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民国“模范县”的社会面貌 外国人慕名前来参观


河北定县一少年戴着枷板,祈祷父亲的病早点好起来。民国时期,河北定县非同寻常,因为著名社会学家晏阳初在这里开展了以平民教育运动为核心的“定县实验”,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他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在定县设立办事处。这个实验从1926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936年,时间长达11年。

婚礼上接亲的轿子。美国社会学家西德尼·甘博对晏阳初的实验特别感兴趣,于1931年至1932年间来到定县考察,在这里拍摄了大量照片,并且写了《定县:一个华北乡村社区》一书,向西方社会介绍“定县实验”。

晏阳初先生和他的家人。1929年,晏阳初举家搬到定县,穿粗布大褂,住漏雨房,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柳条椅上的婴儿。晏阳初认为中国的大患是人民有“四大病”,即贫、愚、弱、私。至于救治之法,就是“除文盲,做新民”。他主张通过办平民学校教农民识字,而后实施生计、文艺、卫生和公民“四大教育”。

正在纺织的男子。晏阳初希望通过实施平民教育,来提高农民的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在农村推进政治、教育、经济、自卫、卫生和礼俗“六大整体建设”,从而达到强国救国的目的。他是这么设计的,也深入农村,做了实际操作。

村庄里的农家院落。晏阳初和他的同事挑选出1312个汉字编写成《农民千字课》作为初级教材,再精选3400个字编成《高级平民学校读本》供有一定基础的学员深造。他们采用拼音教识字,很受欢迎。

在农产品比赛中获奖的“模范南瓜”。晏阳初和他的同事们训练农民掌握现代技术以增加生产,包括改良品种、防治病虫害、推广良种、科学养猪、养鸡、养蜂,举办实验农场,改良猪种和鸡种等等。

收割谷子的农民。平教会创设农村合作组织以使农民能真正享受增加生产的利益。比如,组织了棉农运销合作社,把棉花直接由定县运到天津出售给纱厂,中间不再受商人的盘剥,增加了农民收入。

爷孙俩抬着一只猪。当时定县还没有公共卫生这个概念,晏阳初等人致力于在此创办公共卫生事业,要求村设保健员,联村设保健所,县设保健院。经过他们的努力,到1934年,全县在控制天花流行、传染病、治疗沙眼和皮肤病方面取得明显成绩。

练武术的男子。“定县实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当时河北省主席于学忠大为赞赏。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1932年12月17日在《纽约先驱论坛报》发表文章说:“我在定县发现了富有戏剧性、并证明是最重要的生活改造工作……晏阳初令我非常惊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