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先生的射雕等著作经常被翻拍,为什么《雪山飞狐》翻拍的很少呢?

修身居


在影视剧更多的是资本运作的今天,一定要很高的流量才有投拍价值。《雪山飞狐》这样的作品,显然是不符合现在的投拍标准的。


对于要拍成影视作品这个讨论来看,这个小说里本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小说的剧情方面,情节人物太短,只有四个主要人物,人物性格并不突出,人物塑造不够强烈,甚至连主人公出场的场景都寥寥无几,而塑造描述较为显著的人物,其背景又交代得过少,难以担任主角;


武侠小说改编成影视作品一个重要卖点是打斗戏份,可是这部作品打斗场面也很少,这点也极为致命;


再看原著最后一幕,胡斐要挥刀砍苗人凤,但是他又想起苗若兰来,对于是否砍下这一刀犹豫不决。之后就戛然而止,这对于小说是留下悬念,起艺术手法的作用,可对于影视作品来说,也是个改编障碍。


整部作品围绕胡一刀是如何死的,这样一看情节也过于单薄。可以说基本上都需要重新编写剧本,拍成电视剧就得凭空填充很多内容,拍成电影的话,再它之前已经有个大名鼎鼎的《罗生门》了,很可能给观众造成抄袭的印象。所以,它本身缺少了许多改拍成武侠影视作品的吸引力。


巴塞电影


我来回答一下,前段时间,受某影视公司的委托,写过雪山飞狐的剧本,其实雪山飞狐以前也拍过。最近又走红的聂远就演过。但很多时候,是把雪山飞狐跟飞孤外传联起来拍的。极少有只拍雪山飞狐的,为什么呢?

因为雪山飞狐的故事结构很特别,他其实有一点参照日本的小说及电影《罗生门》,就是一个事件,很多人对他进行论述,然后每个人说得都不一样。(金庸先生不承认自己借鉴了罗门生,而且很生气,这可能牵扯到一个作家的尊严吧。)

但结构确实像,在雪山飞狐里,通过平阿四、宝树和尚等人的回忆,讲述了胡一刀、苗人凤的故事。这里面的主人公是故事发生时没有出现的胡一刀。是通过众人的嘴,把胡一刀的大侠形象描绘了出来。

这种结构,其实是挺难拍电视剧的,而且这个小说总共才只有十万字,以前大家也没学会注水。不像现在,《海上牧云记》也是十万字,但人家拍出了七十多集,还只拍了一半,后面还有七十集……

雪山飞狐主要的事情也只有一个,就是雪山聚会。但牵扯到的人物又很散,尤其是故事主线人物都是配角,主角都在回忆里。

这样的结构有一个问题,就是无法突出主角,没有主角线,那就无法达成移情,所谓移情,就是让观众跟主角产生共鸣,然后跟着主角的生长而心情起伏。剧本上也很难写。

这种拍电视剧是极难的,所以要加入飞狐外传的故事来拍。拍电影的话,感觉也不容易,武侠片是一种类型片,它的模式很简单,就是有大坏蛋,侠客克服各种困难干掉坏蛋。

但雪山飞狐却写得像一个文艺片,通过配角的讲述说过去的故事,拿得出手的大坏蛋也没有,只不过苗人凤跟胡一刀切磋武功,这无论如何也不容易拍成好看又叫座的电影。

所以,宁愿拍十遍射雕,也不愿意拍一次飞狐。


悦读会


《雪山飞狐》是金庸先生的一部炫技之作。

这部小说的主体内容发生在一天之内,场景主要是在玉笔峰山庄,故事情节更是简单,不过是一群人聚在一起说故事,打斗场景不多。

大家说的是同一件事,具体经过却各不相同。金庸采取了大量的倒叙及插叙手法,牵涉到几十年前的闯王生死、闯王宝藏的下落、苗人凤杀胡一刀真相、闯王宝刀之谜以及死婴来历,可谓复杂之至。

所以《雪山飞狐》不好拍成电视剧,因为内容不长不短,谜团却不少。要么是同《飞狐外传》合在一起拍,如91年孟飞版;要么就是加入很多原创情节,如99年聂远版。但无论怎么拍,都得正着拍,大家看电视剧就是追求轻松娱乐,如果按原著的叙事流程拍,绝对把观众绕晕了。但是这样一来,原著的神韵就没有了。

因此我认为《雪山飞狐》最适合拍成电影,但是电影一般喜欢拍原创故事,没有几个导演会拍一个大家都知道情节的故事,更别提《雪山飞狐》在金庸十四部小说中不算特别出名。

其实我感觉很多年前张艺谋拍的电影《英雄》,就是受到了《雪山飞狐》的启发。



梦露居士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错了吧,其实雪山飞狐拍的很多部。

不过雪山飞狐自己这本书,内容太少,通常和飞狐外传一同拍摄。

两本书拍一个故事。

雪山飞狐先后拍过的有:

江汉1964年主演电影

卫子云1978年主演电视剧

1985年TVB吕良伟、曾华倩主演电视剧

1991年李朝永执导,孟飞、龚慈恩、慕思成、汤镇宗等主演的古装武侠剧

陈锦鸿1999年主演电视剧

聂远2007年主演电视剧

一共6部,其中5部是电视剧。

萨沙个人最喜欢91年版本。

尤其喜欢汤镇宗演的田归农,孟飞演的胡斐,龚慈恩演的程琳素,慕思成演的苗人凤。

甚至伍宇娟演的袁紫衣,林炜演的福康安,吕莹盈演的马春花都很不错。

尤其是汤镇宗,可能本人就比较贱,把人渣田归农演的绝了。

一个猥琐阴险,贪财好色的家伙,不敢和别人正面对抗,就靠暗中玩阴的甚至靠拐人老婆,这就是汤镇宗演的田归农。

这是金庸书中,最失败最懦弱的大反派,简单不能和苗人凤相比。

龚慈恩演的程琳素,也是相当出色,活脱脱的表现出一个除了相貌以外什么都好的女孩,暗恋一个男人甚至为了他而死的悲剧。

其实雪山飞狐是很好的小说,有着优秀武侠小说所有的元素:爱情、背叛、醒悟、殉情、侠义、复仇、宝藏、正邪斗争甚至美女等等。


萨沙


这个问题很好,很值得玩味,下面小童就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逐一进行分析。

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对于雪山飞狐这部小说来说,这三个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对于影视剧创作的编剧和导演来说,这三个方面都是极大的挑战。



首先看天时,这里要说的天时指的是故事发生的时间,包括叙事方法,故事发生的顺序。雪山飞狐,这部书里,金庸老爷子大量的运用了倒叙和插叙的手法,所以时空经常发生大规模的转换转变。很多故事是通过主人公的回忆,转述来呈现的。那么,对于影视剧创作就会制造很大的困难,因为你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用蒙太奇的手法来呈现银幕镜头,但是如果大的时间跨度,大段的故事,用这种手法,很难让观众对故事的结构产生一目了然的掌握。除了已经读过雪山飞狐这部书,对故事情节非常了解的观众以外,我想其他的观众可能会看完以后觉得云里雾里,没看懂。这就对编剧和导演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想这部剧之所以没有被反复翻拍,这一定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第二点,地利。天时不如地利,而对于雪山飞狐这部书来说,基本上所有的故事场景都发生在雪山里面,从书名就可以看得出。在冰天雪地里,哪怕只是人工制造的冰雪场景也是耗资最大,并且拍摄非常困难。如果在外景的冰雪场地里面,对演员和导演,还有工作人员的要求都是非常高的。无论是交通不便,还是低温严寒都会给剧组带来很大的困难。在严寒的环境里面拍动作片,真可谓苦也。所以,我想这也是很多导演不想尝试挑战这部据的原因之一。



第三点,人和。人和也是最重要的原因,这里所说的人和,指的就是雪山飞狐这部书的人物结构。我们可以从书中的主要人物来看,包括闯王手下四大名将苗湖范田四大家的家族成员。这四大家族的两代人,男男女女可以说都是书中的主角儿。然后这些人他们又有各自的女朋友男朋友,也是主角,那么加在一起,主人公的数量相当庞大。同时这些众多的人物,他们的性格特点又不一而足,非常的复杂丰富。这样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及性格特征,都给影视创作制造了很大的难度。一方面是因为主人公太多,会给第一、第二号男女主角分散戏,份降低主角光环。另一方面,复杂的人物性格,又对演员的演技提出了极高的挑战,可谓难上加难。



可以说,雪山飞狐这部书是不太适合进行影视剧创作,拍成影视作品的。即便如此,港台的很多大导演并没有放弃这部剧,这部剧还是被翻拍过好几遍的。而且大部分拍的还都是很成功的,特别是91版,就是合拍的孟飞版。



91合拍版的雪山飞狐,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一经播出就风靡一时。这部电视剧的成功主要有几点,第一是剧本改的很好,他把雪山飞狐和飞狐外传两本书收在一起,这样就可以把很多插叙倒叙的东西,从另一部书里提出来,直接改变顺序,这样就会减少一些时空穿梭的麻烦。第二是这些演员选的都很不错,特别是几个主角,像胡斐,苗若兰,程灵素,袁紫衣,包括胡一刀和苗人凤等人。第三就是这部电视剧的音乐非常好。片头曲是专门为此剧创作,当寒风萧萧的音乐一响起的时候,马上就让人联想到那冰天雪地里,雪山飞狐的飒爽英姿。而片尾曲是一首博来品,追梦人这个曲子非常优美,正因为这部剧的播出而广为流传,成为经典。


社会主义小书童


胡一刀,苗人凤,田归农,这些人物都不好找演员。每个人性格都很复杂。而且要命的是年纪跨度大,也不好找小鲜肉来演。



其实最主要的是这不是一个屌丝升级恋爱成长为一代巨侠的励(yong)志(su)故事。苗人凤夫人的背叛与三角恋。胡一刀的死,苗人凤与胡一刀的相爱相杀。这TM法治在线一样的故事情节过于纠结了,当我小时看的时候就是这么想的。确实不如少年英雄,快意恩仇的故事吸引人。还有就是如果算上飞狐外传,胡斐这个角色实在是金庸笔下男主角中弱爆了的一个。好憋屈,老是吐血。为就他程灵素也死了,袁紫衣出家了,唉,要不要这么丧啊。不爱看,不爱看!


佐佑1984


我想了一下,确实不好拍。

《雪山飞狐》这部小说,写作年代是1959年,而它的写作,显然是受到1950年的著名日本电影、黑泽明的《罗生门》的深刻影响。它在雪峰山上的一段很明显是在模仿《罗生门》,就是几个人同时对一件事进行不同的讲述,相互之间互相辩驳,造成真相的扑朔迷离。在此之外,《雪山飞狐》还附加了一个宝藏的故事,一个复仇的故事,应该说是在《罗生门》基础之上的一个武侠化、复杂化了的故事,还挺精彩的。

但是你说要拍成影视作品的话,又有一些问题。首先就是说,这小说没有那么多的打斗场面。这一点很致命,因为武侠小说转化成影视作品的一个重要卖点就是打斗戏份,缺少了这个,武侠的影视作品就少了很多吸引力。

其次就是这个小说的篇幅不够长,人物塑造也不够。篇幅不够长,拍成电视剧就得凭空填充很多内容,拍成电影的话,它的后半段结构又和《罗生门》很类似,难道要再拍一段罗生门吗?很成问题。人物塑造不够也是篇幅造成的一个重要问题。主人公,即飞狐胡斐,出场的场景寥寥无几,根本没有什么塑造描写。而它里面塑造最为引人注目的人物,当属胡一刀和胡夫人。但很可惜的是,这两个人物的背景交代的又太少,没有前史,很难承担得起主角。这也是因为金庸的这篇小说重点在剧情上,对人物不太关注。

最后一个问题是剧情的问题。在原著的最后一幕,胡斐要挥刀砍苗人凤,但是他又想起苗若兰来,对于是否砍下这一刀犹豫不决。然后呢?然后就没了……对于小说来说,留下一个悬疑引而不发,是一种有趣的艺术手法。但电影电视剧轻易却不能如此,特别是电视剧。这也算一个挺重要的障碍吧。


敦复


因为雪景不好找?

金庸的这本书,不能完全算武侠了,有点偏向于琼瑶的苦恋剧套路,有时候我都怀疑金庸的书剑和雪山这两部书是不是他自己写的,都是琼瑶的路线。



雪山飞狐从叙事结构上来说是金庸作品集最出众的。篇幅不长,但胜在奇巧,借鉴了呼啸山庄的写作手法。真正的主角胡一刀像蝴蝶夫人里的丽贝卡从未真正出现,通过众人的回忆叙述展现出来。所以相对主角存在感弱。



单就《雪山飞狐》来说,拍成电视剧确实不好看,人多,主角不够突出,总觉得胡一刀是男主,胡斐是配角。苗若兰的戏份也很少,主要任务是“听故事”。如果不把《飞狐外传》编到一起,真的不好看。




《雪山飞狐》的核心是多个人物在对于自己有利的角度阐述同一个事件,最终通过对比同一事件的不同侧面还原真相。这是芥川龙之介名篇《竹林中》的手法,其实和小说《罗生门》毫无关系。只不过黑泽明把《竹林中》拍成了电影,名字却叫《罗生门》。



雪山飞狐小说很短,一般都和飞狐外传一起拍。孟飞那个版本确实很经典,陈锦鸿的那个就呵呵了,改的一塌糊涂,算是金庸TVB改编电视剧里比较烂的,没有袁紫衣,没有马春花,而是二合一了个聂桑青。同样,聂远的也很烂。



山连山 洞连洞 洞里有个苗仁风 苗仁风武艺高 他的亲家胡一刀 胡一刀爱打拳他的媳妇苗若兰 苗若兰美又美她的丈夫是胡斐 胡斐是个好英雄他的仇人田归农 田归农坏又坏别人的老婆他来爱 马春花乖又乖一生生个双胞胎 石万……满满的回忆,小时候编顺囗溜能把里面的人物都唱完,哎老了!


小虾趣事儿


拍这个《雪山飞狐》的硬件条件是雪,全国各地想找这样宽阔的大雪地,最佳选择是东北的大兴安岭。冬天进入到寒冷的林区拍摄几个月,估计现在很多明星身体方面就吃不消,既然想要重新拍,那么在方方面面都要超越老版,服装道具方面就需要不少消耗,貂皮可比纱裙贵多了。

老版《雪山飞狐》无论从演员演技或主题曲都已经深入人心,想再超越并不容易。

现在的电视剧都是明星流量为王,真正能一人分饰三人的角色的演员不好找,如果真想拍,我肯定追剧到底。




我是郭小莉


1,金庸创作有《雪山飞狐》和《飞狐外传》两部书,前者是个中篇故事。后者才是一个完整的长篇。电视剧版《雪山飞狐》故事架构全部取自于《飞狐外传》。

2,《飞狐外传》相较于其他经典小说,比如《射》《天》《笑》等经典小说,淡化了精彩多样的武功体系,风格上更偏向于传统的武侠评书。而且故事流程相对较短,难以呈现更多的冲突和剧情。

3,胡斐是金庸笔下所有男主角中性格最好的,敢爱敢恨,快意恩仇,行侠仗义,豪爽任侠、宁折不弯,与无辜惨死的钟阿四一家萍水相逢,从佛山到北京死死追杀首恶凤天南,严拒重金收买,不畏强权阻挠,只为了给他们讨还公道,。

但过于讨好的性格,每每做出大快人心的选择,导致剧情起伏不够,使得故事整体略显单薄。

4,三角恋过于苦涩,程灵素为救胡斐而惨死,袁紫衣本就是乔装下山的小尼姑圆性。胡大侠孤单一人而来,到最后又孑然一身而去,看似潇洒却让人心酸唏嘘。

5,抛开小说本身,《飞狐外传》从1960年出版以来,积累的知名度远远不及金庸的其他几部小说,翻拍较少也就不奇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