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的國力明顯不如曹魏,諸葛亮為何前後五次大舉北伐?

點聚人生


劉禪即位後,諸葛亮總攬軍政大全。諸葛亮在明知蜀漢國力不如曹魏的情況下卻依然北伐。諸葛亮為什麼要這麼做呢?我來分析一二。

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蜀漢國力較弱,地盤也最小。可以說自關羽失去荊州後,蜀漢(準確的說當時還不叫蜀漢)已經基本上沒有了奪取天下的可能。但基本上沒有,並不代表真的沒有。只是希望較為渺茫。劉邦當年入蜀之時,實力也比較弱小,不過最終仍然奪得了天下。所以諸葛亮也是為了這渺茫的希望在做鬥爭。而且初次北伐之時,開局很好,還有三郡相應諸葛亮的號召,叛魏投蜀,此次穩紮穩打,或許還能有一些較好的收穫並擴大戰機。只是可惜,錯用馬謖而失去街亭,失去戰略要地,致使全線崩潰。(在小說三國演義中,為了體現街亭的重要性和諸葛亮的機智,諸葛亮擺了一個空城計)。



縱觀幾次北伐,都以失敗而告終,諸葛亮在首次成功幾率最大的時候都尚且失敗。諸葛亮是一直是在為渺茫的希望而鬥爭。

縮小魏蜀差距

魏國無論土地面積人口國力等多個方面都遠大於蜀漢。如果雙方都休養生息,那麼魏國的國力增長的肯定多一些,蜀漢少一些,那麼差距只會越來越大。所以可以通過北伐來騷擾魏國,使其不能安心修養,從而可以減少兩國差距。



報先帝之恩

劉備三顧茅廬而請得諸葛亮,在自己病逝之際,又將劉禪託付給了諸葛亮。諸葛亮為了報三顧茅廬之恩,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就是為了報恩。年年北伐,年年失敗,蜀中人口少,益州疲弊,人才也少。或許諸葛亮自身也知道,北伐不可能成功了。不過諸葛亮為了報答劉備,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諸葛亮一生,忠心可鑑,為蜀漢奉獻了自己的一生。兒子和孫子後來也先後戰死沙場,為國捐軀。


遨遊文史世界


從歷史結果上看,諸葛亮六出祁山,五次北伐根本不是為了統一天下,而是名正言順的成全了自己蜀漢忠臣的千古虛名,諸葛亮的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不僅流芳百世,更重要的是他通過數次北伐,還真真正正的掌握了蜀漢政權。


現在說到諸葛亮,大家都會想到杜甫那句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這句詩充分展示了諸葛亮為了劉備,為了蜀漢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的忠心。

以至於提到六出祁山,五次北伐等都成了諸葛亮為了蜀漢統一天下的代名詞。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六出祁山,五次北伐並沒有使蜀漢統一天下,反而是更加風雨飄搖。



北伐只成就了諸葛亮的千古忠心

劉備經過夷陵大戰,把蜀漢的家底都發光了,最後白帝城託孤,把阿斗和天下交給了諸葛亮。諸葛亮為了完成劉備遺願統一天下,從而在後來發動數次北伐,希望打敗曹魏,佔領北方,統一天下。

但是,諸葛亮也是知道蜀漢肯定是打不過曹魏的,事實證明也是這樣,北伐幾乎沒有任何成果,還搞得蜀漢風雨飄搖,財力耗盡。

所以與其說諸葛亮忠心耿耿,還不說是這數次北伐成就了諸葛亮的忠心,讓他能夠流芳百世。

至於這是他有意的還是無意的,這就無法說清了。



其次,北伐成功幫助諸葛亮掌握蜀漢政權

數次北伐對於諸葛亮來說,還有另一個好處,那就是實實在在掌握了蜀漢政權。

蜀漢沒派系林立,劉備在世時大家都服劉備仁德,劉備去世後,雖然把阿斗交給了諸葛亮,可怕底下派系並沒有完全服諸葛亮,比如李嚴等。

諸葛亮北伐,不服他的派系問題很快就暴露出來了,諸葛亮正是通過一次又一次的北伐,徹徹底底地掌握了蜀漢的財力,解決了北伐期間暴露出來的派系問題。

綜上所述,諸葛亮北伐其實是真正成就了諸葛亮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的千古忠心。

本文作者青梅煮史

熱衷歷史,喜歡碼字

歡迎大家評論留言一起探討!


青梅煮史


諸葛亮為劉備制定的戰略是佔領荊州和益州,等待時機,一路進攻關中地區,另一路進攻河南地區,兩個方向夾擊北方的曹魏。

但是隨著荊州失守、關羽被殺、劉備夷陵慘敗等事件的發生,蜀漢的國力已經大大衰退。在人口方面,曹魏是蜀漢的4倍。在軍隊數量上,曹魏是蜀漢的3倍以上。在這樣的絕對劣勢下,諸葛亮的處境也很艱難。

當時,曹魏集團計劃利用10年的時間進行休養生息。曹魏的潛力遠大於蜀漢,如果曹魏的休養生息完成,那蜀漢的局面將更加危險。為了打破曹魏的休養,使曹魏不得不應戰,諸葛亮前後6次進攻曹魏。明朝末期的王夫之,稱諸葛亮的行為是以攻為守。

此外,蜀漢內部的東州集團、荊州集團和西川集團,一直相互內鬥。諸葛亮發動戰爭,也是為了轉移國內矛盾,把全國的精力都用在北伐上。




繁華萬里


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諸葛亮北伐的目的是為了攻伐曹魏、統一天下!今天我們就來簡單的分析一下,蜀漢的國力不如曹魏,諸葛亮為何執意北伐?

劉備託孤,復興漢室

自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後,劉備戎馬半生終於有了自己的根據地,並按照諸葛亮的部署,實現了隆中對的前兩步:佔荊州、奪益州。

然而,關羽的大意失荊州直接導致隆中對兩路攻伐曹魏的計劃破產,更為嚴重的是劉備為了奪取荊州,恢復荊州失手前的優勢,執意伐吳,並遭遇大敗,使得原本可以逐鹿中原的資本瞬間消失,蜀漢集團的實力被嚴重削弱。為此,諸葛亮為了報答劉備三顧茅廬和託孤之重,不得不在國力不如對方的劣勢下頻頻北伐!

偏安一隅,勢難久安

自古以來,偏安一隅的統治段難久安。諸葛亮明白這個道理,因此他希望有生之年能夠為後主劉禪定鼎中原,再續大漢的輝煌!



蠶食魏國,鍛造軍隊

在諸葛亮看來,魏國雖強大,但畢竟是多線作戰,蜀漢、孫吳、遼東等均需防備,因此強大的兵力卻被人為的分散開來。諸葛亮正是抓住這一點,集中局部優勢兵力,逐步蠶食大魏疆土,將戰火始終推進至魏國境內。

另外,夷陵之戰後,蜀漢的精銳軍隊損失殆盡。為了有效的鍛造新軍,諸葛亮只得在實戰中訓練軍隊。正是諸葛亮持續北伐,為蜀漢集團在短時間內訓練了作戰經驗豐富的野戰部隊,延續了蜀漢的國祚!


獨舌視界


首先我們應該知道,在公元220年也就是三國鼎立時,蜀漢的綜合國力是遠遠不如曹魏集團的,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得知:(一:劉備集團在公元219年襄樊戰役後,荊州失守。所剩疆土僅是東漢十三州之一的益州,益州有什麼特點咧?地廣人稀!特別是曹劉漢中爭奪戰後,曹操把漢中大多人民從漢中遷移到了魏境,使得蜀漢人口並沒有得到什麼提高,所以人口基數小。

二:在劉備夷陵大敗後,五虎上將只剩下趙雲。所以後人說“蜀中無大將 廖化作先鋒”此時的蜀國將帥乏人,知名度高的屈指可數。而北方曹魏則正在搞九品中正制,招攬了大量的文武大臣。

三:蜀國最大的經濟來源是蜀錦,這傢伙好哎,深得各國君主喜愛,曹丕就喜歡穿蜀錦,後來諸葛亮北伐很大的經濟來源就是賣蜀錦給魏吳二國賺來的,打仗窮到如此地步,可想而知蜀國的經濟真不咋地)

但是為什麼諸葛亮還要堅持北伐呢?因為諸葛亮意識到魏國國力之雄厚和發展之快,只有不斷派兵騷擾魏國邊境,才能保蜀國再苟延殘喘幾十年罷,再一方面是劉備永安託孤諸葛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暗”諸葛亮可能考慮到自己隨先帝創業數十年,先帝(劉備)已逝,自己也時日無多想再 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來成就自己的抱負

(縱觀中華歷史,從川蜀北伐成功的案例只有韓信一例)


zhangqiqi386


亮受邀出山輔佐劉備,亮為劉備給出了戰略,先佔荊州,後佔益州,然後兩路大軍北伐攻滅曹操,,為了達到戰略目的就是聯盟孫權,從東方牽制或攻擊曹操,所以戰術上亮假借了荊州,實際上是佔了荊州,當然孫不願意這就與孫造成了矛盾歸還三郡,收龐統以後,假借劉璋之邀討伐張魯實際正是亮所要的戰略,劉璋不識引狼入室結果兵敗,當然出現下變故,龐亮二人都是安邦之才,亮守荊州,統與劉備戰益州,可能是性格所致,或急於表現自己的因素龐統身死涪城壞了亮之戰略,亮只有入蜀與劉備匯合,這就為荊州敗亡留下伏筆,亮走後,羽自高大,與孫權不睦,加深了孫劉矛盾,所以從亮走後,亮之二頭並舉之戰略可能失效了,荊州一失,即使劉備不東征孫權,也是與亮之戰略不符合了,備死後,亮以一己之力,北伐,肯定難成,造成蜀國民不聊生,,亮躬弓盡瘁,忠臣,但應該適時調整戰略了,此時應與東吳修好,休養生息約東吳共起兵,但孫劉矛盾多,貌合身離,孫權絕不會為蜀國真力,所以被晉國各個擊敗,問題來了假如劉備帶亮入蜀今龐統與關羽守荊州,如何,可是羽龐二人性格可能難於合作,所以荊州終於要破,我個人意見,劉備在攻取益州,奪漢中以後,應取東向,認識到荊州孫權一定要奪,而今關羽嚴加死守,備大軍東下與羽共守荊州,漢中由魏延寧衛,黃忠坐鎮,亮備東下荊州與曹操爭寺襄樊,或東下威脅柴桑,如孫權配合則好不配合,佔領柴桑,奪取東吳,然後三路北伐,一路由漢中攻關中,一路攻襄樊,一路攻合淝,或可勝曹晉


十八星座


第一,從大義來說,所為“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蜀國並不是東吳這樣的地方軍閥發展起來的割據政權,而是打著正統漢室繼承者的名號的外來政權。如果不對“篡位政權”曹魏發動戰爭,等於變相承認曹魏的合法性,那蜀漢政權本身的執政合法性就成了問題了,所以諸葛亮的一次次北伐,等於是在一次次對自身合法性的一再確認。

第二,從現實政治來說,蜀國高層分為三大塊,本地豪強,劉焉父子帶過來的東州派,劉備帶過來的荊襄派。以諸葛亮為核心的荊襄派要長期執掌權力,最好的辦法就是打著北伐的旗號掌握國家大多數的軍力。這也就是李嚴如此有能力的人卻老是在給北伐大軍提供糧草的事情上拖後腿的原因了。任是誰,要你全心全意為政敵鞏固政權做努力,都是不可能的。

第三,客觀的說,自關羽被斬,劉備夷陵戰敗之後,曹魏政權基本就不把蜀漢放在心上了。而蜀漢政權因為自身實力最弱,發展空間最窄,加上曹操當年從漢中撤退,把百姓都遷走了,導致漢中人口極度缺乏。所以北伐佔便宜,也是蜀國要發展的必由之路。事實上,諸葛亮一開始幾次北伐,還是撈到不少好處的。至於由於丞相的北伐,使得司馬懿在魏國做大,那是不是諸葛亮的本意,還有司馬懿到底有沒有養寇自重的想法,那隻能由我們後人自己去揣測了。


秋意沉1


蜀漢從諸葛亮到姜維不懈北伐主要是內外兩個壓力推動的。

就外部格局而言,蜀漢政權在經歷襄樊之戰和夷陵之戰的失敗後,丟失了荊州這一東出的戰略要地,並與孫吳徹底決裂,生存空間被壓縮在西南一隅的巴蜀之地。所謂益州疲弊,一州之地面對曹魏政權,生存壓力極大。而此時的曹魏政權,在曹操和曹丕相繼去世後,內部並不穩定,對外擴張的腳步放緩,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穩定內部政權上。因此,曹魏的動盪反而給了諸葛亮一個突破的契機,主動進攻更像是一種以退為進的戰略,只有北伐給曹魏施加壓力才能保證蜀漢的生存空間。

而內部格局是,中國歷史的時間節點正從廣義三國(即漢末群雄爭霸時期)像真正的三國時代推進,建安群雄爭霸時代的結束和三足鼎立時代的開啟意味著一件事,那就是世人對漢室的記憶和認同正在不斷消散。這對於以漢朝延續自居,以漢室餘威為根基的蜀漢政權而言是不可接受的,所以諸葛亮才迫切地需要在漢室的烙印在天下人心中徹底消失前完成北伐大業還於舊都。更重要的是,隨劉備入蜀的兩大勢力(關羽張飛這樣一開始就跟隨劉備的北方人勢力和魏延馬良這樣的荊襄勢力)隨著時間的推移正在不斷衰弱,巴蜀的本土勢力不斷崛起,那麼劉備政權就面臨著一個極大的困局,“漢”政權正在逐漸成為“蜀”政權,如此劉備諸葛亮心目中象徵四百年大漢的正統政權就將成為一個偏安西南的地方割據政權。

以上內外兩個方面的壓力就迫使諸葛亮必須北伐才能延續蜀漢政權,直到有一天“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才能實戰自己與劉備“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誓言。


江東小白板的話事堂


非常不明白,為什麼這麼多人認為國力弱,就沒有統一天下的可能呢?中國變換了多少朝代?李自成是怎樣成功的?新中國是怎樣建立的?難道這麼淺顯的例子,還要一舉再舉例子,都還是沒有人明白嗎?難道看通這一點,真的需要頂級的軍事家才行?如果只能以國力論,那麼統一北方的絕不應該是曹操。統一天下的,也不應該是司馬家,而應該是袁紹才對!

還有大部分人認為;蜀漢不能統一,是因為人才的極度匱乏,以至“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我只想請問;諸葛亮五次北伐,幾時輪到過廖化作先鋒?那麼,就人才問題,我們來盤點一下曹魏到底有幾個人才吧;第四次北伐前,曹魏的雍涼集團有夏侯懋、曹真、張郃、郭淮、費耀、戴陵、孫禮、郝昭、王雙,賈栩、魏平,連帥+戰將,在《三國志》、《漢晉春秋》等史書上有名、有傳記的,也就這幾個人。夏侯懋是人才嗎?真正的帥才只有曹真一人,大將之才只有張郃、郭淮兩人,其他人都是戰將。而第四次北伐,曹真已死,換成了司馬懿。此時別說鍾會、鄧艾,連司馬師兄弟都還在成長之中。以帥對帥,曹真、張郃,可略勝初期還不怎麼會打正規戰的諸葛亮(那是因為諸葛亮初掌征伐,他是在戰爭中學習戰爭)。而蜀漢夠帥級能力的人,至少還有李嚴、魏延、姜維三人。大將、戰將;就有吳懿、王平、馬岱、鄧芝、陳式、李恢、馬忠、廖化,高翔、吳班、張翼、張嶷、張翼等等一大堆。只是諸葛亮把他們全都用成了普通戰將。這些人,都是在史料上有個人傳記或提名的。這裡還不算死得早的趙雲、陳到、關興、向寵、馬謖,以及被諸葛亮革職的街亭敗將李盛、張休、黃襲等人。史書裡明明記載;在諸葛亮時期,蜀漢人才遠多於曹魏,為何非要說蜀漢人才不如曹魏呢?

再看看人才的能力對比;被史書大肆吹噓的張郃,兩次栽在王平手上。也就是說,一個王平,就足以對付張郃。郭淮不是魏延對手,對姜維也是每每處於劣勢。諸葛亮、魏延,均有能力打得司馬懿主力大敗而逃,不敢出戰(諸葛亮的確天份極高,每打一仗就進一步,四次北伐時已經完全成熟)。吳懿足以對付費耀。此外,曹魏還有什麼能人?而蜀漢還有一堆大將可用呢!

再看看兵力對比;《諸葛亮集》有明確記述;建興五年,諸葛亮移駐漢中的時候,率大軍二十萬駐漢中。第一次北伐時,兵力就不會少於12萬。所以,《漢晉春秋》、《資治通鑑》均有記載諸葛亮的原話:“大軍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賊,而不能破賊為賊所破者”,足以證明《諸葛亮集》的20萬大軍駐漢中的記述,與此契合,是可信的。那麼,曹魏全國鼎盛時期的總兵力,也僅有五十餘萬。而數千裡的長江、淮河要留兵多少?襄樊、上庸、江夏一線對付陸遜要留兵多少?遼東的公孫康要不要留兵防守?京畿留守部隊要多少?還能有多少兵力調進關中、涼州?即使司馬懿時期,曹魏駐雍涼的總兵力,也不可能超過15萬。跟諸葛亮用於征戰的兵力對比,應該是基本相等的,局部還應該是絕對優勢!

人口資源;即使以姜維時期,軍力達到人口的11%推算;建興五年蜀漢的總人口,應該也接近二百萬。在經過不停地戰爭的四十餘年後,人口、軍力均消耗一半,是很正常的。此時的曹魏,在滅蜀戰爭時,調動了幾乎傾國的機動兵力,也僅十餘萬人而已。

所以,在諸葛亮時期,只要整合能力夠、戰略戰術運用得當,發揮出各人的能力;奪取關中雍州,隴右涼州,是完全夠條件的。這也是諸葛亮為何多次北伐的原因。看她出征的路線;他因為為人過於謹慎,不敢用魏延的“異道會於潼關”之策。所以,一會兒東,一會兒西,其實是一直在摸索最有效的方案。終於在第五次,找到了“敵境屯田”的高明方略,以戰養戰,摸到了對付曹魏的最佳戰術。我們可以分析一下;

曹魏此時,其實已經不可能再從中原抽出兵力,增援關中了。而司馬懿被打得不敢露頭,即使不用魏延的飛兵奪取潼關,封鎖曹魏增援大門之策。也可利用與百姓參雜屯田,逐漸的同化五丈原一帶的民眾。然後,不時派出精兵,蠶食周邊的曹魏地域。直到曹魏的關中各郡縣,逐步被蠶食到一定程度後,司馬懿大軍糧道就斷了。他還能困守孤營多久?那就非出戰不可,這就正中諸葛亮下懷。如果司馬懿集團被消滅,涼州五郡傳檄可定,絕不可能成為曹魏的飛地!可惜,諸葛亮雖然找到了奪取關中的辦法,卻天不假年,生命也走到了盡頭!

綜上所述;蜀漢在諸葛亮時期,無論是人才、兵力、經濟、人口資源,都是有足夠條件去奪取關中、隴右的。這才是諸葛亮不斷北伐的原因!


傲視蒼穹39


劉備死後,關羽張飛這樣的原從系凋零,諸葛亮為首的荊州士集團,聯合同是外來戶的東州士集團,拉攏龐曦為首的劉焉派,法正為首的關隴派,王平為首的返回系等,共同壓制張秦為首的本地世家。

但本地世家依舊佔據地理與人和優勢,諸葛亮根本不敢放權。只能高舉北伐大旗,切實掌握話語權,隨時將超過一半軍隊掌握在手,獲得最大份額的政府財政支出,手上有兵有錢有糧才能睡得安穩啊。

這就是諸葛亮與姜維北伐的根本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