其實最大的可能,就是答應老四接下刑部冤案差事的康熙故意走漏的風聲。

那麼康熙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其實我們看看康熙晚年的帝王心術,就知道這位皇帝是很聰明的。他總是喜歡高高在上,不想讓眾人摸透他,所以善於借力打力,善於拋磚引玉式的摸透朝臣的想法,然後再主導著一切朝著自己想要的方向發展。


比如一廢太子,議舉新太子之際,當時百官紛紛要舉薦老八。而康熙想復立太子,但並沒有說出來,而是通過釋放老十三,來傳達一個很明顯的政治信號,結果是本來很多答應舉薦老八的官員開始持觀望狀態,而猜到康熙心思的張廷玉之後更是直接舉薦了廢太子胤礽。

而且康熙這個人很精明,他總是看破不說破。像老四下江南賑災回來時候,老八等皇子在朝陽門碼頭為老四接風,實際上是下套。老四跟著老十三躲過以後,到了皇宮以後,康熙並沒有見他們,而是讓李德全帶著他們吃飯,說明康熙什麼都知道。還有老四追繳國庫欠款失敗以後,在朝會上康熙一口氣說了三個貪官,說明康熙利用神秘的粘杆處,對於帝國的腐敗吏治,還有種種事情是心知肚明,卻是隱而不發。

這說明康熙這個聰明皇帝,他是什麼都知道,卻沒有後來雍正壯士斷腕那種決心,又在晚年受限於九子奪嫡的亂局,所以不想破而後立,而是對帝國的亂象是修修補補。即使是整頓朝局時,也是經常借力打力,喜歡提前釋放一個政治信號,來看看下面有多少人是自己這邊的,有多少人是心懷鬼胎的。而這個過程中,自然有極少數的人精猜透了康熙的心思,比如說張廷玉就是其一。


而刑部冤案亦是如此,康熙提前透風要讓老四清查刑部冤案,是想釋放一個很明顯的政治信號,那就是意思自己這次要徹查到底,不管會不會涉及到太子,以對外界傳達出自己刷新吏治的決心。再看看各方勢力的所作所為,心裡也有個數。還有一個潛在意思,就在於讓太子提前準備,能銷燬的證據趕緊銷燬吧,說明康熙對於太子並沒有徹底死心,或者說不想到時候查到了太子一堆爛事,那樣就很難看了,有損皇家顏面。

康熙這次提前透風,效果不得而知。但是帶來了一系列反應,比如說鄔先生因此想要離開老四,認為老四不聽他的肺腑之言,不是老四讓鄔先生留一日看他表現,恐怕鄔先生就真的走了。

還有康熙為什麼選擇老四呢,因為老四是出了名的冷麵王,喜歡秉公執法,不存在像老八那般對太子落井下石的事情。而且關鍵在於老四是太子一黨,就算最後查到了太子,也不至於斬盡殺絕,會給太子留下些許顏面,也會保住皇家最後的顏面。

但是沒想到的是,老四看似孤臣主義,其實也是賊的很,當天晚上就冰火兩重天將自己搞的重病不起。次日康熙得到老四生病的消息也是很震驚,並沒有第一時間詢問病情,而是疑問他為什麼生病呢,估計康熙心裡也犯嘀咕,覺得裡面有什麼貓膩。當李德全說親眼所見病情很重的時候,康熙才反應過來,說道傳旨太醫院,叫凌國康去為老四看病,並且囑咐到要儘快治好。


等到凌國康看完病,回來復旨時,康熙問道:四阿哥得的是什麼病啊。關心中也是帶有一些疑問。

凌國康說道:回皇上四阿哥得的是傷寒。

康熙說道:傷寒吶,要緊嗎?

凌國康回道:回皇上,好好將息不會有事,但至少要臥床休息一個月。

康熙這時候顯然很失望,知道了老四不能清查刑部冤案了,所以有些無力的說道:知道了跪安吧。

凌國康走後,康熙迅速權衡利弊了一番,馬上調整了策略,對三位上書房大臣說道:看來這個事,只能讓胤祀去辦了。

只見老八的支持者佟國維馬上說道:八阿哥胤祀處事謹慎,而且待人寬厚,叫他清理冤獄也是適當人選。馬齊也附和著說道:微臣也認為八阿哥堪當此任。

康熙顯然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轉身去問張廷玉:衡臣,你的看法呢?


張廷玉馬上猜到康熙的心思,回道:臣以為刑部的事錯綜複雜,只派八阿哥一人前去,恐怕難勝繁劇。

康熙馬上接上話茬說道:這胤禛本來就想讓胤祥一快去辦這個事,那就讓胤祥協助胤祀會同辦案吧。康熙的意思很明顯,藉著張廷玉給的這個臺階,合理的安排太子一黨的老十三去“協助”老八,實際上是監視牽制老八,免得老八搞小動作,但沒想到最後俠王老十三還是被老八給騙了,老八趁夜悄悄地審了肖國興,蠱惑肖國興寫下了不利於太子的供詞。

由此可見,康熙的帝王心術還真是不一般,看似平凡之下,也是步步為營。善於借力打力,因勢利導,來達到自己想要的。

這次刑部冤案康熙提前透風要讓老四清理刑部冤案,亦是這種想法。但沒想到,無意之中,使老四最為重要的幕僚鄔先生差點離開,使這對奪嫡的最強搭檔差點提前分道揚鑣,還好老四有妙招,留下了鄔先生,這二人一直同舟共濟到了老四奪嫡成功以後,鄔先生為了避免兔死狗烹之禍,二人才分道揚鑣。

我是宋安之,主打歷史文章和分析經典電視劇中隱藏的人生道理。故事在筆下,我們都在路上,茫茫人海中你我這麼有緣分,正好讓你看到我的文章,那麼還請繼續這種緣分,點個贊關注一下吧!

第207期宋安之獨家雍正王朝分析到此為止!

下期再見!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覺得分析的還可以就點個關注唄~


宋安之


你好!由冬眠蛇來回答此問題。

是雍正府中之人!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印象,在雍正順利登基稱帝之後,十三爺允祥前來送鄔思道離開,不僅向鄔思道道歉,還送了一個女人給他,看著允祥一臉的歉疚,心裡不忍的鄔先生說出了他本不想說給十三爺的話:那個鐵帽子一定要力辭,才能保一輩子平安。十三爺很詫異,說道皇帝四哥肯定不會幹這種鳥盡弓藏的事,下面鄔先生說的話至為重要,他說:府裡那些專一為四爺辦理秘密差事的人,恐怕!



這些辦秘密事情的人直到鄔先生為了驚醒十三爺說出口,一直在劇中也沒有出現過,剛從鄔先生口裡說完,我估計也不用出現了,因為當晚就像坎兒那樣被滅口了。


但這些人中肯定有和宮中各房太監暗通款曲之人,四爺只要平時多留意一點,挖掘幾個這樣的人養在府裡並不難,所以雍正和康熙在房間裡的對話,這些人能第一時間知道,並告訴了鄔先生。


有人會問,這樣的情報攥在府中那些機密之人之手,怎麼能讓鄔先生那麼快就預聞呢?這隻要細想一下就不是問題了,以鄔先生的本事,康熙帝包括他的朝廷都能看得那麼透徹,指點雍正做事如同教授孩童般簡單,這等心機本事稍微拿出來一點,指點下府中那些專一辦理秘密事情的人,他們乃至他們的家庭就可受用終身了,那麼鄔先生想獲得他們在宮中的情報可以說是信手捏來,易如反掌!



只是這等事情並不是電視劇想表達的主要意思,所以就不會花費鏡頭來描述,畢竟,這部電視叫雍正王朝,不叫鄔思道謀士不是?

感謝您的閱覽,喜歡本蛇回答的請記得點贊和關注哦!


史書上冬眠的蛇


在《雍正王朝》中,毫無疑問,鄔思道是雍正帝能夠上位的第一功臣,但就像他跟老十三胤祥講的那樣:

“常言道,與平常人交往,共享樂易,共患難難;與天子交,共患難易,共享樂難啊。”

所以,雍正帝即位的當天晚上他就提出了“半隱”方針,並在第二天天剛矇矇亮,就溜之大吉了。

但其實,這不是鄔思道第一次逃離,在這之前他還有一次逃離,只不過沒能成行罷了。那就是在追查刑部冤案一事上,因為老四胤禛沒有聽從鄔思道的建議拒絕審案,於是鄔思道收拾東西,氣呼呼地要走。但是,就像老四胤禛自己說的那樣,自己剛從宮裡回來,究竟是誰走漏的風聲給鄔思道呢?

一、

要講明白是誰走漏的風聲,我們還得從刑部冤案這件事本身說起:

事情的緣由是任伯安的弟弟任季安,平時飛揚跋扈慣了,結果犯下了強姦殺人案被人告發。為了逃命,他夥同小舅子劉八女買通了刑部大小官員,並讓江夏鎮的佃戶張五哥冒名頂替。

就在行刑的頭一天,張五哥的妹妹阿蘭歷經千辛萬苦找到了老十三胤祥的府上。老十三胤祥號稱“俠王”,此事當然不會不管,況且當年在江夏鎮,他就已經跟阿蘭暗送秋波了(仔細觀劇,你會發現在江夏鎮,這倆人多次互相注視)。

於是老十三胤祥報告給了康熙帝,康熙帝一怒之下跑到法場劫了法場,至此拉開追查刑部冤案的序幕。

可是等劫下法場之後,康熙帝為了難,於是召集了上書房大臣商議咋辦?

上書房的三位大臣也都是人精,佟國維首先發現這是一次機會,畢竟是首輔,於是先發言:

“天子輦下首善之區,發生了這樣駭人聽聞的枉法之事,臣等自知失察,請皇上處分。”

等於是給這個案件定了性,定性為了“駭人聽聞的枉法之事”,既然是枉法之事,那麼必然就要審查了。

隨後佟國維又說了一句:

“臣擔心一層一層徹查下去,會牽扯到朝廷的根本,投鼠忌器又將無功而返。”

這惹惱了康熙帝,這跟朕打啞謎?

“那你說這個投鼠忌器,這個器是誰呀?這個又,這個又什麼意思?”

二、

佟國維一看康熙帝這是揣著明白裝糊塗,於是繼續點他:

“聖明莫過於皇上,有些事,不是臣子們所能明言啊。”

面對康熙帝的追問,馬齊也回答了,大體意思是講宰相是管百官的,但是不能管皇子,所以,還得其他人來審案啊。

康熙帝聽完是沉默了一會兒,最後說了這麼一句話:

“這一次,朕決心已定,無論查到誰,也不管他是鼠還是器,都要依法處治!”

既然要審案,那麼就得有主審官,其實康熙帝能選擇的人很少,有能力或者有意願去審案的也就是老四胤禛和老八胤禩兩個人。

康熙帝不會不知道,也不會不清楚這個案件會牽扯到誰,說到底也是被逼無奈,不得不審。

先說老八胤禩,他對老九胤禟他們講的是自己不想多管閒事,可是隨後自己就去了佟國維那:

“八爺應該知道皇上那兒,不怕做錯事就怕不做事……這一次,皇上十分希望有人能出來……八爺,其有意乎?”

畢竟連續兩個差事,老八胤禩都沒有參與,這次刑部冤案,他是要好好把握的,畢竟當時的形勢來看,幹掉太子胤礽,對老八胤禩最有利。

而老四胤禛這邊,卻犯了難!

三、

對老四胤禛來講,他是願意接這個差事的,理由有四:

1、老四胤禛算是一個嫉惡如仇的人,京城出現這麼大的冤案,他是要主持正義。更重要的是,受冤的這個人還是張五哥,當年在江夏鎮對自己有恩。

2、老四胤禛剛剛經歷了追比戶部欠款的失利,逼死了康熙帝的發小魏東亭,又漏掉了三條該追繳的大魚,惹得康熙帝不滿,罰了他的俸祿。經歷了這次失誤,當然也只是他自己認為是失誤,所以急於表現,改變在康熙帝心中的印象。

3、受康熙帝跟他講的“孤臣”思想有關,雖然康熙帝重點放在“臣”這個字,而老四胤禛重點放在了“孤”這個詞。他認為追查刑部冤案就是得罪人的差事,他願意做這個孤臣,願意追查冤案。

4、第四個理由就有點個人化了,不要以為老四胤禛是多麼寬厚之人,他相當會記仇。這次刑部冤案的主角是誰?任季安和劉八女啊,當年江夏鎮的下馬之辱,不要覺得後來年羹堯血洗江夏鎮是他自己的行為,這背後就有老四胤禛的默許。

正是有了這些想法,老四胤禛從蠢蠢欲動,打算接手刑部冤案一事。

但是鄔思道一句話就讓老四胤禛恢復了冷靜:

“這次刑部冤案審結之時,就是太子被廢之日啊!”

這個問題很嚴重:

假如老四胤禛接手這個案件之後,沒能徹查到底,那麼張五哥能不能救暫且不說。其他官員和皇子們怎麼看他?就像後來老十罵老十三一樣:

“你不過是太子的一條狗!”

那麼老四胤禛的上升之路徹底被太子胤礽給毀了,保了一個太子,丟掉了自己的仕途,不值。

四、

而如果一審到底,那麼他將背上不忠不義的罵名,畢竟此時的他名義上還是太子的人。更重要的是,康熙帝並不希望查到太子胤礽頭上,真查到了,反而失去了聖心。

事實上確實如此,老八胤禩就是一口氣查到了太子胤礽頭上,最後康熙帝也不過是跟張廷玉演了雙簧,燒掉了奏摺,案件不了了之。

但是老四胤禛也難,以他的性格,他必然會接,如果不接,康熙帝會怎麼看他?

必然會起疑心,這種疑心會葬送老四胤禛的政治生涯,都知道康熙帝希望他接,他不接,能有好果子吃嗎?不光康熙帝饒不了他,太子胤礽也會饒不了他,甚至老十三胤祥也會怪他。

所以,老四胤禛不得不把自己弄病了,造成無法審案的現實,這樣表現的一心為朝廷,既不得罪所有人,又能全身而退。

事實上康熙帝聽說了這件事,果然很驚訝:

“什麼?四阿哥病了?”

事實上後來確定讓老八胤禩審案的時候,康熙帝不得不退而求其次,讓老十三胤祥任副審。而老八胤禩自然也明白康熙帝派老十三胤祥來的意圖,於是瞞著他把案子審了。

那麼回到我們的題目,老四胤禛接了案子,還沒有把自己弄病之前,鄔思道為什麼要走呢?

當年秋月彙報老四胤禛的時候,他是驚訝的,嘀咕了一聲:

“誰走漏的風聲?”

五、

那麼糾結是誰走漏的風聲呢?

當時在場的人只有三個,一個是康熙帝,一個是老四胤禛,一個是老八胤禩,當然還有守門的小太監、侍衛等。

會不會是老四胤禛自己走漏的風聲呢?

他自己走漏了風聲也說得過去,就是為了掩飾後面自己裝病,自己表現的勢在必得,最後又不得不退出,以此達到最好的效果。可是如果是他自己走漏的風聲,他幹嘛還自己問自己誰走漏的風聲呢?所以,此種可能性極小,如果真是他,也等不到年秋月來彙報,自己就知道鄔思道要幹嘛了。

會不會是老八胤禩走漏的風聲呢?

如果是老八胤禩走漏的風聲,那麼有一個先決條件,那就是他有足夠的把握自己能主審該案。只有這種情況下,他為了迷惑太子胤礽,讓他誤以為是老四胤禛審案,打他個措手不及。但是這種風險太大,不符合老八胤禩謹慎的態度,而且當時的情況老八胤禩主審的可能性遠小於老四胤禛,他沒有必要給他人助攻。

那麼會不會是守門的小太監們偷聽了後,走漏了呢?

有這種可能性,畢竟鄔思道後來逃走的時候對老十三胤祥講,要注意府裡做秘密事情的人。那麼這些做秘密事情的人很可能就有宮裡的太監、宮女什麼的,時刻彙報康熙帝的一舉一動,因為康熙帝已經駕崩,自然就不留了。

可是這種可能性也極低,畢竟老四胤禛自己就在場,他們還有必要彙報嗎?即使彙報,也不會彙報鄔思道啊,他當時剛來府上不久,也沒有必要彙報。

更何況一直在伺候鄔思道的年秋月也不知道怎麼回事,自然不是正常的渠道獲得。

六、

所以,只剩下最後一種可能性,那就是康熙帝自己傳播出來的:

他早早就放出話來了,目的也是讓其他皇子不要再來湊熱鬧了,降低選人的難度,造成既定事實。為什麼李德全知道老四胤禛病了,就是因為他一大早是去雍親王府宣旨的。得知得一個月才能好之後,康熙帝異常失望,只得退而求其次讓老八主審,老十三副審。

而他能通過誰透露消息呢?

只有一個人,那就是老十三胤祥,畢竟刑部冤案就是他捅出來的,這也符合老十三胤祥的意願。而李衛和高福又跟老十三胤祥關係密切,他倆興奮地彙報鄔思道,結果鄔思道大失所望……

後來老十三胤祥也講過的,刑部冤案就不該讓老八審,當然,如果他能預測未來的話,他不會這麼說。

綜上所述,能走漏風聲的只有康熙帝,其他人還真沒有動機!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創作品,不喜勿噴!


楊角風發作


這個問題也是雍正想問的,到底是誰走漏了風聲?

鄔思道作為四爺的幕僚,給四爺出過兩次主意,一次是關於催繳國庫欠款的,另一次是關於清理刑部冤案的,可惜的是四爺兩次都沒有接受,才使得鄔思道起了離開的心思,“言不聽計不從,不去而何?”



劇中並沒有說明鄔思道怎麼知道這個消息的,我們可以做幾個假設。

第一種是鄔思道有自己的消息來源,但這種可能性比較小,畢竟他一直在四爺府裡,一舉一動其實都在四爺的掌控中,要是他有自己的消息渠道,那四爺應該早就發現了。而且他也沒有這個實力,四爺去請旨審理刑部冤案,知道的也就那麼幾個人,四爺、八爺、康熙再加幾個太監,鄔思道是不可能觸及到皇帝身邊的人的。



第二種就比較神奇了,鄔思道從四爺的表現上看出來的。四爺一大早就出門面聖,最大的可能就是去請旨的,不可能只是為了去見康熙一面,兩個人就大眼對小眼的看著。所以鄔思道覺得自己昨天晚上白講了一大堆,四爺人家心裡早就有主意了。

第三種是最可能的一種,那就是康熙讓人把消息散播出去的。康熙本來就是想讓老四去辦理這件案子,因為他知道老四屬於太子黨的,在審理中不會趕盡殺絕。放出消息就是讓老四沒有退路,必須接下這個案子。



四爺雖然去請旨了,但是他內心是不想接這個案子的,只是想在康熙面前表現的想為皇上辦事而已,他也清楚鄔思道說的後果,就把自己弄成重感冒,這樣想接也接不了了,康熙也沒話說。



鄔思道最後也明白了四爺的想法,知道他還是把自己得話聽進去了,也就不走了。


歷史伶俜者


《雍正王朝》中有這麼一段:胤禛在康熙面前接下了清查刑部的活,後來鄔思道知道了這事,鬧著要走。

那麼,到底是誰向鄔思道洩露了這事呢?

其實,這事並不難猜測,只需要弄清楚下面的三點,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第一點:胤禛的秉性

《雍正王朝》中有過背景交代,胤禛年青的時候,在淮安城碰到了黃河發大水的險情。

“滋溜”一聲,滿城官員都跑了,扔下他一個苦命的皇子(當時他官封很低,頂多是固山貝子)。後來,他和包衣高福兒藉著大水缸逃出生天,被樂戶籍的喬小福救了。

這種人生際遇,讓他看清了在底層生活百姓的疾苦,同時,也十分痛恨貪官汙吏。

在接手刑部差使以前,胤禛做過追欠戶部虧空的活。當時,國家賑災缺銀子,就把國庫摟了一遍,僅存庫銀幾百萬兩,而打的白條高達四千多萬兩!

追欠虧空這活好乾嗎?

很好乾,誰打的白條誰負責,按名字找人追款就完了;同時,也很不好乾,因為這活幹明白了,滿朝的官員也基本上得罪乾淨了。更加頭疼的是,皇子打白條,太子也打白條。

八爺黨很聰明,他們贏在官場,得罪官員的事絕對不沾包。

胤禛明知事不可為而為之,行霹靂手段,顯菩薩心腸。用他在劇中的臺詞就是“一旦國家用兵,或者發生大的災荒,國庫裡沒有銀子,那國家該怎麼辦?老百姓又該怎麼辦?”

在追欠虧空這件事上,他的手段很激烈,例如:有一些和康熙出生入死的將領,他們倚老賣老,說什麼“實在沒錢,每天青菜豆腐什麼的”。協助胤禛追欠的十三弟胤祥就在他們的茶裡下藥,讓他們嘔吐,結果嘔吐物裡全是酒肉,現場戳穿了謊言。還有,為了追欠,康熙的乳兄魏東亭也在高壓的氛圍中選擇了自殺。

這樣的搞法,使胤禛獲得了一個外號“冷麵王”。其實說白了,就是說他是個六親不認的王爺。



第二點:鄔思道是個陰謀家

鄔思道是個有故事的人。

此人的文章極好,年青時在南京鄉試,三場考試下來,本來以為穩穩的前五名,結果卻名落孫山。他挺不服氣,就在暗中調查,原來是主考官收了銀子,按孝敬取士。一怒之下,他帶領著400考生造了反,還把財神爺抬到了貢院(考場)。

這樣,事情就鬧大了,搞得康熙和滿朝官員都知道。他在出名的同時,也因為是學生運動的領袖被通緝。

他的覺悟很低,不願意伏法,就四處躲避,但運氣很不好,碰上了攔路搶劫的班子,銀子被搶了,雙腿也讓人乾折了。

後來遇上了大赦天下的好事,他才敢出來投親,投親的結果是嚐盡了人情的冷暖,還是冷得刺骨的那種。

在他走投無路的時候,胤禛向他伸出了溫暖的雙手,說:“跟著我吧,我以師禮待你。”

胤禛接納鄔思道,是因為這人的名聲響,而且學問大,最重要的是:鄔思道身陷泥荼,會對胤禛全心全意。胤禛用人,很講究一個“忠”字。

鄔思道在漫長的逃亡時間裡,歷煉出十分敏感的觀察力,再加上他的智商高,還躲在社會後面看社會,漸漸地,他成為了謀士中的一朵奇葩。

例如:鄔思道鼓勵胤禛接下追欠戶部虧空的活,原因是這活誰都知道幹了不討好,但只要頂住壓力、硬著頭皮上,就會在康熙的心裡種下一顆種子,種子的名字叫“堅毅且敢於任事”,一旦碰上合適的土壤,它就會生根發芽。

鄔思道還十分陰險,他知道清查刑部冤獄有利於國家,但他阻止胤禛幹。因為國家太平了,就不會生亂,不生亂就沒有變數,沒有變數胤禛就徹底的沒戲了。

更重要的一點,鄔思道深深地明白:贏得康熙就贏得皇位,什麼贏得官場、贏得民心,統統不管用。

胤禛開始僅僅以一般謀士來看待鄔思道,讓他談談意見、教教弘曆和弘晝。什麼“吾以師禮來待汝”,只是一本正經的場面話。直到有一天,他真正明白了“不爭就是爭”的道理,這才發現這個瘸子心機深沉的可怕。

鄔思道,就是一個為了目標、滿肚子機械傾軋的小人。



第三點:康熙的帝王心術

梳理一下胤禛接手清查刑部的時間,肯定是在第一次廢太子之前,也就是說在康熙四十七年之前。這離康熙過世還有十四年,那時候的康熙身體很棒。

康熙爺英明神武,能看清問題,也能按照合理的順序解決問題。

那一時段,康熙主要在觀望黨爭,因為黨爭誤國。至於驕兵悍將、戶部虧空、刑部冤獄等,相較於黨爭,都可以暫時放一放。

直到清查國庫時他大吃一驚,而同時,胤禛追查虧空的行動讓他的眼前一亮。他突然發現,原來自己還有這樣一位正氣爆棚的兒子,此人不僅為人正,而且為人還狠。

用狠人來對付壞人,這就是康熙的本能反應。至於說傳位什麼的,在那時都遙遠得一塌糊塗。說直白點:康熙要拿胤禛做刀,劈開官場的重重黑幕。

在清查戶部虧空的行動後,胤禛被官場稱作冷麵王,這是一種勢。康熙借勢造勢,索性把胤禛營造成鍾馗的形象,用鍾馗來打鬼和鎮鬼。

在《雍正王朝》中,康熙把清查刑部的工作交給胤禛後,一連說了兩個“好”字,說明他十分放心胤禛能幹好這活。

然而,在鄔思道的教唆下,胤禛耍上了心眼,玩了個“冰火兩重天”,自己把自己放倒,當了個吃瓜群眾。



康熙聽到這個消息,就失落了,他無奈地把這事交給了老八,想想後還不放心,再給老八配上個副手老十三。這意思,明白人都知道!

“是誰走漏了風聲”,不用查,就是康熙。他的意思很明白,就是告訴那些心懷鬼胎的人,我的四兒子要出手了,你們都小心點,他的手段“辣”著哩!

我是歷史閒話人,祝朋友們閱讀愉快!


鏈天絕


這段劇情始於刑部大案的爆發,江蘇巡鹽道任伯安的弟弟任季安犯下強姦殺人的命案,張五哥被逼頂包任季安,康熙親自到刑場救下張五哥,並下令嚴查此案。太子掌管刑部多年,其中盤根錯節。查刑部大案勢必會揪出太子的諸多把柄,動太子就是動搖國本,也就表露出此人的奪嫡之心了。誰查此案都沒有好下場,所以鄔思道建議四爺不要接這個燙手的山芋。誰知四爺第二天就進宮,向康熙請命接手此案,而八爺胤禩也有心接手。兩人同時請命,康熙並沒有當機立斷。


等到胤禛回府,鄔思道正在打包行李,四爺也感到極為詫異,是誰走漏了風聲呢。鄔思道足不出戶,他是怎麼知道胤禛請旨查案的事呢。

這個事情最大的可能是康熙讓人放風出去的。康熙皇帝最喜歡乾的事就是投石問路。追比國庫欠款,還有推舉新太子,這其中都有“投石問路”的意思,也都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審查刑部大案的結果和意義,鄔思道能看出,康熙也一定能看出。康熙沒有當機立斷決定主審人選,這其中就暗藏深意。想要主審該案,有可能是為了國家,為了朝廷的法度。也有可能為了奪嫡,為了扳倒太子。康熙不立刻決定,因為倉促之間,並不能看出一個人的人品,也許這兩人都只是為了查案呢。康熙給四爺、八爺時間,就是要讓他們體察其中的深意,最後留下來查案並處心積慮扳倒太子的人,也是將來最慘的人。

康熙隨便叫個人選,透露下風聲,八爺府,雍王府就能人盡皆知。
而這樣一來,皇子們就可以深思熟慮,不至於盲目決定,而中康熙下懷。

八爺到底看出其中深意沒呢,劇情沒有交代。只知道胤禩接手案件後,先是撇清了老九和任季安,劉八女的關係,後來連夜誘供肖國興,連夜進宮陳奏康熙。康熙後來送了八個字給胤禩其心可誅,其心可誅。胤禩應該是懂得該案的深意的,他將肖國興的的供狀秘密送給康熙,以體現對太子的寬仁,以博得皇帝的讚譽。可惜後來,他誘供肖國興的行為,被康熙察覺了,胤禩處事不秘,從這裡開始就要走下坡路了。

(一家之言,歡迎分享關注吐槽)


風雪夢不逝


雍正並沒有採納鄔思道的建議,鄔思道準備憤而離去,其實並沒有誰走漏了風聲,而是雍正直接告訴他的。

《雍正王朝》中,雍正府上的籬笆牢是出了名的,這個籬笆牢實際上就是嘴牢心齊懂規矩,不該說的話不說,不該知道的事情不去打聽,這樣才能在王府中保命存活下來。

況且鄔思道在府上的真實身份是世子們的教書先生,對這樣一個教書先生,在沒有雍正的授意下眾人能對他說什麼,說了什麼被雍正知道後,能有好的結果麼。而從後面的劇情中,我們也能看到,鄔思道一直在雍正的府上,獲取外界的消息的方式也只能通過雍正和十三爺的轉述,而自己對於朝局和康熙心思的瞭解,一方面是通過雍正等人的介紹,另一方面就是從康熙的書籍文章中慢慢體會出來的。

因而鄔思道得知這個消息,並不是誰向他透漏了什麼風聲,而是雍正直接告訴他的。


雍正告訴鄔思道自己接下了清理刑部冤案的差事,卻沒有說出自己的後招,這實際上也是對於鄔思道的一種試探。

讓雍正不要接清理刑部冤案的差事,是鄔思道與雍正的第一次長談接觸與獻計獻策。

雍正江南籌款回京,到了府上,先是帶著兒子們拜了鄔思道做老師,隨後便與鄔思道有了一番長談,內容就是要不要接刑部冤案的差事,鄔思道說出了自己的理由,並且告訴雍正,這件事會牽扯到太子,誰接了這個差事,查出了結果,太子受到了牽連,但是辦差的人也會受到康熙的厭惡。聽完鄔思道的分析後,雍正並沒有給出自己直接回答,只是說了“夜深了,先歇息吧”,隨即終止了這次的長談,而第二天,又告訴了鄔思道自己接下了刑部冤案的差事。

雍正之所以這樣做也是有著自己的考量:

一來,這是鄔思道第一次向雍正貢獻計策,如果雍正馬上答應並且言聽計從,必然有失主僕之間的尊卑之道,這樣做多少有點給鄔思道“下馬威”的意思;

二來,也是讓鄔思道明白這層關係,在處理當前和日後兩人關係的時候,能夠加以注意,決不可喧賓奪主。


同時,這也是雍正對於鄔思道的一種試探,試探的是鄔思道的品行和性格。

向雍正貢獻計策,雍正卻不肯言聽計從,而且也沒有提前進行溝通,如果鄔思道單純的想保住這個差事,保住自己的飯碗,大可不必如此興師動眾的要離開王府,請求辭職。而這也正是雍正所要試探和考驗鄔思道的。

如果鄔思道在這種情況下還是留了下來,那就說明鄔思道對於自己的定位就是個教書先生和普通的幕僚門客,絕對不是雍正所希望鄔思道成為的力挽狂瀾的人,這樣的人也就不值得深交與予以重託,遲早會被趕出府上去。

相反,鄔思道的行為正是雍正所希望看到的。鄔思道義憤填膺的表現讓雍正看到了鄔思道輔佐自己的真誠,同時,雍正對於鄔思道的品行有了新的認識,當年鄔思道寫的那篇文章慷慨激昂,雍正正是因為這篇文章而找到了鄔思道,希望鄔思道為自己所用,而鄔思道此舉也讓雍正看到了他與自己所寫的文章一樣,有著錚錚的傲骨,以及胸懷天下的志向,這一點讓雍正非常滿意。


雍正的一出“苦肉計”,打消了主僕之間的芥蒂,也讓雍正遠離了刑部冤案的漩渦。

雍正通過一出“苦肉計”,把自己搞成了風寒,高燒不退,進而不去參與刑部冤案的審理,而急於扳倒太子的把阿哥胤禩深夜誘審肖國興,告發太子,讓康熙對太子非常的失望,但是,八阿哥的行為也被康熙所厭惡,並稱其是“其心可誅。”而此時的雍正不僅是遠離了刑部冤案的政治漩渦,並且太子胤礽與八阿哥胤禩的這次鬥爭中兩敗俱傷,雍正則是坐收了漁翁之利。

當鄔思道看到了病床上的雍正,兩人也是“一笑免恩仇”,鄔思道也明白了雍正的用意,安心輔佐雍正,幫助雍正成為了“九子奪嫡”的最終贏家,登上了皇位。


雍親王府


鄔思道是《雍正王朝》裡面第一等聰明的人,鄔思道熟讀經史,所以能夠洞察帝王心術,他看透了歷來的帝王與功臣之間的關係:

1、“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這是范蠡評價勾踐的,歷來帝王其實也都是這樣,患難的時候是他最需要人的支持的時候,追隨他的人越多越好,而真正發達了他考慮你是不是會因為患難時候幫助過他居功自傲難以控制?是不是知道太多不應該知道的事情,帝王上位肯定有一些非常手段嘛。

2、伴君如伴虎、朝登天子堂,暮到菜市場。漢景帝時期的晁錯不就是這樣嗎?權力中樞最近接皇帝的無上權威,這樣的地方如不小心錯一步萬劫不復。

而鄔思道在雍王府是雍正當時最為心腹的人,像是年羹堯、李衛這樣日後做到大將軍、一省督撫的人都畢恭畢敬,可見當時鄔思道在雍王府多受重視。康熙時期有十三衙門雍正有粘竿處,這些秘屬於皇帝統帥的特務機構恐怕也在諸皇子中效仿,外面打聽做事的看做“武”,而在幕後供參謀的則是“文”,文武並屬一個系統,鄔思道自然知道誰負責這些,言談之中便能套出話來,或者鄔思道憑藉自己在雍王府的身份曾經施恩於他們,自然有人會告訴鄔思道。歡迎大家批評交流指正!


長久緘默如雲漂泊


《雍正王朝》這部小說,鄔思道此人按照諸葛亮這樣經天緯地地大才模板來設定的角色,就是不出門並知天下事,更懂得皇權專制的利弊,也知道“狡兔死,走狗烹”的前朝教訓。

鄔思道作為一個熟讀史書並瞭解人性,知道社會朝代更替的真理。但他的外貌卻不是像諸葛亮,劉伯溫式的外貌體型特徵,就按照瘸腿的中年老頭子的樣式來協助雍正皇帝登上大清王朝至尊之位。這就是一位老狐狸,藏著陰暗角落的毒蛇般,觀察康熙王朝的變遷。

我們對於鄔思道的個人設定及角色定位都瞭解清楚了。康熙四十六年間,太子主管的刑部發生“貪官徇私枉法,以錢買命”大案件,直接讓康熙大帝天威盛怒,徹查此件案件,不管誰參與其中都一律追責。那麼誰來負責審理這件棘手的案件呢?

在雍正皇帝與八阿哥允禩對這件案例的審理進行角逐,雍正曾對康熙皇帝說:“讓我來審理這案件,把刑部等司法部門的蛀蟲就會清理的乾淨,還世間一個朗朗乾坤”。當然這是他的個人情感抒發罷了,也是為了讓康熙皇帝覺得自己可以擔當的目的。

八阿哥允禩卻把此案件當做上升的政治資本,當做向康熙皇帝邀功的成果,當做搞掉太子一黨的最直接的推動力,迫使康熙及朝廷大臣廢除太子之位。

解決第一個問題,誰走漏了風聲?讓鄔思道知道了此事呢?

1.把鄔思道說的那麼神,你覺得他那麼瞭解雍正的為人,會猜測不出來嗎?刑部大案肯定是滿城風雨,他順著思路一分析就有結果。

2.康熙大帝特意派人故意放出風聲,投石問路的結果,信息傳遞是沒有間隔的,尤其九子奪嫡的時候。

3.別忘了,當時李衛還是雍王府的狗腿子,按照鄔思道在雍王府的地位,指揮李衛或是詢問李衛事情,那不是容易的。

接下來就出現鄔思道卻對秋月說:“言不聽計不從,不走如何”。這當然讓鄔思道覺得我一片赤誠待君王,君王卻把我當做透明人,這豈不是讓人寒心,那證明雍正都不信任我,作為謀臣幕僚,如果自己的領導不信任,那待在他這裡又有何用呢?還不如歸野山林來的自在罷了。

但雍正皇帝這人不僅都別人狠,更對自己狠呢?直接跟秋月說“請鄔先生在等上一夜,在讓他自己決定是去還是留?”。直接躲在自己的密室中,從烤木炭極熱到冷水浸泡,從熱到冷瞬間轉換,就是為了讓自己生病以便推脫掉這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這是對自己的性子與心性是一種大磨難,真的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故康熙大帝曾說,四阿哥年輕時,真的是喜怒無常,經過多年的磨練變得心性穩定,堅韌,原來是通過對自己摧殘的方式來剋制與修煉。

當然這件刑部案表面讓八阿哥在木蘭秋獮過程大出風頭,卻讓康熙大帝對於刑部案例對肖國興誘供方式,針對指向太子“其心可誅,其心可誅”的評語。這豈不是丟了西瓜撿了芝麻,徹底把八阿哥打上死刑,想要成為太子,繼承皇位的候選人名單剔除了。

因為這“以錢買命”刑部謀殺案,差點讓康熙背上濫殺殘忍,廢除太子的昏君之名,讓太子失去儲君之位,導致兄弟相殘結局。你八阿哥允禩是如此惡毒之心,那就是踢到鐵板上了。

可能八阿哥允禩想撞牆的心都有了,好心幹了件壞事,丟掉儲君之位的競爭資格,決定他悲劇的一生。

故鄔思道知道會這件案件不管怎麼做,做的如何好,都是不討君王歡心的事情,那做他幹啥呢?

最後雍正皇帝卻沒有他想的那麼不堪,那麼的蠢,雍正皇帝生病時,與十三阿哥聊天時,卻把鄔思道打趣了一番。


歷史伴讀小二


刑部冤案案發,康熙震怒,立即下旨要派皇子嚴查。向來願意替君父分憂的胤禛又決定接下這個差事,但鄔思道為其分析了其中的利害關係。他說,刑部一直是太子胤礽在管,如今爆出瞭如此大的冤案,胤礽難辭其咎。而康熙卻毫不避諱,下令嚴查,那自然是對太子失去了信任,太子很快就會被廢。那麼,誰接了這個查案的差事,誰就會得罪太子黨,進而得罪全天下人。於是,他勸胤禛不要接這個差事。



胤禛對於鄔思道的建議並沒有完全聽取,而是瞞著鄔思道接下差事。結果鄔思道得知,氣得要離開,還唸叨著:“言不聽,計不從,如之奈何?”

胤禛這時自言自語:“到底是誰走漏了風聲?”

當然,胤禛是玩了個計中計,他先是瞞著鄔思道接下差事,然後又把自己弄出了傷寒,藉著病躲過了差事。但是究竟是誰走漏了風聲,將胤禛接下差事這件事告訴了鄔思道,電視劇沒有明說。



走漏風聲的應該不是胤禛手下的人。胤禛對手下奴才非常嚴格,規矩極大,辦秘密差事的就更不能多嘴多舌。他曾對胤祥說自己府上是“籬笆牢,鐵門栓”,這應該並不誇張。對於違背自己意志的奴才,他向來也是毫不手軟,說殺就殺,比如殺高福就是一個例子。所以,不大可能是胤禛手下的人在走漏消息。

那麼除此之外,最有可能將消息走漏出去的就是康熙了。而他故意走漏消息的目的,主要是想故意釋放出太子即將被廢的信號,並以此來試探一下各方的反應。

因為胤禛是出了名的冷麵王,秉公辦事,毫無偏私。康熙派胤禛去查案,擺出的就是一副窮追到底的架勢,而這很容易讓各方勢力認定太子即將被廢,從而有所行動。



當然可能康熙還有一層考慮,那就是想通過釋放消息給胤礽最後一次機會,希望他能趕緊亡羊補牢,別等真的查出問題,就再也無法挽回了。

結果,康熙釋放出消息,卻被鄔思道得知,致使二人險些分道揚鑣。幸虧胤禛讓鄔思道等一天再決定去留,否則鄔思道真的憤而離去,胤禛還真未必能鬥得過胤禩一黨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