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協盃落幕2018年國內所有賽事收官!四個關鍵字貫穿全年

隨著北京中赫國安舉起足協盃冠軍的獎盃,2018年度中國足球範疇內的所有賽事正式收官。奪冠的上海上港和北京國安是最大贏家,武漢卓爾和深圳佳兆業因升級獲得希望,也有長春亞泰、貴州智誠成為失意者。但成績,僅僅是2018年所有國內比賽的一個註腳。真正的焦點,其實在比賽之外。

改規則

2018賽季註定是中國足球“動盪”的年份。從年初的U23新政新版出臺,到聯賽中後期U23政策改版,同時足協抽調球員參加了軍訓,聯賽規則數次突然變化,讓俱樂部、球員和球迷感到措手不及。

事實上,很難去界定到底哪些球隊因規則的改變而獲利。換句話說,每傢俱樂部都或多或少受到了影響。比如上港、恆大、國安等強隊,新政之下非U23球員的生存空間被大幅壓縮;換做建業、斯威等中下游球隊,新政改變的甚至是整支球隊的謀篇佈局。

最後一輪才從中超聯賽保級的大連一方,差點成為規則屢次改變的犧牲者,聯賽收官階段,幾名絕對主力被徵召離隊,陣容不厚的一方隨即遭遇四連敗,差點掉到中甲。

中超收官階段的重點場次,尤其是涉及冠軍歸屬的直接對話中,新政束縛減少,比賽的質量和精彩程度明顯增加。雖然,足協出臺新政的初衷是為了年輕隊員儘快成熟,但也不能否認它帶來的變化和影響。

對此,有評論直言不諱:“沒有哪一個真正職業化的聯賽,會在賽季進行中去修改規則。如果政策缺乏穩定性和說服力,就會不可避免地影響聯賽秩序。”必須指出,中國足協需要接受類似的教訓,避免以後重複發生。

VAR

VAR引入中國本土賽事,一度成為比賽本身之外的最大看點。較之聯賽初期,球員、教練、球迷甚至裁判對新鮮事物把握有所生疏,一個賽季下來,VAR的使用已漸漸成熟。例如劉健肘擊這種惡意犯規,通過VAR回看被成功糾錯。

VAR為比賽帶來了戲劇性的轉折,也對一些明顯的錯漏判進行了修正。但與此同時,這一年中國國內賽事的VAR使用,引發了一些爭議。比如比賽被經常中斷,流暢性大打折扣;或者本土裁判過度依賴VAR,頻繁使用的背後是自信心的缺失。

隨之帶來的尷尬是,不少比賽中,雙方的每個進球都要通過VAR回看,進球后的球員不得不站在原地等待1-2分鐘,卻不能慶祝進球。

今年的世界盃上,VAR回看也被應用,但並沒有減少主裁判的臨場權威,VAR整個回放的事件也儘量縮短在1分鐘內,這都是未來中超需要學習和改進的細節。

外援

2018年是不是外援作用於比賽結果程度最高的一個賽季?這很難說,原因有二。其一,上港聯賽中推翻了恆大的王朝,國安在足協盃稱雄,與奧斯卡、胡爾克、奧古斯托、比埃拉等外援的超強實力密切相關。

其二,武磊以本土射手的身份拿回了中超聯賽闊別11年的本土射手王頭銜,打破了外援的壟斷。加上打進12球的董學升、10球的郜林、9球的楊旭,本土射手本賽季的狀態不差。

另外,隨著亞洲外援淡出,每支球隊出場的中國球員增加了1人,U23新政的加持下,本土球員的戲份更大,鍛鍊機會更多。換個角度,這也沖淡了外援對聯賽的影響。

未來,國內聯賽很可能出現外援作用的兩極分化,一些中下游球隊中,本土球員的作用增加,但征戰亞冠的球隊,考慮到現實的壓力,外援的作用並不會降低。

謠言

2018年底,關於聯賽的各類謠言四起,中國足協多次出面闢謠,客觀也說明了部分謠言並非空穴來風,但也不會付諸現實。

比如國字號征戰聯賽,已被中國足協正式闢謠,這也讓人們對中超聯賽的未來吃下了定心丸。不過,類似的動議早在幾年前就被提及,也是相關部門的無奈之舉。

關於聯賽規程、外援政策等謠言,足協需要用實際行動打消人們內心的顧慮。站在中國足球發展的角度,必須以《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為依據。以眼下中國男足的現狀,已容不起再多折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