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孔子说的“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人見人愛天見天喜


孔子名兵,字仲尼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是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的学说。孔子开创私学相传他有三千学生,出名的有七十二人号称"七十二贤"。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已的政治主张,晚年回到鲁国著书立说。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把他的言行编籍成书叫巜论语》,其中《论语.恕已》中有这样一句话:"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思而慎于行,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用现代语言解释就是,一个品行端正的人不追求饮食的富足,居住条件的安逸,努力思考,谨慎做事,向品德好的人学习究正自己的过失,这样就可以学好了。也就是说一个人不要过分追求奢侈生活,做一个品行合人,性趣高尚的人。



关东侠客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全文如下: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一般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君子,吃饭不求吃饱,居住不求安稳,……”。乍一看,感觉君子高大上——吃不饱居不安还追求这追求那的。但仔细回味之后,不禁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是君子,还是傻子?

吃饱,穿暖,安居,是一个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君子精神富足,难道就超脱物质需求了吗?非也!

其实,孔夫子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君子,饮食只求吃饱,居住只求安稳。言外之意,饮食不追求山珍海味,居住不追求雕梁绣柱,只满足最低的生活需求就好。

因此,原文正确的理解应当如下:

食无求饱:食,除了“饱”,别无所求。

居无求安:居,除了“安”,别无所求。


思思思行行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意思就是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做事勤劳敏捷,说话小心谨慎,要多亲近有道德的人以匡正自己,如此便可说得上是好学了。

现代社会,物质是生活质量的保证,但不是追求之根本。在当今这个物质极为丰富的社会,我们在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同时,也要给自己的精神追求留下一定的空间。

孔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我们做事要勤勤恳恳、脚踏实地,而言语的表达则要谨言慎行!说话时要讲原则,不可夸大其词、混淆是非,只求让听的人高兴,或者为自身的私利打算。

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要多亲近有德行的人,远离没有德操的小人,这样就知道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如此不断的完善自己的思想品德、言行举止,就如同打磨玉器一样,终有一天必能成器。



无量光佛刹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评述】好学不好学就在于是否能学以致用,不然天天空谈致良知,却无法正确面对自己所遇知之事,谈何好学!。“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就是这个意思。人之所学就是为了经世济用,不是拿来说的,是用来处理事情的。就好比当我们面对怪力乱神时,我们就要学会“子不语怪力乱神。”不要人云亦云。在好比面对“中人以下”就不要试图改变其想法,而应该“中人以下,不可语上。”因为中人一下,不管你怎么说,结果都是无法改变的,所以做了也是徒劳无功。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就是针对特定事物而产生的正确的做法的。

所以看一个好不好学,看的是他是否在按道行事,是否能够让所遇的事物与道合二为一。




邱明速


提问的句读都搞错了。

1.14.[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①,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②,就有道而正焉③——可谓好学也已④。”

[原文通释]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贪图奢糜,居住不贪图安逸,在做事时机敏而且在说话时谨慎,靠近道德规范就使自身正派了——可以称得上是喜好学习的人。”

[注释]

①食无求饱:饮食不贪图奢糜。求,追求,贪图。饱,吃足了,引申为奢糜。

②敏于事而慎于言:在做事方面机敏而且在说话方面谨慎。于,在。而,并列连词,相当于“又”。

③就有道而正焉:靠近道德规范就正派了。就,靠近,接近。有道,符合周礼之道,仁道。而,顺承连词,在这里相当于“就”。正焉,使自身正派。焉,代词,自己,自身。

④也已:助词连用,起增强语气作用。

 

[解读与点评]

孔子在吃上是很注意的,而且注意吃的礼节,但是他称赞不追求奢糜的颜渊,这里又强调了君子不要追求奢糜,不要追求安逸享乐。谁都需要衣食住行,也都想安逸,但不能超越界限。君子立世时应该以此严格要求自己,安贫乐道。


陈广逵


在孔子那个时代,礼崩乐坏,社会动荡,战乱频仍,不要说一般百姓,就是处在社会中层的士君子也很难安生,所以,食求饱、居求安,已经是很奢侈的需求了。

但是,在孔子看来,作为一个士君子,是有担当、有抱负的人,不能只是想食求饱、居求安,还要考虑如何能「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所以要「安贫乐道」,还要「敏于行而慎于言」,不要做错事说错话,向有德性、有才能的人学习,才能有更大的作为。


一位退休的大学教授


孔子曰,食色性也。此就普通百姓而言之。然君子人格。当超乎于食色,以求大道。孔子的意义,当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孔子还说“朝闻道,夕死可矣”。“道之不行,乘桴浮于海”。都可以看出孔子对道统的追求。而非简单的仅仅是对食色的追求。君子人格的培养,也应从这个角度出发。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基本欲望的满足程度。当然孔子并非反对食色。孔子说。道可行,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应该从这个角度多多思考。简言之,中国文化当然肯定人类的欲望,但追求的并非仅是经济价值,而更重视超越于经济的精神层面。这正是中国文化历久弥新,传承不绝的原因之一。


畅钟有言


君子食无非求饱,居无非求安。孔子偷懒,少写了一个非字。


胡说八道哥哥


不要把它弄得很难理解,直接从字面上讲就行,这也是中华文化传承几千年的原由所在。

根据《论语》原文,可以这样理解:你(颜回)饮食不过份追求饱胀,居住不追求安稳,(后面几句)勤于做事而不多言多语,用有贤德才能的人来为自己做榜样,你这就已经学好了!

其实我觉得这是孔老夫子对他喜欢的学生颜回的一种肯定,其喜欢之情言于表露出来!

我一粗人,直照字面理解,以博大家一笑!


小洵仁可


先说真正的断句。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这是真正的断句,以前都是错的,因为春秋战国是无标点符号的,后期人加就加错了。

翻译: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的人,对欲望不贪求从而满足,对生存的环境不贪求从而安身。通过当下的事情去印证,使得理论,言论顺应当下的实际。对现实纠底穷源,使现实行圣人之道而在现实中成就之,称之为好学,是适当的啊。详见缠中说禅解的《论语》五十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