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老人是否與時代脫軌了?

訫------流浪


在一部手機就能走遍天下的今天,許多老人卻因為不會掃碼,無法打車代步,不能享受商場優惠,甚至連放在快遞櫃裡的快遞都取不出來。究竟是什麼讓老人在便捷的當下變得不方便了呢?

前不久,一篇名為《對不起,由於你超過70歲,你已經不適合活下去了》的文章在老人群體中引起了強烈反響。文章提出:究竟有多少老人能用支付寶、微信付款?有多少老人會用打車軟件叫車?又有多少老人會用共享單車代步?

文章中表示,為了讓90歲的爺爺奶奶能夠只需要在家裡等待就可以享受孫女的孝心,於是就網購了護膝和膝蓋按摩儀。結果卻發現快遞也在智能化,不是送上門而是放在一種智能快遞櫃,然後發送一串提取碼,讓收貨人自己來取。如果超過24小時沒有取走,就必須用微信關注,然後掃碼才能打開快遞櫃。這對於一個只會接打電話,走路都不穩的九旬老人來說,實在是一件“難以完成的任務”。

像這樣讓老人難以理解的事情還有許多。明明在街邊招手攔了半天車,車輛卻在一個一直低頭玩手機的年輕人面前停下了,只因為他用了“打車軟件”;明明凌晨四點就跑到醫院排隊,卻排在了七點才來的年輕人後面,只因為他是“手機掛號”。

此外,老人們對已經普及了的滴滴打車尚不能完全接受,大街上掃碼就能騎走的共享單車,老人們也不能理解。這樣的尷尬,相信老人們遇到的很多。而這種尷尬,往往是熟悉了這種“便捷”的人們所體會不到的,這不但是老人的尷尬,也是社會的尷尬。

所以,在我們看來,這些給生活帶來便利的高科技,隨意改變了老人積澱一輩子的社會觀念,而這些新的科技對老人缺少“善意”。

“遇到這種情況了,學不就行了嗎?”在這個問題上,認為老年人可以通過學習來適應社會發展的聲音並不在少數。事實上,許多老人也在努力地去學習上網,學習使用微信、支付寶,但總體而言,老人“被動適應”的狀況並沒有得到改觀。

雖然,有一些企業也想關懷老人,卻往往找不到“點”。一些手機APP推出了所謂的“老年版”,僅僅是界面更簡單,把字號調得更大了而已,因而常常被批評為“不走心”。

如果說推出大字版是考慮到老人的生理特點,那麼,企業在設計適老產品時,也要充分考慮到老人的心理需求。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老人因為經歷了歲月曆練,看待事情要比年輕人更透徹,在家庭中的地位最高。而現在,年輕人反而成為家庭中懂得最多的,什麼都明白的人了。這就讓老人產生一種情緒上的尷尬。

其實,要想做到“適老”並不是件簡單的事情。現在市場上的一些老年桌面、老年手機賣得都不是特別理想,就是因為老人這個群體很複雜。尤其是現在許多中年人都用上“華為”、“蘋果”了,等到他們成為老人時,就更不會選擇老年手機了。到那時,如何滿足這些新型老人的需求就又成了一個問題。

再加上,由於網絡詐騙、虛假廣告的存在,導致一些老人財產受到損失。值得玩味的是,一點不懂網絡的老人倒不會受騙,反而是接觸了網絡,但又不是特別精通的老人,最容易被這些魚龍混雜的信息所矇蔽。本來上網對很多老人來說就已經是超越自我的表現了。結果這些有害信息的存在,讓老人的信心受到挫折,也打擊了他們學習的熱情。就算是真的看到了能趕上的希望,結果更新的事物又出現了。

這就讓老人會有一種挫敗感,讓老人在家庭、在社會中處於一種不平等的地位。這種不平等、不公平是時代造成的,而不是老人的錯。

所以說,老人對於智能產品的學習並不是一種興趣,而是需求。這個需求要得到滿足,無非有兩種解決途徑。一種是老人改變,一種是社會改變。社會應該建立更好的幫扶體系,而不是靠老人自己通過學習來融入信息社會。社會應該更加適應老人的需要,考慮到老人群體的需求,而不是讓他們費盡力氣去學這個學那個,被動地去做這些事情。這樣才是真正對老人群體的尊重和幫助。

不可否認有很多老人想學,但是也有相當多的老人不想學,不想改變。顯然,僅靠老人學習並不能解決全部問題。社會應該建立一套關懷體系,讓老人能夠在其中得到關愛。也有義務為老人營造一種良好的網絡環境和氛圍。


老聲暢談


現在的老人不想也沒有與時代脫軌,他們通過兒女們手把手的教,有著非常積極向上的要求,微信,網購,理財,上網瀏覽新聞,瞭解世界各地風土人情。現代老人也是很潮的。旅遊:國內,國外大部分是50歲以上的老人。他們有經濟能力。有時間,有棒棒的身體。於時尚,於新潮,都非常追求和嚮往。只是節奏稍許慢了半拍而以。


執73393234


部份老人還能跟上,整體看脫軌是正常。老就快沒故老了。我是老年人也須自尊自愛,利他人的事能做就做,儘可能不給別人添麻煩,所以學習少又脫離社會活動怎能不落伍。可喜的是如今信息化社會,一部手機知天下,雖碎片也略知,跟上時代還是有可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