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的淮军是如何成为北洋海军的?

一枚蜻蜓


以曾国藩、李鸿章和左宗棠为代表,湘淮楚军是晚清时期地方团练势力的三大派,彼此之间有交叉,也有制衡。

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运动中,李鸿章依靠曾国藩和上海士绅的支持,淮军逐步从湘军系统中分裂和独立出来,成为中国近代军事史上的一支劲旅。

但是,这里面存在着一个关键的问题:淮军是如何由内陆平叛的战时体制转化为以北洋海军为核心的海防体制呢?

1. 日本侵台事件台前幕后

在1874年日本的侵台事件中,李鸿章已经调任为直隶总督,根本不是清廷处理这次事件的主角,他的功能似乎是无足轻重。但是,我们从李鸿章留下来的书信和函件看到,这个时候他异常活跃,是有一定野心的。

太平天国被镇压后,淮军也面临着被裁撤的危机,几乎要重蹈湘军的覆辙。李鸿章当然是无比烦恼,但是他利用这次事件成功的实现了淮军大转型,这就是高明的政治家。

2.淮军的再次崛起

日本侵台事件引发了清政府的海防危机,李鸿章借机将徐州的淮军精锐调往海防前线,将参与内陆平叛的另一支精锐也撤回沿海布防。

并且,在自己调任直隶总督之前,成功把淮军一部带往天津,成为难以撼动的主体海防力量。

3.李鸿章成功的内外原因

第一是外部的因素,冲击与回应这是研究近代史的一种范式,意思是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不是一味忍气吞声,被动挨打,而是也有自己的诉求。

李鸿章就是作为清廷的封疆大吏,依靠自己的敏锐政治嗅觉,作出了自己的反应。日本侵台事件,恰好强度不大也不小,可以操控,如果换到甲午战争,这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就不好操控了。

第二是清廷内部的因素,李鸿章有淮军这一重要的政治筹码,不愿轻易放手。

时机来了,经过辛酉政变的蜜月期,慈禧太后虽制服了恭亲王,但其自身对处理国家复杂繁荣的事务又力不从心。此时,李鸿章趁虚而入,兼任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对他来说,当然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淮军发展与转型条件。

特邀嘉宾:一枚蜻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