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孔子为什么要杀少正卯?

瀚海为镡天山为锷


少正卯“心达而险”(通晓古今之变,敢于革命);“行辟而坚”(违背周“礼”,坚持革新道路);“言伪而变”(透彻讲述革新道理),“记丑而博”(深知奴隶制腐朽和不稳);“顺非而泽”(义正词严的支持革命思想)

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孔子作为中国历史前面1000多年的圣人,他没有信仰吗?孔子这个人是有信仰的,他的信仰就是周礼。

我们去看孔子,所有的学说他说来说去说春秋战国时代,为什么乱成这种样子?四个字形容,礼崩乐坏,按照他自己的话来讲,就是他所谓坚持的周礼已经被人给破坏了没有人去遵守这个东西,所以天下乱成这一副烂摊子,只要大家都去遵守周礼这样的话,天下就会归于太平,各自干着各自的事情做,任何事情都有法可依,有理论依据,天下不就太平了吗?

孔子曾经当过鲁国的最高执政长官,也就是鲁国的宰相,他做官的这一段期间,整个鲁国可以说做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整个国家风调雨顺,这种执政能力甚至让当时春秋时代的霸主齐国感到了一丝正经。说鲁国这么强大了,我们齐国以后怎么办?所以齐国下了一点点小小的计谋,让孔子从最高执政长官的位子上掉了下去。

对于其他人来说,这是一个失败的经历,毕竟你从最高的权力位置上掉下来了,但是对于孔子来讲,这正是实现他心中理想的第一步。看见没有我说的话是对的我做的事情是正确的,我所执行的这些政策确实能够把一个国家带到富强,所以孔子周游列国,凭借的就是这副信念。

面对孔子这个人,你可以不去遵守周礼,但是你绝对不能够质疑周礼存在的合理性,如果你去质疑了这件事情,你面对的将是一个宗教狂热者。

我们去看一下孔子给这个少正卯所制定的这些罪责,五项罪责里面有四项是关于他不遵守周礼背叛周礼这个原因,在鲁国执政初期,孔子肯定是要严厉的打击国内的那些刺头,毕竟你政治的推行不能够说有人直接站出来反对你必须要保证整个国内的声音全部是统一的,这样的话,你政治的推行才能够顺利的,而且有效的。

好巧不巧的是,孔子和这个人有学术上的矛盾,这一点另且两说,(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而且这两个人有抢弟子的旧仇,怎么样?没有想过吧,这个人也是一个鲁国的大夫,而且他的口才要比孔子要好,两个人同时创办学堂,孔子讲不过他,结果这个人讲自己学说讲的超棒,然后孔子的弟子经常跑到她那边去听学术论文去了。

你说孔子面对这个人的时候感觉是什么样的感受?但是你如果说孔子因为这件事情报私仇,泄私愤,那就错了。孔子如果说是这种人的话,它也不可能是千年圣人。

更多的原因还是我所说的第一条,也就是维持周礼合法性,禁止有人对周里产生亵渎,对于孔子这样周礼的狂热崇拜者来讲,这是不可逾越的雷池!


漩涡鸣人yy


历史上真实的孔子绝非是个弱鸡,而是一个杀伐果断的狠人,他刚担任鲁国大司寇7天,就把少正卯给杀了,并且曝尸3日。这在当时,连孔子的弟子们都感觉莫名其妙,自己的老师孔子为何要杀死少正卯呢?孔子最后给出的答案,竟然是“反革命罪”。

少正卯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官至少正,能言善辩,有大学问,在当时被称为“闻人”,在鲁国与孔子齐名,甚至更牛。他与孔子一样都开私学,招收弟子,开坛讲学。少正卯比孔子还能忽悠人,多次将孔子的学生都吸引过去听课,可见其强大的“蛊惑力”。

鲁定公十四年,孔丘任鲁国大司寇,他刚上任7天,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诛杀了少正卯,并且将其暴尸3日。一时间鲁国一片哗然,众人都一脸的懵逼,甚至连孔子的弟子都也不明白。于是,子贡就问孔子原因,孔子回答说:“少正卯有心达而险(通晓世事而用心险恶), 行辟而坚(行为邪僻而不知悔改),言伪而辩(强词夺理且善于狡辩),记丑而博(刻意关注社会的阴暗面),顺非而泽”(顺着非正统甚至违背道德之引导思想如同江河泛滥般散播四方)五条罪状,并且他的学说极具造反和蛊惑力,不得不杀。”

通过孔子的回答可以发现,在孔子这个纯洁无暇的圣人眼中这个少正卯就是一个卑鄙无耻的小人,他必须要代表月亮消灭他。实则这个少正卯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罪行,只是与孔子在学术上存在分歧,孔子就以莫须有的“反革命罪”将其诛杀,真是令人吹嘘不已!

此事也成为孔子的人生一大污点,少正卯被杀后,其学说没有流传下来。如果少正卯不死,以他强大的“蛊惑力”,可能就没有后来孔子什么事了。各位,你们说呢?


密探零零发


我们首先要知道少正卯是个什么人?其实他是鲁国大大夫,自然也属于贵族。他能言善辩,是当时鲁国的“闻人”。少正卯和孔子(孔丘)都开办私学,广招学生。大约因为少正卯的课讲得精彩,多次把孔丘的学生都吸引过去听讲,所以两人之间实际存在利益竞争。


“鲁国三桓”之一的季孙氏家臣阳货“家臣掌政”、“陪臣执国命”,说白了就是篡权。后来他事败逃亡,重新掌权的季桓子想用孔子帮助三桓打击当权的家臣,与鲁国国君鲁定公取得一致意见,让孔子当了两年左右的鲁国宰相——大司寇。


鲁定公14年,孔子“七日而诛少正卯,曝尸三日”。看来孔圣人不是吃素,雷厉风行,在鲁国当宰相刚上任七天就杀人,杀的是鲁国名人少正卯。


孔子的弟子们一向接受老师“宽以待人”、讲“恕道”的教育,忍不住问孔子问什么这一次使了“霹雳手段”。孔子回答:少正卯“心达而险”(通晓古今之变,敢于革命);“行辟而坚”(违背周“礼”,坚持革新道路);“言伪而变”(透彻讲述革新道理),“记丑而博”(深知奴隶制腐朽和不稳);“顺非而泽”(义正词严的支持革命思想)五条罪状。


“心逆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五种恶劣品性,人的品性只要有这“五恶”中的一种,就不能不施加“君子之诛”,而少正卯是身兼“五恶”的“小人之桀雄”,有着惑众造反的能力,他和历史上被杀的华士等人是“异世同心”,不可不杀!


现在看来,孔子杀少正卯主要的罪行是“思想、言论罪”,即少正卯的“歪理邪说”与自己的思想、主张相悖,淆乱人心,在历史的相当长时间里,由于儒家的正统主导地位,诛卯事件被作为“圣人治奸” 的典型案例。


说白了,孔子杀少正卯是因为其前期有利益之争,后来上升到理论、学说和“意识形态”的斗争。少正卯才华横溢、能言善辩、知识广博,而且对社会下层民众有着比孔丘大得多的亲和力,有着率领民众造反的政治影响力(没有造反的实际行动),所以孔子上台后快刀斩乱麻杀了少正卯!

欢迎交流、转发 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详情可参阅拙作:

“妄议”或许掉脑袋——从孔子诛杀少正卯说起 https://www.toutiao.com/i6529975750219530766/


山色归读


先问有没有,再问为什么吧!孔子杀少正卯的记载,最早的出处是《荀子·宥坐》,因为被《史记·孔子世家》采用而出名。但是仔细琢磨一下,其中的疑点还是不少的。

第一,《论语》是反映孔子最原始真实的资料,不但没有记录孔子杀少正卯的事,而且孔子本人还主张“不教而杀谓之虐”,说明孔子本人是比较反对这种方式的。那为什么《荀子》会记录呢,其实恰恰反映的是荀子一派的思想,因为我们知道荀子的儒家已经带有强烈的法家色彩了,李斯、韩非都是荀子的弟子,他们主张言论一统与严刑峻法,这与孔子本人观点是不相符合的。

第二,如果少正卯本人是大夫,那么孔子作为同样的大夫的司寇,有什么权力诛杀他呢?据说孔子是摄相,但实际上春秋鲁国的相只是从事礼仪工作的人员,而不是后代宰相的意思。当时真正掌权的是仲孙、叔孙、季孙三家,这才是真宰相。孔子要杀大夫,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绕开他们的决定。所以说,从客观形势来看,孔子也不太可能杀少正卯。


林屋公子


我有靠谱回答。

鲁定公十一年(公元前499年),孔子当上了鲁国司寇。新官上任第一把火,就是诛杀少正卯以立威。少正卯为鲁国官员,少正为官名,卯为人名。正为王室官职,乃标准之意,以身作则之则。时有“车正”(国家运输车辆技术标准官),“木正”(国家木器制作技术标准官),“陶正”(国家陶器制作技术标准官),“农正”(国家农业技术标准官),“庖正”(国家烹饪技术标准官),“水正”(国家水利技术标准官),“金正”(国家矿冶技术标准官),“工正”(国家手工业技术标准官),“牧正”(国家畜牧业技术标准官),酒正(国家酿酒技术标准官)等等。少正为正的副手,正与少正的关系犹如今日局长之于副局长,处长之于副处长。

那么孔子的鲁国大司寇又是什么官呢?周朝官制有六个重要职位,称为六卿,分别为天官大冢宰,地官大司徒,春官大宗伯,夏官大司马,秋官大司寇,冬官大司空。天官相当于后来的宰相,地官相当于户部和吏部,春官相当于礼部,夏官相当于兵部,秋官相当于刑部,冬官相当于工部。当时鲁国政权把持在三桓手里,季氏官为司徒,常守国中;叔孙官为司马,奉使四方;孟氏官为司空,职闲廪重。孔子官为司寇,就是四把手,可谓位高权重。孔子和三桓职位上是平级,但级别上差一级。三桓是上大夫,他是下大夫。

有一种说法是,孔子和少正卯结怨由来已久,而且是学术上的纷争。他之所以诛杀少正卯,纯属公报私仇。阳虎掌权期间,孔子拒不出山,只好收徒讲学,挣点干肉吃吃。由于当时国立学校的学官们在体制内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于是纷纷四散民间,搞起了私人教育,形成“礼失于朝而求诸野”的状况。孔子并不是第一个搞私人教育的学者,却是搞的最好的一个,是所谓集大成者。既然都在“野”了,当然学生成分也就良莠不齐,不论种地的抹墙的打架的做买卖的一律有教无类,只要交得起十条腊肉干的学费就行(束脩)。

开始孔子搞得还行,可惜后来遇到了对手,就是少正卯。孔子讲学高峰期,学生蜂拥若堵,一天早上备了课,兴致勃勃去了杏林,果然人头攒动,正说得高兴呢,忽然间众人作鸟兽散,呼啦啦似大厦将倾,只剩下几个心腹门生孤零零地站在操场里,犹如退潮之后的礁石。孔老师很纳闷,咋回事这是?子路说,人们都去听少正卯讲课了。这种情况多次发生,于是仇恨的种子就在孔子的心里生根发芽,量变引起质变。史载孔子的学生去少正卯那里听课“三盈三虚”。三不是实数,是多的意思。少正卯因此惹来杀身之祸。

少正卯为啥这么火?因为他搞的是当时流行的纵横学,类似于现在的成功学,只要成功,不择手段,不计后果。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大家伙每天交学费念书就是想速成,就是想当大官挣大钱,当然什么有用学什么了。孔子杀了少正卯后,众人都觉得不应该。孔子说,天下五种人最坏,强盗和小偷根本排不上行。一种是文化很高但良心很坏;一种是行为怪癖但异常顽固;一种是谎话连篇但头头是道;一种是专攻异端而渊博多知;一种是不走正道而理直气壮。这五种人只要符合一种条件就该杀,况且少正卯五项全占。可见孔子诛杀少正卯,也不单纯是生源被抢了,主要是为了正人心。


唐风宋月


孔子诛少正卯这件事,是否存在是有争论的,以至于有人用“口水大战”来形容。我来简单聊聊。

根据《史记.孔子世家》载,鲁定公十四年(前496),孔子由鲁国大司寇代行宰相职权,“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这件事的细节散见于诸子书,如《荀子》、《说苑》、《孔子家语》等。按照《荀子. 宥坐》中的说法,少正卯的“恶”有五点——心达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 、记丑而博、顺非而泽。

又汉儒高诱说少正卯是谄谀之徒,且说“少正”是其官称,“卯”为其名。清儒孙星衍也说“少正”是官名,是“正人”的副职。明代何心隐讲章中则称“正卯”,似以少为姓。

汉代以来,“孔子诛少正卯”事被缙绅学者广泛称引和纷纷质疑。

最先对这件大案产生怀疑的是读书别具只眼的朱熹。他说:“尝疑诛少正卯无此事,出于齐鲁陋儒欲尊夫子之道而造为之说,若果有之,则《左氏》记载当时人物甚详,何故有一人如许劳攘而略不及之?”(《朱子语类辑略》卷三)

上图朱熹

此后疑者渐多。与朱熹同时代的叶通,金元之际的王若虚,明王文禄以及清人尤侗、阎若璩、崔述、江永、梁玉绳等,相继叩疑辨伪。近代梁启超等人也认为其事不可信。明王文禄《海沂子·稽阐》言:“后之忌才而加之罪,皆驾言诛少正卯也……先儒尝疑不经见,且春秋禁专杀,殆秦汉谬传乎?或者诛即责也。孔子曰‘于予与何诛’之云”。

崔述《洙泗考信录.卷二》中就《孔子家语》所载,进行了辨析。基本观点是:第一,其事始见于晚出的《荀子》、《家语》诸书,而《荀子·宥坐》及《孔子家语》都被怀疑是伪造,又不见于《论语》和《春秋》经传;第二,执政七日,以大夫诛大夫,不合事理,第三,孔子一贯倡“仁”,“首诛”之事不符合他的思想学术。这些看法不无道理,但毕竟是疑臆,遽断为伪似嫌鲁莽,不如疑以传疑。

两千多年以来,“孔子诛少正卯”或被当作诛奸破邪的典型,或力辨其伪。虽然观点不同,大约都是为了维护“至圣”的权威。到上世纪70年代,这一疑案又被-些“崇法批儒”的人翻了出来,当作孔子迫害“新兴势力”的一大罪证,当然是别有用心的“古为今用”。


古道犀风


毫无疑问,孔子杀少正卯是因为学术思想之争。


在古代西方世界,最大的仇恨不是杀父之仇,也不是夺妻之恨,而是信仰之争与信仰背后的宗教之争。哥白尼为什么被活活烧死,伽利略又没什么被迫害?

在古代中国,同样如此,信仰不同才是最大的仇恨来源。不同的是,我们祖先的信仰不是宗教而是学术。 君不见,法家掌权的秦国如何焚书坑儒;独尊儒家的汉王朝如何罢黜百家。


少正卯与孔子同时办私学,而且办的很成功。孔子的学生都被少正卯吸引了过去,只有颜回没有去。孔子杀少正卯的理由是“心达(或作“逆”)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用今天的白话来说就是你心眼不好,还能蛊惑人心,有造反的可能。这诛心的奇葩理由是不是跟秦桧杀岳飞的莫须有一拼?

我们知道孔子主张仁,主张克己复礼,个人品德很好,肯定不会像秦桧一样为了私利杀人。孔子当政,仅仅上任七天就杀了少正卯,也排除因了政治的原因,这么短时间内也不可能引发能够杀人的政治冲突。这样一排除,只可能因为学术原因。两人的学术主张不一样,孔子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匡扶天下,只能狠下心来杀掉了少正卯,从而确保自己的主张能够在鲁国保持优势地位。


最后老规矩,打油诗一首

儒家

儒家仁义礼,

孔孟智勇信。

中华成一统,

论语控人心。


直击军武


少正卯是不是孔子杀的现在也没有一个确切的证据,至于为什么会有这个说法我们倒是可以看一看。



历史事件是这样记载的,少正卯为鲁大夫,能言善辩,在百姓当中的威信也很高,也有自己的学说。之后孔子当时是鲁国大司寇代理宰相之职,然后就出现了少正卯以“君子之诛”被杀,然后就有了少正卯是孔子杀的之说。

人们的想法根据也是因为少正卯有自己的一套学说,开课办学,很多学子也都喜欢听他的讲学,这也是对孔子最不利的说辞。


孔子的学生曾问过孔子少正卯的学说怎样,孔子说他的学说为“五恶”。之后的很多学术界人士也都说异端学说该诛。

人们也都知道孔子在华夏民族当中是何等地位,圣人,更何况孔子的学说当中也尽量少造杀孽。所以人们一时之间对于这个还是很茫然的,而且史实当中也没有明确记载,所以还是保持纯洁之心对待学说。


怪人童心


先说答案:

简单的说,少正卯是一个已成气候的擅于蛊惑人心的乱臣贼子,或者说一个成了气候的邪教教主,为匡正社会,孔子不得不杀。

孔子有没有杀少正卯

在分析一个历史事件是不是存在这个问题上,我选择信任的是先秦的典籍,以及史家的记载,至于一些凭主观臆测的文字,不与采信。

荀子、尹文子,从传世作品来看,均为有道德的圣人,尤其是荀子,是先秦儒家最后一位圣人,也是韩非子的师长,对《荀子》中的记载,我是采信的。

孔子杀少正卯的事件,在《荀子·宥坐》中有记载:“

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

在《尹文子·大道》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孔丘摄鲁,相七日而诛少正卯。”

孔子杀少正卯的原因

而诛杀少正卯的原因,两者的解释是一致的。

《荀子·宥坐》中记载:

孔子曰:“居,吾语女其故。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 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得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故 居处足以聚徒成群,言谈足饰邪营众,强足以反是独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 诛也。是以汤诛尹谐,文王诛潘止,周公诛管叔,太公诛华仕,管仲诛付里乙,子产诛邓析史付,此七子者,皆异世同心,不可不诛也。诗曰:‘忧心悄悄,愠于群 小。’小人成群,斯足忧也。”

在孔子看来,少正卯心达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 记丑而博顺非而泽,五恶俱全。

也就是说,少正卯,通晓事物运作的规律但用心险恶,行为邪僻而顽固不化,说话虚伪却能言善辨,对邪僻的奇闻异事记述广博,对那些不正之事巧言润色大肆传播,这样看来,少正卯算是一个十足的意志坚定能力强大的反派人物。

孔子将少正卯与尹谐潘止管叔华仕付里乙邓析、史付并列,均为异世同心,不可不诛

尹文子更进一步说明:

《诗》曰:‘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小人成群,斯足畏也。语曰:‘佞辨可以荧惑鬼神。’曰:‘鬼神聪明正直,孰曰荧惑者?’曰:“鬼神诚不受荧惑,此尤佞辨之巧,靡不入也。夫佞辨者虽不能荧惑鬼神,荧惑人明矣。探人之心,度人之欲,顺人之嗜好而不敢逆,纳人于邪恶而求其利。人喜闻己之美也,善能扬之;恶闻己之过也,善能饰之。得之于眉睫之间,承之于言行之先。世俗之人,闻誉则悦,闻毁则戚。此众人之大情;有同己则喜,异己则怒,此人之大情。故佞人善为誉者也,善顺从者也。人言是亦是之,人言非亦非之,从人之所爱,随人之所憎。故明君虽能纳正直,未必亲正直;虽能远佞人,未必能疏佞人。故舜、禹者,以能不用佞人,亦未必憎佞人。语曰:‘佞辨惑物,舜、禹不能得憎。’不可不察也。语曰:‘恶紫之夺朱,恶利口之覆邦家。’斯言足畏而终身莫悟,危亡继踵焉。”

这些人的言行,对于动摇了社会正常发展的根本,那就是基本的是非观、善恶观,他们不以正常的是非为是非,而是以自己的是非为是非,妄言妄行,自以为是,并且,在他们四周聚集了一大批信奉他们的人,因此,为匡扶正义不得不除之。

从荀子和尹文子文中的态度来看,更多是借这一事件来阐明巧言佞色的邪僻之徒对社会的危害,借孔子之口来描述小人为恶的社会危害,并未对孔子杀少正卯的事件持否定态度,他们,同样是认可孔子所说的诛杀少正卯的原因的。

儒家不是爱人吗?为什么要宣扬杀人?

简单的说就是,孔子,以及老子这些先秦的圣人们,没有圣母病,也不是白莲花。

认为孔子是老好人,认为儒家思想甚至道家思想是一味以和为贵,一味和而不同的,是对儒家思想,对道家思想,对正统的华夏思想文化的误解。

我们来看《道德经》中的一段话。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这句话是说,人君以生杀与夺,以威权立人德,以人们对死亡的恐惧,来统治天下,不以正道来治理天下,我将以天道之名杀他,如此,天下谁还敢不以正道治国呢?

杀气腾腾吧?《道德经》的德经部分,很大篇幅是在讲用兵,对君子,天真百姓,仁者爱人,对小人,奸邪之徒,执而杀之。换句话说,对同志,春天般的温暖,对敌人,冬天搬的寒冷。

中国的文化,没有圣母病和白莲花的传统,有的只是正邪之辩,正就是正,邪就是邪,除非邪能改过,否则执而杀之,天下不见可欲,民心不乱。

回想起前一段时间乃至直到现在,舆论阵地大面积沦陷为敌占区的一片惨状,古人诚不欺我。

道家、儒家的爱人,是爱天真的百姓,爱华夏人,爱中国人,对那些希望华夏崩溃,希望中国覆灭的奸佞之徒,执而杀之。

以上,是我对孔子杀少正卯事件的看法,妄言之。


平凡2850


孔子诛少正卯这类事,不好理解也勉强不来。

写个对联玩玩:

文殊杀罗汉,慈悲刀下;

吕祖戏观音,性情人间。

三维世界里的事情,用有限的二维投影去解读,会搞出很多奇葩结论。当我们实在无法理解时,只能依靠“信念”去暂时性获得安适,比如这个对联里:

“文殊菩萨”会残暴不仁的滥杀无辜吗?而且还是去杀一个罗汉;吕祖,也就是吕洞宾,他会好色无厌到调戏了白牡丹不算,还去调戏观音菩萨?

如果去穷究它,可能会得到一个破关精进的契机,当然也有奔溃的风险。

但玩这种题目,首先要不缺“信”,所谓信,先是信有其事,再是信有其真。事,指有这么一件事情;真,指对文殊,或吕祖的道真有信心,说白了就是要崇拜文殊师利,崇拜纯阳祖师,才有机会继续下去。

其次,要敢于起“疑”,要有疑情,起不了疑情,就是木头疙瘩,这个事情就没意义了。

反回来我们再看“孔子诛少正卯”,也是要这样看才有意义,先立信,“至圣先师孔子以五罪诛少正卯”,有这么回事,“诛”可不仅仅是杀那么简单,杀人诛心,用玄幻小说的说法,是杀到灰飞烟灭永世不得超生了,而且整个过程,还无违于仁。然后起疑情拷问,到底违不违仁,最终升华我们对“仁”的认知,提升自我。

现在的问题在于,我们普遍的失去了至圣先师的神圣性认知,失去了对“至圣先师”的绝对崇拜,失去那个苦心经营、众愿所皈的信念,我们的这一步提升就会无处借力、不得其法,也就暂时和智慧无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