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趙軍在河的上流下毒,讓秦軍沒有水喝,此計是否可行?

青玉案i


請問是下什麼毒呢?肯定得是中國古代有的毒藥才行,總不能是現代的生化毒劑吧?中國古代常有的毒藥無非不過就是砒霜、鶴頂紅之類,這些毒藥有一個共性就是不具備傳播性——必須直接下毒給某個人才能將其毒死,而不能通過一箇中毒者傳播給其他人。秦趙長平之戰中秦軍參戰兵力約為六十萬左右,那麼需要多大的毒藥劑量才能使秦軍喪失戰鬥力?趙國又需要多少人力物力才能生產出如此多的毒藥?要知道秦趙長平之戰對雙方都是賭上國運的戰爭——趙國的人力要麼直接用於前線作戰,要麼在後方提供糧草、武器,哪還有人力用來生產毒藥呢?

那麼投毒是不是就完全不可行呢?到也未必——除了砒霜、鶴頂紅之類的毒藥之外,趙軍可以嘗試投放死亡士兵、馬匹的屍體,通過這種方式使秦軍感染瘟疫。相比砒霜、鶴頂紅之類的毒藥而言:瘟疫是具備傳播性的,即使不能完全消滅六十萬秦軍,但足以在秦軍之中造成驚恐,從而使其戰鬥力被大幅削弱。然而此計也有缺陷:瘟疫一旦擴散開來不會只對秦軍造成影響——趙軍平時肯定是要處理死亡士兵和馬匹的屍體的,否則這仗不用打,自己就先被瘟疫擊敗了。然而如果真把屍體仍河裡,那麼不要忘了趙軍身處上游,還沒等下游的秦軍感染瘟疫,病菌就已在趙軍所在的上游河段擴散開了,那麼趙軍自己還喝不喝水呢?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此計不行

長平之戰的丹水,是汾河的支流,它溝通了汾河與渭河。這條河流十分寬闊所以秦軍和趙軍對壘三年秦軍都不敢渡河。在河流上游下毒,此計可謂天方夜譚,我們要知道,在丹水上游下毒,應該用怎樣的毒藥才能毒死五十萬大軍。我們來看一下中國古代毒藥排行榜。


1、見血封喉

又名“毒箭木“、”剪刀樹“,國家保護的瀕危植物,是世界上最毒的植物種類之一。樹汁呈乳白色,劇毒。一旦液汁經傷口進入血液,就有生命危險。古人常把它塗在箭頭上,用以射殺野獸或敵人。秒殺。原產東南亞。我國海南,西雙版納植物園中可見。據說這棵樹可以毒死海南全省的人。

2、斷腸草



斷腸草原來是葫蔓藤科植物葫蔓藤,根本不是象書中說的那樣是小草,而是一年生的藤本植物。其主要的毒性物質是葫蔓藤鹼。具原書上記載,吃下後腸子會變黑粘連,人會腹痛不止而死。

3、鶴頂紅


也常在小說中出現,但查閱所有書籍,都沒有這個條目,鶴有鶴肉、鶴骨和鶴腦可入藥,但都無毒,而且都是滋補增益的藥。比方鶴腦,可增強目力,使人夜能見物。鶴頂紅究竟是什麼,查了一些不太正式的文章,說鶴頂紅其實是紅信石。紅信石就是三氧化二砷的一種天然礦物,加工以後就是著名的砒霜。

4、鴆酒


鴆是一種傳說中的猛禽,比鷹大,鳴聲大而淒厲。其羽毛有劇毒,用它的羽毛在酒中浸一下,酒就成了鴆酒,毒性很大,幾乎不可解救。但考慮實際情況,估計這只是傳說,久而久之鴆酒就成了毒酒的統稱。


首先,我們知道要毒死五十萬驍勇善戰的秦軍,毒藥劑量必定十分巨大,而就算你用最毒的毒藥見血封喉毒,經過丹河水的稀釋,濃度肯定也是非常小,而每個人一次性喝水的量也是有限的,如此一來藥效甚微。

第二點,要在寬闊的丹河水中下毒,得用多少劑量,請問已經國力匱乏,全國上下都在鬧饑荒的趙國,從哪裡弄來這麼多的稀有劇毒呢?


第三點,我們不妨推理一下,假如真的找來了大量的劇毒毒藥投進了丹水上游,那麼丹河水中也是有著無數的水生物,水中瀰漫著毒藥,必定會毒死大批的魚,那麼秦軍看到大量的翻著魚肚白的死魚,還會喝丹河水嗎?

退一步將,假如河中沒有魚,毒藥劑量也足夠大,那麼五十萬秦軍不可能同時喝水,必定有先有後。試問看到有人和丹河水後中毒而死,後面的人還會再喝喝水嗎?


歷史大觀源


趙軍連糧食都沒得吃了,哪裡還有精力生產毒藥?而且戰國時代沒有工業化生產的高效率,不可能大規模合成毒劑,只能從天然的動植物中提煉,比如斷腸草、砒霜、曼陀羅。

要知道,往河流裡投毒可不比往茶壺、水缸裡投毒。有句話很通俗易懂,“拋開劑量談毒性的言論都是耍流氓”。你以為是神話小說呢,往河裡滴一滴毒藥整個水系就是毒水了?要生產出能夠使多條河流達到中毒劑量的毒藥,以當時的生產力根本就是天方夜譚。趙國連大軍急需的糧草都生產不出來了,生產難度更大的毒藥不是瘋了嗎?而且生產出來的毒藥投到河流裡達不到致死劑量,甚至秦軍照樣活蹦亂跳那不是瞎忙活嗎?白白耗費大量寶貴的戰爭資源。我看趙軍把大軍每天產生的排洩物大量倒入河流汙染水源倒是滿具有可操作性的。但是這樣做的話,很有可能秦軍沒怎麼著,趙軍先被自己噁心死了。


楊某人雜家派


不可行。丹河之水趙軍也得喝呀。你放毒趙軍喝什麼。秦軍好歹有飯吃(有些酒水戰馬的血也能喝,參一些露水最少能夠秦軍喝一天的)。掙扎一下活個三天不是問題。趙軍沒飯吃沒水喝能活幾天就真的只能看天意了。而且丹水是流動的活水趙軍必須保證三天裡不停的往丹水裡投放毒物否則就是白扯。然後你算算完全汙染一條能阻擋30萬人的河流三天時間需要多少毒物。這這個量趙國能不能在短期內湊齊。這計策看似天衣無縫實則殺敵八千自損十萬。。除了瘋子沒人會這麼幹。

說到河水放毒,秦國是趙國的祖宗。秦晉報櫟之役(遷業之役)晉國糾結13國聯軍進攻秦國。秦國在前面跑晉國聯軍在後面追。在渭水沿岸秦軍一邊走一邊放毒。然後派出使者通知聯軍這渭水是我秦國之水。別國不能喝呦。晉國不信邪。愣是要喝。。於是晉國那邊死了不少人。晉國軍心煥散。開始潰敗。秦國追著13國聯軍跑。。聽說還順手拿下了幾座晉國的城池,。這個故事在史記中可查。


盪漾的可樂


題主能提出這個問題,可見還是經過一番思考的,但一看大家回答,都是陷入秦勝趙敗的結果論中來,回答問題皆是不可行,可惜了題主提問真正目的。

題主的真正問題是長平之戰趙軍在上游下毒此計到底可不可行?


回答問題前先說一下雙方情況:秦國主將王齕、白起,趙國主將廉頗、趙括,前期王齕與廉頗交戰結果陷入僵局,廉頗轉入防禦階段。趙國臨陣換將,用沒有戰場經驗的趙括替代廉頗,秦國緊跟著啟用殺手鐧戰神白起,從國家戰略上講,趙國已經弱於秦國了。

現在排除雙方力量對比因素,單論下毒此事到底有多大的可行性,不足之處請大家不吝賜教,千萬不要亂噴哦。

①時機上可行性。


雙方在中期陷入對峙狀態,雙方都在尋找戰機,此時正是實施投毒等使用生化武器的時機。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日本都是在進攻陷入困局時才開始使用生化武器的,企圖以此打開局面。

②地理上可行性。


地形上趙軍控制著上黨地區上游,秦軍佔據河流下游。秦軍所需水源可以說受制於上游,這樣趙軍在上游投毒的可行性還是存在的。

③毒藥上可行性。


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毒藥的來源。看見有些答友說採用砒霜、鶴頂紅、斷腸草之類的毒藥,暫不說藥性如何,關鍵這些藥量就不是趙國能提供的。潛夫認為,投毒首先要考慮毒藥源頭的問題,必須有大量的毒藥供給;第二要考慮效果,不要想著能毒死秦軍,趙軍的目的就是讓秦軍失去戰鬥力即可。那麼,潛夫建議採用瘟疫的方式,來源就是死畜。趙軍只需在上游將死馬、死羊的牲畜順河流投下,下游水流減緩,這些病畜就會停留下來。屆時秦軍就會瘟疫蔓延,秦軍就會產生恐慌,軍心鬆散,再就看趙軍怎麼發揮了。

好了,潛夫出的絕戶計就是瘟疫,此種方法在匈奴人對付衛青、霍去病的漢軍採用過,就是對草原中所有水源地都投放死畜,給漢軍造成極大困擾。還有瘟疫最大的致命處不是死人,而是死人造成的恐慌,秦軍一旦軍心動搖,就是趙軍最好的戰機。

當然,對付瘟疫的辦法還是有的,改日潛夫再敘。


安定郡潛夫


難怪呀,趙軍吃敗仗,水貨!!!秦軍只喝酒,以酒壯膽,勇往直前!你曉得個球,出如此下三濫騷主意!



adu的天空


穿越一下,用日本人的毒氣罷。這個日本人也非常樂意中國人打內戰。哪個買藥品,他們都賣,這不成問題。

下毒藥,秦兵不喝,你奈何不了他,倒轉讓更下游的無辜趙國軍民受苦受害。趙軍肯定沒想到還有如此絕招。

當年蔣介石炸開黃河花園口,害了多少中國百姓。日本人窮兇惡極,到後頭還是滾出了中國。不能因一時戰急,幹些空前絕後的事。

下毒藥,放毒氣是日本鬼子乾的。中國人不幹!這點要分清楚。





劉一千五


不能,當時沒有毒藥!除非放的是鼠疫,但是鼠疫這玩意兒趙軍自己也不敢碰。當時根本沒有化學毒劑,唯一能用來毒死人的只有砒霜,但是砒霜這種玩意兒投入到水源中去一個是量要很多,趙國沒地方拿那麼多砒霜造成中毒所需的濃度;另一個是砒霜會毒死河裡的魚,秦軍將士肯定能夠發覺,不具備隱蔽性;一個是砒霜這種東西不具備傳播性,在上游投放只能造成短期的河水不能喝,水衝過以後就沒有效果了。

當時的毒藥只有投放鼠疫,只要把鼠疫屍體放在上游水中就可以,然後鼠疫的傳播速度很快。但是鼠疫傳播不分敵我,既能傳染秦軍也能傳染趙軍,仗是在趙國領土打額,秦軍大不了撤退,而趙國一旦蔓延了鼠疫,那麼趙國的兵民就遭殃了。

其次,長平之戰要捨得上黨不要,退出長平就行了,根本不會慘敗。只可惜趙王鼠目寸光加頑固不化,捨不得那上黨的幾百裡土地,拒不撤兵而已。後來在公元前258年秦國第二次進攻趙國,趙國由於無力與秦軍周旋,直接退回邯鄲城與秦軍鏖戰,秦軍大敗而歸。


優己


其實就不投毒,不要輕敵冒進,堅守不戰,時間一長,秦軍自會撤退。


夏有涼風61


慈不撐兵,義不養才,……戰爭是殘酷的,是你死我活,為消滅敵方不擇一切手段,軍事上,沒有唸佛人,你不消滅他,他就要消滅你,這就是戰爭,只會給雙方帶來不幸與災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