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裡弘時為什麼要洩露考題?

倜儻臨風


電視劇《雍正王朝》當中,雍正在艱難的登基之後,為了儘快的選拔能為自己所用的人才,建立自己的人才體系,很快就開恩科選士。雍正對這第一次的恩科考試非常的重視,主考官是八王爺允禩推薦的張廷璐,這個張廷璐是雍正的肱骨之臣上書房首輔大臣張廷玉的弟弟。而副主考是張廷玉舉薦的“清流領袖”李紱。

最重要的那個考試題目,是雍正親自擬定,親自手書並親自封存和親自保管的。按照這樣級別的保密措施,那三道試題無論如何也不會“洩露”出去的。雍正有這個自信。

但是,事情往往就是這麼“詭秘”,什麼意外都會有。雍正認為絕對不會出問題的首次恩科考試,還就出了問題,並且是出了“系統性”的大問題。

首先是在恩科開考之前,京城就有人開始兜售所謂“考題”。這種情況其實挺正常的,也是歷朝歷代的歷次科考都會出現的現象。但大多數都是在考前騙幾個銀子罷了,當然也有真的能拿到考題並販賣的,這種情況歷史上也很少見。

雍正的首次恩科考試也是一樣,兜售考題的人也是遊走於各個酒店客棧。但不同的是在這些賣考題的“販子”當中還真的就有“厲害角色”。

恩科的副主考李紱就遇到了一個賣考題的,為了證明自己的這份考題很靠譜,這位賣考題的還向李紱“透露”了一些在趕考的學子們面前算是秘密的信息:本次恩科的主考是誰,誰推薦的,副主考是誰,誰推薦的。

這種信息是很能唬人的,真的能夠起到多賣考題的作用。李紱就感到這個賣考題的比較靠譜,所以他就毫不猶豫的買下了一份考題。對於這次的恩科考題是否已經洩露,李紱心中還是非常的懷疑,但是,他的主子三阿哥胤祉提醒他:買來的考題千萬不要打開,小心惹火燒身,只能等到考試現場才能夠打開對比。

李紱擔心的事最終還是發生了,在考試現場李紱買來的三道考題和雍正親自出的考題“完全相同”。李紱不顧主考官張廷璐的勸阻和威脅,憤然摔帽離開考場,由此一個“科考舞弊”的潑天大案被揭開。

雍正對這個給他丟盡了面子的大案相當的震怒,但是他首先是忍著極端的憤怒,馬上又親自出了三道考題,保證第一次的恩科考試順利進行,同時責成總理王大臣廉親王允禩徹查此案。

廉親王允禩再一次故技重演,私下裡威逼利誘張廷璐交代了洩露考題的主犯就是雍正的三阿哥弘時。而他本人則是“夾帶了八名考生”。

廉親王允禩這一次汲取了康熙年間在查處吏部的“買賣人命”的大案當中處理“太子是幕後主使”的這個證據上的失誤的教訓,這一次他沒有把三阿哥弘時的“把柄”交到雍正那裡,而是手握這個把柄用來控制三阿哥弘時。事實證明這一次廉親王的做法要靠譜很多。

當然,對於考題洩露,雍正的基本判斷還是比較冷靜,他相信這麼膽大妄為的事,絕對不可能是張廷璐一人所為,在他的後面肯定還會有更大的角色。但是雍正選擇了“不深究”,只是處理了主考官張廷璐,目的也是為了穩定自己剛剛登基的局面。

但是,對於電視劇當中設計的“三阿哥弘時盜竊考題並洩露考題”的劇情,本人還是有所懷疑。

首先,嚴格的講,洩露考題,尤其是恩科的考題肯定是死罪。而由雍正自己親自出題,書寫,保存的考題一旦洩露,追查起來非常容易,難道三阿哥弘時不知道這其中的風險嗎?是什麼讓三阿哥弘時在第一次的恩科就敢於“鋌而走險”?

第二,從考題洩露的情況來看,這個考題的洩露狀態其實已經完全失控,已經放肆到敢於向不認識的人公開兜售的程度,這樣的失控,一旦實發的話,很容易追溯——擁有和販賣考題的人太多。

第三,考題洩露的太早,從考生夾帶的狀況來看,這些考生基本上是帶著事先寫好的三篇文章進考場的,這說明考生們很早就買到考題並找人事先寫好。在這個過程中“考題洩露”很有可能在還沒有開考就會引起極大的注意並最終暴露。

這樣看來,雍正的這個三阿哥弘時還真的就是“膽大妄為”加上“自以為是”,也許是自己的皇子身份和涉事太淺,讓這個三阿哥覺得自己一定會“密不透風”。但實際上早就“千瘡百孔”,事實上如果不是他的三大爺胤祉阻止了李紱在開考前告發“考題洩露”的嫌疑的話,這位三阿哥早就露餡了。

人有點野心沒什麼不好,但是比野心更重要的是有“自知之明”。三阿哥弘時把手伸向考卷的那一刻起,就已經註定了他做為一個他的長輩們爭鬥的犧牲品的命運。

弘時洩露考題,按照後來弘時的一些舉動來看,他的目的肯定不僅僅是為了“賣考題獲利”,甚至說是完全不是為了“賣考題獲利”,弘時的追求應該還沒有這麼“低級”。他的根本目的還是想通過向特定的人員洩露考題來籠絡人心。

雍正的這個三阿哥弘時,大小就和他的八叔感情很好,並且應該是處處向他八叔學習,所以他是想通過洩露考題來結交類似於張廷璐這樣的朝廷當中有實權的大臣。張廷璐夾帶考生肯定是從弘時那裡拿到了考題,然後“有償”的夾帶了幾個考生,既為了掙點錢,也為了結交一些他自己認為需要結交的有用之人。

所以,弘時在考前把張廷璐叫進宮裡,密謀“盜竊”考題或者說弘時盜竊考題之後與張廷璐商量如何讓考題的作用最大化。

張廷玉在一大早天還沒亮就去上書房辦公的路上,在宮中“巧遇”三阿哥弘時送張廷璐出宮,看見張廷玉的張廷璐有些慌張,但是弘時確用求教張廷璐指點自己書法的“筆法”遮掩過去,其實也只是弘時自認為“遮掩過去”了而已。弘時有的時候自作聰明的那種自信會騙了自己,自欺有餘而其人不足。

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弘時洩露考題的時候,他根本沒有想到這件事會失控到“買賣考題”的程度,因為一旦考題被公開的明碼標價的叫賣的時候,洩露考題這個事也就算是“半公開”了。所以弘時再笨,再貪婪也不會蠢到靠“洩露考題”來斂財。

收買籠絡人心的想法應該就是弘時洩露考題的唯一目的,他羨慕他的八叔在朝廷上下的人脈和人氣,他也想“有樣學樣”,這一次他學的可是真不像。


步武堂


弘時是什麼身份?皇子、也是潛在的皇位繼承人,對於他來說,不到最後弘曆上位他永遠都有機會!

1、收買人心!

每個皇帝的上位都離不開朝中大臣的支持,而參加考試的大部分是官員後代,將來把持朝政的也是這些考生,對於洩題者他們必定心懷感激!從考生開始培養自己的黨羽!同時也是在像朝中權貴示好,以將其拉攏到自己這一派.

2、樹立自己的權威

像朝中權貴展示自己的能量!那時候的考試,雍正是極為重視的甚至親自監考,而弘時確可以洩題!以此來展現自己的權威!

怪就怪他身不逢時吧!碰到了註定為帝的弘曆!





晨饕曦餮


《雍正王朝》中同樣作為雍正兒子的宏時,不管是在能力還是在勢力方面都不及自己的弟弟宏歷,弘曆越來越被雍正器重,眼看弘曆的勢力越來越強,在皇位競爭中自然而然敗下陳來。他在皇位繼承問題上自然不會坐以待斃。所以他會有所作為。那洩露考題和這個有關嗎,答案當然是有關了。

科舉考試是朝廷選拔文官的一種方式,將來這些被選拔的考生要麼在朝中留人要麼在外放全國各地。

弘曆洩露考題給這些考試一來可以是替自己培養勢力,洩露考題可是大罪啊,通過宏時洩露考題給他們,他們如果中了科舉將來還不是和宏時捆綁在一起,為宏時為命是聽。另一方面通過這件事把自己和張廷玉的弟弟張廷璐牢牢的綁在一起,張廷璐作為主考,科舉出來這麼大的事,有不法事也要相互隱瞞。按弘時的想法,張廷玉即使知道這件事,也沒辦法站出來揭發,只能默默地接受事實,站到弘時一邊,成為他奪嫡的一大助力。

當然宏時最終還是被他八叔利用了,到最後還罵他八叔阿其那。



歷史平白無故


《雍正王朝》裡沒有說這個原因。但是我們可以根據史書的記載來分析一下當時弘時的的環境。

雍正經歷過九子奪嫡的血雨腥風。當然不希望歷史重演,為了解決這個矛盾,她決定秘密立儲將她指定的繼承人名字,寫在趙書中放在正大光明匾的後面,表示只能等他死以後才能拿出來。這樣就不會發生兄弟相殘的悲劇了。

秘密立儲確實是一個好辦法,但是僅僅過了三個月問題就出現了。康熙忌辰按規矩,雍正本該親自去錦陵祭祀。可是他卻沒有去,反而派了13歲的四皇子弘曆前去祭祀。雖然說是秘密立儲,但是這樣做無疑告訴大家弘曆太子。為什麼?因為按規矩除了皇帝外,只有皇位繼承人才有祭祀的資格。這件事讓弘時非常沮喪。

不過弘時雖然不高興,心裡還存著一絲僥倖,畢竟自己各方面都優於弘曆。比如他是皇長子,又已經成家立業,並能分擔政務。他的母親李氏已被特封為齊妃烏拉那拉氏之下。也算是身份高貴。而弘曆呢!他還年少。生母身份低微,唯一能跟他比的就是得到過康熙的喜愛,被帶入宮中養育了一年。但是這種僥倖很快被打破了。雍正二年康熙忌辰弘曆代其前往。

在這樣的背景下,弘時得不到雍正的支持,所以只能自己發展自己的實力。收買人心,掌握話語權。

參加科舉考試的知識分子大多是官宦子弟,他們家族掌握著輿論權,幫這幫人作為回饋那些官僚,自然會在輿論上對弘時進行包裝。輿論可以影響民意民意可以影響聖意,一旦自己良好的形象樹立起來,被雍正那裡也是可以加分兒的。

看不到希望的弘時,不惜觸犯朝廷的法度,也要將考題洩露出去。在風險與利益之間。弘時做過權衡。弘時是雍正的兒子,也是皇位潛在的繼位,人不到最後一刻自己都是有希望的爭奪皇位,不僅需要取得雍正的好感,而且需要自己的黨羽。拿到考題的這幫人,必然是成績優越受到雍正的重用。也會對弘時感恩戴德,成為弘時的門人,將來為弘時所用。


小賢歷史解說


雍正王朝》裡弘時為什麼要洩露考題?(瞭解更多古代史,請關注長城說歷史)

對於洩露考題之事,從古至今都有,那麼在於古代主要是針對科舉考試而言。古代沒有現代這麼繁瑣,一般都是一篇文章決定仕途,文章好的可以中狀元,以及榜眼、探花與進士及第。從操作上比較簡單,只是一篇文章,可是,對這些學子們來說,要付出十年的寒窗苦讀。如好的話,可以換來一個好的仕途,如不好的話,只能等下一個十年。

古代科舉考試,學子們除了十年的寒窗苦讀之外,有些比較窮的學子們還到處湊盤纏,才能赴京趕考,如沒有湊足盤纏,那就沒法前往京城考試。對於一些富貴子弟,盤纏對他們來說,那就是輕而易舉的事。

再者,一部分有權有勢,還比較富足的學子們,因十年間,沒有好好讀書,還想有一個好的仕途,只能鋌而走險,出銀子買試題了。有買的,就有賣的。從而出現了洩露考題的行為,其行為,對於十年寒窗苦讀的學子們來說,就是一個非常不公平的情況,從而官府就要開始制止此種行為,要還十年寒窗苦讀的學子們一個公平。

今兒,長城君分析一下,雍正王朝裡面,弘時為何要在科舉中洩露考題?

先來說說,雍正皇帝為何重視此次科舉考試?

雍正王朝裡面,為了招攬人才,雍正皇帝便開科取士。因此,雍正皇帝對這次科舉非常重視,然而,對於弘時不知這次科舉的重要程度,便做了科舉洩露考題的事情。

對於雍正來說,之所以重視這次科舉,起因與八爺黨有關。為何這麼說?當初雍正為了推行新政,可是,部分大臣以及八爺黨出處為難雍正,此時,也沒有所用之人。十三爺胤祥便提出,從科舉中選拔人才,注入新的力量,從而與八爺黨抗衡。

八爺胤禩這邊,更沒消停下來。因八爺胤禩知道,雍正想通過科舉選拔新人才,用來對付自己。所以,他要用這次科舉對付雍正,讓雍正選拔的人才為自己所用。不用說大家都知道,八爺胤祥便是科場舞弊事件的幕後黑手。

可是,這次科舉舞弊事件,並沒有讓八爺胤禩得逞,也沒有讓弘時得逞。弘時想利用這次科舉考試做什麼?肯定是為了以後做皇帝。

接下來,長城君再來分析一下,弘時為何要洩露考題?

其一,為了籠絡新官員,增加自己的新勢力。雍正皇帝想從科舉中選拔新人才,給朝廷換一換以新能量。而弘時也看到了這一點,但是,弘時所看的是新籠絡新官員,給自己增加新力量。

弘時想,能拿出銀子買考題,說明這些人的出身都不俗,大多都是官宦子弟,以及達官貴人。如這些學子們平時沒有好好學習,也想通過科舉獲得一官半職,肯定要找上門來。對於弘時肯定不會拒絕的,然而通過這一層關係,就可以與這些達官貴人交往,進而就有了自己的新勢力。

其二,想拉張廷璐下水,為自己在朝廷中增加新勢力。眾所周知,張廷璐是首輔大臣張廷玉的弟弟,張廷玉平時在皇帝身邊,知道與皇子們來往的壞處。因此,張廷玉心裡是不想弟弟與皇子們交往。可是,張廷璐便瞞著他哥哥,與弘時進行交往。

殊不知,弘時正是想把他自己拉下水,其實,這裡面也八爺胤禩的參與。其實,張廷璐對弘時還是忠心的,因為,在張廷璐被抓時,沒有供出主謀弘時。這也是臣為主子而忠的斜照。

其三,弘時也想通過科舉舞弊,讓自己獲得一些經濟來源。對於雍正皇帝來說,一直都是節儉與勤政,所給皇子們的俸祿肯定不會多。為了以後爭奪皇位,必須要儲備一下經濟。因此,便選擇從科舉考試入手來增加經濟,這也是比較鋌而走險的一步。

然而,弘時的想法沒有實現,且此事被李紱所發現,此時,張廷璐沒有阻止住李紱揭發。後來,李紱叫上李衛將此事揭發出來,當場逮捕了張廷璐。

總之,弘時的想法是美好的,可是,對於他來講,畢竟年輕缺乏經驗,更不知道一山環比一山高的道理。

長城君曰:弘時做科舉做手腳之事,長城君認為必有八爺胤禩在裡面參與,更是操縱弘時的幕後黑手。也弘時一心想做皇帝,其實,都是一場夢,也是被別人所利用的工具而已。弘時的一生也是不幸的。

《雍正王朝》 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

本文以《雍正王朝》為藍本,其內容只代表個人觀點,並非正史分析。


太史簡


其實清代科場舞弊早有先例,順治十四年,康熙五十年都曾發生過科場舞蔽大案。雍正王朝裡,弘時主使會試主考官張廷璐洩露考題,考題被公開售賣,眾多學子身陷其中。如果不是李紱和李衛挺身而出,化解這場風波。雍正元年的開科取士就要淪為笑柄了。事後,張廷璐獲罪被囚禁,廉親王胤禩又來了一次誘供,得知了此次科場舞蔽案的主謀竟然是弘時。弘時為什麼處心積慮洩露考題呢?


科場舞蔽案,從表面上看,弘時是為了名利,是為了培植黨羽,籠絡人心。從深層次來看,這其實是弘時與雍正的對立表現。

身為阿哥,弘時內心並不滿足。為了招攬人才,為了收買人心,科舉考場正是其用武之地。通過考題,弘時不僅控制了張廷璐,而且還拉攏了眾多士子之心。一旦這些事先拿到考題的人高中,他們便會奉張廷璐,奉弘時為恩師。弘時培植黨羽,收買人心的計劃也就成功了。弘時是想通過張廷璐拉攏天下讀書人,為其所用。弘時不明白,仁心仁術才是那時讀書人的主張,僅僅通過偷奸耍滑,是籠絡不了士子之心的。


再者,雍正元年的開科取士是雍正的形象工程,是新朝吸納良才的重要手段,雍正非常重視。弘時偏偏在此時與張廷璐沆瀣一氣,洩露考題。這恰恰說明弘時對父皇雍正非常不滿,弘時不滿雍正偏愛弘曆,不滿自己的政治現狀,就是要拆雍正的臺。這一點,與八阿哥胤禩不謀而合。八阿哥發現了弘時的小心思,弘時也因而最終倒向了八爺黨。

(覺得不錯,就點一下,分享吐槽關注,謝謝)


風雪夢不逝


《雍正王朝》中,雍正開科取士,目的就是為了國家招攬人才,給國家的行政體系注入新鮮血液,協助雍正推行新政。為了能籠絡新進仕子們的人心,雍正皇帝不僅為王文昭掌燈,更是力排眾議破格啟用了劉墨林。但是雍正的親兒子弘時,卻故向外洩露了考題,險些讓雍正的計劃徹底泡湯,最終李紱向李衛求情,帶兵清查考場,揭開了這個考場舞弊的事實,才沒有造成更為惡劣的影響。

作為雍正皇子的弘時,為什麼要故意洩露考題出來,原因當然還是為了皇位,雖然弟弟弘曆自康熙朝開始,就受到康熙、雍正兩代帝王的青睞,但是作為哥哥的弘時也不想就此放棄對於皇位的爭奪,而這次就是他為爭奪皇位所做為。


洩露考題,目的就是要籠絡一批新官員到自己身邊。

雍正開科取士,要選拔人才,讓這些人才為己所用,並利用這些新上來的官吏來對原有的官僚隊伍進行一次換血,雍正對於這些人也一定會非常的重視。

而弘時恰恰也是看到了這一點,但凡是能出得起錢購買考題的,一定是官宦子弟或者富裕家庭出身,這些人家的孩子不會像寒門學子一樣滿身讀書人的尖酸與迂腐,便於日後為自己所用,同時對於一些主動上門求助的人家,弘時定不會拒絕,因為這是籠絡人心、壯大隊伍的最佳時刻。而新進的士子中,有了自己的人、自己的力量,特別是這些人也為雍正所看重,對於日後的奪位之路就是一種巨大的支持。


弘時要將張廷璐拉下水,控制在自己這一邊。

張廷璐是當朝首輔張廷玉的弟弟,從張廷玉與張廷璐偶遇的對話來看,張廷玉並不希望自己的弟弟與皇子有過多的交集。但是弘時正是看重了張廷璐與張廷玉的特殊關係,一方面,因為牽扯上張廷玉的關係,對於張廷璐,滿朝官員甚至是雍正處理起來都要留有餘地,另一方面,也是弘時看到張廷璐可以藉著這層關係一路高升,職務、地位也將遠不及此。因而要藉著這件事情把張廷璐拉下水,讓張廷璐站在自己這一邊,成為自己隊伍裡的骨幹。

當然,按照弘時後續劇情中狠毒的性格,必然是對張廷璐利誘的同時,進行了威脅,不然張廷璐也不會除了想廉親王說明外,致死都沒有將弘時的事情對外公佈。


當然,弘時也要考慮一下經濟效應。

雍正是出了名的節儉和勤政,特別是《雍正王朝》中的演繹,所以對於皇子而言,並不會像康熙那樣縱容,也不可能讓他的皇子成為九阿哥胤禟那樣的富翁,況且,此時弘時還沒有被晉封,所領導的俸銀也是非常有限,因而也需要做一點經濟上的儲備和積累,所以選擇了鋌而走險,洩露考題。


由於李紱的剛正不阿,主動揭發,最終弘時的計劃沒有得逞,也是因為如此,弘時失去了積蓄力量的好機會,因而選擇了沉默,指導廉親王胤禩找到了弘時,當眾銷燬了張廷璐的證詞,重新激起了弘時的奪嫡之心,而弘時也成為了胤禩對抗雍正的工具,最終落得了非常悽慘的下場。


雍親王府


弘時洩露考題主要是想收買人心,為奪嫡培養自己的政治勢力。

古代講究師生、同鄉等紐帶,這種聯盟往往比父子關係還要深厚,這就是黨爭的基礎。

弘時對權力的痴迷讓他入了魔,但他背後的力量太過薄弱。何況雍正的內心認定的繼承人是弘曆,這就讓有志青年的弘時深為不滿。

洩露考題雖然罪責很大,但如果成功就能夠培養幾個忠實的黨羽,對自己爭奪皇位能夠處於有利的位置。綜合評估下,弘時鋌而走險也就不難理解了。

但偏偏就是洩露考題這種視國家重器如無物的做法,讓老八胤禩發現了弘時的野心,抓住了弘時的把柄,兩人就以此為紐帶成為一條繩子上的螞蚱。

胤禩借弘時叛亂朝綱,揭起自己的侄子重複奪嫡的老路;弘時借胤禩的力量試圖陷害弘曆,衝擊皇位。

兩人各取所需的結果就是,胤禩成為“阿其那”,弘時被雍正毒死!

當然在真正歷史上,弘時在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被雍正過繼給胤禩,失去了皇位繼承的資格。

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雍正消除他的宗籍,弘時在憂慮驚懼中死去,也徹底掃清了弘曆繼位的障礙!

【我是江東汪郎,帶給你不一樣的歷史視覺!堅持原創,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


江東汪郎


科舉制誕生以來就如同股市操縱,洩密事件層出不窮。弘時洩露考題,既是個案,也是風氣。


雍正登基時,朝廷到處都是“八爺黨”的勢力,雍正苦於朝中無人可用。對於自己“恩科取士”的首秀,雍正格外重視,每個環節都親自過問,甚至不惜將尊為考生掌燈。為的是什麼?籠絡人心。



知識分子寒窗苦讀十年,許多耗盡家族資源(那時沒有免費師範生,也沒有公費師範生,都是自費)進京趕考。如果沒有相對公平的錄取方式,朝廷的公信力以雍正的威信必然大減。弘時為了一已之私,罔顧雍正苦心。


掌握話語權,為自己造勢

參加科舉的知識分子大多是官宦子弟,他們的家族掌握著輿論權。弘時把考題洩露給這幫人,作為回饋,哪些官僚自然會在輿論上對弘時進行包裝。輿論可以影響民意,民意可以影響聖意。一旦自己的良好形象樹立起來,在雍正那裡也是加分項。


收買人心,壯大自己的勢力

當收益足夠大的時候,人往往會鋌而走險。弘時不惜違觸朝廷法度,也要將考題洩露出去。在風險與收益之間,弘時作過權衡。弘時是雍正的兒子,也是皇位的潛在繼位人,不到最後一刻,自己都是有希望的。爭奪皇位,不僅需要取得雍正的好感,而且需要有自己黨羽。那道考題的這幫人,必然會對弘時感恩戴德,成為弘時的門人,將來為弘時所用。


弘時的算盤打得響,卻不知薑還是老的辣。在李紱以及李衛的干預下,科場舞弊被制止。事情敗露,就需要有人出面承擔責任,臺上的往往就是馬前率,張廷璐就是這麼一個犧牲品。弘時在雍正的“照顧”下沒被法律制裁,卻被八爺抓住把柄。


秋媚讀史


首先接問題補充來說,現實中沒人嫌錢少,尤其是作為皇室成員,在皇宮中的日常運作需要錢來打點,積蓄實力也需要錢來運作,對於皇位一直有想法的弘時, 也需要籌集大量的資金,他正常的宮廷供奉維護自己沒有問題,但想要擴展力量,就憑那些宮廷供奉遠遠不夠,至少從他選擇將考題外放,對外銷售這一點,他是有籌集資金這一想法的,70兩一份看似不貴,但畢竟是一場大考想買考題的人不在少數,單價又不貴對於想買考題的人來說很有吸引力,就算考題不準也不會賠太多錢,這樣對於弘時來說照樣可以大範圍回籠資金。



除此之外,另外重要的一面,恐怕還是在於拉攏勢力,事實上弘時考題的外放分成兩個方面,一邊是正常賣到外面的市場,還有一面就是交給自己內定好的內部人員,張廷玉在考試前意外地發現自己的弟弟張廷路與弘時關係密切,考試舞弊案洩露之後,張廷路被捕招供自己夾帶了幾名考生,但事前當他獲知考題洩露後選擇隱瞞這一情況來看,他不止清楚弘時偷走了考題,甚至他夾帶的人員很有可能也提前知道了考題,這還不排除弘時在張廷路之外,是否又利用考題招募了其他的人選,這些人一旦利用洩露的考題而高中,就會成為朝廷新的官員,也必然會成為弘時勢力當中的一員,為未來幫助自己爭奪皇位會有很大的幫助。



雍正繼承皇位後,由於下面各地方和宮廷內部的反對勢力實在太多,所以雍正親自監考科舉考試,也是為了從現有官僚體系以外招聘更多的人選來進入清朝的官僚體系中,來為自己推行新政而服務,作為兒子的弘時自然也清楚父親的想法,一旦弘時能利用這次科舉考試拉攏更多的人選,對於雍正而言影響是很大的,因為這些人原本想收為己用,但暗地裡一旦成為別人的部下,這對於雍正自己穩固皇位是極為不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