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杨坚和宋太祖赵匡胤都是武夫出身,武夫真的不适合治国吗?

向纾孜


我不太同意楼下的说法,宋太祖赵匡胤是武夫治国的人里面的一朵奇葩,因为别的武夫治国多多少少会重视军队的建设,比如亚历山大大帝,比如拿破仑,成吉思汗等等,而赵匡胤就因为自己是武将篡权,而心里特别防范武将,他制定了一些政策,比如宁愿100个文官贪污,也不愿1个武将篡权而大兴科举,形成冗官的局面,在军队建设上搞“将不识兵,兵不识将”,调兵的不带兵,带兵的不调兵,然后全国青壮年调到中央当禁军,留给地方上老弱病残等举措,武夫出身的赵匡胤基本建设了一个只防家贼,不拒外敌的这么一个宋朝国防,与一个养中国历史上最高比例公务员的这么一个体系,还基本把地方税收通通纳入中央钱袋,形成一个繁荣的边梁,穷困的地方这么一个虚假繁荣的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屈辱最黑暗的朝代。

而中国历史上,基本没有知识分子治国的案例,像王莽就算是一朵奇葩,或者诸葛亮也能算,总的来说科举考之前的中国知识分子,还是具备治国平天下的才华的,科举以后的中国知识分子当奴才可以,治国平天下就太勉强他们了,因为他们耗费大量时间在考试上,是不可能成为人才的,而在中国古代治国并不需要考试的知识,比如赵匡胤用的赵普就以半本论语治天下,在中国古代治天下靠的更多的是天赋。


李敖接班人野兽


商汤、周武王武夫立国的,很差?

刘邦也是武夫立国的吧?

刘秀也是武夫,光武中兴,

刘裕,武夫立国

李世民,武夫立国,

郭威,武将立国,

朱元璋,武夫立国,

哪一个差了?

话说,不是武夫能立国?真以为尧舜禅让?看到你显得,把国家送给你?

唐朝以前的臣子,是文武双全,出则为将,入则为相,上马管军下马管民,比如周勃、韩信、曹参、卫青、李绩、曹操、哪一个不是这样?唐朝开始分文臣武将的。

臣子尚且如此,皇帝又不是?你是电视看多了,觉得武将都是莽夫形象,实际上武将都是韩信、白起、吴起、李牧那样,动脑子,运筹帷幄,而不是拼力气,打仗就单挑,你真以为关二爷是神功无敌,打的曹操想迁都?

武将和皇帝都是一样,玩的是脑子,武将当皇帝的太多了,


南朝四百八十寺


解答这个问题,得先解答武夫这个词,“武夫”是指有勇力的人,或者指军人。隋文帝和赵匡胤是武夫,但也不是武夫,楼主说他们不适合治国。

首先说说赵匡胤,由于篇幅限制就引用毛主席的一句史,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在毛主席眼里,赵匡胤是和秦皇汉武,唐太宗,成吉思汗一样的伟大帝王。又怎么不适合治过呢?

再说说说隋文帝: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四年间,锐意改革、政绩卓著。


其在政治、经济等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修定刑律和制度,使适合于南北统一后的中国。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将地方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由此巩固了中央集权。多次减税,减轻人民负担,促进国家农业生产,稳定经济发展。开皇九年(589年),派晋王杨广南下平陈,统一南北。隋文帝对周边各族,采取了军事上的防御和政治上的招抚政策,有效地处理了民族矛盾, 被北方少数民族尊称为“圣人可汗”。开皇年间,隋朝疆域辽阔,人口达到700余万户,是中国农耕文明的辉煌时期。并且隋文帝始创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自此选官不问门第。史称开皇之治


在中国古代像他们一样的帝王还有很多,例如刘邦,朱元璋,他们都是武夫,但是都开创了一个辉煌的时代,因为他们都懂得一个道理,马上打天下,下马治天下,所以不是武夫不适合治国,而是要懂得马上打天下,下马治天下的道理


再现1912


“天子宁有种乎,兵强马壮者为之”,这是古代颠扑不破的真理,冷兵器时代抢班夺权靠的是赳赳武夫跃马横刀,向来不是风流才子的锦绣文章。从中州大地,两淮地区,草原戈壁走出来的开国帝王,哪一个不是跃马扬鞭行伍出身,有的甚至大字不识一斗,却有满腹的军事韬略和政治权谋。


马背上东挡西杀,南征北战开疆裂土,下马治国安邦,惜民倡农安抚天下,翻开史册这类武夫还不在少数。自己兢兢业业,殚精竭虑为子孙尽快尽多地完成原始积累,把国家从战乱的状态拉回到养民生息的正轨。这类武夫中的精英分子历经乱世磨难,深刻懂得国家动荡的根源,知道如何处置军政体制来尽可能地延长国运。

既可攘外又能安内的武夫创下的基业,只要子孙争气,时来天地皆同力就国祚长远。反观那些把国家弄得乌烟瘴气苟延残喘,外敌一来上下一群软蛋望风而降的主,尽是些文人墨客,行为艺术家或超级顽主。很多南方政权的少主,生于斯长于斯,白面秀才经轮满腹,凭书生意气抵挡得了虎狼环伺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么,只能眼看着自己的国家成为他朝随时吞并的藩属,自己本是皇胄之身而沦落为割据军阀。


题主提到的隋文帝杨坚严格来讲还不是赳赳武夫,他以北周外戚身份通过一系列“资本运作”,巧取豪夺了原本“集团公司”的“股份”,一夜间把老东家换了“壳”,自己当上大股东,名正言顺地成了新集团的“董事长”。

对于隋文帝杨坚,历史早有论定,他精明强干,知人善任,在国家治理方面可以说是勤政的典范,说他是“工作狂”,“劳模”一点都不夸张。他力行改革,推广新律,创立了科举制度,揭开了封建人事制度崭新的一页,功莫大焉。隋文帝二十年苦心经营,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国家趋于繁荣稳定,堪称一代良主,史称“开皇之治”就是对其治国的肯定。不过唐太宗对其城府极深,猜忌太重还是几次三番颇有微词。


另外一位赵匡胤确是如假包换的赳赳武夫,他是从五代乱世跌打滚爬过来的,过够了喋血黄沙,刀头添血的日子,积累了军功才混出个人样来到周世宗跟前做了殿前司。他有样学样,学着他老上司郭威兵变篡后汉的样,自立门户篡了后周的江山,赵匡胤坐在金銮殿上首先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如何尽快地结束军头作乱,以确保赵宋的国运长久。

赵匡胤采取的“杯酒释兵权”做法,实际上是对功臣进行赎买的政策,在封建专制体制下,赵皇帝将解决矛盾的弊端降到了最低点,确保了政局稳定,应该说是相当高明的。避免了以屠杀功臣宿将来缓解皇权和将权的冲突,顶多给那些当初脚碰脚的弟兄们多些腐败的资本,只要政治上绝对安全,经济上再有问题,赵匡胤也不会过多操心,毕竟能用钱解决的事都不算是事儿。


至于大宋“文强武弱”的毛病,实在是不能怪赵匡胤,在他那会儿为了防止政权像五代那样走马灯变换,赵匡胤不得不采取一些“弱武”的措施来求得国家政治的长治久安,这在当时你也不能否定其积极的现实意义。

不过哪里有万世通用的祖宗之法,到了宋朝越往后的皇帝,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太多的变化。经过很多年的“修理”,地方的军事实力基本在苟且的水平,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觊觎窥视中原。南北政权的冲突已经成为当时的主要矛盾,事态发生了变化,宋当局的军事政策还在所谓遵照旧制“刻舟求剑”而不“与时俱进”。


再能治国安邦的赵匡胤也不能一直罩着他的子孙,他能管好他当时的一亩三分地已经不错了。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看遍山川


第一:两朝之前都是天下四分五裂,割据一方的政权并立。在这个前提下:历史的必然性会迎来一个大统一的局面,历史的偶然性选择赵匡胤和杨坚,即使没有这两个人,大统一的局面还会选择赵四赵玉田或杨树林之类。

第二:请弄清楚“武夫”这个词的概念!纵观历史,但凡能开城建国的第一代君主,其文治武功、个人魅力也绝非泛泛之辈!以隋文帝、宋太祖来说,开皇之治、建隆之治,不用多说,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帝王权谋等方面,你还能说他们是“武夫”吗?

所以,回到你的问题,隋文帝,宋太祖两个武夫能不能治国的这个命题一开始就是个伪命题……


迁客暮天钟


你应该问问从秦始皇到清朝末年。那一个开国皇帝能比的杨坚。 不管文治还是武功。或者是经济。粮食。 人口。修书。著书。国家对外影响。开科举。设三省六部。 杨坚唯一可比肩秦始皇


中原陆浑绒故里


当然不是,能不能治国,看的是环境和背景,其实皇帝之间差距很小的,什么伟人都是在民不聊生的时候崛起的,相比乱世当然就显得盛世了。我的观点就是,皇帝之间差距不大,所以,不管武人还是文人,都可以治国。


易小小鹏


隋文帝有开皇之治,宋太祖有建隆之治,哪里不适合治国了?

纵观历史,汉高祖也算武夫,治国手段高超。东汉光武帝,唐高祖,唐太宗都出身军旅或多年征战,治国都不错啊!

当然也有武夫治国比较差的,胡夏武烈帝赫连勃勃,后赵武帝石虎都是典型武夫,粗暴治国!


夜鸿羽1


杨坚统一中国和赵匡胤有相似之处,杨坚是南北朝晚期,而赵匡胤是五代十国晚期,都是军阀割据的时代,但杨坚是面对的大部分是异族,而赵匡胤则是汉人自己,所以就特别害怕别人如他一样黄袍加身,抑武扬文就成了其治国理念,却不知亡国也可以是外族入侵。李世民同样是武人出身,却把国家治理的很好。


秋空夜寂


武夫治国自有优势,武力象征权力。以隋文帝杨坚为例,他统治国家后提出的科举制,三省六部的初形就足以说明一介武夫起家的睿智与他的治国理念,而且杨坚也是打下了最大的统治版图。所以我认为

武夫统治国家自有优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