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奶业振兴” 落点在哪?

近几年来,在乳品消费呈现出平稳刚性增长态势的同时,由于关税降低,国外乳制品大量涌入我国,加上因环保和生产成本上升、国民消费心理倾斜等因素,使得国内奶业并不乐观。

有权威信息显示,全国奶牛存栏量数已从高峰期的1440多万头下降到不足1000万头,在全国乳制品市场上,外资品牌奶粉占80%以上份额,液态奶的外资品牌占25%以上份额,并且有不断增长趋势。

如此情况会不会使乳制品变成第二个“大豆”?业界的担心得到了国家层面的回应——今年6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奶业振兴和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的意见》。很快,我省也印发了《关于推进奶业振兴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要求各级政府尽快制定并落实扶持政策,确保奶业振兴和乳品质量安全。

那么,以占据全省生鲜奶65%份额取得绝对优势地位的牛奶生产大市,蚌埠奶业振兴的使命感更加强烈,责任也更加深重。11月5日下午,市长王诚以走访和座谈形式对我市奶业企业展开调研,并提出奶业振兴工作要求。究竟,蚌埠奶业振兴的抓手具体在哪呢?

“08风波”重创后, 蚌埠奶业如何走出泥沼?

作为福淋乳业的负责人,在吕九洲经营乳业的第十五个年头时,曾被外围的乳品过剩诱发的恶性竞争搅得“差点慌了神”:“2003年非典给人们带来灾难的同时,却给了常温奶一个畅销的契机,不法商人趁机乱入,掺假、造假,使奶制品市场出现恶性竞争,让我们连亏三四年。”

直到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全面爆发,让三鹿这个曾以18.26%的市场份额领跑国内奶粉市场的乳业巨头陨落,连带包括伊利、圣元、雅士利在内的国产奶粉企业业绩全面下滑,福淋这个“坚持质量为要”、“一直谨小慎微”的乳业品牌,得到了止亏为盈、逆势翻盘的机会。对此吕九洲解释说,多亏在被卷入恶战的那几年选择了“再难干也要保证质量”的坚守,以及“不为挣钱就为赢得口碑”的坚持,才得以在奶业陷入质量泥沼的当口,赢得了市场。

作为我市一家土生土长的民营乳企,福淋乳业在历经五次“搬家”后,于今年5月在解放南路50亩土地上稳稳扎下了根。这里引进了8条先进的流水线,实现了从配料、发酵、无菌罐装、二次杀菌到套标、装箱的全自动流水线作业,日产能可达200吨,生产的酸牛奶、巴氏杀菌奶、乳酸菌饮料、植物蛋白奶、果蔬饮料等乳品,无论是质量还是档次都得到了提升。

“凭借福淋的品质与品牌影响力,多家国内知名企业如完达山、均瑶专程来我公司洽谈合作。”吕九洲说,新厂投产和企业知名度的叠加,使福淋乳业得到了一次质的跃升。

通过品牌积淀和迁建扩张从乳业危机中成功突围的,还有和平乳业。这是一家发自国营乳品公司、改制后精耕有机奶、迁建后获得很大发展空间的本土乳企,也是安徽省本土成长起来的最大的综合性乳品企业。不论企业性质如何改变,外部环境如何恶劣,它一直坚守着自己的阵地,不抛弃不放弃。特别在“08风波”后乳企盛行“大鱼吃小鱼”之际,在知名乳企抛来橄榄枝之时,不被“大佬”所动,不为“绣球”所诱,坚持做自己,成为本土乳品行业佳话。

在和平乳业总经理助理刘东伟的观察中,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奶业企业甘愿以“被吃”的方式换取另一种生存,比如南京的卫岗“吃”了芜湖的本土奶,浙江美丽健“收”了淮南的益益,成都的新希望“吞”了合肥的白帝,等等。“新希望在全国各地选择性收购经营困难却有硬件设施和品牌背景的乳企时,也曾想将和平收入囊中,被我们婉拒了。”

或许对有些乳企来说,“被吃”是重生,或是解脱。但对和平乳业来说,对本土品牌的维护和坚守,是情怀,也是责任。董事长李扬民告诉记者,上世纪70年代,和平乳业作为首批市政府菜篮子工程重点单位,得到了历届市、区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关心和扶持逐步壮大,市民需凭借婴儿出生证明、医院手术证明才能买到我们的牛奶。“这是何等荣耀的过往,不能说吃就吃,说没就没。”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和平乳业在经历了政府扶持的70年代、企业改制的80年代和“08风波”后,始终坚持农、牧、工、商一体,最终从一开始的一块地、两头奶牛和一群奶山羊、一家乳品销售门店,发展为拥有7200余亩青贮饲料种植基地、5600多头存栏奶牛和1个占地230亩的工业园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了以牧草种植为基础、奶牛饲养为保障、乳制品加工销售为龙头,上下衔接、相互促进的全乳产业链。2012年正式启用的和平工业园,建造了十万级净化灌装车间,引进了包括瑞典利乐砖式包装线、日本四国屋顶盒式线、法国原装纳米级植物蛋白饮料生产线等26条国际先进乳制品生产线,可生产鲜牛奶、酸牛奶、含乳饮料、乳酸菌饮料、植物蛋白饮品等5大系列40余个品种,日加工鲜奶能力300吨以上。

“我们的鲜奶市场扎根本土、辐射周边,卖的是可靠品质、价格优势和历史情怀。”刘东伟如是说。

另一方面,和平乳业还利用行业交流与资源共享的机会,与“一线大佬”蒙牛集团形成了稳固的代工业务合作关系。

现代牧业落户后, 环保与效益之间如何平衡?

2011年7月,随着现代牧业(蚌埠)有限公司的注册成立,我市奶业企业“三足鼎立”局面形成。这是我市为贯彻落实《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而做出的“招商引牛”创举。

 为什么说是创举?主要是因为现代牧业的规模以“碾压”之势位居全国之首——占地3500亩,奶牛存栏量最高4万头,协同秋实草业建设了10万亩紫花苜蓿种植基地——是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奶牛养殖牧场。可以说,它能够在全国“排兵布阵”时选择蚌埠,并将单体最大的奶牛养殖基地建于此,是对蚌埠“招商引牛”工作莫大的支持和鼓舞。

但是,随着现代牧业的加盟和运转,一些因规模、环保和产业结构引发的话题讨论也随之而来:4万头奶牛高密度圈养,少运动的牛生乳质量如何保障?环保高压当前,超多的养殖废弃物如何有效处理?专注养牛卖奶而轻加工,如何兑现给当地的税源贡献?

面对这些声音,11月27日,站在牧场“瞭望塔”上的现代牧业蚌埠牧场场长陈明,一边指着不远处的各种基建设施和配套,一边做出回应。

“我们的奶牛存栏量确实多,现存栏奶牛37000头,但我们在全国有22个万头奶牛标准化示范牧场,从奶牛的饲料种植、牛舍的技术设计及配套的检验防疫等方面,确保了在没有北部广阔的草原牧场条件下,利用南部地理条件圈养奶牛的鲜奶质量。”陈明告诉记者,奶牛的活动习性其实并不太强,更多的是吃饱后卧地的反刍动作,少运动并不能表明牛奶的质量就一定减分。

至于环保问题,他坦言,国内大型规模牧场在建设过程中的确产生过不少争论和质疑,除了认为万头规模以上牧场的防疫、饲草料供应难保障外,更主要在粪污处理上产生悲观论调,认为国内在这方面经验并不足,环境压力太大。但是,现代牧业集团作为国内最大的奶牛养殖企业,已经成功探解了大型牧场的粪污处理问题,那就是,借鉴美国规模牧场粪污处理技术,建设大型沼气发酵工程,用能源生态型处理利用工艺,让牛粪经厌氧消化处理后作为农田水肥利用,实现了沼气发电、沼渣垫料、有机液肥还田的生态模式。

“我们的蚌埠项目总投资18亿元,但我们用于环保设施建设的投资就占了2.1亿元,在牧场建设之初就配建了特大型沼气发酵工程。”顺着陈明手指的方向,两个大型白色球体正是现代牧业的牛粪发酵系统。陈明介绍说,这里一年可产生沼气发电量1900万千瓦时,固体沼渣30万吨,有机肥90万吨。沼渣全部用于牛舍垫料,有机肥100%用于农业种植。“我们的瞭望塔就在牧场中间,站在这里你能闻见什么异味吗?”的确,如果不被提醒,还真的很难觉察到空气中似有似无的一丝气味。

陈明认为,对养殖废弃物的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不会因为规模小就一定搞得好,也不会因为规模大就断定搞不好。“由沼肥加工延伸出来的生态农业、绿色食品,将是现代牧业未来最有可能带动其他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干成的一件事。”

现实中,朱顶镇也与现代牧业“所见略同”,引进蚌埠朵朵鲜农业有限公司,联合现代牧业开展蔬菜大棚种植项目合作试点。“未来,现代牧业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把丰富的沼肥资源变成五河招商引资工作的亮点,共同打造国内独具特色的绿色蔬菜种植基地。”陈明说,综合利用沼肥资源,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一项功在当今利在千秋的系统工程,身为农业企业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

不得不说,这种变废为宝、还绿于田的延链设想,多少反映了落户企业的社会担当。但作为一家日产鲜奶600吨的大型奶业企业落户蚌埠后,人们更多关注的还是鲜奶就地转化率的话题,也就是液态奶本地加工问题。

据了解,现代牧业自产奶以来,鲜奶大多被装车运送到外地,就地加工的目前只占很小一部分。而自去年现代牧业整体被蒙牛集团控股后,更是将蚌埠产的鲜奶大批量输送到蒙牛液态奶加工车间。这也就直接导致了“蚌埠是牛奶生产大市,生产的鲜奶占安徽省65%,却只有25%实现本市加工”的尴尬局面。

为了弥补这种遗憾,现代牧业蚌埠牧场计划启动建设日产600吨液态奶项目。前不久,在市发改委牵头组织领导下,已经完成了日产480吨纯牛奶项目相关审批手续办理。“这个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年产15.84万吨液态奶生产规模,达产后年新增销售收入19.8亿元,年均实现利润总额1.92亿元,上缴增值税5404万元。”陈明如是评估。

若此,蚌埠奶业振兴无异于插上“腾飞的翅膀”。

“奶业振兴”机遇下, 蚌埠奶业能否实现大发展?

“老百姓有钱了,喝奶的多了,我们本土奶业企业却卖着白菜的钱操着卖白粉的心,为什么?”当和平乳业的刘东伟抛出这样一个话题,很多人意识到了重树消费者对国内乳品的信心是多么紧迫的一件事。

刘东伟习惯用“对我们行业来说”来解读乳品行业的某些现象。他说,从行业自身讲,国内乳制品的品质已经超过欧盟体系,包括和平奶在内的很多国内奶业企业,在“08风波”后都专注奶品质量安全问题,在奶源基地、运输过程、生产流程等环节实施了有效的质量管控,但消费者因对其认知甚少,由“不信任”带来“不选择”,导致洋奶粉乘虚而入,冲击国内乳品市场。

但事实上,洋奶粉并不都可靠。今年上半年发生的“西班牙警方查获了8吨假奶粉,其中大多销往中国”的事件,已是欧洲一年多时间里第二次破获的大批量奶粉造假案件。“国内消费者还坚信洋奶粉一定安全吗?”刘东伟坦言,在国家层面提出“奶业振兴”的大背景下,中国老百姓应该将目光收回国内,选择信任。

当前,一项权威数据——在全国乳制品市场上,外资品牌奶粉占80%以上份额,液态奶的外资品牌占25%以上份额,已然无情地昭示了一个不争现实。怎么办?

“要振兴,必安全。”刘东伟说,质量安全是一个需要奶业企业持久坚持的事,而奶品安全的核心,除了优质牧场作为质量源头外,还要有检验检测、运输和加工等一系列配套安全。

和平乳业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有自己的青贮饲料种植基地,有自己的奶牛场;我们实时监测每一头奶牛的健康状况,有严格且完善的用药管理和防疫管理;我们从牧场到运输到加工到成品,全程24小时全部植入检测环节。”刘东伟表示,在外部竞争十分严峻的当前,只有质量过硬才能站稳脚跟、占领市场。

而在保证质量这个前提之外,和平乳业通过低价来安身立命:因为竞争不过蒙牛、伊利等一线大牌,但自身拥有牧草种植、奶牛饲养和乳品加工完整产业链,具有制造成本低、原奶运输成本低、销售成本低等优势,和平牛奶有底气和能力降低市场销售价格。具体来说,和平液态奶的价格与一线品牌比,常温奶低20%,保鲜奶低30%。

本土福淋乳业除了以“合同牧场”替代“自有牧场”外,其他生产流程、过程管控以及销售策略,几乎与和平乳业如出一辙。两者目前的销售渠道——“以市区和三县为大本营,辐射周边”,一直比较通畅,发展良好。两者都希望借助这次国家、省、市高度重视奶业发展的机会,通过跟进二期工程来扩大公司产能,增加产品品类,以此促成与一线品牌的差异化竞争。

与此同时,市农林委作为政府主管部门,也为蚌埠奶业振兴指出了方向性思路和支持路径:一是启用农业产业化基金,继续巩固扩大优质奶源基地的资源优势,鼓励支持企业引进优质品种来提高单产。二是在加工上做文章,尤其要鼓励支持现代牧业的鲜奶产量全部实现本地就地加工,提高本地鲜奶转化率。三是引导组织本地加工企业与养殖企业无缝对接,让供需方形成产业联盟合作关系。

一组来自市农林委畜牧兽医水产局的数据,展示了蚌埠乳业现存的所有实力:全市牧草种植“10万+”亩;存栏奶牛4.32万头,牛奶产量20.9万吨;乳品加工企业3家,日加工能力可达1100吨;奶源基地除现代牧业、和平乳业外,还有散布在县、区的5个小型牧场或养殖小区;污染治理设备配备率90%以上;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70%以上。

这些数据在市农林委主任王红眼里,是蚌埠奶业的既有优势,也是奶业振兴的基础所在。“从国家出炉《关于加快推进奶业振兴和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的意见》,到安徽省印发实施意见的征求意见稿,表明国家对奶业振兴的重视,也必将为地方送来一些真金白银的政策支持。”王红说,以政策支持为依托,从种、养、加、销和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环节形成闭环,才能切实增强蚌埠奶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前不久的专题调研中,市长王诚为蚌埠奶业振兴提出具体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像支持制造业一样支持奶业,把奶业摆在重点发展、优先发展、鼓励发展的位置,加快研究制定覆盖全产业链的优惠政策,把奶业作为蚌埠农业一二三产融合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来发展。”

作为主管部门,市农林委已将奶业振兴工作确定为明年全市养殖业的两大重点工作之一,重点抓,抓重点。

而在此轮机遇面前,蚌埠能否实现奶业大发展,考量着政府和乳企对质量的坚守、对环保的坚持,以及对消费者信心的建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