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罢官,李鸿章能咸鱼翻身,翁同龢为何却被连根拔起?

用户69001851



李鸿章能翻身是因为李鸿章的老板慈禧太后赢了,而翁同龢被连根拔起,只是因为他的学生输了。


成王败寇,就是这么简单。


我们对李鸿章的认识不能机械,李鸿章在中国历史舞台几十年,不可能,也不是“始终如一”的,李鸿章也是在不断变化的。简单来说,我们可以把李鸿章的职业生涯分为两段,以“甲申易枢”为分界线。


“甲申易枢”以前,李鸿章和他老师曾国藩一样,恪守汉臣本分,绝不参与清廷中央满人权贵之间的斗争;要知道他老师曾国藩当年可是受肃顺百般优待,但是就是一封私人感谢的信件都没给肃顺写过,结果辛酉政变后抄肃顺的家,绝大多数疆臣都和肃顺有私下亲密通信,唯独曾国藩没有。


李鸿章早期在这一点上学他老师学的很好,反正他效忠中央,恭亲王也好,两宫太后也好,他都听命而行。


“甲申易枢”成了李鸿章职业生涯转折点。


从“甲申易枢”之后,他逐渐从一个“社稷臣”变成了“后党”。


当然客观原因是慈禧通过“甲申易枢”把恭亲王势力一扫而空,加之慈安去世,礼亲王和醇亲王不过是慈禧傀儡,从此清朝朝堂上慈禧大权独揽,李鸿章既然“拼命做官”,那也就只能听慈禧的。


还有一点就是皇帝年幼,还没有亲政,李鸿章就算想做“帝党”也做不了。更何况李鸿章和翁同龢还有私人恩怨。


“甲申易枢”后的李鸿章,用他女婿张佩纶的说法彻底变成了以保自己功名利禄为先的昏聩官僚,“合肥(李鸿章绰号)素仁厚,止以喜用小人之有才者,晚年为贪诈所使,七颠八倒,一误再误。”


尤其是甲午战争之后,李鸿章所创办的北洋海军以及淮军几乎被一扫而空,李鸿章更要依靠慈禧太后以自保了。所以我们看到甲午战争后被革除一切职务,仅有“总理衙门行走”差使的李鸿章悍然插手中德胶州湾事件,不惜越俎代庖(光绪帝派自己老师翁同龢与自己宠臣张荫桓处理,张荫桓担任过驻美公使,通晓英文)擅自联系俄国,表面上看是“联俄制德”,实际上是企图达成中俄联盟,李鸿章自己顺便也借中俄联盟以固宠。



为此李鸿章不惜严重损害中国利益,被沙俄玩弄于鼓掌之间。


当然,李鸿章所作所为也引起了光绪帝以及翁同龢、张荫桓等帝党的切齿痛恨。所以在“戊戌变法”时光绪帝曾下旨罢免李鸿章“总理衙门行走”差使,准备把李鸿章彻底赶出朝堂,而李鸿章也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大肆宣扬光绪帝宠臣,戊戌变法幕后操盘手张荫桓“想杀他”(日本公使回忆)


假设戊戌变法光绪帝和帝党,包括康有为的谋划成功了,那么李鸿章最好的结局可能也就是革职为民,永不叙用,稍微糟糕点,发配充军也不是不可能的;然而李鸿章的后台老板慈禧赢了,自然李鸿章能“咸鱼翻身”。


至于翁同龢,虽然翁同龢在戊戌变法前就觉得局势太诡异,利用自己学生的性格弱点,故意激怒光绪帝把自己“免职回乡”,但是大家请注意,清朝官场规矩,凡是革职、免职官员,只要有人保举通过,就可以立刻官复原职,所以翁同龢虽然被免职,但是他可没回乡,而是到他担任江西布政使侄子家居住。



为什么翁同龢要住他侄子家?是因为他侄子是江西布政使,可以最快速度收到朝廷消息,他还做着“变法成功摘桃子”的美梦。


如果戊戌变法光绪帝赢了,张荫桓是捐班,康有为官太小,光绪帝还真只能重新启用翁同龢。


不过很可惜,光绪帝输了,那翁同龢作为帝师,作为NO.1的帝党,自然是被连根拔起咯。


兰台


李鸿章和翁同龢,是清末政治大舞台上的一对老冤家,二人政治生涯中,都曾经历过被褫夺职务的遭遇,之所以之后李鸿章可以卷土重来,而翁同龢却再也没有翻盘的机会,主要原因在于两点。

首先是二人被革职的缘由,以及所受的革职处分不同。

李鸿章被革职的事件,发生于1894年11月,原因是甲午战局溃败,作为主管北洋军务的大臣,李鸿章必须要拉出来打板子。不过因为清王朝中央也明白,当时在前敌作战仍然需要李鸿章统御北洋前敌军队拼命,所以当时对李鸿章的处理其实是高高举起、轻轻落下。具体给李鸿章的处分是“革职留任,摘去顶戴”,即官职免了,但是所主管的工作仍要负责继续去做,其实是“以观后效”的意思。随后不久,因为甲午战局恶化,清王朝中央决定向日本求和,选定李鸿章为讲和大臣,旋即把李鸿章之前所受的处分一股脑全部勾销,李鸿章就此重新翻身。在办理完马关议和后,因为讲和有功,李鸿章后来又被任命入阁办事,最后官至督办政务大臣,署总理外务部。

(李鸿章的特点是务实,勇于任事。喜欢抓实际工作,水平高不高暂且不说,但是敢于担责任,慈禧太后可不就喜欢这样的能臣)

而翁同龢被革职的事情则比较严重,发生于1898年6月15日,缘由非常简单,即不合君心,不对皇帝的胃口,而且和皇帝辩论时,居然流露出狂悖情状。对翁同龢的处分也比李鸿章严厉得多,当初李鸿章的处理是“革职留任”,虽然革职了,但是留了个“留任”作为台阶。而对翁同龢的处理决定,则是“开缺回籍”,即开除回老家,这其实宣告了翁同龢政治生命的完结,没有丝毫的余地。

其次,则关系到二人的政治站队的问题。

中国古谚云,朝中无人莫作官,在封建时代,要当好官员,必须要有坚实的靠山背景。对于李鸿章、翁同龢这类清王朝的高官来说,位置稳不稳,一方面依靠政绩和能力,而更多要依靠政治站队和总后台硬不硬。

(翁同龢最大的悲剧,是被自己忠心跟随的皇帝一脚踹开。当光绪已有自己的政治主见时,翁同龢还摆出一副帝师的老架子去教导皇帝,皇帝不骂他狂悖才怪)

众所周知,李鸿章和翁同龢,一属后党,一属帝党,即分别站队在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一边。帝党、后党在甲午战争之后的争斗日趋表面化,乃至有水火不容之势。

作为王朝大政治环境下的官员,李鸿章、翁同龢能否站得住脚,首先要看自己能否得到后台大靠山的力挺。甲午战争中,李鸿章尽管被革职留任,但是慈禧太后对其仍极为看重依赖,到了甲午战后,依然被慈禧太后视作柱国依靠,所以其政治人生善始善终。

而翁同龢就不一样,有自我找死的成份在内,翁同龢是光绪皇帝的帝师,早在光绪帝幼年,翁同龢就开始教导这位皇帝学生,据说二人有深厚的师生感情,光绪帝的三观也很大程度上受了翁同龢的影响。此后,翁同龢对于光绪帝是力挺的态度,极力拥戴、维护君权。但要命的是,到了1898年,光绪帝对翁同龢的那套政治理念渐渐有厌烦的态度,而光绪对梁启超等新锐激进的维新变法思想感了兴趣。本就有失势趋势的翁同龢不自知,在这种环境下,每每在皇帝面前对维新变法思想表示出不赞成,最终把自己的总后台给惹恼了,被光绪皇帝下令开缺回籍。

翁同龢自己失去了政治靠山,被自己忠心跟随的光绪帝一脚踹飞,本就是非常凄惨的事情。又加上随后不久,百日维新失败,光绪帝被慈禧太后摁倒,帝党稀里哗啦大崩塌。此时,就算光绪帝良心发现,想要重新破格启用自己的老师,也已经没有任何可能性了。


海研会


同样是罢官,李鸿章能东山再起,翁同龢一蹶不振的原因就是一句话:“李中堂有真本领,翁司农是假正经”。

世人常说“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李鸿章原为湘军幕府宾客,出身并不高贵,但是通过洋务运动的努力,在反对声中干了许多实事,成为国家的栋梁,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步,也奠定了自己的地位。朝中事务,李鸿章仅仅是文华殿大学士,由于常年在外封疆,并不影响中央决策。但是他以直隶总督兼任北洋大臣,第一封疆大吏。

翁同龢以文获得帝宠爱,是一个卖弄嘴皮子的秀才,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空谈误国。


伊洛河畔看春秋


咱们先说说李鸿章和翁同龢被免官这两件事。

李鸿章被罢官,是因为他代表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此事在国内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李鸿章也因为此事被罢官免职。

但是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之时,李鸿章再次被委以“全权大臣”,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已经是当时中国最位高权重之人。

再看翁同龢的宦海沉浮。

翁同龢作为同治河光绪两位皇帝的老师,也曾在朝中担任重臣,尤其是光绪年间曾升任军机大臣户部尚书等职。

在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之后,翁同龢被革职,永不叙用,直到1904年病逝,再未获得任用。

李鸿章与翁同龢关系不好已经不是秘密,因为翁同龢在担任户部尚书时期长期拖欠北洋水师经费,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翁同龢也有逃不开的责任,但是最终的锅全让李鸿章来背。

从表面上看,李鸿章和翁同龢虽然都是当朝重臣,但是若论实力,翁同龢与李鸿章差的太远。

李鸿章能在朝中立足,除了拥有北洋水师军权之外,还有多年洋务运动积累的资本,以及周旋于洋人之间的本事。

甲午一战,李鸿章亲手组建的北洋水师虽然全军覆没,但是他苦心经营的洋务工业还是大清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洋人看中他。

李鸿章当年之所以被革职,主要是清政府为了转移注意力,找了替罪羊,李鸿章赴日谈判之前已经得到了朝廷的授权,对于割地赔款全权处理。而且当年除了李鸿章,其他人未必能做的更好。这些在老佛爷心里都很明白。

和李鸿章相比,凭借帝师而获得重用的翁同龢除了会玩弄权术,书法不错以外,别无他长,而光绪皇帝倒台后,翁同龢也就失去了自足的资本。


一点点历史


说起来,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李鸿章是慈禧的人,是后党;翁同龢是光绪的人,是帝党。晚清时期,所谓帝后两党相争,而实际上自始至终,军国大权一直牢牢把握在慈禧一人手里。既然如此,翁李二人命运截然不同,也就不难理解了。

一、

我们先看李鸿章。李鸿章被罢官,是因为甲午战争中,其麾下的淮军和北洋水师在陆海战场双双溃败,随后又前赴日本和谈,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人们不会记得,李鸿章在签约时挨了一枪,险些丧命,让日本要求的赔款金额少了一亿两白银。大家只知道,李鸿章练水师练了那么多年,花费了许多经费,到战场上却不堪一击。最让人不可接受的,是堂堂大“天朝”居然输给了小小的日本。因此,李鸿章遭遇到了铺天盖地的毁谤,有人甚至建议诛杀李鸿章,与日本对抗到底(比如湖南巡抚陈宝箴的公子陈三立)。

就在这种情况下,慈禧还是硬把李鸿章保了下来,只是革职,已经算是很好的结局了。不久后,李鸿章被任命为全权大使出访俄国,回国后入阁办事。戊戌政变后,外放为两广总督。庚子拳变中,任命为全权议和大臣北上与联军和谈,签订《辛丑条约》后病殁。

抱对了大腿,一生宠眷不衰。

二、

而翁同龢,我认为更像是在光绪对慈禧的政治妥协中,成为了牺牲品。

首先,翁同龢是光绪的授业恩师,光绪可以说是翁同龢从小带大的,他对这位老师的感情非常深厚。翁同龢被革职,是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变法之前。革职的上谕,是这样写的:

“协办大学士翁同龢近来办事多不允协,以致众论不服,屡经有人参奏。且每於召对时谘询事件,任意可否,喜怒见於词色,渐露揽权狂悖情状,断难胜枢机之任。本应查明究办,予以重惩;姑念其在毓庆宫行走有年,不忍遽加严谴。翁同龢著即开缺回籍,以示保全。”

清朝皇帝有尊师重道的传统,这像是一个学生应该对老师说的话吗?不像。

而且如果翁同龢“喜怒见於词色,渐露揽权狂悖情状”,为何早不说晚不说,偏偏在这个时候拿出来,作为将其革职的罪名?

其中很大的可能,是慈禧和光绪私下达成了协议,慈禧放权给光绪变法,但前提是罢免翁同龢。慈禧的目的,自然是为了防止帝党权力过大,因此先折其一翼。而光绪急于推进改革,因此把自己的老师当成了牺牲品。

三、

戊戌变法失败后,已经被革职的翁同龢,还遭到了慈禧的清算。“翁同龢授读以来,辅导无方,往往巧藉事端,刺探朕意。……前令其开缺回籍,实不足以蔽辜,翁同龢著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

这个交地方官严加管束,对翁同龢来说实在是很残酷的处罚。大清曾经的堂堂相国,快70岁的老人,还天天要到县衙里报到,着实凄凉。后来翁同龢病殁家中,慈禧竟下令不给他加谥号,可以说是对翁同龢生前死后的连番羞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