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學(學科)與人文科學(學科)二者之間是否存在必然聯繫,你怎麼看?

藝術就是謊言


現實中我們會看到很多自然科學家與人文學者之間存在著很大的隔閡,這是因為他們彼此並不瞭解和熟悉對方。其實這個問題在很就之前就存在了,CP斯諾曾經提出過兩種文化的問題,也就是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之間存在著很大的鴻溝,因為他們說著對方不懂的語言。時至今日,這種隔閡並沒有消弭,甚至是更加擴大了。

實際上,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存在著很多聯繫,就那藝術來說,科學與藝術往往被形容為一枚硬幣的兩面,它們有著很多相通的地方。因為答主的老本行是做科普的,我可以從科普的角度來說說二者的關係。

自然科學的普及離不開人文科學的支持,比如做好科普就需要具有一定的人文素養,否則自然科學的普及可能就會大打折扣,我們可以發現,歷史上和現代著名的科普著作雖然出自著名科學家之手,他們同時也是人文素養非常高的學者。另外人文科學的發展也離不開自然科學的支持。

如今我們存在著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割裂在一定程度上是教育體系使然,尤其文理分科,讓學自然科學的人不懂人文社會科學,學人文社會科學的人更是距離自然科學十萬八千里。但是當前我們正在鼓勵學科的交叉融合,這種融合並非只是自然科學之間的融合,還包括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融合,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科學的發展。

所以,答主的觀點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不可偏廢,而且二者的關係會越加緊密,甚至相輔相成。


WANG論科普


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確存在必然的聯繫。

世間任何一種學科都不是獨立存在的,

自然科學的成果要倚靠人文科學去闡述,論斷。譬如一個科學家在大會上做自然科學成果

的報告,他的講話稿子的條理,層次,邏輯思維等等不都屬於人文科學嗎?

說得更明白一點,其實所謂的人文科學也就是政治課本上所說的社會科學。既然如此,

自然科學怎麼能和社會科學相隔離呢?

因此,可以這樣說。兩者之間存在必然聯繫,互為存在,互為發展。


風逐月影3


自然科學的範圍指除了人文本身以外的學科,包括物理,化學,數學,生物,地質等,而人文科學也指社會科學,包括經濟,政治,歷史,考古,生理與人交叉的學科等,從宏觀上講人也是屬於自然的,人文科學是特殊的自然科學,人的特點是能研究自然,觀察思考萬物,並能改造和征服自然,人具有創造性和理性,兼具形象想象思維和抽象邏輯思維,人們研究自然多半是為了人類更好的服務,其它還有開發人腦極限,展示人類無與倫比的創造力,其它動物在智力上遠差人類,只有形象記憶功能和少許抽象思維,在識數方面,據說自然界中最聰明的烏鴉能最高記數為7,大於7以上烏鴉就不能識別了!這是人們通過試驗作出的結論,不過鳥獸類的形象記憶能力也是驚人,中國成語老馬識途,就說明馬類有超強記憶能力,鳥類中的候鳥如燕子長途遷徒能力首屈一指的,南北方相據幾幹公里,燕子只憑本身能力回到舊居,中途風雨,飢餓,敵害,是如何忍受的,小小燕子對於地理地形是如何識別的,據說燕子一天飛行七八百公里,中途也要休息覓食,而且七八百公里不是直線飛行的,多數是曲線飛行,這樣南北兩地直線距離假定是3000公里,而燕子可能飛行超過4000公里,小燕子行為令人歎為觀止!


瀟遙時光


自然科學其實一直都存在,只是人類在幼年時期,尚未掌握足夠多的規律,所以只能模糊朦朧地表達,原始人類的思維方式其實跟我們幼兒的思維方式是一樣的,他們是整體思維,形象思維,所以往往用藝術的形式來表達,而不能用理性的,邏輯的思維來表達,比如他們要表達太陽這個含義,就只能畫一個☀️,表達月亮這個意思就畫一個🌙,後來,慢慢認識自然界的規律了,發明了文字,☀️就用一個日字來表示,後來發現有太陽的白天和有月亮的的夜晚是不同的,就叫一日和一夜,而後來發現月亮二十八到三十天內有圓缺的變化,並且週而復始,於是就將這個週期命名為一個月。

後來又發現太陽的東昇西落是有四季的變化的,並且四季也是週而復始的,於是就把四季的變化定為一年,這就是天文學慢慢總結出來了。

不是說先有藝術後有自然科學,人文科學,是人類由幼年的原始社會逐步的進化到更高級的社會形態,人腦的進化是隨著人類的生產生活能力的提高來進化的,人腦進化就意味著人類對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的不斷掌握,開始能夠用理性和邏輯的思維去表達,描繪世界,宇宙。這樣就不斷地細化而成各科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不用像以前那樣,只能畫一幅圖來表現了。

藝術是形象思維,整體思維,雖然蘊含有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規律,但是它是整體的,不是按定理,定義的方式來表達。所以很難統一說它好還是壞,所以,一個畫家,一種藝術,有人欣賞,有人不欣賞。但自然科學就不是可以欣賞和不欣賞的問題。是人人都要遵從的。所以,不能說先有藝術,再有自然科學,先有人文科學再有自然科學,這樣說是不對的。應該說,在人類尚未達到更高的層次的時候,只能用形象思維的藝術方式來反映現實,等到人類知識豐富了,能力增強了,就可以用科學的方法來更準確地表達世界的規律,人類社會的變化規律,而且這些規律的發現會反過來促進藝術的發展,提高藝術表現了力。




南山守望


回答是否定的。

"必然″2字是關鍵,可定分野、明關係、確聯繫。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2者的聯繫如果是必然性質的,就必須是互為固有要素、相互直接無間、相互決定有無、相互可予顛覆,而且,這一切是合乎規律、確定不移以至不可避免的。

從科學研究結果的視角看,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沒有必然聯繫,這種結果的孕育、培養和產生足以支持本否定的回答。

自然科學研究,以定量為手段,研究無機自然界和有機自然界的事物與現象,旨在認識整個自然界,通過觀察、想象、實證、聯想、推理來揭示、解讀、預見、把握自然界事物和現象的起源、本原、原理、機理、架構、路徑、體系、實質、規律、趨勢,以便適應、利用、改造、創新。

人文科學,如哲學、史學、社會學、語文學、藝術等,大大不同,不必用細數其迥異的特徵來與自然科學對比,所以,和自然科學才是兩個領域,各自獨立,對於自然科學所推出結果的內在、深層、本質來說,既非關鍵要素、也非核心要素,也就不會產生實質上或決定性的影響、制約和作用。

從科學研究過程的視角看,彼此倒是經常發生關係、出現聯繫,體現出經常性、普遍性、客觀性、多樣性、條件性,儘管是表面性、枝節性、淺層性,即非決定性、非改變性。

還是拿自然科學說事,與人文科學的非必然聯繫出現在其過程的節點上。

比如,在翻譯資料上,外譯中成了非外非中,中譯外成了亦中亦外,中、外校譯人和閱讀人都得對照原文校、讀,否則,原文還是原文,譯文的利用價值就小多了,這自然反映出自然科學素養與人文科學素養的聯繫。

又如,在分析資料上,人文素養高,主要是哲學和語文素養,就有助於閱讀、消化、吸收、整合,進而讓分析和綜合全面、深入、整體、精準、辯證,否則,全面度、深入度、整體度、精準度、辯證度將稍低或低不少,的確也見過不少低不少的情況,這與哲學和語文素養等素養相關,沒有良好具備,資料還是那個資料,分析卻不完全是對資料的"回應″,導致當時和後續研究環節的情況都留下了不理想。

再如,論證、設計、試驗等階段性技術報告和最終總結報告,為何長期以"看得懂就行″為事實上的標準或潛規則?就是默認在和無奈於"身為中國人卻寫不好中國文″的素養。

還如,科技方面的成果申報書、學術論文、學術報告、學術專著、學術刊物,何以字、詞、句和語法上的低級錯誤至今仍常見、未減少?何以層次性、邏輯性、整體性明顯不具人文性?不一而足,導致可讀性、藝術性、說理性等等均不突出,連能讀性都差了些,甚至不忍卒讀,"結果″倒還是那個結果,成果點、創新點卻不彰,價值、意義、作用卻未顯,造成了交流障礙、轉化壁壘、推廣關隘,就是沒有掌握好、運用好人文科學中對義理統攝、對意義詮釋、對真諦闡述等特長和優勢。

人文科學之於自然科學的非必然卻實在的聯繫是這樣,反之亦然,對這2者這種聯繫的思考,可視為該"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聯繫"之問的1個重要意義之所在。


肇俊武


一、前言

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相通之處:

1、研究方法相通

2、價值觀相通

3、審美意趣相通

4、善的理念相通

下面分述之。

二、研究方法相通

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包括:蒐集經驗事實、對象分類、對象性質研究、數學建模和預測、測量和計算、理論驗證或證偽。

科學的這套方法體系,以理論的定量化、可重複、可證偽,保證了人類知識的可靠性。可以說,人類之所以發明科學,是因為人類對宗教或民間的胡說八道已經厭惡了。

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都是人類理性觀察、理解人類所處世界所獲得的知識體系。它們只是在層展意義上不同。自然科學研究不同層次對象時,也會得到完全不一樣的規律描述,我們稱之為理論適用範圍。例如微觀與宏觀、高速與低速、黎曼空間與歐幾里得空間。

這種現象在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之間特別明顯。人文科學研究對象是人、社會以及與之相關的一切。人類個體的生理和心理,其底層是醫學科學、腦神經科學,再往下是生物化學、量子化學、物理學,可能還牽扯到信息科學。從人到社會,存在所謂層展現象,社會發展規律並不能全部還原為人類行為規律,即社會發展有其自身規律。但這並不代表不能對社會對象進行數學建模,以及採用可重複、可證偽方法保證人文知識可靠性。

一個最好的例子就是數量經濟學。貝克爾的《家庭論》是一本經典的微觀人口經濟學著作。其中把社會單位家庭建模成一個“小型工廠”,運用高等數學進行分析,探討了帶有普遍意義的家庭問題。

三、價值觀相通

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都是科學,都是追求知識可靠性的。科學的價值觀可以說就是建立在這種可靠性之上的。基於事實和邏輯的認識是符合科學的,基於體驗和想象的思維是不符合科學的,在這一點上,可以說涇渭分明。

傳說野史、宗教信仰、藝術作品,這些東西大部分是基於體驗和想象的,不符合科學價值觀。這麼說,並不是我們否定傳說和宗教的研究價值,也不是不需要藝術了。藝術可以極大地豐富人類精神生活,刺激大腦成長,推動理性進步。很多大科學家同時也是音樂藝術愛好者。這個我在審美部分會進一步闡述。

一言以蔽之,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價值觀就是對真實、真相的追求,對人類理性有能力徹底認識物質世界,認識到達彼岸、精神實現自由的信念。

四、審美意趣相通

在科學研究中體會到的美,恐怕不是從事科學研究的人所無法真正體會的。有人說,當一個人第一次看到歐拉公式e^πi+1=0而不驚歎於它的美,那麼這個人就不適合當數學家。在物理學中,運用對稱性的案例比比皆是。廣義相對論裡的廣義協變原理是對稱性,楊-米爾斯標準理論的SU(2)也是對稱性,ADS/CFT對偶還是對稱性。而缺乏一種整體美感、對對稱性的敏感,恐怕也不會掌握現代物理學的精髓。

在人文科學中,同樣存在這種對稱之美。人的大腦和身體是左右對稱的,人的性別是男女對稱的。人類社會的組織分化,存在某種有利於資源平衡或權力制衡的對稱性。在建築設計領域,對稱性與非對稱性可以演繹出很多宏大的或奇特的建築物。在文學、音樂、舞蹈、繪畫等藝術門類中,可以看到大量的對稱性運用,如重複(時間平移對稱性)和鏡像(空間翻轉轉對稱性)。在歷史學領域,有人說“歷史是走在旋梯上看風景”,有人提倡以史為鑑,這都是時間對稱性。

科學研究之美是一種認識之美,更是一種創造之美。科學技術的發展,將為人類提供去到遙遠的宇宙天際的機會,在那裡人類能夠欣賞到在地球上看不到的星雲奇景,發現曾經做夢也想不到的外星文明。並且這一切,仍然屬於科學研究範疇內,是在豐富人類科學知識。

審美,可能是人存在的根本意義之所在。這種美,把人的精神境界提高到這樣一種程度,使得人心靈得到陶冶和淨化,自然地生髮出善的理念。這在下面還會談到。

五、善的理念相通

一個長期從事科學研究的人,領略過大至宇宙、小至量子,百億年去來,驀然間駐足,必然能看出人類出現的偶然性,人類文明的可貴性,從而生出對人類的悲憫、對自由的認同。這就是善的理念。

換句話說,大自然是壯美的,也是暴虐的,人類是弱小的,也是勇敢的。人性最可珍貴的一面,就是不畏強權壓迫,勇於追求自由美好。於大自然也好,於社會也罷,莫不如此。

一些人認為,只有信仰宗教才能有所畏懼,才能不做壞事。這是那種被動的、受迫的“善”,是“要我善”,而不是“我要善”。而且為了善,要信一堆假的不存在的東西,這本身就背離了與善共生的真。

一個熱愛科學、領略過科學之美、徹底地在精神上接受科學價值觀的人,才能最終實現真正的善。

六、後記

最後,回答一下題主提的幾個問題。

1、割裂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關係對不對?

答:當然不對。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相互支撐、相互印證,難以割裂。如果人為割裂,那麼沒有自然科學支撐的人文科學,必然不會有更加深刻的發展,甚至回到宗教玄學的老路上去,而沒有人文科學支撐的自然科學,必然失去溝通表達的基礎,也不會形成有意義的技術應用。這是難以想象的災難。

2、為什麼要文理不分科?

答:為了促進學生全面均衡發展。以前文理分科,學文的人對自然科學缺乏瞭解,在工作中會發表一些沒有科學常識的意見,這樣的人一旦成了一方領導或媒體喉舌,往往做出蠢事和錯事。而學理的不學點文,缺少表達溝通技巧,對歷史和社會缺乏瞭解,肯定侷限了他的科學研究,甚至成為一個書呆子。

3、為什麼說沒有人文科學就沒有自然科學?

答: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是相互支撐的關係,並不是沒有人文科學就沒有自然科學這麼簡單。事實上,雖然人文歷史比科學歷史久遠,但直到科學被應用於人文領域之前,並沒有什麼人文科學,這是兩個概念。

4、為什麼說藝術(神學)、哲學永遠走在科學前面,引領、啟發自然科學發展?

答:這個問題的前提是錯誤的。首先,藝術跟神學不能劃等號,甚至沒有必然聯繫,不知道題主為什麼有“藝術(神學)”這種莫名其妙的寫法?其次,藝術、神學或哲學並未走在科學前面,更談不上永遠。你倒說說哪個藝術、那種神學、哪門哲學預見了相對論、量子力學?如果搬出類似於“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質能方程的表述這種論調,那就讓人笑掉大牙了。如果這都成立,那我也可以說“王八對綠豆”是講宇稱不守恆、阿里巴巴四十大盜是講凝聚態物理,胡謅誰不會?最後,藝術、神學、哲學都引領不了科學,反過來科學發展到一定程度改變了哲學面貌,這還說的通。至於說啟發,這個可以有。


科學人類


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一個是人的自我省視,一個是與自我主動意志無關的人自身的外部世界。一內一外,當然是截然不同的兩個領域。

至於你後面的兩個“為什麼有人說……”,因為那是些自欺欺人的、自以為在“研究人文學科”的無知無恥無能之輩在自吹自擂自說自話自命不凡,所以才有如彼的不知所云之胡話。

——無陳詞濫調,無不知所云,無酸腐雞湯,無繽紛喧囂,唯有一點赤誠真意,一點犀利深刻;君若有得,乞輕落玉指點贊、高抬貴手轉發;若有相左之真知灼見,請評論中不吝賜教。

長風浩蕩


科學和人文科學之間具有“必然”對應關係。因為認可科學、科學技術必然具有社會表達以及社會教育的過程。人文科學也會利用科學實踐以及發現來豐富人們的確切表達。

當然了,科學也應當包括人文科學,由於歷史的原因,由於民族文化原因,科學和人文科學具有了適用範圍的劃分。應當說任何學科的學問都屬於科學的範疇。

我這麼認為,人文科學記述和總結了實驗科學的文化信息的存在。這種存在豐富了科學命題詞彙名稱概念的存在,使得人們更加認識世界,理解世界,理解認識世界的進一步真實。

如何系統的技術表達交換信息就屬於人文科學範疇了!儲存信息也屬於人文科學的範疇。如何從中得到響應的規律性邏輯。人文科學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當兩種語言需要表述置換的時候 ,人文科學體現了非常大作用。

可以說未來社會對人文科學的開發利用力度會大大加強。如人工智能,如社會管理,如人群交流。可以說包括了人際交往的一切關係的發生過程都離不開人文範疇的感念物質以及形式的運行。

科學豐富了人文方面的法以及名詞的具體。你會發現先進的計算機的程序大都是人文學科的理念繼續。。。


聖劍17


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是有直接聯繫的,它們是互相滲透,互相轉化的。


趣聞千悟歡迎互贊互關


所謂人文科學即是社會科學與思維科學的合稱。人是社會的、人是有思維的。社會性與思維性合起來就是人文性。回顧人類史,正是因為人文科學一直受著權力與財富壓制而沒有得到正常的發育而出現兩極分化的畸形。應該說,這是人類發展史的欠缺與悲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