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孔子為什麼要殺少正卯?

瀚海為鐔天山為鍔


少正卯“心達而險”(通曉古今之變,敢於革命);“行闢而堅”(違背周“禮”,堅持革新道路);“言偽而變”(透徹講述革新道理),“記醜而博”(深知奴隸制腐朽和不穩);“順非而澤”(義正詞嚴的支持革命思想)

我問大家一個問題,孔子作為中國歷史前面1000多年的聖人,他沒有信仰嗎?孔子這個人是有信仰的,他的信仰就是周禮。

我們去看孔子,所有的學說他說來說去說春秋戰國時代,為什麼亂成這種樣子?四個字形容,禮崩樂壞,按照他自己的話來講,就是他所謂堅持的周禮已經被人給破壞了沒有人去遵守這個東西,所以天下亂成這一副爛攤子,只要大家都去遵守周禮這樣的話,天下就會歸於太平,各自幹著各自的事情做,任何事情都有法可依,有理論依據,天下不就太平了嗎?

孔子曾經當過魯國的最高執政長官,也就是魯國的宰相,他做官的這一段期間,整個魯國可以說做到了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整個國家風調雨順,這種執政能力甚至讓當時春秋時代的霸主齊國感到了一絲正經。說魯國這麼強大了,我們齊國以後怎麼辦?所以齊國下了一點點小小的計謀,讓孔子從最高執政長官的位子上掉了下去。

對於其他人來說,這是一個失敗的經歷,畢竟你從最高的權力位置上掉下來了,但是對於孔子來講,這正是實現他心中理想的第一步。看見沒有我說的話是對的我做的事情是正確的,我所執行的這些政策確實能夠把一個國家帶到富強,所以孔子周遊列國,憑藉的就是這副信念。

面對孔子這個人,你可以不去遵守周禮,但是你絕對不能夠質疑周禮存在的合理性,如果你去質疑了這件事情,你面對的將是一個宗教狂熱者。

我們去看一下孔子給這個少正卯所制定的這些罪責,五項罪責裡面有四項是關於他不遵守周禮背叛周禮這個原因,在魯國執政初期,孔子肯定是要嚴厲的打擊國內的那些刺頭,畢竟你政治的推行不能夠說有人直接站出來反對你必須要保證整個國內的聲音全部是統一的,這樣的話,你政治的推行才能夠順利的,而且有效的。

好巧不巧的是,孔子和這個人有學術上的矛盾,這一點另且兩說,(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而且這兩個人有搶弟子的舊仇,怎麼樣?沒有想過吧,這個人也是一個魯國的大夫,而且他的口才要比孔子要好,兩個人同時創辦學堂,孔子講不過他,結果這個人講自己學說講的超棒,然後孔子的弟子經常跑到她那邊去聽學術論文去了。

你說孔子面對這個人的時候感覺是什麼樣的感受?但是你如果說孔子因為這件事情報私仇,洩私憤,那就錯了。孔子如果說是這種人的話,它也不可能是千年聖人。

更多的原因還是我所說的第一條,也就是維持周禮合法性,禁止有人對周裡產生褻瀆,對於孔子這樣周禮的狂熱崇拜者來講,這是不可逾越的雷池!


漩渦鳴人yy


歷史上真實的孔子絕非是個弱雞,而是一個殺伐果斷的狠人,他剛擔任魯國大司寇7天,就把少正卯給殺了,並且曝屍3日。這在當時,連孔子的弟子們都感覺莫名其妙,自己的老師孔子為何要殺死少正卯呢?孔子最後給出的答案,竟然是“反革命罪”。

少正卯是春秋時期魯國的大夫,官至少正,能言善辯,有大學問,在當時被稱為“聞人”,在魯國與孔子齊名,甚至更牛。他與孔子一樣都開私學,招收弟子,開壇講學。少正卯比孔子還能忽悠人,多次將孔子的學生都吸引過去聽課,可見其強大的“蠱惑力”。

魯定公十四年,孔丘任魯國大司寇,他剛上任7天,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誅殺了少正卯,並且將其暴屍3日。一時間魯國一片譁然,眾人都一臉的懵逼,甚至連孔子的弟子都也不明白。於是,子貢就問孔子原因,孔子回答說:“少正卯有心達而險(通曉世事而用心險惡), 行闢而堅(行為邪僻而不知悔改),言偽而辯(強詞奪理且善於狡辯),記醜而博(刻意關注社會的陰暗面),順非而澤”(順著非正統甚至違背道德之引導思想如同江河氾濫般散播四方)五條罪狀,並且他的學說極具造反和蠱惑力,不得不殺。”

通過孔子的回答可以發現,在孔子這個純潔無暇的聖人眼中這個少正卯就是一個卑鄙無恥的小人,他必須要代表月亮消滅他。實則這個少正卯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罪行,只是與孔子在學術上存在分歧,孔子就以莫須有的“反革命罪”將其誅殺,真是令人吹噓不已!

此事也成為孔子的人生一大汙點,少正卯被殺後,其學說沒有流傳下來。如果少正卯不死,以他強大的“蠱惑力”,可能就沒有後來孔子什麼事了。各位,你們說呢?


密探零零發


我們首先要知道少正卯是個什麼人?其實他是魯國大大夫,自然也屬於貴族。他能言善辯,是當時魯國的“聞人”。少正卯和孔子(孔丘)都開辦私學,廣招學生。大約因為少正卯的課講得精彩,多次把孔丘的學生都吸引過去聽講,所以兩人之間實際存在利益競爭。


“魯國三桓”之一的季孫氏家臣陽貨“家臣掌政”、“陪臣執國命”,說白了就是篡權。後來他事敗逃亡,重新掌權的季桓子想用孔子幫助三桓打擊當權的家臣,與魯國國君魯定公取得一致意見,讓孔子當了兩年左右的魯國宰相——大司寇。


魯定公14年,孔子“七日而誅少正卯,曝屍三日”。看來孔聖人不是吃素,雷厲風行,在魯國當宰相剛上任七天就殺人,殺的是魯國名人少正卯。


孔子的弟子們一向接受老師“寬以待人”、講“恕道”的教育,忍不住問孔子問什麼這一次使了“霹靂手段”。孔子回答:少正卯“心達而險”(通曉古今之變,敢於革命);“行闢而堅”(違背周“禮”,堅持革新道路);“言偽而變”(透徹講述革新道理),“記醜而博”(深知奴隸制腐朽和不穩);“順非而澤”(義正詞嚴的支持革命思想)五條罪狀。


“心逆而險、行闢而堅、言偽而辯、記醜而博、順非而澤”五種惡劣品性,人的品性只要有這“五惡”中的一種,就不能不施加“君子之誅”,而少正卯是身兼“五惡”的“小人之桀雄”,有著惑眾造反的能力,他和歷史上被殺的華士等人是“異世同心”,不可不殺!


現在看來,孔子殺少正卯主要的罪行是“思想、言論罪”,即少正卯的“歪理邪說”與自己的思想、主張相悖,淆亂人心,在歷史的相當長時間裡,由於儒家的正統主導地位,誅卯事件被作為“聖人治奸” 的典型案例。


說白了,孔子殺少正卯是因為其前期有利益之爭,後來上升到理論、學說和“意識形態”的鬥爭。少正卯才華橫溢、能言善辯、知識廣博,而且對社會下層民眾有著比孔丘大得多的親和力,有著率領民眾造反的政治影響力(沒有造反的實際行動),所以孔子上臺後快刀斬亂麻殺了少正卯!

歡迎交流、轉發 敬請關注“山色歸讀”


詳情可參閱拙作:

“妄議”或許掉腦袋——從孔子誅殺少正卯說起 https://www.toutiao.com/i6529975750219530766/


山色歸讀


先問有沒有,再問為什麼吧!孔子殺少正卯的記載,最早的出處是《荀子·宥坐》,因為被《史記·孔子世家》採用而出名。但是仔細琢磨一下,其中的疑點還是不少的。

第一,《論語》是反映孔子最原始真實的資料,不但沒有記錄孔子殺少正卯的事,而且孔子本人還主張“不教而殺謂之虐”,說明孔子本人是比較反對這種方式的。那為什麼《荀子》會記錄呢,其實恰恰反映的是荀子一派的思想,因為我們知道荀子的儒家已經帶有強烈的法家色彩了,李斯、韓非都是荀子的弟子,他們主張言論一統與嚴刑峻法,這與孔子本人觀點是不相符合的。

第二,如果少正卯本人是大夫,那麼孔子作為同樣的大夫的司寇,有什麼權力誅殺他呢?據說孔子是攝相,但實際上春秋魯國的相只是從事禮儀工作的人員,而不是後代宰相的意思。當時真正掌權的是仲孫、叔孫、季孫三家,這才是真宰相。孔子要殺大夫,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繞開他們的決定。所以說,從客觀形勢來看,孔子也不太可能殺少正卯。


林屋公子


我有靠譜回答。

魯定公十一年(公元前499年),孔子當上了魯國司寇。新官上任第一把火,就是誅殺少正卯以立威。少正卯為魯國官員,少正為官名,卯為人名。正為王室官職,乃標準之意,以身作則之則。時有“車正”(國家運輸車輛技術標準官),“木正”(國家木器製作技術標準官),“陶正”(國家陶器製作技術標準官),“農正”(國家農業技術標準官),“庖正”(國家烹飪技術標準官),“水正”(國家水利技術標準官),“金正”(國家礦冶技術標準官),“工正”(國家手工業技術標準官),“牧正”(國家畜牧業技術標準官),酒正(國家釀酒技術標準官)等等。少正為正的副手,正與少正的關係猶如今日局長之於副局長,處長之於副處長。

那麼孔子的魯國大司寇又是什麼官呢?周朝官制有六個重要職位,稱為六卿,分別為天官大冢宰,地官大司徒,春官大宗伯,夏官大司馬,秋官大司寇,冬官大司空。天官相當於後來的宰相,地官相當於戶部和吏部,春官相當於禮部,夏官相當於兵部,秋官相當於刑部,冬官相當於工部。當時魯國政權把持在三桓手裡,季氏官為司徒,常守國中;叔孫官為司馬,奉使四方;孟氏官為司空,職閒廩重。孔子官為司寇,就是四把手,可謂位高權重。孔子和三桓職位上是平級,但級別上差一級。三桓是上大夫,他是下大夫。

有一種說法是,孔子和少正卯結怨由來已久,而且是學術上的紛爭。他之所以誅殺少正卯,純屬公報私仇。陽虎掌權期間,孔子拒不出山,只好收徒講學,掙點乾肉吃吃。由於當時國立學校的學官們在體制內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於是紛紛四散民間,搞起了私人教育,形成“禮失於朝而求諸野”的狀況。孔子並不是第一個搞私人教育的學者,卻是搞的最好的一個,是所謂集大成者。既然都在“野”了,當然學生成分也就良莠不齊,不論種地的抹牆的打架的做買賣的一律有教無類,只要交得起十條臘肉乾的學費就行(束脩)。

開始孔子搞得還行,可惜後來遇到了對手,就是少正卯。孔子講學高峰期,學生蜂擁若堵,一天早上備了課,興致勃勃去了杏林,果然人頭攢動,正說得高興呢,忽然間眾人作鳥獸散,呼啦啦似大廈將傾,只剩下幾個心腹門生孤零零地站在操場裡,猶如退潮之後的礁石。孔老師很納悶,咋回事這是?子路說,人們都去聽少正卯講課了。這種情況多次發生,於是仇恨的種子就在孔子的心裡生根發芽,量變引起質變。史載孔子的學生去少正卯那裡聽課“三盈三虛”。三不是實數,是多的意思。少正卯因此惹來殺身之禍。

少正卯為啥這麼火?因為他搞的是當時流行的縱橫學,類似於現在的成功學,只要成功,不擇手段,不計後果。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大傢伙每天交學費唸書就是想速成,就是想當大官掙大錢,當然什麼有用學什麼了。孔子殺了少正卯後,眾人都覺得不應該。孔子說,天下五種人最壞,強盜和小偷根本排不上行。一種是文化很高但良心很壞;一種是行為怪癖但異常頑固;一種是謊話連篇但頭頭是道;一種是專攻異端而淵博多知;一種是不走正道而理直氣壯。這五種人只要符合一種條件就該殺,況且少正卯五項全佔。可見孔子誅殺少正卯,也不單純是生源被搶了,主要是為了正人心。


唐風宋月


孔子誅少正卯這件事,是否存在是有爭論的,以至於有人用“口水大戰”來形容。我來簡單聊聊。

根據《史記.孔子世家》載,魯定公十四年(前496),孔子由魯國大司寇代行宰相職權,“誅魯大夫亂政者少正卯。”這件事的細節散見於諸子書,如《荀子》、《說苑》、《孔子家語》等。按照《荀子. 宥坐》中的說法,少正卯的“惡”有五點——心達而險、行闢而堅、言偽而辯 、記醜而博、順非而澤。

又漢儒高誘說少正卯是諂諛之徒,且說“少正”是其官稱,“卯”為其名。清儒孫星衍也說“少正”是官名,是“正人”的副職。明代何心隱講章中則稱“正卯”,似以少為姓。

漢代以來,“孔子誅少正卯”事被縉紳學者廣泛稱引和紛紛質疑。

最先對這件大案產生懷疑的是讀書別具隻眼的朱熹。他說:“嘗疑誅少正卯無此事,出於齊魯陋儒欲尊夫子之道而造為之說,若果有之,則《左氏》記載當時人物甚詳,何故有一人如許勞攘而略不及之?”(《朱子語類輯略》卷三)

上圖朱熹

此後疑者漸多。與朱熹同時代的葉通,金元之際的王若虛,明王文祿以及清人尤侗、閻若璩、崔述、江永、梁玉繩等,相繼叩疑辨偽。近代梁啟超等人也認為其事不可信。明王文祿《海沂子·稽闡》言:“後之忌才而加之罪,皆駕言誅少正卯也……先儒嘗疑不經見,且春秋禁專殺,殆秦漢謬傳乎?或者誅即責也。孔子曰‘於予與何誅’之雲”。

崔述《洙泗考信錄.卷二》中就《孔子家語》所載,進行了辨析。基本觀點是:第一,其事始見於晚出的《荀子》、《家語》諸書,而《荀子·宥坐》及《孔子家語》都被懷疑是偽造,又不見於《論語》和《春秋》經傳;第二,執政七日,以大夫誅大夫,不合事理,第三,孔子一貫倡“仁”,“首誅”之事不符合他的思想學術。這些看法不無道理,但畢竟是疑臆,遽斷為偽似嫌魯莽,不如疑以傳疑。

兩千多年以來,“孔子誅少正卯”或被當作誅奸破邪的典型,或力辨其偽。雖然觀點不同,大約都是為了維護“至聖”的權威。到上世紀70年代,這一疑案又被-些“崇法批儒”的人翻了出來,當作孔子迫害“新興勢力”的一大罪證,當然是別有用心的“古為今用”。


古道犀風


毫無疑問,孔子殺少正卯是因為學術思想之爭。


在古代西方世界,最大的仇恨不是殺父之仇,也不是奪妻之恨,而是信仰之爭與信仰背後的宗教之爭。哥白尼為什麼被活活燒死,伽利略又沒什麼被迫害?

在古代中國,同樣如此,信仰不同才是最大的仇恨來源。不同的是,我們祖先的信仰不是宗教而是學術。 君不見,法家掌權的秦國如何焚書坑儒;獨尊儒家的漢王朝如何罷黜百家。


少正卯與孔子同時辦私學,而且辦的很成功。孔子的學生都被少正卯吸引了過去,只有顏回沒有去。孔子殺少正卯的理由是“心達(或作“逆”)而險、行闢而堅、言偽而辯、記醜而博、順非而澤”。用今天的白話來說就是你心眼不好,還能蠱惑人心,有造反的可能。這誅心的奇葩理由是不是跟秦檜殺岳飛的莫須有一拼?

我們知道孔子主張仁,主張克己復禮,個人品德很好,肯定不會像秦檜一樣為了私利殺人。孔子當政,僅僅上任七天就殺了少正卯,也排除因了政治的原因,這麼短時間內也不可能引發能夠殺人的政治衝突。這樣一排除,只可能因為學術原因。兩人的學術主張不一樣,孔子為了自己的理想,為了匡扶天下,只能狠下心來殺掉了少正卯,從而確保自己的主張能夠在魯國保持優勢地位。


最後老規矩,打油詩一首

儒家

儒家仁義禮,

孔孟智勇信。

中華成一統,

論語控人心。


直擊軍武


少正卯是不是孔子殺的現在也沒有一個確切的證據,至於為什麼會有這個說法我們倒是可以看一看。



歷史事件是這樣記載的,少正卯為魯大夫,能言善辯,在百姓當中的威信也很高,也有自己的學說。之後孔子當時是魯國大司寇代理宰相之職,然後就出現了少正卯以“君子之誅”被殺,然後就有了少正卯是孔子殺的之說。

人們的想法根據也是因為少正卯有自己的一套學說,開課辦學,很多學子也都喜歡聽他的講學,這也是對孔子最不利的說辭。


孔子的學生曾問過孔子少正卯的學說怎樣,孔子說他的學說為“五惡”。之後的很多學術界人士也都說異端學說該誅。

人們也都知道孔子在華夏民族當中是何等地位,聖人,更何況孔子的學說當中也儘量少造殺孽。所以人們一時之間對於這個還是很茫然的,而且史實當中也沒有明確記載,所以還是保持純潔之心對待學說。


怪人童心


先說答案:

簡單的說,少正卯是一個已成氣候的擅於蠱惑人心的亂臣賊子,或者說一個成了氣候的邪教教主,為匡正社會,孔子不得不殺。

孔子有沒有殺少正卯

在分析一個歷史事件是不是存在這個問題上,我選擇信任的是先秦的典籍,以及史家的記載,至於一些憑主觀臆測的文字,不與採信。

荀子、尹文子,從傳世作品來看,均為有道德的聖人,尤其是荀子,是先秦儒家最後一位聖人,也是韓非子的師長,對《荀子》中的記載,我是採信的。

孔子殺少正卯的事件,在《荀子·宥坐》中有記載:“

孔子為魯攝相,朝七日而誅少正卯。”

在《尹文子·大道》中也有類似的記載:“孔丘攝魯,相七日而誅少正卯。”

孔子殺少正卯的原因

而誅殺少正卯的原因,兩者的解釋是一致的。

《荀子·宥坐》中記載:

孔子曰:“居,吾語女其故。人有惡者五,而盜竊不與焉:一曰:心達而險;二曰:行闢而堅;三曰:言偽而辯;四曰:記醜而博; 五曰:順非而澤--此五者有一於人,則不得免於君子之誅,而少正卯兼有之。故 居處足以聚徒成群,言談足飾邪營眾,強足以反是獨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 誅也。是以湯誅尹諧,文王誅潘止,周公誅管叔,太公誅華仕,管仲誅付裡乙,子產誅鄧析史付,此七子者,皆異世同心,不可不誅也。詩曰:‘憂心悄悄,慍於群 小。’小人成群,斯足憂也。”

在孔子看來,少正卯心達而險行闢而堅言偽而辯 記醜而博順非而澤,五惡俱全。

也就是說,少正卯,通曉事物運作的規律但用心險惡,行為邪僻而頑固不化,說話虛偽卻能言善辨,對邪僻的奇聞異事記述廣博,對那些不正之事巧言潤色大肆傳播,這樣看來,少正卯算是一個十足的意志堅定能力強大的反派人物。

孔子將少正卯與尹諧潘止管叔華仕付裡乙鄧析、史付並列,均為異世同心,不可不誅

尹文子更進一步說明:

《詩》曰:‘憂心悄悄,慍於群小。’小人成群,斯足畏也。語曰:‘佞辨可以熒惑鬼神。’曰:‘鬼神聰明正直,孰曰熒惑者?’曰:“鬼神誠不受熒惑,此尤佞辨之巧,靡不入也。夫佞辨者雖不能熒惑鬼神,熒惑人明矣。探人之心,度人之慾,順人之嗜好而不敢逆,納人於邪惡而求其利。人喜聞己之美也,善能揚之;惡聞己之過也,善能飾之。得之於眉睫之間,承之於言行之先。世俗之人,聞譽則悅,聞毀則戚。此眾人之大情;有同己則喜,異己則怒,此人之大情。故佞人善為譽者也,善順從者也。人言是亦是之,人言非亦非之,從人之所愛,隨人之所憎。故明君雖能納正直,未必親正直;雖能遠佞人,未必能疏佞人。故舜、禹者,以能不用佞人,亦未必憎佞人。語曰:‘佞辨惑物,舜、禹不能得憎。’不可不察也。語曰:‘惡紫之奪朱,惡利口之覆邦家。’斯言足畏而終身莫悟,危亡繼踵焉。”

這些人的言行,對於動搖了社會正常發展的根本,那就是基本的是非觀、善惡觀,他們不以正常的是非為是非,而是以自己的是非為是非,妄言妄行,自以為是,並且,在他們四周聚集了一大批信奉他們的人,因此,為匡扶正義不得不除之。

從荀子和尹文子文中的態度來看,更多是借這一事件來闡明巧言佞色的邪僻之徒對社會的危害,借孔子之口來描述小人為惡的社會危害,並未對孔子殺少正卯的事件持否定態度,他們,同樣是認可孔子所說的誅殺少正卯的原因的。

儒家不是愛人嗎?為什麼要宣揚殺人?

簡單的說就是,孔子,以及老子這些先秦的聖人們,沒有聖母病,也不是白蓮花。

認為孔子是老好人,認為儒家思想甚至道家思想是一味以和為貴,一味和而不同的,是對儒家思想,對道家思想,對正統的華夏思想文化的誤解。

我們來看《道德經》中的一段話。

“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這句話是說,人君以生殺與奪,以威權立人德,以人們對死亡的恐懼,來統治天下,不以正道來治理天下,我將以天道之名殺他,如此,天下誰還敢不以正道治國呢?

殺氣騰騰吧?《道德經》的德經部分,很大篇幅是在講用兵,對君子,天真百姓,仁者愛人,對小人,奸邪之徒,執而殺之。換句話說,對同志,春天般的溫暖,對敵人,冬天搬的寒冷。

中國的文化,沒有聖母病和白蓮花的傳統,有的只是正邪之辯,正就是正,邪就是邪,除非邪能改過,否則執而殺之,天下不見可欲,民心不亂。

回想起前一段時間乃至直到現在,輿論陣地大面積淪陷為敵佔區的一片慘狀,古人誠不欺我。

道家、儒家的愛人,是愛天真的百姓,愛華夏人,愛中國人,對那些希望華夏崩潰,希望中國覆滅的奸佞之徒,執而殺之。

以上,是我對孔子殺少正卯事件的看法,妄言之。


平凡2850


孔子誅少正卯這類事,不好理解也勉強不來。

寫個對聯玩玩:

文殊殺羅漢,慈悲刀下;

呂祖戲觀音,性情人間。

三維世界裡的事情,用有限的二維投影去解讀,會搞出很多奇葩結論。當我們實在無法理解時,只能依靠“信念”去暫時性獲得安適,比如這個對聯裡:

“文殊菩薩”會殘暴不仁的濫殺無辜嗎?而且還是去殺一個羅漢;呂祖,也就是呂洞賓,他會好色無厭到調戲了白牡丹不算,還去調戲觀音菩薩?

如果去窮究它,可能會得到一個破關精進的契機,當然也有奔潰的風險。

但玩這種題目,首先要不缺“信”,所謂信,先是信有其事,再是信有其真。事,指有這麼一件事情;真,指對文殊,或呂祖的道真有信心,說白了就是要崇拜文殊師利,崇拜純陽祖師,才有機會繼續下去。

其次,要敢於起“疑”,要有疑情,起不了疑情,就是木頭疙瘩,這個事情就沒意義了。

反回來我們再看“孔子誅少正卯”,也是要這樣看才有意義,先立信,“至聖先師孔子以五罪誅少正卯”,有這麼回事,“誅”可不僅僅是殺那麼簡單,殺人誅心,用玄幻小說的說法,是殺到灰飛煙滅永世不得超生了,而且整個過程,還無違於仁。然後起疑情拷問,到底違不違仁,最終昇華我們對“仁”的認知,提升自我。

現在的問題在於,我們普遍的失去了至聖先師的神聖性認知,失去了對“至聖先師”的絕對崇拜,失去那個苦心經營、眾願所皈的信念,我們的這一步提升就會無處借力、不得其法,也就暫時和智慧無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