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攻城时,第一批登城墙的士兵明知必死,为何仍然要冲?

王世融


攻城战应该是自古以来最难打的,毕竟都是冷兵器时代,需要付出很大的伤亡,有时候还不一定能成功,一场攻城战下来,少则几天,多则几年。坚守的一方一般来说都是实力较弱,而攻城的一方实力虽强,但同样要付出惨重的代价,尤其是前方士兵,对于他们来讲都是九死一生,他们面临的是雷石滚木、滚油滚水、铁球、火球。

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说第一批冲击的士兵几乎是死路一条,那么他们为何还愿意向前冲呢?

重金赏赐、加官进爵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所以高层将领考虑到这个,他们会用重金赏赐来诱惑士兵,有的士兵认为自己命重要,但是也不乏那些需要钱的,古代很多人充军都是为了吃一口饱饭,发了军饷可以给家里人,这样也不至于被饿死。

这种方法还可以激励士兵的斗志,《韩非子》记载:“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国大夫,赐之田宅。人争趋之,于是攻亭一朝而拔之”。看看这多诱人,如果在第一批冲击队伍中幸存下来,就可以当官,还可以获得封地,面对这样的诱惑,军中很多人都争先恐后的做第一批士兵。

督战队

这个做法在现在都还存在,尤其是在一战二战时期,古代军队里也有专门督战的,就是如果有人后退,他们就会军法处置,第一批的士兵面对前有狼后有虎的境地,只能往前冲,往后冲必死无疑,往前冲还有一线生机。

当然有的人会说可以装死,装死的下场更惨,不被踩死也会被清理战场的人给补上几刀。与其这样还不如往前冲,这样还可以落个好名声,不至于被人看不起。

执行力

军队讲究的就是士兵的绝对服从,就算没有好处,只要将军下达命令,就必须毫无犹疑地执行,当人很多军官为了士兵能够奋勇杀敌,也都会以身作则,自己上前线,这样还可以祈祷带头作用,鼓舞士气。第一批的士兵看到将军都上了前线,哪里还有不拼死向前冲的。

报效国家、建功立业

都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为国尽忠,虽死犹荣,为的就是能让国家和平统一,减少战争,虽说有这样觉悟的人并不多,但是也不少,他们有的都是自愿请求在第一战线。 同时还可以建功立业,有的士兵很有可能就是因为一场战争表现优异才被关注,最后慢慢晋升到将军。

除此之外,我们还忽略了一点,其实越到后期,攻城战在第一批的士兵反而伤亡小,第一批士兵的装备是和后面士兵不同的,有的士兵都是铁铠甲,他们采用的攻城武器也在不断变化,我们印象中最深的应该就是一个梯子,搁在城墙上往上爬,其实这种做法并不多。

他们采用的是云梯,配备了防盾、绞车、抓钩等,这些云梯缓慢贴近城墙,守城的士兵根本推不动,之后士兵在从里面上去,云梯还有主梯和副梯,副梯是可以上下移动的,有人说守城的士兵可以往出口的地方倒油,其实这种云梯设计的副梯出口,守城士兵是很难碰到的,所以攻城士兵在云梯上可以用弩箭将守城士兵射死,然后跳入城内,只要有一个进入,就会接二连三的进去。

其实我们往往忽略了最后一点,抗战时期,我们有多少先烈,他们哪里管的上是不是会牺牲?怕不怕?他们就是为了守一方土地,保一方周全,多少人用自己的身体堵住枪口?也不见有人会问为什么他们还会往前冲?这是一个国家的气节,人民的信念。


羽评郡主


其实,真正的攻城战并不是想象的那样,大家对攻城的印象都是来源于影视剧当中,士兵们要一步一步的攀爬梯子。在这过程中,为了追求视觉效果和感官刺激,导演们脑洞大开,士兵们被安排各种死法:有的被箭射死,有的被上边扔的石头砸死,有的被热油烫死,有的梯子直接被掀倒了,更有甚者城楼上往下扔大粪,梯子上的士兵因为忍受不了臭味而松手掉下去摔死了(这也行?)

第一,梯子不对。历史上真正的攻城战并不是这样的,没哪个将领傻缺到让士兵们拿修路灯的梯子去攻城,云梯确实是攻城时最主要的工具,但是真心不长成影视剧里那样,它是一种非常有设计感的技术装备。影视剧里那种梯子用来修路灯还差不多,实际上改革开放以后就是修路灯基本也不用那种梯子了。

第二,攻城的方式也不对。影视剧中两排士兵抬着一把直直的竹木梯组成一个方阵,无数个这样的方阵就对着城墙发起了冲锋。他们冲到城下搭上梯子就开始爬,最神奇的是居然真的就爬上去了…… 也许在西周你还能用这种方法攻城,从春秋开始还有人这么搭着个普通的梯子就想攻城,基本可以鉴定为脑残了。



其实,在在攻城作战中用的都是这种吕公车,士兵们在塔楼上准备好,下边的士兵将吕公车推到城墙旁边,塔楼上的士兵直接跳到城墙上,根本不需要一步一步苦逼的往上爬。

再者,还是受到影视剧的影响,认为第一波或者说第一梯队的士兵就是送死的。其实不然,不论哪个国家的军队,第一梯队的士兵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老兵,这些人都身经百战,作战经验丰富,可以对敌方队伍进行强有力的冲击,然后后续部队补充过来,第一梯队完成任务就可以撤出了。这些都是军队里的精华,将领们肯定不会让他们就这么报销了。如果让新兵蛋子去做领头军的话,队伍一下子就被冲击垮了,根本形成不了战斗力。

所以,并不是所有士兵都有资格第一个冲上战场,非身经百战的老兵不可。而且在以后的论功行赏中,第一批冲上去的士兵可以获得的奖赏也是极其丰厚的,很多普通士兵靠这个机会一战成名,得到将领赏识获得升迁。


小小芝蔴


古代攻城时,第一批等城墙的士兵都是勇士,不是说所有的士兵都有登城墙的资格的,关于明知必死还要往上冲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1,军法。我们都知道军中无戏言,军令如山等。这些话说的就是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命令,军人都是说一不二的。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这都是立军之本,是每一个士兵必须要遵守的。那么打仗的时候一旦确定是敢死队,要第一批登墙的士兵,那么即便上面是刀山火海也必须冲,这是军令,对于逃跑的士兵不但自己要受惩罚甚至会连累家人,所以这是军法,不是你想不冲就不冲的。古代对于逃跑的士兵都是当场杀死的。

2,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不论那个年代,军中都有严格的赏罚制度,如图所示秦朝的二十级军功制度,每一级别授田,住宅都有很大的差别。也就是说一旦你立了功,就可以彻底的改变命运。古代的官爵还是可以世袭的,对于大多数的平民来说改变命运的途径比较单一,文的不行就只有武的了,谁会放弃一个改变自己甚至改变整个家族命运的机会呢?看过大秦帝国的应该知道,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店小二都想上战场杀敌,领军功翻身做主。活着回来的都是按你上战场杀敌多少,俘虏多少,俘虏敌军官职大小给你加官进爵,死去的士兵给家人经济补贴,或者免税负。在这样的机会与荣耀面前能不心动吗?

3,爱国情操。不管古代人现代人都有爱国情操的,当自己的国家受到外国侵略,侮辱时肯定是要奋起反抗的。为了防止被侵略,甚至亡国而发起的战争,每个士兵都怀着对自己国家的热爱,与祖国共存亡的决心,所以即便是明知是一死还是要往前冲的。关系国家存亡的时候,每个人都是勇士,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所以就有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千古名言。


投资观


虽然攻城时第一批士兵的死亡率很高,但是根本就不是必死,一般来说敢于攻城的一方武器装备都要远远高于守城的一方。一旦大举登上城墙,那么破城就在眼前。当然也有个别情况。



第一个登上城墙的人叫做先登,这个人的奖励极为丰厚,汉朝时候,先登可以封侯拜将,刘邦攻打下邑之时,周勃第一个登城,就因为先登,周勃被封为士大夫,樊哙,攻打濮阳和城阳的时候,都是他带领队伍先登,这让他从一个屠夫变成了大将军。汉朝之后大多是奖励丰厚,一般首登的这一批将士都是贫苦人民,大多数都盼着衣锦还乡,所以各个争先,就算是死了,给的抚恤也是极高的。明朝记载有一次战争先登的奖励竟然高达5000两。



第二军令如山;一般来说凡是战争,部队后面都有监军,一旦发现有人后退,后面的监军一定会斩杀逃兵。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逃跑必死,还不如搏一搏,一旦成功前途无可限量。



简单的总结一下就是威逼利诱,重赏重罚的政策,让每一个士兵都拼命向前。就算是死,也不能因为后退而死,而是向前冲锋。


我是越关


以前,第一个往城墙上爬的,叫“梯头”。攻城的前一天,大家就要决定一下,谁来做梯头。

每次,梯头产生的方法都不大一样。有时,有的人喝高了,大吼一声——我来。那就是他了。第二天反悔也不行了。还有的时候,大家在那里面面相觑的,都是自己的兄弟。环顾四周,这个是独子,这个还有老父,这个哥哥弟弟都战死了——那就我吧,明天我上。大家默默看着他,就像是在问他,“你想好了?”这时他点点头。大家再给他满上。当然,还有的时候,没有人愿意上。队将队长就点名,这次你先上,下次换人。有没有下次,就没有人知道了。

做剃头都是有好处的。决定是你的时候,就得意思意思了——几串钱,先收下。可以先换点酒喝,快活一晚上也好。没有人知道明天的事——第几个上,都会死的,还没有钱。

只有这个叫苌从简的人,每次都要来赚这份钱。

他家里,世代都是屠羊的。他说,干一票梯头,放以前得杀好几个月的羊,一身的腥膻味,死了以后,下了地狱,牛头马面问起来,居然是杀他们兄弟的,指不定还会给你找什么麻烦?不如爬城墙来得痛快。

专门做梯头的人,也讲技巧。爬没几步,就故意摔下去。翻个身,滚一滚,装个死,一身土,就完事了。之后还会有人掉下来,躲在他们身下,刚好挡个箭。再有石头落下来,也好有个肉垫。多好。城破了,就拍拍屁股爬起来,以胜利者的姿态走回去——我是梯头。要是没打赢,也没事。等天黑了,没人了,自己从尸体堵里爬起来,笃悠悠走回去。

苌从简这个人,和别人不一样。战鼓一敲,云梯一靠,他就疯狗一样往上爬。他觉得自己能爬上去。爬了几次,主将在后面远远一看——“这人谁呀!”于是他就出名了。从此,他就不爬扶梯了。

他在大帐前做护卫,是个小小步军指挥使了。他的故事就开始了,《旧五代史》:

苌从简,陈州人也。世以屠羊为业,力敌数人,善用槊。初事后唐庄宗为小校,每遇攻城,召人为梯头 ,从简多应募焉,庄宗为其勇,擢领帐前亲衞兼步军都指挥使。

在野武將


原因很简单,因为登城并不是必死。

题主可能是受图中这种印象的影响,觉得古代战争中的攻城战都是这种形式的。实际上,这种形式的攻城战极少发生。

兵法里有句话叫做“守大城必野战”。像北京、南京这种大城,是没法依城墙拒守的,除非是真没有办法了,比如太平天国天京保卫战这种。

大城城墙长,突破口多,防御力量再多,一旦分散到几十公里的城墙上也非常薄弱。而攻城方却可以攻其一点,所以守城墙得话几乎只有被动挨打,攻城方可以组织数倍的兵力来重点突破。攻城方的优势是大于守城方的,并非像影视剧中那样好像守城方有很大优势似的。

除此以外,如果守城方据城墙而守,就说明他已经抛弃了一切机动空间,跟外界彻底丧失了联系,也没有了物资给养。这样的城池一是会人心惶惶,二是会被活活困死,很难守住。中国历史上最惨烈的几场守城战,比如张巡守睢阳,祖大寿守锦州等,最后都到了吃人的地步。

所以守大城的将领,一般都会城下列阵,与敌人硬碰硬,将城墙作为最后的防御手段。如果敌军已经攻上城楼,那么只说明一点——城下迎战的守军已经崩溃,那么这场仗也没什么好打的了,登上城墙的攻城士兵只剩下抢人头了。


如果不是大城的话,的确会发生这种以城墙为根据地的攻城战。

图中是西安城墙的城楼,城楼算是比较高的了,但是其实如果实地看过的话就会发现,西安城墙也没多高,大多数就属于两三层楼那种高度,很容易登上去。

现在的西安城墙是清朝城墙,西安在清朝还是省城,城墙尚且如此之低。如果是普通州县,那么大概率是夯土城墙,非常脆弱。就算是砖石城墙也高度很低,很容易攻破。

而守卫这种城墙的部队,一般也就是地方守备部队而已,不会是什么精锐。相比于攻城的野战军,简直不堪一击。

当然了,像图中这种理解的战争也不是没有,打仗终究要打硬仗。这种情况下驱动士兵登城的方式就是——软硬兼施。

“先登”在古代战争中是非常大的功劳,甚至属于头功。只要先登上城墙并且活下来,加官进爵是肯定的,金钱和战利品也是随便挑,清朝时候,一个普通士兵先登,都能得到百两之巨的赏银。

而如果不往前冲的话,将领的督战队也不是百给的,明晃晃的刀子就在士兵的后面。对于逃兵和畏缩的人一个字——杀。所谓登的上会所嫩模,登不上下地干活(实际上连下地干活佛的机会都没有),还想啥呢兄弟?冲吧!


小约翰


问这个问题的朋友可能是被电视剧里的攻城战害了。攻城战的一个前提是有足够的攻城器械,电视里那种“四十米长梯”基本是不存在的,攻城用的梯子是专门的云梯,这种攻城器械虽然不能说非常安全,但绝不至少白白给守城的士兵送经验,不多说,上图:

还有可以对攻城士兵以更强大保护的攻城塔,基本能让攻城士兵不输在“起跑线”上。而且,用这些攻城器械是最后的步骤,在这之前攻城一方通常已经围城多日,投石车也已经放射了很多轮了,守城方城墙残破、士气不振、粮草匮乏,攻城方这时才会开始真正攻城,不然,就算是士兵勇敢,将军也不会愿意白白送人头的。后唐名将苌从简在攻城时经常当“梯头”(也就是第一批攻城士兵),最后还是寿终正寝了。

当然,“梯头”的危险程度还是最高的,所以这时候要加工资了。《韩非子 内储说上七术》中有这样一句话:“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国大夫,赐之上田宅。”也就是说先登上对方城墙的,封大夫,赐田宅。好了,重赏之下,也管不了许多了,上吧。上未必死,而不上一定穷。


隐语


这是个强攻城池军令服从军功奖励的问题。需要一一解答。

1、强攻城池

题主说的第一批登城士兵必死,这应该是看电视,看的吧。没什么准备,就一波士兵攻城;或者对方弓箭手云集,然后攻城。

真实的攻城不是这样子的

一般情况下,要有较强的火力准备,比如明军、清军攻城都要轰坏垛口,然后士兵扛着云梯等城;比如明军的滦州攻坚战时。《边事小纪》记载

官兵以西洋炮打城垜多坠落,而贼輙用板门遮堵。 随以西洋等大砲冲其垛,令贼不得立掷砲石,而以锹镢刨剜其下,既如屋,入人乎中,贼遂不能为计,乃纳大砲于穴墙,从下擊之,又以西洋砲从中擊之,无一不应声而倾

或者奇袭登城。比如1639年清军攻击济南,就是趁城池空虚,部队于夜间登城。

所以说攻城不是抱着云梯往上走就行了。

(己巳之变收复关内四城,明军攻坚巅峰之战)

2、军令服从

攻城不只是抱着云梯往上冲,但肯定得冲锋。轰坏垛口得冲锋,轰塌城墙得冲锋。有冲锋就有退却。对于退却者执行战场纪律。我们继续看滦州攻坚战:

比有不用命,千总及兵丁三,祖帅立斩之。马帅见北攻而南奔者亦斩其千总。
兵乃尽以身当贼,布梯薄城,而贼亦习我法,以滚木火礶御之,意似暇整,我兵上者坠,下者更,上前者死,后者仍前

有退却者斩,在如此情况下士兵才能前赴后继登城,当然攻城的是精锐,要是用乡兵攻城,很容易崩溃,引发溃败也未可知。

(关二爷就是如此骁勇,对士气极大帮助)

将军们在斩杀溃兵的同时,也得自己身临前线:

我人登陴,贼殊死战,不得上,陨而下如贯珠,其不死者同后兵跃而上,大将促兵五六十步內,矢石着马及肩,或纷飞头顶,不为怯缩

大帅就在一线,李如松当年攻击平壤也是在城下指挥,马匹都换了三,如此才能鼓舞军心。

3、先登奖励

火力准备、士气、军纪都具备,自然会有士兵冲锋。但这还不够。“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清军特别重视先登,有非常详细的规定。清顺治实录记载:

定攻城先登、架梯兵丁赏格,以城垣大小险易为等差
一等城,架梯兵毎名赏银四十两
二等城,架梯兵毎名赏银三十两
三等城,架梯兵毎名赏银二十两
四等城,架梯兵毎名赏银十两
其虽经竖梯,无人先登者,不赏

若两梯有人齐登,架梯兵即照登城者功次给赏
或一梯先登,一梯次登,而次登者有功,架梯兵即照次登者给赏
其登城者如无功,架梯兵不赏
至穴城以攻,即于陷处登克其城,及所登之处穴城兵,俱各给赏。
以红衣炮攻城,即于陷处登克其城,及所陷之处施炮下火药出力者,亦俱各给赏
若虽能陷城,而无人先登,㮣不给赏。

“先登着有赏”。鳌拜就是靠着先登成为满洲第一勇士的。

总结;

除了突袭之外的攻城,都会有有效的火力准备。在士气、纪律、赏格都具备的情况下,精锐部队选择攻坚。这样胜算才会大一点,虽然很残酷,对于许多士兵而言,只有如此才能出人头地。

至于不具备这些要素的,历史书经常有句话来形容“顿兵坚城之下”。


一枚明粉


古代的攻城战往往都是非常残酷的,尤其是攻城的哪一方必定需要付出较大的代价。三国时期刘备围攻成都,整整攻了两年都没能拿下,最后还是刘璋投降,才使得刘备没有付出更大的代价。而在攻城战中,第一个上云梯的士兵叫“梯头”,说的不好听就是替后面的人挡箭的,也是最容易阵亡的。



那么既然当“梯头”容易死,为何仍然要往前冲呢?第一就是因为军纪摆在那里,其次就是若是想要以后不再做“梯头”了,你就必须闯过这一关。古代许多著名的将领都当过“梯头”,可以说只要当过一次“梯头”,那么以后的日子会顺利的多。中国古代阵法中,无论是骑兵还是步兵,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


这个规定就是老兵不能放在第一排,必须放在中间位置,原因也很简单,不能让军队中接受过战争洗礼的人第一波就被灭。那样的话没打过仗的新军就得瞬间溃散,瞬间士气就得瓦解。加上老兵作战经验比新兵更加丰富,所以为了保护老兵,为了胜利考虑。绝对不能把老兵放在第一排,就如同拿破仑说的一样,让会识字的和军医走在队伍的中间。

所以古代决定谁做梯头的时候,往往是新兵优先,如果这个新兵侥幸活了下来,那么以后都不需要做梯头了。而如果没有新兵了,那就是采取抓阄的方法。不过也有一些队伍里面是抢着当梯头兵的,例如抗日战争时期的八路军,老兵都是抢着当排头兵的。这也是为什么八路军可以越打越强、越打越多的原因吧!


小司马迁论史


在古代攻城掠地的时候都会架上长梯,而士兵们就爬着梯子往上冲,但是有一个疑问就是第一排的士兵基本上就是必死的局,但是第一排的士兵还是每次都冲上前方。这就很让人不解,为什么要冲上去送死那?我们今天看看古代第一个爬城墙的人是怎么想的。

首先我们看看奖励,第一个登上城墙的叫做先登。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国大夫,赐之上田宅。人争趋之,於是攻亭一朝而拔之——《韩非子》通俗点来讲就是明天登城墙,第一个登上的就是国家大夫,房子票子全都有,于是大家纷纷抢着登城墙。

汉朝时期刘邦攻打下邑、啮桑,周勃率先登城,攻濮阳樊哙第一个上城头。而这两个一个是统率文武百官的汉朝丞相,一个是统率千军万马的大将军,不排除其他因素,但是先登之功确实不容小嘘。唐朝时期公先登之勋,有超恒准,赐奴婢八十口、绢彩千余段、金一百卅挺。”可见先登之功在历朝历代都深受重视。

自古中国人的思想就是富贵险中求,要么扬名立万,要么万劫不复。上去了那就是不世英雄,高官侯爵,金银珠宝那是赏赐不尽,就算死了那也能得到一大笔的安家费。而身在乱世活着就是全家一起吃苦,自己搏一搏单车有可能变宝马,屌丝有可能直接走向人生巅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