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问题 解决问题 推进高考改革
天津市南开中学 王学森
一、全球主流教育
全球主流教育的学习方式早已成功转向,在世界各地,尤其是教育发达地区,几乎无一例外地进行着“项目式学习、团队合作学习、多学科融合学习、问题导向式学习、人工智能辅助学习、体验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等。
统计所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没有哪一个是考高分获得的,都是靠解决尖端问题而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靠学习方式的转变而获得。你在那里死记硬背,他在那里动手动脑,最后的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二、用高考改革推动教育改革
国际上主流教育都已成功转向以人的个性发展为目标,我们不能固守原来的教育模式,老师总结、学生模仿、死记硬背,教育必须改革。高考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连接点,是指挥棒,高考改革可以推动教育改革。本轮高考改革是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最全面、最系统”的一次改革, 是面对新科技、新时代的国家战略,改革大潮滚滚向前不可逆转。
高考改革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可现在的局面是学生、家长、老师都惧怕加入,各省市都不愿主动加入,原因在哪里?从1977年恢复高考,文理分科已深入人心,大家有思维惯性,这是其一;上海、浙江的高考改革出现了太多问题,这是其二;选课走班需要增加教师和教室,可是许多省市大班额严重,不具备加入高考改革的条件,这是其三;我们在政策推广、舆论引导方面做的还不够,这是其四。
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现在的国力是足以支持本轮高考改革的!
三、教育部考试中心评价处处长韩宁谈高考改革
11月26日,在南京大学举办的“建设教育强国•培养创新人才”2018高校高中教育发展论坛上,教育部考试中心评价处处长韩宁现场解密了新高考改革政策推行的背景,并指出当前改革存在的问题。
高考综合改革政策出台的基本过程
韩宁说,新高考政策的产生有三个很重要的时间节点。
第一个时间节点即2010年,国家颁布了一个《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这一纲要出台的背景是:分省命题方兴未艾,自主招生大战如火如荼。而围绕分省招生指标,各种意见尖锐对立,山东省三个考生状告教育部,说为什么山东省的考分就那么高,北京人和上海人为什么上大学就那么容易?
同时,高考加分也引起激烈争论,原本是为了弥补高考唯分数论的缺陷,但特长加分引起一些学校的质疑,被认为含金量不高。
此外,关于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缠斗不休,“这些问题推动了当时新一轮的高考改革”。韩宁说。
当时的《纲要》提到了三个原则,即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这是三个目标。多目标的任务往往是不容易完成的,有时候它中间是有冲突的,哪个放在第一位,哪个放在第二位,这个问题当时我们很纠结。”韩宁表示。
随后,在2013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对于高考的描述成为: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此外,还提到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一年多考。“这已经和我们今天实行的高考方案很像了。”韩宁说。
第三个时间点就是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对高考多年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实施意见。
比如,《意见》中提到五个任务,比如要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招生录取机制等。
浙江、上海作为试点启动高考改革
在上述五个任务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在浙江、上海启动综合改革试点。
意见出台后,沪浙两地很快出台了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从2014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2017年,该方案落地。
简单概括,两地的高考改革方案,就是“两依据一参考”和考试科目“3+3”。所谓“3+3”,指的是2017年起,高校录取学生的高考成绩标准,从以往单纯看一次高考成绩,变成依据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成绩和3门学生自主选择考试科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同时,两地均不再分文理科。
此外,还要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即“两依据一参考”。外语考试也由一年一次变为一年两次,可选择较好的一次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上海和浙江两地的试点的初心,首要的是要科学选才和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其次是要增加学生的选择权。打破‘一考定终身’,分散学生的考试压力。”
但“新情况,新问题,我们确实在改革中发现了很多的问题。”韩宁表示。
高考改革中六大问题
第一,走班教学会不会凸显教育资源不足?
第二,考试次数过多会不会加重负担?这个既有学生的负担,也有老师的负担,也有校长的负担。
第三,分散考试、多次考试、走班教学会不会造成中学教学秩序的混乱?
第四,学生选科比例不合理会不会造成未来国民总体科学素养下降?
第五,选科造成的学生知识结构差异过大,从而影响大学培养。
第六,试点扩大后省级考试机构是否有足够能力提供专业服务?
我们为教育部考试中心评价处韩宁处长直面问题点赞,只有直面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推动高考改革!
四、本轮高考改革综述
本轮高考改革从2014年上海、浙江试点开始,“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是改革的目标,具体方法是:文理不分科、3+3、6选3,录取原则是两依据、一参考。
上海的主要问题是赋分问题。等级考试的6科赋分最低40分,最高70分,3分1档,共11档,相当于满分30分,分值太低;几万考生只分11档,区分度太差。外语满分150分还两考,等级性考试的3科满分才90分,实在说不过去,如此下去上海这6科将基本没有人才,上海的发展只能靠外地人才。
浙江的主要问题是两考。等级性考试两考,外语两考,再加上高考,学生不断冲刺,身心俱疲,倍受摧残。上海减负了,浙江增负了。
两地都弃考物理严重,浙江2017级一本计划招约4万选学物理的考生,可是现在只有约3万学生选学物理,届时各高校在浙江将无法完成招生计划,这1万名额将分给其它没有加入高考改革的省市。
名牌大学主要的录取模式是:高考成绩占60%,高校笔试、面试占30%,学业水平考试占10%,即631模式或叫三位一体模式。笔试为竞赛初试难度,竞赛本质上考的是老师,这些年来竞赛是城市学校在玩,而且成绩是一窝一窝的,将来县城及以下的学校很难考名牌大学!为此学校要加强尖子生培养,学生要全面发展。
现在许多学生学习非常功利,不看书,对理化生实验没有兴趣,只为考高分刷题,竞赛只是上名牌大学的敲门砖,而不是出于兴趣、爱好,应试教育已走到极端,必须改革。
2017年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加入了高考改革,由于吸取了上海、浙江的经验教训,即赋分制没有学上海的、等级性考试没有学浙江的两考,外语成绩两年有效也没有任何省市学浙江,四省市高考改革进行得比较平稳,特别是山东方案对各高考大省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上海、浙江再也不能拿问题当经验、当政绩了,应该调整方案,以克服现在的问题。
今年原计划有18省市加入高考改革,暑假开学后只有广东、福建、湖南、湖北、重庆、江苏、河北、辽宁等8个省市加入了。许多省市大班额严重,不具备加入高考改革的条件,推迟是务实的、明智的。
五、重建考试院的公信力
浙江英语“加权赋分”丑闻的缘起是:外语成绩两年有效,这是一个多么荒唐的政策。考试出题很难做到两次难度系数相等,能近似相等就不错了。外语成绩两年有效,第一年重点攻外语,转年不学外语,只学其它科目,这显然不是这一改革的初衷;如果所有6科都两年有效,第一年重点攻3科,第二年重点攻另3科;或者第一年考完不报志愿,旅游去了,第二年再报志愿,这也不是这一改革的初衷,那么这一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没有目的,只是盲目学欧美而已。
“加权赋分”这件事太大了,浙江考试院相关人员对高考缺乏敬畏心、法律意识淡薄。浙江省委、教育部应该组织重新阅卷,纪检部门应该迅速介入调查,应该改组浙江考试院,彻查直接责任人、间接责任人及主管领导的责任,重建考试院的公信力。考试院权力太大又缺乏监督,应该严肃处理形成震慑,同时应健全监督机制,守住高考这一“公平的竞技场”,保证高考的严肃性、公平性。相信浙江省委、教育部、纪检部门会给三十万浙江考生、给全国人民一个满意的说法!
六、两个理想的高考方案
让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改革无疑是正确的,高考改革遇到的问题可以通过调整高考方案解决,两个理想的高考方案:
方案1:“6选3”方案
语文150分,数学150分,外语120分;物理120分,化学110分,生物100分,历史100分,政治100分,地理100分,从这6科中任选3科;合计最高750分,最低720分。本方案按难度确定选考各科的满分,天经地义!
方案2:“3+2+1”方案
语文150分、数学150分、外语120分;在“物理化学”、“历史政治”两个小组合中,考生选择其中一个小组合,每门科目100分;在另外四科中任意选择一科100分;总分720分。这一方案避免了江苏方案的同一选考科目可能120分满分、也可能90分满分的弊端。
这两个方案都能很好地避免“弃考物理”现象发生,选择其中一个再结合山东的赋分方案,高考改革遇到的问题就圆满解决了。
七、创造条件加入高考改革
高考改革不可逆转,它是面对新科技、新时代的国家战略,改革是进行时,它会不断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但大方向不会变,不具备条件的省市可以推迟,但要创造条件尽快加入。2019年将会有一批省市加入高考改革,希望这些省市能吸取先加入省市的经验教训,设计出符合本地实际的方案,同时希望各地抓紧建教学楼、招聘老师,为选科走班早做准备。
不改革教育是一潭死水,改革让教育充满生机!
让我们张开双臂拥抱即将到来的教育的春天!
2018年12月1日
閱讀更多 王學森高中物理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