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喜欢哪句《红楼梦》中的语录?

清风若梦不知归


《风筝》

有人说,不论红楼梦的作者是不是曹雪芹,不论过去是否早有《石头记》的故事框架,单凭曹公批阅十载,写下书中许多佳句,就得承认他的伟大。确实,刨除书中诗文,刨除文绉绉的对白,单纯演义红楼梦原书的故事情节,就足以让人感慨这部巨著的伟大(如黛玉传)。但书中诗篇炫丽、寓意广博,自成一派。专门研究红楼梦诗文的大有人在,俨然也形成了一种课题。笔者红楼读得不精,但最爱书中诗文。每逢独自散步,必随着步伐节奏,轻吟曹公的诗句,视为一种享受,这里面最爱的就是十二钗的判词。笔者认为,贾宝玉梦游太虚,是全书的总纲。十二钗的命运在此回得以交代,更是曹公草蛇灰线手法的最大体现。很多人因为措辞文言,诗句连篇看不下去红楼梦,但是读到这一回的时候,自此不能释手,可见十二钗的判词是多么引人入胜。其中的很多诗句语录,即便抛开故事情节,都足以作为名篇名句!这其中笔者最爱的,就是探春的判词。“才自精明智自高”,这简直是说笔者啊(开玩笑)!“生于末世运偏萧”,世人又何尝不是如此?“清明泣送江边望”,应情应景。最后一句也最为经典,“千里东风一梦遥”。我们很多人,就像那风筝,不断的飘啊飘,明知早晚有一天要魂归尘土,但只要一口气在,就要苦撑着奋勇前行!——终未成橘


终未成橘


我不仅喜欢这两句诗对人生的直白,更喜欢曹公用在此书中的立意和妙用…

铁槛寺和馒头庵是贾府的家庙,构建是一寺两院,一僧一尼,阴阳两宅。作者三番五次的描写馒头庵属荤素搭配。"王熙凤弄权铁槛寺”,属素菜。铁槛寺原是贾府祖上修建给子孙送灵时暂居退避所,立有祖宗之德,墨守陈规,而凤姐却在此弄权,破了国法家规。从弄权到死亡(过去死亡土葬,就是用土堆起一个馒头式的土丘)就是一步到位。再看作者的荤菜:"秦琼卿得趣馒头庵"。这个馒头庵是尼姑的所在地,本来是水月庵,因为馒头蒸发好,所以得趣而出名,为此送了秦钟一命。"美优伶斩情归水月"又描绘了芳官被水月庵尼姑智通骗入空门,刚出虎口又进狼窝的故事。"水月庵掀翻风月案“概括了古代佛门净地的肮脏事。

作者看世道,何处有净土?悲凉之雾笼罩每个角落。入了红尘,都被污染过,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快乐人生40206654


伟大领袖毛主席他老人家最喜欢的是林黛玉的一句话“不是东风压了西风 ,就是西风压了东风。”


阿丹151014015


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毛主席都说,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淡然686868


在这部名著中,它是以一幅对联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如果说读《红楼梦》犹如读史,那么,读这幅对联,就相当于这部史书上的扉页上的“眼睛”我想读过《红楼梦》的读者应该多数都有这个感觉吧!

说《红楼梦》伟大,不能不考虑到其中的哲学意义,曹雪芹用文学的手笔将真、假二元对立语义引伸到两大家族的姓氏,给阅读者带来的不光是阅读本身妙趣,也给人以人生意义的思考。让人不由自主地在价值观念上流向中国传统的中庸之道。

世界的面貌是相对的,辩证的,更是变化的,这一哲学命题也是通世的。在此脑海里浮现出了那个神谕般的《阴阳太极图》。近期,我的小说《黑白归》也想借助这个二元相对的概念讲述一个现实生活的故事。

我在上一个回答中也曾赞誉过巜红楼梦》及其作者曹雪芹,在这一回答中再次推崇《红楼梦》和作者蓸雪芹,我都没有哪怕一丁儿累赘的感觉,也许,我即使穷尽一生也读不透《红楼梦》这部旷世而辉煌的文学作品!


信君创意


《红楼梦》美轮美奂,如神仙境府,亦如人间炼狱,其玟丽宝珠,珍珠玉翠,美不胜收,其警句连篇,更是连篇累牍,俯首皆拾,让我们读不胜读,如:“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莫扣富儿门,富人犹未足。偶因一赊施,嗟吤胜骨肉。”“浮生着堪苦奔忙,盛席华诞终散场。”“假作真时真亦做,无为有处有还无。”“偶因一回首,便做人上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狼烟一九三一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众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段开场白,作者将阅读者阅读后的心情,感受提前描述出来。他的本意是让阅读者慢慢读,仔细品。不要一目了然地像走马观花。曹雪芹用心其深,耐人品味。此著荒唐?谁解其味?


肖凯75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它:

包涵了新教育思想的创新。

潜藏着被忽视的基因智慧。

诠释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实浅论的延伸。

充满着辩证法。

给出路的人生哲学。


榆梅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陋室居士何足道


《红楼梦》有一宝玉判词,亦是作者曹雪芹怀才不遇,家境没落的自嘲绝句:

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