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以“363”工程为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上海以“363”工程为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11月29日,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市农业农村委主任张国坤介绍了新出台的《上海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上海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2018-2022年)》。明确上海以推进“三园”工程、实施六大行动计划、落实三大保障机制为抓手,促进农村全面进步、农业全面升级、农民全面发展,以此奠定与迈向卓越全球城市相适应的现代化乡村的基础,努力走在乡村振兴前列,为全国做出示范。

抓规划编制与落地

市发改委、市农委牵头编制的《上海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上海市乡村振兴实施方案(2018-2022年)》已经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

重点解决村庄空间布局散、规模小、风貌不协调问题。8月下旬,《村庄规划编制导则》和《郊野乡村风貌规划设计导则》已完成,明确分阶段、有重点地落实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到2019年实现全覆盖。

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蔬菜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三区”划定,做到规划既落图、又落地,全面纳入国土“大机”管控。

抓政策顶层设计

明确今年要制定推进乡村振兴“1+19”配套文件。目前,14个政策文件已经或即将出台,6个政策文件正在征求意见。对涉农财政政策作了重大调整,制定出台《关于本市建立健全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重在打破原来“九龙治水”传统体制,改变涉农资金分散的现状;进一步激活农民闲置房屋“沉睡的资源”,制定出台了《促进乡村民宿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大对农业农村用地政策顶层设计,回应基层干群期盼;调整完善新一轮农村帮扶政策,全市将筹措帮扶资金不少于50亿元,帮助经济相对薄弱的纯农地区建设一批产业“造血”项目;以提高农民收入为导向,对农民职业培训政策作深化完善。

抓实践探索

加大农村土地流转力度,预计今年底,本市农村承包地流转率可达80%;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地产绿色农产品率已由2016年的4%提高到目前的13%,预计2022年将提高到30%;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市已评定美丽乡村示范村62个,到年底将达75个,到2022年达到200个;启动乡村振兴示范村试点工作,确定9个村列入首批创建单位;制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方案(2018-2020年)。

上海以“363”工程为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9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和20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将在2022年之前完成

农民日报:上海推进“三园”工程建设,也就是“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您能不能介绍一下推进“三园”工程以后,上海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民增收将会有怎样的变化?

张国坤(市农业农村委主任):在农业、农村、农民的政策当中,我们梳理的文件有100多项,所以要思考如何浓缩成让大家耳熟能详的,又能够有一个一以贯之的,能长期实施的政策。目前,“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和“幸福乐园”三大工程已经过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

建设“美丽家园”

核心:全面提升农村的环境

目标:实现农村的现代化

两大行动计划:

一是实施“十百千”行动计划,到2022年,全市建设9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20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实现1577个行政村人居环境整治全覆盖,形成一批可推广、可示范的乡村建设和发展模式。乡村振兴示范村是按照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乡风文明到生活富裕的全过程,美丽乡村示范村是人居环境改造的项目内容,相对乡村振兴示范村来讲,指标体系有不同。

二是实施农居相对集中行动计划,进一步完善支持政策,创新安置方式,继续加大推进农民向城镇集中居住的力度;在加快编制各类农村规划的同时,积极推进村落散户向保留村平移集中居住。

建设“绿色田园”

核心:全面实现农业的提质增效

目标: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两大行动计划:

一是实施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行动计划,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制度体系,全面提升农业绿色生产技术和设施装备水平。到2022年,农田化肥、农药施用量分别下降21%和20%,地产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率达到30%,农业组织化率达到90%,力争在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方面发挥领头羊的作用。

二是实施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构建行动计划,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制度体系,构建地产绿色农产品产销平台,创新经营模式,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到2022年,做强做大20个农产品知名品牌。

建设“幸福乐园”

核心:全面促进农民的持续增收

目标:实现乡村治理的现代化

两大行动计划:

一是实施农民长效增收行动计划,有针对性对农民开展培训,促进农民非农就业,加快培育职业农民;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增加财产性收入;加强农村综合帮扶,拓宽增收渠道,确保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和GDP增速。

二是实施农民美好生活提升行动计划,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提升养老、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不断提高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落实三大保障机制

一是责任机制。各涉农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责任主体,党政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要确定年度任务清单,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明确时间节点,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工作。

二是督查机制。市加大对各涉农区乡村振兴工作的督查力度,督查情况向市委、市政府专题汇报,向各有关区通报,并适时向社会公布。三是考评机制。每年度委托第三方对各涉农区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情况进行考评,对考评末档的区进行约谈。

上海以“363”工程为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让优质农产品卖出一个好价钱

东方城乡报:今年6月,上海出台了《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请问通过三年的发展,上海在增加绿色农产品供应方面有什么计划和目标?

冯志勇(市农业农村委副主任):增加绿色农产品供应,主要在两大环节下功夫,一个是生产环节,一个是经营环节。生产环节就是生产出更多的绿色农产品,满足市民消费升级的需求;经营环节就是通过多途径树立绿色农产品的品牌,让更多的市民认识、了解和消费绿色农产品,让优质农产品卖出一个好价钱,推动都市现代绿色农业持续发展。

在具体计划和目标方面,一个是提升地产农产品的绿色食品认证率,我们的计划是到2020年底达到20%,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率的不断提高,实现从“无公害生产”向“绿色生产”的飞跃,增强绿色农产品的供给能力。

另一个是以绿色农产品为基础,制定品牌农产品评价标准,建立上海农产品知名品牌目录制度。搭建平台,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品牌农产品营销体系,开展形式多样的农产品品牌推介展示和直销活动,培育一批区域特色明显,市场知名度高,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如我们为了推动从“卖稻谷”转向“卖大米”,举办了优质大米推介活动;通过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马陆葡萄节、松江梨文化节、华亭哈密瓜等农事节庆活动,向市民推介优质农产品;通过举办“您心目中最喜爱的上海草莓”、“市民最爱西瓜”、“番茄品鉴会”等评优活动,拓展地产蔬菜水果等特色品牌农产品的产销对接,我们将努力使这些活动更有组织性、更有系统性,让市民对优质绿色农产品有感受度,有获得感。

上海以“363”工程为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必须更加依靠科技打造的新引擎,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

解放日报:科技创新是上海非常大的优势,请问科技能否作为一个新的引擎引领和支撑上海绿色农业的发展,保障和丰富上海的“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

叶军平(市农业农村委副主任):我们正在进入结构升级、方式转变、动力转换的新时期,我们必须更加依靠科技打造的新引擎,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具体来说要从以下三方面做好工作。

一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提升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以节本增效、优质安全、绿色发展为重点,加快调整科技创新方向,构建适应产出高效、产品安全绿色、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技术体系,推进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

二是坚持产业需求和问题导向,着力解决现代农业发展重大需求和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有所为、有所不为。基于上海农业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农业科技重点在种源农业、生态农业、智慧农业等方面布局,充分发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重大技术变革对农业的推动作用,发展高技术、高品质农业。

三是本着科技服务产业的原则,加强自主创新、集成示范和提升产业,提高都市现代农业核心竞争力。在自主创新方面,围绕绿色农业发展和市民消费升级需要,支持具有功能营养、优质安全的动植物新品种培育,特别是绿色优质稻米、鲜食玉米、耐热青菜、食用菌、优质瓜果、中华绒鳌蟹等新品种的培育。在技术集成应用示范方面,支持绿色农产品全产业链技术研发和示范,如优质稻米全产业链绿色生产模式开发项目,围绕水稻绿色生产全产业链建设,通过优质稻品种引育、绿色生产模式应用、标准化生产和智能化管理、优质稻米绿色认证、稻米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及品牌化建设等途径,在本市建成一批集优质稻品种、品牌和绿色生产、产业化开发为一体的水稻绿色生产示范基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优质稻米绿色生产技术和产业化生产模式,目前已初见成效。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重点支持水稻、蔬菜、生猪等“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开展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提升商业化育种能力,以及供种保障能力。

上海以“363”工程为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在生产上有能力、在经营上有办法、在精神上有追求

上海电视台:刚才提到我们从2013年开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想问新型职业农民和传统农民的区别在哪里?我们现在有哪些政策保障新型职业农民更好地为农业现代化做贡献?

王国忠(市农业农村委副主任):感谢您的提问。本市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人才的兴旺,只有破解人才瓶颈,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在生产上有能力、在经营上有办法、在精神上有追求,成为真正的新型职业农民,乡村发展才会更加生机勃勃。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上海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市培养2万名新型职业农民。预计到年底,全市累计认定新型职业农民13500人,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正奔忙在沪郊希望的田野上。

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和传统农民相比,本市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呈现了三个可喜面貌,一是从年龄结构看,更加年轻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中,30岁以下的占6%,30-40周岁的占33%,40-50周岁的占40%,50-60周岁的占21%,45周岁以下的青壮年明显增加。二是从学历结构看,高学历比重上升。初中的占61%,高中占19.1%,大专及以上占19.9%,高中及以上学历人员明显增多。三是从劳动报酬看,收入普遍提高。新型职业农民收入有高有低,但明显高于传统农民。

从扶持政策这方面来说,政策扶持和职业保障制度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环节。本市各级政府部门在支农惠农政策上优先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多区明确规定,在土地流转时,新型职业农民有优先承租权。在开展市级示范家庭农场评定时,把经营主体带头人是否取得新型职业农民证书作为前置条件;同时,积极为新型职业农民搭建信贷融资平台,组织邮储银行、安信农保等相关金融机构,调查新型职业农民不同项目的信贷需求,开展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同时,积极探索建立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保障制度。市有关部门已出台政策,打通了农民合作社等集体参加职保的通道,确立了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属性。奉贤、金山探索对取得职业农民证书的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给与社会保险费补贴,每月人均补贴1000元左右,鼓励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使新型职业农民能够发挥更好的作用。

上海以“363”工程为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建设指南发布以后会成为全国第一个对应乡村振兴战略的地方性标准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刚才提到上海已经启动乡村振兴示范村的试点工作,我的问题是这九个示范村是如何产生的,另外示范村示范在哪儿?

黎而力(市农业农村委副主任):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实践,力争通过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创建,让乡村呈现出更强的产业动能,更优的人居环境和更美的村落形态。这项工作自今年年初开始启动,得到了各区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我们对九个示范村的遴选是通过各区申报、评议确定的,可分为特色农业型、产业融合型、生态保护型、郊野公园型、民宿体验型等多种模式。目前,九个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创建工作已经全面启动,各村庄规划成果已经形成,多数已经开工建设。为进一步明确和细化示范村的创建要求,我委还会同相关部门编制了《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指南》,从九个方面给予规范和引导,建设指南发布以后会成为全国第一个对应乡村振兴战略的地方性标准。一句话,通过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创建,为下一步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累经验,发挥好标杆和引领的作用。

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徐威主持发布会。发布会还回答了关于农民集中居住、村庄布局规划、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促进乡村民宿发展、农村综合帮扶等相关问题。

上海以“363”工程为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上海以“363”工程为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微博:上海三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