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称完美的“巴巴罗萨计划”到底是失误在哪里?

第一军情


一句话:低估了苏联的抵抗实力和抵抗意志。

希特勒以为苏联是一个腐朽的房子,只要踢开门,整个房子就会轰然倒塌。但是现实发现完全不是这样,德军在苏联遭到的抵抗远远超过在西欧各国遭到的抵抗。虽然苏德战争初期的苏军组织能力、战术水平都远远不如德军,但是苏联官兵的战斗意志却远超德军想象。

结果就是德军推进的速度要低于其预先计划。尤其在南方的乌克兰方向,遭遇了更加强烈的抵抗,以至于中线的推进超出了南线,形成半个突出部。

于是给希特勒造成一个两难的抉择。

方案一:不管南线受阻,中线继续前进,拿下莫斯科。这个方案的风险在于南线的苏军集团可能北上攻击中路德军的侧后方,威胁中路德军的补给线。那样中路德军就面临被切断后路的危险。

方案二:先不打莫斯科,中路德军南下协助南线围歼乌克兰的苏军集团。这个方案的风险在于:这一次错过打莫斯科,以后可能就再也打不下莫斯科了,因为到时候苏联已经加强了莫斯科的防御,而且冬天就要到了。

古德里安等人主张的是第一个方案。希特勒选择的是第二个方案。于是导致了史上著名的基辅围歼战,打垮了苏联南线集团。但同时也不出意外遭遇了再也没能拿下莫斯科的后果。

现在回想起来,古德里安等人的第一个方案未必就是保险的。因为就算拿下了莫斯科,南线苏军北上切断其后勤补给线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事实上的莫斯科保卫战也证实了,即使后勤补给线没有被苏军切断,德军面临苏联的冬天时,后勤压力也很难扛得住——更不用说真出现苏军威胁后勤补给线时会发生什么了。

所以说巴巴罗萨计划妄图一锤子就把苏联打趴下,在冬季到来之前结束战斗。其最大的失误就是低估了苏联的抵抗实力和抵抗意志,尤其是低估了乌克兰方面苏军集团的战斗力。南线德军没能按计划迅速解决南线苏军,就注定了巴巴罗萨计划无法成功。


唐律疏议


德国名将曼施坦因有个回忆录《失去的胜利》,文中有句概括很精辟,叫作技术战胜重量,换言之,二战中苏德战场上,德军所依托的是技术与战术的先进,以及德军基层官兵的素质优越。巴巴罗萨计划是德军总参谋部根据闪击波兰的黄色计划和闪击法国的白色计划之经验拟定 ,从战争开始的局面看,战争计划堪称完美,南中北三个集团军群突破非常顺利,苏军一片慌乱,被合围甚多。但是战争结果表明,该计划有三大方面的失误:

一。进攻时间问题。

巴巴罗萨计划的发起时间原本为五月初,而不是后来的6月22日 ,这一个多月是要命的,正是在德军推进至莫斯科郊外时,苏联的严冬到来了,冰天雪地让德军机械化部队彻底丧失了战斗力。

这纯属意外,希特勒不得不推迟进攻时间是因为主要的装甲部队派往了中南欧 ,一是猪队友意大利侵略希腊反被殴,一是南斯拉夫发生政变亲德政府下台。德国装甲部队进攻犀利,很快迫使南斯拉夫投降,希腊投降,可惜,宝贵的时间也浪费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两个小国一定程度上挽救了苏联。

二,对苏联道路情况的预估问题。

德军的立体闪击战很重要的一个条件,是道路情况的良好和四通八达,波兰和法国都是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法国更是发达国家,其良好的公路网为德军的迅速推进提供了便利。可是苏联情况就不一样了,地域广大,柏油路面极少,大多是劣质土路,这样的公路一经雨雪就是泥泞不堪,极大限制了机械化部队行军速度,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包克回答希特勒的责问时说,我的士兵正在与淤泥作战中。

看见没,穷有穷的好处。

三,后勤保障问题。

苏德战争跟我们抗日战争不同,是大规模的现代化战争,油料,食品,弹药等辎重需求极大,对于在敌国作战的德军来说,所有这些都必须从德国运来,部队推进的越快,后勤补给线越长,送一车油上来恐怕车本身消耗的也得一车油,德军参谋总部对后勤的评估过于乐观了。

甚至于,几百万德军没有准备一件冬装,参谋总部认为严冬到来时战事已经结束。偏巧1941年的寒冬不但提前到来,而且来势汹汹,德军的钢铁装备和士兵,一下子几乎丧失了战斗力,不得不在莫斯科附近转攻为守,等待第二年的春天到来。

而战机,从来都是稍纵即逝。


度度狼gg


莫斯科会战,计划兵分三路直取苏联首都莫斯科,德国中央坦克集群,担当中路先锋,直取莫斯科,由于速度过快,装甲之父的古德里安的中央坦克集群,提前半小时到达莫斯科郊外三十公里处,古德里安的望远镜看到了莫斯科红场和克里姆林宫,他马上致电希特勒是否直取莫斯科,快速拿下苏联国都,苏联就完蛋了,但希特勒致电古德里安停止前进,左右两翼跟不上,必须等待,这是他犯下的兵家之大忌,应该下令直捣黄龙莫斯科,苏联就不战而亡了………

斯大林格勒保卢斯第六集团军被围没有主动撤出导致被歼!希特勒狂妄自大导致失败!

非要去占领什么无关紧要的列宁格勒!导致兵力雄厚的北方集团军群不能相互支援………


爱新觉罗昊然


不知提问人哪里来的自信,认为“巴巴罗萨计划”堪称完美。

巴巴罗萨作战计划,德国佬原本是设想按照在波兰实施的闪击战一样,快速歼灭苏联的有生力量,夺取乌克兰的东部领土,北至阿尔汉格尔斯克、南至阿斯特拉罕的战线为止,大致是如今欧俄平原一带,迫使苏联投降。在战争开始的几个月里,德军继续沿用之前在西欧大获全胜的闪击战术,横扫了大半个东欧平原,歼灭了数以百万计战术欠佳的苏联红军,其战争艺术堪称辉煌无比,但最后仍在莫斯科会战中由于百年难遇的寒冬而攻势受阻,这场作战的受挫可以说是造成纳粹德国最终战败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希特勒和其第三帝国命运的转折点。

纳粹德国在巴巴罗萨作战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低估了苏联军民的抵抗能力和意志。况且纳粹德国在战前的情报工作未能做好,比如战前德国情报部门认为苏联拥有坦克8000余辆,而实际上却是足足有2.5万辆。希特勒曾于1941年8月4日在鲍里索夫召开的军事会议上对古德里安这样说道:“如果我早知道你在书中(指1937年出版的《注意!坦克!》,古德里安在这本著作中估计那时苏军已拥有1万辆坦克)所提到的苏军坦克的数量是真的,我相信我可能就不会发动这场战争了。”

德军的战争计划不一致,后勤准备也不完善(绝大部分高级将领过于乐观,认为圣诞节前就能结束战争,因此未能事先准备好过冬的装备)。在1941年底才发现自身面临的情况:红军的力量逐渐增强,然而德军的战力却因为某些因素而逐渐削弱。这主要是因为苏联国土辽阔,每占一处地方便需要分兵把守,导致兵力分散、部署区域过度延伸,运输线延长的困难影响了补给和调度、恶劣的气候,以及各部队经过半年的征伐后的损耗急需补充,特别是步兵单位的兵员短缺现象从1941年9月出现后便一直未获得改善。一直到战争结束为止,纳粹德国陆军都处于步兵短缺和补给支持缺乏的窘境,而巴巴罗萨计划的流产,其实与1812年拿破仑征俄的失败有许多共通点。

所以说巴巴罗萨计划无论如何也谈不上完美。


彼得堡的肥天鹅


希特勒的狂妄和刚愎自用毁了‘’巴巴罗萨‘’

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凌晨,集结在波苏边境的三百多万德军,分为北、中、南三个集团军群:分别从三个方向,对北路的列宁格勒、中路的莫斯科、南路的乌克兰(基辅)实施了代号为‘’巴巴罗萨‘’的战略突袭行动。

在战争爆发之初,‘’巴巴罗萨‘’行动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北路集团军群围困了列宁格勒;中路和南路集团军群在开战十七天即击溃了苏军近三十个师,大批溃败的苏军由于头一次见到德军大规模的坦克突击集群,从而显得手足无措而混乱不堪。以至于率领坦克突击集群的古德里安通过德军的俄语翻译,向苏军喊话:‘’我没有时间俘虏你们但请你们不要挡道快给我的坦克让出道路……‘’。混乱不堪的大批苏军随即被跟进的德军机械摩托化步兵缴械俘虏。


一九四一年八月二十五日,德军第一装甲集群占领了苏联西部的彼得罗夫斯克;德军第十三装甲师强渡第聂伯河直逼乌克兰首府基辅。德军第二装甲集群也从斯摩棱斯克南下,从苏军西南方面军脆弱的北翼切入,与德军第一装甲集群在乌克兰克列缅丘克会师,从而成功包围了基辅。之前西南方面军主官之一的布琼尼,以及苏军总参谋长朱可夫都力劝斯大林放弃基辅,以避开德军强锐之势而保存苏军实力。但斯大林坚持进行基辅会战,结果西南方面军除了布琼尼、铁木辛哥、赫鲁晓夫等一批主官坐飞机撤离基辅外,西南方面军六十六万余人成为德军俘虏。


希特勒为了拿下乌克兰为部队提供粮食补给,从而将进攻莫斯科的时间延后。结果基辅会战结束向莫斯科进军时,已经进入苏联冷雨霏霏的寒秋时节。而朱可夫则趁德军攻打基辅的宝贵时机,抓紧时间巩固了莫斯科的三道外围防线,从而严阵以待准备打击进犯莫斯科的德军。德军中路集团军群和南路集团军群一部汇集在一起,在第一和第二两个装甲集群开路下向莫斯科进发。苏联西部在进入秋雨绵绵的季节后,道路出现了大面积的泥泞:德军的坦克和机械摩托化部队由于深陷泥泞而举步维艰。待步履蹒跚的德军赶到莫斯科城下时,莫斯科的严寒已经悄然而至。一九四一年十月六日,莫斯科降下了入冬后的第一场雪。这似乎是对狂妄自大且刚愎自用的希特勒的绝妙讽刺:狂妄的希特勒之前认定德军一定能够在苏联十月革命节之前占领莫斯科,届时,自己就能够在莫斯科红场检阅德军。然而,一八一二年拿破仑远征莫斯科的历史又重现在二十世纪:第三帝国又再次重蹈了昔日拿破仑兵败莫斯科的覆辙。


Mrttlzz99


二战中德军“巴巴罗萨计划”的失误,就失误在希特勒的狂妄和该计划制定的不细致。


德国军队“闪电战”很快就占领了整个欧洲,特别是英法联军的溃败,法国的投降,让希特勒膨胀起来,变得极其狂忘。希特勒以为6月份进攻苏联,在立冬之前,就可以把苏军彻底击败。希特勒说:“只要我一支脚跨进去,整个房子都倒下来”。战争一开始苏联军队确实几百万破歼灭,可是源源不断地几百万军队又投入战场。原来德军预测,苏军不会超过200个师,可是战争打到中期,从苏军俘虏中得知,苏军仅有番号的就达300个师。这就说明德军在战争前根本不清楚苏军到底有多少部队。在进攻莫斯科的时候,对莫斯科的地理环境都不了解,以致于道路泥泞,坦克和装甲车用马从泥泞中拉出来。莫斯科十月份就下雪,士兵的冬天衣服都没准备。


轴心国约定德国攻打苏联时,日本从远东地区同时进攻,可日本在诺门坎一仗就被苏军打怕了。日本随之“北进”改为“南下”,在日军偷袭珍珠港后,希特勒暴跳如雷,骂日军“蠢猪”。这样就使得在远东地区防守日军的百万苏军精锐撤防回莫斯科。
再一个就是德军的“焦土”政策,使苏联人民同仇敌愤,增强了苏联人民誓死抵抗的决心。希特勒更加狂忘地下一道命令:“绝不允许斯大林格勒投降,这个城市必须从地球抹去”。导致斯大林格勒全民奋战,最终也没有占领斯大林格勒。


适情雅趣


首先要指出的是,巴巴罗萨计划并不完美,也不成功,如如果完美和成功的话,二战的的历史就改写。德国失败的首要原因就是他是侵略者,一切入侵者必然失败,这是无可辩驳的真理。可以说,巴巴罗萨在战术上很完美,在战略却是失败的。我们看看希特勒的巴巴罗萨计划(作战计划是保鲁斯上将计划,他本人在斯大林格勒战役被俘)在计划中,希特勒以7个集团军群。计152师305万人,分南北中三个方向进攻苏联。但由于由于意大利在希腊的失败,德军被迫于将巴巴罗萨计划被迫延迟了一个多月,这最终导致了德军未能在俄国严寒到来之前占领莫斯科。(意大利的猪队友就此证明)。

巴巴罗萨最大失误就在于他没有考虑到苏联的韧性。也就是完全低估了苏联红军抵抗力和人民对侵略者的仇恨,当然后勤准备不足和估计不足也是重大的原因,当然苏军对德军运输干扰,导致德军补给和调度的困难。极端恶劣的寒冷。也对德军造成重大影响。可以说后勤的补给困难一直到战争结束为止,德国都处于缺乏的窘境。

应该说,希特勒完全有有足够的实力歼灭苏军和占领苏联领土。绝大多数武装部队,只要占领苏联的欧洲领土。快速推进到乌拉尔山脉一线,基本上就可以“巴巴罗萨计划”制定的目标

。只 因此,纳粹德国的确有可能战胜苏联。但希特勒一开始被德军的胜利冲昏头脑,没有依照既定计划继续推进,而是更改计划,没有占领巴库油田,而是转攻莫斯科,久攻不下又转而进攻巴库,朝令夕改。也是德军失败的制度重要原因。希特勒严重低估了苏联体制的动员能力。如此巨大的战争潜力也是出乎德国最高统帅部的意料之外。德国无法像苏联那样将搜所有的资源和力量,而且搜刮出最后一粒粮食投入战争。不许后退一步,也是德国的将军们所能做到的。在苏联在高度集中,凝聚一切力量的国家的体制下,苏联会把一切的资源都投入战争,摒弃由此带来的一切藩篱。如此巨大消耗是德国无法承受的。

再就是,苏联人民在入侵者面前,表现出的巨大凝聚力和同仇敌忾的决心是希特勒无法预料的,不像元首说的那天,当德意志的军队进入布尔什维克的领土,只要踢上一脚,整个布尔什维克的房子都要倒掉一样,可以说座房子虽然摇摇欲坠,但始终不倒,而且越来越结实、实在是出乎意料。无论我们对苏联多么的不满和厌恶,但在这一时刻,伟大的苏联却是屹立不倒,他的人民,他的战士,乃至每一个人都愿意奉献他的一切,红色苏联就是不倒,无论希特勒侵占了多少领土,杀害多少人。伟大的苏联依旧是战斗下去,斯大林与我们同在,永远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战斗意志和精神就会迸发出无穷的力量。德军的军事报告记录是督战队在后面端着机枪扫射防止红军后撤,苏军的师长军长和政委带头冲到一线。尤其是政委带着大家冲在最前面,这让德军很难理解。,这就是榜样的力量。让你做到,我必须首先做到。可以说当时的苏联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慷慨赴死,最终战胜了侵略者,取得了伟大的卫国战争胜利。这超出了德国意识理解的范围。这样的钢铁意志是比冬天更让人惧怕。这是一切入侵者的必然下场。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纸上看似完`美的巴巴罗萨计划从一开始就出了问题,德军没有想到在基辅战略方向遇到了较大困难,战役既没有按计划进行,也没能大规模合围并消灭西南方面军主力,苏军防线基本保持完整并有序撤向基辅防线。西南方面军司令员基尔波诺斯上将在八月份不仅挫败了德军进攻基辅筑垒地域的计划,而且还不断发起反突击,追使德军动用战略预备队1个军用于南方集团军群的防御,才稳住了阵脚。而此时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在攻下斯莫棱斯克后已形成一个大的突出部,而偏偏苏军在中央和南方两个集团军群结合部处又集结了一个布良斯克方面军,这就使德军统帅部陷入两难境地了。打基辅,必然要推迟进攻莫斯科时间;不打基辅,则中央集团军群在进攻莫斯科时将会被夹击。因此,权衡再三,德军只好先打基辅。从而苏军统帅部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目标得以达成。顺便说一句,如果不是叶廖缅科的布良斯克方面军在古德里安突击下垮得过快的话,西南方面军不会遭到围歼,德军也就在41年不可能进攻莫斯科。


孙悟空144972747


德军“巴巴罗萨”计划的失败看似是苏联人顽强的抵抗和英雄主义、德国八月的南北分兵、严寒的苏联冬天和巨大的国力差距。实际上,战略失误的“巴巴罗萨”计划失败的根本原因。高尔利兹曾说过:“实际上,德国人不是想摧毁布尔什维克主义,而只是要奴役斯拉夫民族,这是整个战争中最致命的错误。”纳粹德国要斯拉夫人亡国灭种,苏联人怎么可能不跟你玩命?

《战争论》的作者冯·克劳塞维茨曾说过:“只有利用内部分裂的作用,才能征服俄国。”这句话希特勒是完全没有听到耳朵里去,他没有意识到没有一个国家像俄国这样,大多数人们都备受压迫,而俄罗斯民族仅占全部人口的43%,其余的民族完全没有权利,也就是1亿人口收到严酷压迫。高加索人、乌克兰人、哥萨克人、白俄罗斯人,在苏联的高压政策下,约有1000万人被充军、或饿死。在德军发动进攻前,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等国就有4千万人期待解放。

图、1941年,当所有男性都上前线时,苏联妇女也开始拿起工具在莫斯科周围修筑反坦克战壕

1941年6月22日,德军和仆从国的550万军团挥师东进。北方、中央、南方三路集团军在战争初期便取得势如破竹的胜利。这是德军发动最大规模的闪击战,也是最后一次成功的闪击战。

图、最终让德军失败的其实不是“冬天”,而是民心

在战争初期,很多苏军还认为战争会给俄国带来改革的希望,所以会有很多苏军高官大批投降。希特勒的极端民族主义带给这些地区人民的不是希望,而是更为残酷和恐怖的灭亡政策。在失民心者失天下,正是纳粹“失民心”的极端做法导致“巴巴罗萨”计划的惨败,导致苏联的最终胜利和第三帝国的毁灭。


航空之家


巴巴罗萨做为军事计划是相当杰出的,德军的执行也相当出色。但军事是政治的延续,德国在政治上的谋化却是不入流的。



首先,没有在西线取得安定的环境;第二、没有进行战争总动员,转入战时经济;第三、北非战场和日意盟友只能说是在搞笑;第四、德国国內对是不是彻底消灭苏联,如何统治,如何发展占领区爪牙,始终没有明确的看法与政策,即对人心根本不去掌控,又不种族镇压,与其说政策失败,不如说没有政策。

军事行动会面临各种不确定因素,这时候能动员的资源,人心向背,谋略,动员能力,盟友帮助会从量变引起质变。苏联正是利用这些因素从而从失利走向胜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